導航:首頁 > 鋼鐵貿易 > 1949年我國鋼鐵產量是多少

1949年我國鋼鐵產量是多少

發布時間:2023-01-03 10:44:58

1. 中國歷年鋼鐵產量

據從1896年到年的半個多世紀的統計,全中國累計的鋼產量只有760萬噸(包括機械廠的鋼產量在內)。其中達到最高年產量的1943年,也只有92.3萬噸,而且絕大部分產量還分布在日本侵佔的東北地區。發展概況由於受到戰爭的影響,1949年全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居世界第26位。

1952年全國鋼產量為135萬噸,1983年達到4002萬噸,增長了28.6倍,平均每年的遞增速度為11.6%。1949~1983年,中國累計產鋼5.47億噸,生鐵5.75億噸,鋼材3.87億噸。

產地分布 鋼鐵工業的地區分布發生了可喜變化。舊中國的鋼鐵工業由於被日本帝國主義壟斷,主要集中在東北一隅,如1943年東北的鋼產量就佔全國鋼產量的94.5%,分布極不合理。到1952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區(未計台灣省)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高達85.8%。

東北地區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達70%。但經過30多年建設,布局已經發生了可喜的變化。1983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區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已降到57.3%,東北地區鋼產量佔全國的比重也降到了25.5%。


(1)1949年我國鋼鐵產量是多少擴展閱讀:

鐵礦石是鋼鐵工業的主要原料。70年代後期,全世界鐵礦石總儲量約為3500億噸,其中富礦儲量約為1500億噸(以上均不包括中國的儲量)。蘇聯鐵礦石儲量佔世界總儲量的近三分之一,居世界首位,以下依次是巴西、玻利維亞、加拿大和澳大利亞。

這五國鐵礦石儲量之和佔世界總儲量的90%左右。蘇聯70年代各年的鐵礦石產量為1.95~2.46億噸,占同期世界年總產量的四分之一強,是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國。

澳大利亞、巴西、美國、中國、加拿大的鐵礦石產量依次占第二至第六位。鐵礦石資源豐富是發展鋼鐵工業的重要條件。全世界平均的礦鐵比總的趨勢是下降的,20世紀50年代末高於2.00,60年代末降為1.80左右,70年代末又降至1.70左右。

2.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基本國情

新中國成立之時,我國是個爛攤子,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從1840年到1949年,經歷了100多年的戰亂,國民經濟完全崩潰,一窮二白,一貧如洗,百廢待興。
1、綜合國力居世界第13位。人口5億多,農民占總人口的90%,佔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全國固定資產總值200億美圓。GDP大概是也是200億美圓。人均年產值僅40美圓。
2、工業基礎薄弱(沒有什麼象樣的工廠)。解放前,我國的工業基本集中在上海。我國什麼都不能造。連火柴、元釘都不能造。一切都是「泊來品」,洋貨佔領中國市場,什麼都是洋的。我國被人成為「萬國汽車博覽會」,「萬國輪船公司」,「萬國兵器展覽館」,「萬國靶場」,「火車不通國內通國外」。民族工業沒有發展起來。1949年我國的鋼鐵產量只有14.7萬噸,煤6000多萬噸。發電量30萬千瓦。汽車業,最大的一家工廠是長春的汽車大修廠,幾百人(1947年東北解放之前只有100多人)。
3、原始的農業。1949年,我國糧食產量只有2億多噸。由於連年兵慌馬亂,土地大量荒蕪,水土流失。沙漠四起,沒有任何水利設施。畝產只有幾十斤,許多地區連種子都收不回來。許多地區刀耕火種。農業生產力相當落後。
4、人民生活水深火熱,飢寒交迫。從1840年到各解放區解放前夕,中國人民飽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的殘酷壓迫和黑暗剝削,5億多農民一無所有,再加上連年軍閥混戰,天下大亂,災荒四起,流民遍地,餓殍遍野,人相食。小孩不敢走親戚,怕被親戚煮吃了

3. 火紅年華說的是哪個鋼廠

鋼廠如下:

有三家,主要是十九冶、攀鋼、攀煤等三線工業企業作為故事原型。該劇以「三線建設」為背景,以鋼廠企業作為故事原型,全景式展現了一大批意氣風發的三線建設者從零開始,將一片不毛之地建設成為新興工業城市的光輝歷程。

簡介:

鋼鐵廠是指生產鋼鐵的廠子,由於舊中國的近代鋼鐵工業基礎薄弱,產量低,品種少,質量差;部門結構和地區分布很不平衡。1949年鋼產量僅15.38萬噸,居世界第26位。

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的鞍山、本溪、天津、唐山、上海、太原等地。其中以遼寧最為集中。1949年鋼產量僅15.38萬噸,居世界第26位。我國是世界上煉鐵最早的國家之一。1890年創辦的漢陽鐵廠,是中國第一個近代鋼鐵廠。

4. 1949中國鋼產量世界排名是多少

據相關資料說:我國的鋼產量在1949年是十五萬八千噸
1959年4月14日《人民日報》上的材料顯示:我國1952年鋼產量135萬噸,發電量72.6億度,煤炭6,649萬噸,原油43.6萬噸,棉布38.3億公尺。1957年鋼產量535萬噸,發電量193億度,煤炭13,000萬噸,原油146萬噸,棉布50.5億公尺。1957年比1952年鋼增長296%,發電量增長166%,煤炭增長96%,原油增長235%,棉布增長32%。
而有材料顯示說:
1860-1913年,美國生鐵產量由84萬噸增至3 140萬噸,鋼產量由1.2萬噸增至3180萬噸,成為世界上鋼鐵產量最大的國家。
通過查閱材料,我只能說當時這個數字是不怎麼准確的,我想你應該知道之後有大躍進什麼的,大家都虛報數字,為的是趕英超美,所以排名只能推測一下,材料供你參考;不過我強調一點喔,這個問題恐怕專家們也難以解決喔,畢竟資料很零散喔。
希望可以幫到你

5. 中國八大鋼廠分別是

分別如下:

1,鞍山鋼鐵公司,

2,首都鋼鐵公司 ,

3,寶山鋼鐵公司 ,

4,通化鋼鐵公司 ,

5,包頭鋼鐵公司 ,

6,武漢鋼鐵公司,

7,唐山鋼鐵公司,

8,馬鞍山鋼鐵公司。

(5)1949年我國鋼鐵產量是多少擴展閱讀:

1,我國是世界上煉鐵最早的國家之一。1890年創辦的漢陽鐵廠,是中國第一個近代鋼鐵廠。由於舊中國的近代鋼鐵工業基礎薄弱,產量低,品種少,質量差;部門結構和地區分布很不平衡。1949年鋼產量僅15.38萬噸,居世界第26位。屈指可數的十幾處鋼鐵企業,大部分集中在沿海的鞍山、本溪、天津、唐山、上海、太原等地。其中以遼寧最為集中。

2,盡管我國鋼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由於相當一部分鋼材的質量不夠過硬,每年還需進口大量優質鋼材,因此造成了極大的浪費。我國經過淘汰落後產能及兼並重組後,各鋼鐵集團的年度鋼產量大幅增加,但是由於並未掌握鋼材的主要原材料-鐵礦石的話語權,我國鋼鐵企業在國際舞台上仍然處於大而不強的弱勢地位。

6.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狀況國情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由於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長期的戰爭社會經濟十分落後而且破壞嚴重。因此,從1949年到1952年,新中國的中心任務就是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迅速恢復國民經濟。

一、新中國成立之初的狀況

1949年新中國成立初期,與歷史最高年份相比,工業總產值減少50%,其中重工業減少70%,輕工業減少30%,煤炭產量減少48%,鋼鐵產量減少80%以上。糧食產量減少近1/4,棉花產量減少48%。鐵路只有近萬公里線路通車,3200多座橋梁遭到嚴重破壞。

由於前期國民黨政府濫發貨幣,通貨惡性膨脹,市場物價猛漲。1949年城市中失業人數約有400萬人,農村災民約4000萬人,人民生活極端困難。

二、新中國成立之初採取的措施

1、平抑物價

當人們還沉浸在開國大典的歡樂中時,只隔了半個月,從10月15日開始,華北由糧食帶頭,上海由紗布帶頭,物價開始大幅上漲。紗布、糧食的價格在一個月內都上漲兩倍以上,有的商品上漲到五六倍。

抗戰後期以來,物價是民眾特別敏感的問題,人心開始浮動。這是關系人民政權能不能站住腳跟的大問題。政務院在陳雲同志統一調度下,採取有效舉措把物價基本平抑下來。

2、救濟失業

在城市,救濟失業者成為民眾極為關心的問題。舊中國留下了十分龐大的失業大軍。新中國成立初期,在經濟改組過程中一部分不適應社會需要的工廠倒閉,更增加了失業人數。上海1.3萬多家私營工廠中,開工戶數只佔1/4,失業者的生活極為困難。

政務會議兩次討論這個問題。毛澤東同志提出,在建立起人民政權、根本解決土地問題以後,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動員一切力量恢復和發展生產事業」,這是一切工作的重點所在。到1950年9月底,全國失業工人和失業知識分子得到救濟的已達半數以上。

3、處理自然災害問題

新中國成立後自然災害十分嚴重,當時絕大多數是水災。1949年,全國被淹地區12156萬畝,受災民眾4000萬人。第二年,皖北連續7天大雨後淮河又大決口,津浦鐵路兩側一片汪洋,被淹耕地3100萬畝,受災民眾995萬人,許多人擠在一塊塊高地甚至爬到樹上求生。

毛澤東同志在看到受災民眾爬到樹上被毒蛇咬死的報告後,流下眼淚,並且寫下「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題詞。周恩來同志在政務會議上說:「水災是非治不可的,如果土地不澇就旱,那就是土改了也沒有用。」這在當時是牽動全局的大動作。治理淮河工作全面展開後,很快就取得成效。

4、恢復交通運輸業

在1949年和1950年初,首先把重點放在鐵路的修復上。在全體鐵路員工的努力下,1949年一年內就修復了8300多公里鐵路和2715座橋梁,到1950年,修復的鐵路達14000多公里,原有鐵路基本暢通,公路、水運和航空也得到了恢復,對整個經濟的迅速恢復起了重要作用。

5、保障農業生產

人民政府採取了很多措施,最主要的是實行土地改革和發展農業生產互助合作。1950年6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到1952年8月,全國除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消滅了幾千年來的封建剝削制度,解放了農業生產力。在這個基礎上,又引導農民在自願互利的基礎上組織起來,走互助合作道路。

(6)1949年我國鋼鐵產量是多少擴展閱讀

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成就

一、1950年《土地改革法》頒布,在廣大新解放區全面實行土地制度改革,徹底消滅已延續幾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全國3億無地少地的農民無償獲得約7億畝土地和大量的生產資料、生活資料。

二、改變了不良社會風俗。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法律就是婚姻法,規定「一夫一妻」「男女權利平等」,廢除包辦強迫婚姻,禁止納妾、童養媳、干涉寡婦婚姻自由等陋習。黨和政府還以極大力量盪滌舊社會遺留的污泥濁水:廢除娼妓制度;禁止吸食鴉片;消除地痞流氓和黑社會幫會等等。

三、經過全國人民的努力,在短短三年時間內,就完成了恢復國民經濟的任務。到1952年底,工農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77.5%。其中工業總產值增長145%,農業總產值增長48.5%,主要產品產量大大超過了建國前的最高年產量。

四、社會經濟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帝國主義在華特權被取消,官僚資本被沒收,封建土地所有制被消滅。

到1952年底,各種經濟成份在國民收入生產中的比重是:社會主義國營經濟佔19.1%,集體所有制經濟佔1.5%,公私合營經濟佔0.7%,資本主義經濟佔6.9%,個體經濟(主要是小農經濟)佔71.8%,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領導地位已經確立。

7. 1949年我國的鋼產量居世界第幾1996年,我國鋼產量超過多少噸

新中國成立的第一年,全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僅占當年世界產鋼量的0.1%,應該說在世界上排不上號。
1996年,我國鋼產量已突破億噸大關,達到10124萬噸,躍居世界第一位。

8. 鋼鐵工業的取得成就

基於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中的特殊地位,中國從建國開始就一貫高度重視發展鋼鐵工業。在黨和國家三代領導核心的正確指引下,在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下,冶金戰線全體職工奮發圖強,克服重重困難,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
產量高速增長
產量高速增長,成為世界第一,徹底告別了鋼材供不應求的時代。1949年中國鋼產量只有15.8萬噸,還不及現在半天的產量,居世界第26位。1979年改革開放後鋼產量持續快速增長,1996年首次超過1億噸大關,躍居世界第1位,數量上基本滿足了國民經濟的需要,扭轉了長達40年的被動局面。1999年達到1.22億噸,連續四年居世界各國之首,佔世界鋼產量的比重從1949年的不到0.1%提高到15.8%,坐定了產鋼大國的地位。
技術裝備水平提高
冶金工業積極貫徹「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資金,開發國內外兩個市場」的方針,加大現代化建設的步伐,建設了上海寶鋼、天津鋼管等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現代化大型鋼鐵企業;同時,對鞍鋼、武鋼、首鋼、包鋼、攀鋼等老企業進行了技術改造。目前,中國冶金工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的裝備提高到30%左右。CSP世界上只有20餘套,而中國已在珠江鋼廠、邯鋼和包鋼擁有3套。中國鋼鐵企業技術水平雖然總體上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但20世紀90年代以來,新建的大型燒結廠、大型高爐、煉鋼鐵水預處理和爐外精煉、連鑄、熱連軋、冷軋及塗鍍層生產線、冷軋硅鋼生產線、高速線材軋機、小型棒材連軋機等一大批企業的部分裝備基本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提高市場佔有率
工藝技術結構、產品結構不斷優化,產品質量顯著提高,提高了市場佔有率。1978年,全國鋼產量中落後的平爐煉鋼佔35.5%,目前已降到1%以下。標志著鋼鐵工業綜合技術水平的連鑄比由1978年的3.5%提高到現在的82%,已接近世界平均83%的水平(2000年10月開始當月連鑄比已超過84%),正朝著高效連鑄方向發展。建國之初,中國只能冶煉100多個鋼種和軋制400多個規格的鋼材,經過50年的發展與建設,目前已能冶煉包括高溫合金、精密合金在內的 1000多個鋼種,軋制4萬多個品種規格的鋼材。板管帶比由1978年的32. 3%提高到現在的42%左右。國內長期短缺的薄鋼板產量由1978年的133 萬噸增加到2000年的405萬噸,自給率達到90%以上,其中石油鋼管的國內市場佔有率達到70%至80%。
冶金工業技術進步
冶金科技和教育全面發展,極大地促進了冶金工業的技術進步。中國有冶金科研機構79個,工程技術和科研人員32.5萬人。同時建立了包括高等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在內的冶金人才培養體系。目前中國有冶金普通高校13所,其中本科院校8所,每年為冶金行業培養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1.5萬人。中國還自己培養了許多國內外知名的冶金科技專家、兩院院士。改革開放20多年來,全行業獲科技成果1萬多項。截止1998年底,申請專利7813項,授權專利5984項。
行業經濟效益提高
創造出在全國有影響的先進管理經驗,促進了行業經濟效益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首鋼的內部承包制,使該企業成為當時工業企業改革的排頭兵。寶鋼創造了「科學、精幹、高效」的現代化管理體系。90年代初,武鋼走「質量效益之路」;邯鋼又創造了「模擬市場核算,實行成本否決」的先進管理經驗。近年來,又有了濟鋼「系統節能降耗」,唐鋼「 對標挖潛」和水鋼、宣鋼「扭虧脫困」等一批先進典型。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促進了經濟效益的不斷提高。生產成本降低率每年都達到3%左右,1999年達到6%,有利地消化了因鋼材不斷降價造成的損失,使中國鋼材價格與國際市場趨於同步,提高了將來進入WTO的競爭力。
1978年冶金行業實現利稅50億元,1998年達到197億元,1999年達到242億元,2000年1月至11月已經實現357億元,預計全年400億元,創造了兩年利稅翻番的佳績。從建國到2000年,冶金行業累計實現利稅5260 億元,為國家創造了巨大的物質財富。

9. 1949年我國鋼產量

1949年我國鋼產量16萬噸

年代 產量(萬噸) 同比增長率 年代 產量(萬噸) 同比增長率
1949 16 - 1979 3448 8.50%
1950 61 280% 1980 3712 7.70%
1951 90 47.50% 1981 3560 -4.10%
1952 135 50.00% 1982 3716 4.40%
1953 177 31.10% 1983 4002 7.70%
1954 223 26.00% 1984 4347 8.60%
1955 285 27.80% 1985 4679 7.60%
1956 447 56.80% 1986 5220 11.60%
1957 535 19.70% 1987 5628 7.80%
1958 800 49.50% 1988 5943 5.60%
1959 1387 73.40% 1989 6159 3.60%
1960 1866 34.50% 1990 6355 7.70%
1961 870 -53.40% 1991 7100 7.70%
1962 667 -23.30% 1992 8094 14.00%
1963 762 14.20% 1993 8956 10.60%
1964 964 26.50% 1994 9261 3.40%
1965 1223 26.90% 1995 9536 3.00%
1966 1532 25.30% 1996 10124 6.20%
1967 1029 -32.80% 1997 10894 7.60%
1968 904 -12.10% 1998 11559 6.10%
1969 1333 47.50% 1999 12426 7.50%
1970 1779 33.50% 2000 12850 3.40%
1971 2132 19.80% 2001 15163 18.00%
1972 2388 9.70% 2002 18237 20.30%
1973 2512 7.90% 2003 22234 21.90%
1974 2112 -16.30% 2004 22234 21.90%
1975 2390 13.20% 2005 35310 24.80%
1976 2046 -14.40% 2006 42266 19.70%
1977 2374 16.00% 2007 48966 15.90%
1978 3178 33.90% 2008 50049 1.11%

10. 早在______時期,我國就開始生產和使用鐵器.1949年,我國的鋼產量只佔有______萬噸,居世界第______位;

在我國,春秋時期開始冶鐵,戰國時期可以煉鋼;我國解放初期,鋼鐵生產落後,年產量只有15.8萬噸,居世界26位,九十年代後有了巨大突破.
故答案為:春秋戰國;15.8;26;1億;前茅.

閱讀全文

與1949年我國鋼鐵產量是多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鋼鐵雄心4怎麼看event 瀏覽:128
碳鋼焊絲7和G有什麼區別 瀏覽:279
螺紋鋼1901手續費是多少錢 瀏覽:341
廣西鍍鋅焊管廠家 瀏覽:309
不銹鋼煤氣管怎麼買 瀏覽:751
鋼鐵雄心4ce怎麼用 瀏覽:800
山東省日照鋼鐵城市需要什麼 瀏覽:76
集中標注的受扭鋼筋如何計算 瀏覽:810
20鋼板一平多少噸 瀏覽:993
合肥在哪裡買不銹鋼 瀏覽:641
設計為什麼要用6的鋼筋 瀏覽:783
方管填充 瀏覽:965
彎頭怎麼接精密管 瀏覽:877
24的螺紋鋼大概多少錢一米 瀏覽:24
半自動鋼筋扎鉤多少錢一個 瀏覽:796
山東有什麼無縫鋼管廠 瀏覽:15
鑽地下鋼管是什麼 瀏覽:501
鋁板怎麼和鋼材焊接在一起 瀏覽:63
鋼材允許應力是什麼意思 瀏覽:462
花紋板鋪混泥土如何布鋼筋 瀏覽: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