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為什麼許多民營鋼鐵廠都買現貨鐵礦石,而不去定長協礦
民營企業一般規模比較小,資金比較少,不可能大批量的訂購長協礦,買現貨可以節省資產,也就是指可以收到貨以後再付款。另外鐵礦石用量比較小,達不到鐵礦石進口資質的要求,所以只能進現貨。
個人意見,樓下補充!
Ⅱ 為什麼鋼鐵行業將三大鐵礦石供應商稱為壓在中國鋼企身上的「三座大山」
鋼鐵的原材料是鐵礦石,而國內的鋼廠都要采購三大供應商的進口鐵礦石。礦內石的壟斷造成了國外容礦商在礦石談判中可以故意抬高價格,擴大自己的盈利。
這造成了2012年以前鋼鐵行業成本完全受制於人,成品材盈利少。而整個鋼鐵行業鏈條中的大量利益都被最上層的國外礦商掘取了。
不過現在的情況好了許多,因為鋼鐵行業的不景氣,導致鐵礦石采購量的減少,礦商也不是鐵板一塊。為了消化自身庫存與市場競爭發展。中國鋼企在原料價格定價上有了一定的話語權。
觀點來自 我的鋼鐵網
Ⅲ 鐵礦石三巨頭的現狀
由於鐵礦石的現貨價格受短期需求及海運費波動等因素的影響較大,因而一般情況下,鐵礦石的現貨價總是大大高於長協價。而在中國,只有一些大型的鋼鐵企業可以簽訂長協礦合同,那些沒有長協礦進口資質的中小企業,則只能在現貨市場購買鐵礦石以維持生產。
然而從2004年起,長協礦的價格開始一路飆升,2004年至2008年,鐵礦石長協價漲幅分別為:18.8%、71.5%、19%、9.5%、79.88%。
2008年10月,鐵礦石的兩種價格卻出現了逆轉。受全球鋼鐵市場需求持續下降的影響,鐵礦石現貨價格出現了7年以來首次低於長協價格的局面,到2009年年初,鐵礦石現貨價跌至長協價的60%!高昂的長協礦價格和愁雲慘淡的鋼材市場,讓中國大中型鋼廠自2008年年底就陷入了集體巨虧之中。 就在中鋼協和鐵礦石巨頭的博弈逐步升級的時候。有媒體披露,38家國內中小鋼鐵企業「集體倒戈」,與巴西淡水河谷簽訂了總量為5000萬噸的長協礦合同,消息一經披露,中鋼協相關負責人立即作出回應,指責國內中小鋼鐵企業在談判的關鍵時刻做出了「拆台」的行為。這位負責人同時發出警告,如果是具備進口資質的中小企業,敢於私下和礦業巨頭簽約,中鋼協將堅決取消其進口資質。另一方面,盡管中外鐵礦石談判仍在膠著中,但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三大礦商都在公開兜售現貨礦,這些大量涌進中國港口的鐵礦石說明了幾大礦業巨頭策略的轉變,在和中鋼協談判擱淺的情況下直接賣現貨給中國廠家,由於鐵礦石談判由中鋼協唯一負責,這些接貨的鋼廠或貿易商成便了中國談判聯盟的「倒戈者」。
鐵礦石談判為什麼會出現這樣混亂的局面,但還是有大量買進國際巨頭的現貨鐵礦石,就在唐山曹妃甸實業港務有限公司的商務部里,有一份關於進口鐵礦石任務完成情況的統計報表。然而主要買家,一個是唐鋼、國豐、津西、首鋼、中聯或者也叫榮程。」
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1至5月,在從曹妃甸進口鐵礦石的買家當中,國有鋼鐵企業只有唐鋼和首鋼兩家,而這兩家企業進口的鐵礦石只佔到港口總量的12%,在剩餘近90%份額中,民營鋼鐵企業成為鐵礦石進口的大戶,其中唐山國豐鋼鐵高居榜首,占曹妃甸港進口總量的16.5%。
可面對如此嚴峻的談判,很多國內的中小鋼鐵企業似乎都不怎麼關心。他們認為他們這些小企業,中企業或者民營企業不一定能夠享受得到談判所帶來的利益。因為首先他們自己沒有參入這個長協的談判,其次他們也沒有進出口的權利。自長協談判後,他們去買現貨的價格非常高,這個也導致他們不關注這個長協價格的談判的過程。商家為了滿足自己求的需求量只有從現貨市場上購買。
2000年到2007年是中國鋼鐵工業的黃金時代,粗鋼產量年平均增速達到了19%,與此同時,中國對進口鐵礦石的需求量也從不足1億噸迅速增加3.83億噸,年平均增長27%。現在,中國鋼產量佔世界的50%,鐵礦石進口量也佔世界的50%以上,但正像剛才看到的,同是鋼鐵企業,大企業與中小企業,有進口資質的和沒進口資質的,都存在不同的利益選擇,這大大削弱了中國企業在鐵礦石價格談判過程中的話語權。
面對鐵礦石巨頭咄咄逼人的攻勢,中鋼協從2008年年底開始對鐵礦石進口秩序進行規范,積極協助工信部「限鋼令」的實施,同時呼籲國內的大小鋼鐵企業團結一致,不參與進口鐵礦石現貨招標、減少長協礦進口。2009年年初,又要求具備鐵礦石進口資質的鋼鐵企業暫停長協礦進口,以此向國際鐵礦石三巨頭施壓,增加中國鋼鐵企業的談判籌碼。
對國內少數鋼鐵企業自行進口鐵礦石的行為,中鋼協表示,已經與相關部委組成鐵礦石貿易調查組並完成了實地調研,有關處理措施將在近期公布。大量進口鐵礦石,讓中鋼協感到被動,是因為它代表中國鋼鐵企業與國際三大鐵礦巨頭——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亞必和必拓、力拓展開了一場曠日持久、全球矚目的價格博弈。 隨著中國成為全球第一大鋼鐵生產國和鐵礦石進口國,近幾年的國際鐵礦石價格談判也越來越受到國內媒體的關注。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這些年在與國際礦業巨頭的博弈中,中國鋼鐵企業基本上處於弱勢地位。
單從市場形勢上看,中國的鐵礦石進口量占據了世界鐵礦石的50%,作為最大的買家,中方理應在進口鐵礦石價格談判上擁有話語權,喪失話語權的根本原因是我們自己不能步調一致,沒有成為一個利益共同體,當然也就不可能成為鐵板一塊,因此國際礦業巨頭很輕松地就將中國鋼企各個擊破,這樣就有了38家中小鋼企的倒戈,就有了現貨鐵礦石的大量湧入,盡管中鋼協在大聲疾呼,我們不要大量購買現貨。
面對亂象叢生的鐵礦石談判,中鋼協的處境艱難且尷尬,在這種情況下,中國鋼鐵企業陷入左右為難的困境。一方面買不到三巨頭的現貨礦,另一方面談判尚未結束,如果接受這個價格等於「拆自己的台」。
現在看來,獲得話語權不僅在於口頭的強勢表現,以及做好談崩的准備,更重要的是如何彌補國內行業體制上的裂縫,只有鋼鐵企業在利益上一致了,才可能在國際礦業巨頭面前無懈可擊。如果靠行政命令,來對倒戈者殺一儆百,恐怕最終難以讓所有企業都站到一條戰壕里。一夜之間徹底改革不合理的國際鐵礦石談判機制,顯然不現實,但改變中國鋼鐵行業自身運營機制上的不合理之處,卻必須從現在做起。無論如何,打鐵首先還需自身硬。
Ⅳ 中國鐵礦石海外采購的宏觀環境分析
1. 我國國的鐵礦石的供應主要來自兩個國家四大供應商,分別為巴西的淡水河谷集團;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集團,力拓集團與FMG集團.
鐵礦石對比:其中巴西的鐵礦石(主要為揚迪礦粉)含鐵量較高,價格也很高;澳大利亞的皮爾巴拉礦粉含鐵量較巴西的揚迪礦粉低,但價格相對便宜.
綜合對比:從巴西的桑托斯港到中國上海航程為11840海里,運費為每噸83美元;澳大利亞的墨爾本港到中國上海航程為4460海里,運費為每噸36美元.由於巴西的鐵礦石價格較高而且運費很貴(巴西的鐵礦石價格出礦價比澳大利亞的鐵礦石運到中國的價格還貴),所以我國的鋼鐵廠商主要從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集團,力拓集團與FMG集團手中購買鐵礦石.
我國每年購買的鐵礦石佔世界當年鐵礦石總產量的39%左右,所以鐵礦石的價格對我國來說事關重大.為此,我國加入了一年一度的鐵礦石價格談判當中(鋼鐵生產廠商如中國寶鋼,日本新日鐵,德國蒂森克虜伯與鐵礦石供應商力拓集團,巴西的淡水河谷集團與必和必拓集團進行每年一次的一對一談判,以保證自己國家的利益)所以各個國家鐵礦石的區別與談判影響不大.好一點的在巴西和智利,其餘國家的鐵礦石質量都差不多.
2 鋼鐵市場遭遇寒流讓2002年後一路上漲的鐵礦石價格急轉直下。立志在2009年度國際鐵礦石談判中打個翻身仗的中國鋼鐵協會和各鋼鐵企業紛紛表態,鐵礦石價格應該降價。卻被三大鐵礦石巨頭觸碰底線,談判暫陷僵局。
雖然產量早就成為世界第一,但中國鋼鐵業卻始終是跛腳的巨人—作為最大的鐵礦石消費者,中國鋼鐵企業在鐵礦石價格談判桌上一直處於下風。每當鐵礦石價格瘋漲一輪,中國鋼廠就多花數十億美元的采購成本。中國何時才能取得和第一大礦石進口國相稱的談判地位?中國鋼鐵行業的整合能否實現突破?中國怎樣才能在原料定價中獲得真正的話語權?
還有一天,2009年鐵礦石價格談判就要結束,但中國鋼鐵行業協會(簡稱「中鋼協」),和三大鐵礦巨頭依然膠著在談判桌邊:力拓、必和必拓和淡水河谷不認輸也不著急,入場5年卻屢戰屢敗的中方,也依舊口氣強硬地堅持至少降價40%的談判底線。
6月30日後,不管最後的談判結果是誰輸誰贏,維持了28年的鐵礦石定價模式或被終結。從來沒有一個商業領域的談判故事能造就這么多年場里場外的熱鬧,也從來沒有哪一年的談判能像今年一樣拖到最後一刻似乎依然沒有退路。
在談判終結的前夜,一直高調示人的中鋼協秘書長單尚華關閉了手機,在這一關鍵時刻選擇沉默,是中鋼協正在力推新的談判方案,還是默認了談判的崩盤?
現在日本新日本制鐵聯合韓國浦項鋼鐵與必和必拓談判,減價35%,德國蒂森克虜伯鋼鐵代表歐洲和巴西淡水河谷談判,減價36%,單尚華不同意,與力拓談判,要求減價40%以上,理由是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鐵礦石進口國{理由合理}。但力拓不接受.
28年的規則
1981年,全球鐵礦石定價機制正式形成。即從每年第四季度開始,由世界主流鐵礦石供應商與其主要客戶進行談判,決定下一財政年度鐵礦石價格,只要其中任何一家礦山與鋼廠達成鐵礦石買賣合同,談判即宣告結束,其它各家談判均要接受此結果。在2002年之前,中國鋼鐵企業並未參與到這個游戲之中,因為中國國內自產的礦石基本可以滿足鋼鐵行業的需求。但是從2002年開始,中國鋼鐵工業開始了一輪高速增長。
2003年底起,寶鋼集團作為中國鋼鐵業的談判代表,開始參與到鐵礦石價格談判中,但這並未動搖規則的基礎——任何雙方一旦達成,其他談判方必須接受。變化的地方在於,談判格局是三對三,即供方——澳大利亞的必和必拓、力拓和巴西淡水河谷,對需方——寶鋼集團、新日鐵和歐洲鋼廠。
然而,自從寶鋼參與到該游戲規則後,鐵礦石的價格連年上漲。2003-2008年,澳礦和巴西礦累計漲幅分別達到410%和376%。
逐漸崩塌的基礎
從2008年開始,談判發生了顯著變化。2008年初,新日鐵率先與淡水河谷達成協議,其中南部鐵精粉漲65%,卡拉加斯粉漲71%,改變了以往「同品種同漲幅」的慣例。有人打破游戲規則,就會有更多人不遵守。當年,「兩拓」並未接受「首發價」,而是獲得了更高的價格。2009年,游戲規則開始面臨徹底破裂的威脅。從去年歲末談判以來,直至今年5月末才達成首單。
五年辛酸淚
中國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副院長李新創表示,目前的條件確實對中方不利,這背後的深層原因是鐵礦石市場價格談判的長期慣性還在、國際鐵礦石生產的壟斷局面未能打破,用戶各方利益不一致導致談判難以統一進退。
跟其它大宗商品不同的是,鐵礦石一直堅持執行年度合同價格的定價模式,盡管在今天看來,相對於石油等商品名目繁多的價格公式,這個模式已經明顯落後於市場發展。
無論本輪鐵礦石價格談判最終的結果如何,無論鐵礦石價格如何「瘋狂」,現在業界更關心的一個問題是,在明年鐵礦石價格又將呈現出怎樣的變數?尤其是隨著中國經濟逐漸走出低谷的判斷漸趨明朗,未來的鐵礦石價格會不會繼續「瘋狂」?
Ⅳ 國內各大鋼廠采購鐵礦石的標准
這是不可能在網上查到的,不然的話就不需要我們去公關了
Ⅵ 你怎麼看待中國鋼鐵企業從國際上采購鐵礦石的價格
目前,世界上鐵礦石的貿易價格處於賣方市場,由於鐵礦資源的高度集中回(主要集中在澳大答利亞和巴西、秘魯、印度等少數國家),采礦企業的高度集團化,三大礦山企業----力拓、必和必拓、淡水河谷,壟斷著鐵礦石的價格,而鋼鐵生產大國和地區只能被動的接受他們每年開出的價格和定價以及結算規則,而日本由於幾年前在鐵礦企業不景氣時大舉入股該行業,延伸了其資產鏈,從而能夠在鐵礦石的漲價中獲得收益,每年最早承認三大的礦山的價格,中國企業則在這場經濟博弈中吃盡了苦頭。由於中國的鋼鐵規模太大,產能分散,國家有沒有統一鐵礦石進口的資質,所以,鋼鐵企業只能將生存的希望放在內部降低成本和提高鋼鐵價格上,而提價又遭到了國內鋼鐵用戶的抵制和市場的拋棄。所以,這是我們國家的深痛。
以上觀點,個人所見,不要轉載,希望得到認可!!!!!!!!
Ⅶ 最近鐵礦石大幅度增長,國內的鋼鐵企業前景如何
國內鋼鐵企業的前景有利也有弊,你不應該問鋼鐵企業如何,對於鋼鐵企業來說他們可以將風險進行轉移,最終受害的還是消費者。
鐵礦石價格的上漲,將造成國內鋼鐵企業的成本增加,如果鐵礦石上漲90%。那麼鋼鐵企業每噸的成本將提高725元。
這必然會驅使鋼鐵企業提前提高銷售價格,就拿現在來做比較吧,現在國內大型的鋼鐵企業的鐵礦石還有庫存,足夠在支撐幾個月,也就是說他們提前加價其實對他們是有利的,就算鐵礦石價格上漲,他們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但是對於國內整個經濟發展將帶來很大的沖擊,其次就是國內的小型鋼鐵企業也必將受到很大影響,因為國內小型鋼鐵企業的鐵礦石,本身是沒能力去進口的,因為中國國內鐵礦石進口都只針對大型鋼鐵廠,小型鋼鐵廠的鐵礦石的來源都是有很大貓膩的,這里我就不多講了。
上面我說到鐵礦石價格的上漲會對國內整個經濟環境造成很大影響,還有就是風險轉移到消費者身上。
為什麼?
因為我們國內的鋼鐵需要量是非常大的,1。房子。2。基礎建設
如果鋼鐵成本上升,必然就是房子的成本上升,房子成本上升了必然就是房價的一個推高
基礎建設,本來就是我們國內的重要項目。同樣將提高基礎建設的成本。
所以隨著鐵礦石價格的上升國內的通脹將會越來越明顯
Ⅷ 為何我們要高價進口鐵礦石,而不利用廢舊鋼鐵
為何我們要高價進口鐵礦石,而不利用廢舊鋼鐵?
鐵礦石具有很多優點,便於加工成型後的鋼材強度高,而且加工成本低,出鋼量大等優勢。而廢舊鋼鐵的利用率並不高,提純需要的成本大,廢舊鋼鐵裡面含的雜質較多。而且廢鐵的一些含量不能達標,沒有鐵礦石提煉出來的鋼材強度大,所以廢鐵的話,二次提煉出來的鋼材強度不高。一些強度較高的鋼材廢鐵無法滿足,所以鐵礦石才是首選。
我們進口鐵礦石,雖然價格確實高,但是不能單看進價,提煉成本也要考慮進來。鐵礦石提煉鋼材的成本要遠低於廢鐵提煉鋼材,而且工序簡單。主要原因就是鐵礦石裡面的雜質含量少提煉工藝較為簡單,而廢鐵的雜質復雜,若是提煉不到位,出來的鋼材質量大大降低,甚至出來的還是廢鐵。而且鐵礦石提煉的鋼材強度高,使用面更廣,市場也更大,所以鐵礦石才是首選。只有當鐵礦石供不應求的時候,廢鐵才會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