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獨立基礎底部鋼筋,數學公式可以表示為min(75,S/2)如何計算
min(75,S/2)min。(75,S/2)表示的是75和S/2中較小的書,舉個例子來說min(3,5)。
獨立基礎底部鋼筋,數學公式可以表示為min(75,S/2)如何計算?
S是鋼筋間距,第一根鋼筋布置的位置距構件邊緣的距離是起步距離,獨立基礎底部鋼筋的起步距離不大於75mm卻不大於S/2,數學公式數學公式可以表示為min(75,S/2).
鋼筋計算式(以X向鋼筋為例)
鋼筋長度=X-2c
鋼筋根數=【y-2*min(75,s/2)】/s+1
x=4000mm y=4000mm c=45 s=200mm
⑵ 獨立柱基的鋼筋如何算量
跟做其它部位時一樣,分層次,有步驟地進行分別計算。
1、首先看圖紙設計的獨立基礎平版面尺寸,如有一邊大於或等權於2500mm(見附圖),那麼,它的主要受力鋼筋在這個尺寸方向上應該是按平面尺寸的0.9倍計算,但外周第一根鋼筋是全長的,計算公式是:L-2a(其中L為基礎邊長;a為單邊保護層厚度);
2、如果獨立基礎的每個邊長都小於2500mm,那麼就按全長計算鋼筋長度。
3、基礎底板鋼筋計算完成後,再計算獨立柱鋼筋。柱筋分縱向受力鋼筋、箍筋與拉鉤,按圖示尺寸計算就可以了,關鍵是計算高度,一般計算至+-0.000標高處。
⑶ 如何計算鋼筋根數
1、柱縱筋單根長度=柱基礎內插筋+柱凈高+錨固長度+搭接長度*搭接個數
搭接長度(Lle):如為機械連接或焊接連接時,搭接長度為0
a.柱基礎內插筋長度=基礎高-基礎保護層+彎折長度
搭接長度(Lle):如果考試時候題中說明為不考慮,不用計算
彎折長度:當基礎高>LaE時,彎折長度為max(6d,150)
當基礎高≤LaE時,彎折長度為15d
b.柱凈高長度:基礎頂面——頂層梁地面之間的垂直高度
c.頂層錨固長度:
①中柱錨固長度=梁高-保護層+12d
②邊、角柱錨固長度:
⑴內側鋼筋錨固長度同中柱
⑵外側鋼筋錨固長度:1.5LaE(考試用)
2、柱箍筋:
單根長度=(b-2c+h-2c)*2+2* max(10d,75)
b.柱寬;h.柱高;c.柱保護層
根數=(加密區長度/加密區間距+1)+(非加密區長度/非加密區間距-1)
加密區長度:
①嵌固部分以上長度為:hn/3(hn本層柱凈高)
②非嵌固部分以上長度為:max(hc,hn/6,500)(考試用)
③柱樑節點加密區長度為:梁高+max(hc,hn/6,500)(考試用)
④當有剛性地面時,除柱端鋼筋加密區外尚應在剛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高度范圍內加密箍筋。
(3)獨立基礎鋼筋根數怎麼計算擴展閱讀
樑上部縱筋長度=總凈跨長+左錨固+右錨固+搭接長度*搭接個數
搭接長度:如為機械連接或焊接連接時,搭接長度為0
左(右)錨固長度:
當hc-保護層<LaE時,彎錨,錨固長度=支座寬-保護層+15d
當hc-保護層≥LaE時,直錨,錨固長度= max(LaE,0.5hc+5d)
保護層:是柱保護層
⑷ 基礎鋼筋怎麼算根數
基礎鋼筋怎麼算根數
我們把獨立基礎水平方向定為X向,豎直方向定為Y向。
【例】X向長為版2400mm,鋼筋間距(權@200);Y向長為2600mm,鋼筋間距(@150)。混凝土保護層40mm,計算各向鋼筋根數各為多少?(大於2500的0.9倍的鋼筋減短根數請自扣)
解:X向長為:2400mm-40×2=2320mm;Y向長為:2600mm-40×2=2520mm。
X向長2320mm的根數為:2520mm÷200+1=14(根)
Y向長2520mm的根數為:2320mm÷150+1=17(根)註:當獨立基礎底板長度≥2500mm時,除外側鋼筋外,底板配筋長度可取相應方向底板長度的0.9倍。本題17(根)中15(根)可取2088mm。
答:
X向長2320mm的根數為:14(根)
Y向長2520mm的根數為:17(根)
⑸ 獨立基礎怎麼算鋼筋啊,能一步一步教我嗎
1,已知獨立基礎長寬數據,基礎板鋼筋大小等級間距,如是單層基礎板筋專,扣減保護層後屬算出所用板筋長度,根數;如是雙層雙向的,則需要再算出上部板筋,扣減保護層並且彎錨足夠。這樣,獨立基礎板就出來了。
2,柱,柱插筋,柱插筋需要已知數據:插筋等級直徑位置,柱的大小數據,算出基礎層層高,在不違背鋼筋連接的規范前提下和節省材料的前提下,算出柱插筋的長度和錨固長度,柱箍筋,拉鉤等!注意保護層
這樣一個獨立基礎就算出來了!獨立基礎分為兩部分,基礎板,柱!分開算,很好算的!
⑹ 獨立基礎如何算鋼筋
首先,進入算量軟體主界面,進入「繪圖區域」,
千萬注意選擇「基礎層」,否則一切都是白努力。
⑺ 獨立基礎底板鋼筋計算方法
底板鋼筋的計算
一般平面圖長邊為東西方向,短邊為南北方向。不失一般性,專設獨立基礎東屬西長為x,南北寬為y。x方向底板筋直徑為dx,x方向底板筋間距為ax,x方向底板筋長度為lx,x方向鋼筋根數為nx;y方向底板筋直徑為dy,y方向底板筋間距為ay,y方向底板筋長度為ly,y方向鋼筋根數為ny;
x方向底板筋長度:
IFx≥2500,lx=0.9×(x-60)/1000
thenlx=(x-60)/1000
nx=ceiling((y-min(150,ay))/ay,1)+1
x方向鋼筋總長度=lx × nx +(IFx≥2500,0.2×(x-60)/1000,then 0)
y方向的計算過程與x方向相通。
下面給出Excel表式:
⑻ 獨立基礎底板鋼筋根數怎麼算
截面尺寸減保護層後,再除以鋼筋間距,得出的數值取整(比如算出來15.2就是16)再加上1就是鋼筋根數。
⑼ 圓柱形獨立基礎鋼筋計算問題
把我自己平時計算的方法告訴你,與你參考:
圓柱形獨立基礎的豎向鋼筋根數=圓柱周專長/間距(凡屬出現小數,則加1為整數)。本案例的豎向鋼筋根數=3.14*4/0.15=83.7=84根。(雙層雙向則應再乘以2=168根)
每根豎向鋼筋的長度=圓柱形獨立基礎的高+兩面的錨固長度+2倍的保護層(本案中不知混凝土的標號所以不能確定錨固長度)
橫向鋼筋的根數(平行布置)=圓柱形獨立基礎的高(0.5m)/間距(0.15M)=4根(雙層雙向應再乘以2=8根)
每根橫向鋼筋的長度(平行布置)=圓柱的周長+鋼筋的連接長度=3.1416*(直徑-2倍的保護層厚度)+鋼筋的連接長度(本案中不知你採用何種連接方式如焊接或搭接等,請按規定執行)
⑽ 基礎鋼筋怎麼算根數
把獨立基礎水平方向定為X向,豎直方向定為Y向。例如:X向長為2.4m,鋼筋間距(@150);Y向長為2.6m,鋼筋間距(@150)。混凝土保護層40mm,計算各向鋼筋根數各為多少?那麼:X向長為:2.4m-40mm×2=2.32m;Y向長為:2.6m-40×2=2.52mm。X向長2.32m的根數為:2.52m÷150mm+1=18(根)Y向長2.52m的根數為:2.32m÷150mm+1=17(根)X向長2.4m的根數為:18(根)Y向長2.6m的根數為:17(根)。
一、規范規定及相關理解
1、《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9.5.1條規定:受彎構件、偏心受拉、軸心受拉構件一側的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率取「0.2和45ft/fy作用的較大值」。這一條是針對受彎構件,而獨立基礎同時承受上部荷載和土壓力,底面尺寸相對於基礎高度也不是很大,因此不適合錐形和階型獨立基礎。
2、《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9.5.2條規定:對卧置於地基上的混凝土板,板中的受拉鋼筋最小配筋率可以適當降低,但不得小於0.15%。這一條是針對卧置於地基上的混凝土板而設的,其具體受力情況與獨立基礎還是有區別的。
3、《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第8.2.2-3條:擴展基礎底板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不宜小於10mm;間距不宜大於200mm,也不易小於100mm。這一條文有明確規定最小配筋,但至於是否還要滿足最小配筋率0.15%則各有各的說法。
二、關於配筋率
若按最小配筋率0.15%控制配筋,則獨立基礎高度越高配筋越大。而獨立基礎底板的厚度由沖切和剪切計算確定,其值比較厚,按0.15%控制所得的鋼筋面積大不夠經濟。獨立基礎最小配筋率的問題各地或個人有不同的做法,如北京市《建築結構專業技術措施》3.5.12條規定:如單獨柱基之配筋不小於10@200(雙向)時,可不考率最小配筋率的要求。工程設計中若無硬行規定,獨立基礎底板配筋只要滿足《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第8.2.2條規定即可,不要驗算最小配筋率。
還有一種做法的結構思路:就階形基礎而言,合理設計的獨立基礎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其第一階多半會伸出從柱邊與基礎頂面交接處引出的45°線同基礎底面相交線之外,因此該部分可以認為是卧置於地基上受彎控制的混凝土板類構件,需滿足ρmin=0.15%的要求。而基礎底板其餘部分均在45°角的沖切破壞錐體范圍內,其高度一般有受沖切和受剪控制,相對較厚,如果其配筋要求符合ρmin=0.15%的要求,將會導致獨立基礎用鋼量不必要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