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仿寫安塞腰鼓的課間操作文300字
寫作思路:在仿寫時必須以給定的陳述對象為主語,否則便會不合要求,"失之一詞,謬以千里"。話題還指文段所給定的中心主旨,仿寫時應在弄懂文意的基礎上把握主旨,循旨聯想,遵旨選材,按旨索句。
看!
一寫起來就發狠了,瘋狂了,沒命了!幾十張空白的考卷,如幾十面被狂風不斷吹起的棋子,飛揚在你的面前。輕雲一樣,是飄逸的字體。
鐵索一樣,是緊閉的雙唇;刀刃一樣,是犀利的瞳仁;山巒一樣,是不動的身軀;幽林一樣,是寂靜的教室。初二一班內,開始了一場多麼緊張、多麼困難、多麼激烈的考試啊——物理限時。
這限時,使吵鬧的教室立即變得安靜了,使愛笑的同學立即變得愁眉苦臉了,使睏倦的我們立即變得亢奮了。
使人想起:萬籟此都寂,但余鍾磬音。
使人想起: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後最終永遠晦暗的迷霧重重。
容不得拖延,容不得沉思,容不得閉塞,是絕望了,放棄了,忘卻了的那麼一股波!
⑵ 安塞腰鼓是什麼呀
安塞腰鼓是流傳於陝西省延安市安塞區的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安塞腰鼓歷史悠久,但產生形成的具體時代已難考證。以鼓報警,以鼓助威,以鼓告急,以鼓為樂,這些都是安塞腰鼓的功能。
安塞腰鼓分文鼓與武鼓兩種,文鼓以扭為主,重扭輕打;武鼓以打為主,重打輕扭。安塞腰鼓是黃河文化的組成部分,是陝北漢子剽悍、虎勁、牛勁的體現,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
安塞腰鼓的舞蹈特色
1、藝術特點
經過兩千多年的演變,安塞腰鼓形成了剛勁激昂、剽悍豪放、氣勢磅礴、深厚莊重、鏗鏘有力、威猛剛烈、流暢飄逸的藝術特點。
2、表演形式
安塞腰鼓的表演,較為自由、靈活。表演者人數可多可少,少則幾人、十幾人,多則幾百人、上千人。由於表演人數不受任何限制,表演形式也較為靈活。一般來說,安塞腰鼓的表演形式有兩種,一種是場地鼓,一種是路鼓。
⑶ 什麼是安塞腰鼓
「腰鼓」是陝北各地廣泛流傳的一種民間鼓舞形式,尤以延安地區的安塞縣、榆林地區的橫山、米脂、榆林等地最為盛行,是陝西民間舞蹈中具有較大影響的舞種之一。安塞腰鼓歷史悠久,誕生於西北高原,在古代它既是激勵邊關將士沖鋒陷陣、浴血奮戰的號角,也是將士凱旋的歡迎曲,如今它是陝北人精神風貌的象徵。以鼓報警,以鼓助威,以鼓告急,以鼓為樂,這些都是安塞腰鼓的功能。
安塞腰鼓的形式與發展,和當地的歷史地理環境及民情習俗是分不開的。安塞位於陝西省延安地區的北部,地域遼闊,溝壑縱橫,延河在境內蜿蜒流過,屬典型的黃土高原地貌。歷史上就是軍事重鎮,素有「上郡咽喉」、「北門鎖鑰」之稱,為抵禦外族入侵的邊防要塞之一。當地群眾傳說,早在秦、漢時期,腰鼓就被駐防將士視同刀槍、弓箭一樣不可少的裝備。遇到敵人突襲,就擊鼓報警,傳遞信息;兩軍對陣交鋒,以擊鼓助威;征戰取得勝利,士卒又擊鼓慶賀。隨著時間的流逝,腰鼓從軍事用途逐漸發展成為當地民眾祈求神靈、祝願豐收、歡度春節時的一種民俗性舞蹈,從而使腰鼓具有更大的群眾性,但在擊鼓的風格和表演上,繼續保留著某些秦漢將士的勃勃英姿。
1981年,在與安塞縣比鄰的延安市梁村鄉王莊村一處叫「墓陵塌」的小山坡上,群眾在耕地時發現一座古墓。其中出土了形制、人物造型相同的兩塊腰鼓畫像磚,均系翻模成型後燒制的。經延安地區文物考古專家鑒定,系宋代造物。畫像磚上所塑造的打鼓者,腰挎細腰鼓、側身、頭向左後揚起,左腳著地,右腿前跨蹬出,雙手一高一低作揮槌擊鼓狀;左側一人為敲鑔者,雙腳跳起,提左腿,眼看左側,雙手在胸前做打鑔狀。擊鼓者赤膊,穿燈籠褲,腰系綵帶,飄至前下方。尤其是打鼓者的動作和形象,頗似當今安塞腰鼓中「馬步蹬腿」的第四拍和「前進步」的第二拍動作。腰鼓畫像磚的畫面清晰,造型美觀,生動地表現了我國宋代陝北地區的腰鼓表演,對研究陝北腰鼓的歷史淵源和發展,提供了珍貴翔實的文物資料。
安塞腰鼓以其獨特風格、豪邁粗獷、剛勁奔放、氣勢磅礴而聞名天下,它有機地糅合了秧歌和武術動作,充分表現了黃土地人民憨厚朴實、悍勇威武而又開朗樂觀的性格。安塞腰鼓的表演,既不受場地限制,也不受人員多少制約。大路上、廣場里、舞台中均可表演,可一人單打,可雙人對打,也可幾十人乃至幾百人群打。單打者騰躍旋跨,時如蜻蜓點水,時如春燕銜泥,時如烈馬奔騰,時如猛虎顯威;群打時則能變幻出多種美妙的圖案,氣勢壯觀。
安塞腰鼓分文鼓與武鼓兩種,文鼓以扭為主,重扭輕打;武鼓以打為主,重打輕扭。安塞腰鼓快放快收,變化神速,自然大方,歡快流暢,剛柔並濟,屈伸自如,在發展演變過程中將舞蹈、武術、體操、打擊樂、吹奏樂、民歌等融為一體,使自身從內容到形式更加豐富,更具觀賞性、娛樂性。
安塞腰鼓多採用集體表演形式,鼓手(稱「挎鼓子」或「踢鼓子」)少則數十人,多時可達百餘人。隊伍包括拉花女角、傘頭、蠻婆、蠻漢等角色,和「跑驢」、「水船」,等各種小場節目組成浩浩盪盪的民間舞隊。在表演上強調整體效果,要求動作的整齊統一和隊形變化的規范性,主要通過鼓手們豪邁粗獷的舞姿和剛勁有力的擊鼓技巧,充分展現生息在黃土高原上的男子漢們的陽剛之美。
安塞腰鼓在安塞縣相當普及,分布於譚家營、西河口、沿河灣、真武洞等鄉鎮,有南派北派之分。1986年,安塞腰鼓就榮膺首屆中國民間舞蹈大賽最高榮譽大獎,近年來,它先後在第11屆亞運會開幕式、香港回歸慶典等大型活動中表演,並赴日本進行表演。安塞腰鼓表演者由幾人或上千人一同進行,磅礴的氣勢,精湛的表現力令人陶醉,被稱為「天下第一鼓」。1996年,安塞縣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腰鼓之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