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板筋雙層雙向鋼筋麵筋錨固長度是多少呢
板筋雙層雙向鋼筋麵筋錨固長度是指受力鋼筋通過混凝土與鋼筋的粘結將所受的力傳遞給混凝土所需的長度,用來承載上部所受的荷載。
鋼筋的錨固長度一般指梁、板、柱等構件的受力鋼筋伸入支座或基礎中的總長度,包括直線及彎折部份。 根據《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02的規定: 在混凝土中受拉鋼筋的錨固長度L=a×(f1/f2)×d。
式中:f1為鋼筋的抗拉設計強度; f2為混凝土的抗拉設計強度;
a為鋼筋外形系數,光面鋼筋取0.16,帶肋鋼筋取0.14; d為鋼筋的公稱直徑。
(1)板筋為a8200是什麼鋼筋擴展閱讀
另外,當帶肋鋼筋的公稱直徑大於25mm時,錨固長度應再乘1.15的修正系數。
在地震區還應根據抗震等級再乘一個系數:抗震等級一、二級時系數為1.15;三級時系數為1.05;;四級時系數為1.0。
混凝土中的縱向受壓鋼筋,當計算中充分利用其抗壓強度時,錨固長度不應小於相應受拉錨固長度的70%。
當縱向受拉普通鋼筋末端採用彎鉤或機械錨固措施時,包括彎鉤或錨固端頭在內的錨固長度(投影長度)可取為基本錨固長度的60%。
以上是鋼筋錨固長度的計算方法,在施工圖中的設計說明部分一般都有對鋼筋錨固長度的要求,可以根據圖中的要求進行檢查。
⑵ 板主筋是什麼鋼筋
雙向板來說,底筋,扣筋是主筋
單向板來說,短向底筋,扣筋是主筋
⑶ 板鋼筋表示方法
幫忙說出 圖中一至四 鋼筋分別表示什麼?是不是直鉤的表示為版面鋼筋?彎內鉤表示為板底鋼筋?答:容理解准確。一、四是該板塊雙層雙向板,上部(T)一層板麵筋;二、三是該板塊雙層雙向板,下部(B)一層板底筋。這樣90°直彎鉤的表示為板面鋼筋;45°短斜撇表示為板底鋼筋。
圖中的二、三 鋼筋標示怎麼理解??是不是都是板面鋼筋??在哪裡 分隔??
答:圖中的二、三 鋼筋表示都是板面鋼筋。2100之間上部板麵筋擱到鋼筋梁邊;3550之間上部鋼筋一端從梁內側算起伸出900,作另一板塊的上部負彎筋。因右向板塊中(3550與2100有一根梁,已分成了三塊板塊,配筋也各異)。
⑷ 圖中板的鋼筋分別是什麼
第一張圖是板的兩個方向的上鐵筋,是主筋,直徑圓8間距150,每邊伸出牆900長。負筋的配置在第二張圖的說明中。
⑸ 什麼是板筋
板筋結構具有重量輕、承載力高、抗彎能力強、佔用空間小的特點,經合理設計可以起到支撐、防護、構架聯接的作用,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船舶、汽車、建築、能源交通等領域。
基本信息
中文名
板筋
外文名
Ligament
功能
支撐、防護、構架聯接
運用領域
航空航天、船舶、汽車、建築、能源交通等
特點
重量輕、承載力高、抗彎能力強
展開全部
概念
板筋的使用在建築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設計經驗,同時也提出一些新問題。以水電機組為例,發電機上、下機架、轉子支架等許多部件屬於板筋結構。為提高電站綜合效益,當前動力設備的發展趨向於大容量、高負載機組。正在開發的三峽水力機組,單機最大容量達到70 萬kW,下機架負載5500t。容量的增大帶來剛度、強度、穩定性、絕緣等方面一系列問題。結構方面,為保障安全,採取的辦法往往是按比例增加板筋件尺寸,結果造成板筋件尺寸越做越大,佔用的空間隨之增加。
問題的探討
「強柱弱梁」作為我國抗震規范抗震措施中重要的一條,對於 9 度區及一級抗震等級,它要求節點處柱上、下端實際受彎承載力之和在地震作用效應下應大於梁端受彎承載力之和。但當考慮現澆樓板內板筋對框架梁抗彎能力的提高作用時,究竟需對柱端彎矩設計值增大多少,才能滿足「強柱弱梁」的要求,一直是設計界懸而未決的問題。而其中怎樣考慮板筋作用以及考慮多少范圍內的板筋則是這個問題的關鍵。
中國規范現狀
我國新頒布實施的《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 50010 -2002)和《建築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1-2001) 提高了「強柱弱梁」的彎矩增大系數,規定 9 度及一級框架結構尚應考慮框架梁的實際受彎承載力;並在《建築抗震設計規范》條文說明中指出「彎矩增大系數考慮了一定的超配鋼筋和鋼筋超強」,但對框架梁翼緣現澆板內與梁肋平行的鋼筋參與梁端負彎矩承載能力的問題,新規范仍未作明確的規定,只是在《建築抗震設計規范》條文說明中附帶指出,當計算梁端抗震承載力時,若計入樓板內的鋼筋,且材料強度標准值考慮一定的超強系數,則可以提高框架結構「強柱弱梁」的程度。對比實驗表明,由於梁翼緣現澆板內平行於梁肋的鋼筋參與形成梁端抗彎承載力,
在所試驗的梁—柱組合體試件中,支座處的負屈服彎矩要比無翼緣矩形梁的負屈服彎矩提高 30%左右。如果把數值1.3作為板筋參與系數考慮到「強柱弱梁」 彎矩增大系數中去,就可以發現新規范的仍然是遠遠不夠的。當然,由於板內平行於框架的板筋相對數量差異較大,板筋對梁端負彎矩承載力的增大系數並非總是1.3,但唐山地震中整體現澆梁板框架的破壞大多發生在柱上,而沒有現澆樓板的空框架裂縫則都顯示在框架樑上的事實從一個側面證明了這一點。
國外規范對板筋參與梁端負彎矩受力的規定
鑒於中國規范對這方面的有關問題仍未明確,因此,了解國外有關規范對此作出的規定,對我國設計界正確處理有關問題是有益的。
在考慮板筋參與問題上各國思路之間也有原則性差別。其中紐西蘭規范明確規定,在進行梁端截面抗負彎矩設計時,即確定設計所需的負彎矩鋼筋時,可以考慮板有效寬度范圍內的與梁肋平行的上板面和下板面板筋作為負彎矩受拉鋼筋的組成部分。因此,按該規范算出的梁負彎矩筋就只是除去相應板筋外所需要的受拉鋼筋。當按實配確定梁端抗彎能力時,自然就必須把已考慮的板筋計入,而且在沒有人為增大配筋量的前提下,考慮板筋後的梁端抗負彎矩能力與作用負彎矩應沒有大的差別。所以,按紐西蘭的上述思路,板筋不屬於「超配」,自然在「強柱弱梁」的措施中也就可以不考慮板筋引起的「超配」問題。
而美國 ACI 規范,加拿大 CSA 規范以及歐共體 EC8 規范在作梁端抗負彎矩截面設計時與中國思路一樣,未要求考慮板筋,但與中國規范不同的是,中國規范是將設計所需的梁端負彎矩筋與無現澆板的框架梁一樣布置在梁肋頂部的寬度范圍內,而這三本規范規定梁端計算出的負彎矩筋除了大部分應放在肋寬范圍內,少部分則可放在規范規定的一定板寬范圍內。其中美國和加拿大規范認為這樣做的目的是避免上部板筋過於擁擠和避免在臨近梁肋的板內出現過寬的裂縫。因此,當按實配確定梁端抗彎能力並考慮有效寬度內與梁筋平行的鋼筋時,這部分鋼筋可能既有原設計所需的受拉鋼筋,又有額外的板筋,而只有額外的板筋才屬於「超配」部分。
⑹ 板頂筋是什麼
板頂筋是板面鋼筋,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麵筋。
一般來說,板面鋼筋包括板底正筋,回板面負筋,跨板答負筋,支座鋼筋和其分布筋。
1.板底正筋,也叫底筋,是放於板底的通長鋼筋。
2.板面負筋,簡稱負筋,是放於板面的通長鋼筋。
3.跨板負筋,也是負筋的一種,只是它跨過一塊板後,又伸出一段支座鋼筋到另一塊板內。
4.支座鋼筋,就是在板的四周(例如樑上)設的伸向板內的鋼筋,它不是通長設的,一般只伸入500~1500mm.
5.分布筋:是支座鋼筋的附加筋,起固定與均勻分布支座鋼筋的作用,不是受力筋。
6.還是其它一些如,馬凳,拉鉤筋,板四角的加筋,板內無梁處上有砌體結構的加筋等
(板面鋼筋的圖片)
⑺ 如何計算板筋的鋼筋
一、板鋼筋計算依據和鋼筋的類型
1、板的平法圖集和計算依據是《04G101-4》
2、現澆混凝土樓板的鋼筋分為以下幾種
1、 板底鋼筋(包括特殊形式的板底通長鋼筋);
2、 上層通長鋼筋、支座負筋(包括特殊形式板面通長鋼筋);
3、 支座筋的分布筋、溫度筋、附加筋;
4、 馬蹬筋;
二、各種板鋼筋的詳細計算
1、字母代表的含義:
La—非抗震時錨固長度; d ---鋼筋直徑 ; L1E—連接長度 ; BHC—保護層 ;
Ha—支座寬度 S--- 鋼筋間距 ceil—向上取整
2、板底通長鋼筋(下層通長鋼筋)
板底通長鋼筋有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可以布置多個板塊或者一個板塊。
長度L=板扣除兩端支座的長度(板凈長) + 左錨固 + 右錨固 + 「連接長度」+12.5*D(II級以上為0)
其中:12.5D是指一級鋼中的180度彎鉤,一端彎鉤是6.25D,兩端就是12.5D.
「左錨固、右錨固」演算法有如下幾種,可根據圖紙說明操作:
Max ( ha /2,5*d) (即,支座寬度的一半與鋼筋直徑的5倍相比取大值);
Max ( ha /2,12*d) (即,支座寬度的一半與鋼筋直徑的12倍相比取大值);
La (即,鋼筋的錨固長度);
ha /2+5*d (即,支座寬度的一半加鋼筋直徑的5倍);
ha–bhc (即,支座寬度 - 保護層);
ha /2 (即,支座寬度的一半);
•「連接長度」 演算法為:
當採用焊接、機械連接時:連接長度 = 0 ,計算接頭個數;
當採用搭接時, 連接長度=接頭個數 * L1=取整(通長鋼筋直段長 / 定尺長度)* L1
根數N= ceil [(鋼筋布置范圍–2倍的受力筋到支座邊的距離) / 鋼筋間距 ] +1;
在根數計算時,起始受力筋距離支座邊間距有三種情況可以考慮
A:50mm,第一根鋼筋距離支座邊50mm;
B:保護層距離,第一根鋼筋距離支座邊保護層距離;
C:S/2,第一根鋼筋距離支座邊S/2(S為間距);
下面舉例說明板底通長鋼筋的計算;
工程名稱培訓工程,第2標准層,3自然層,板砼強度為20,板厚為120mm,保護層為20mm,非抗震。計算圖中右下角的鋼筋(1,2/b,c之間的板),該板水平凈長3275mm,左梁寬度250mm,右梁寬度300mm板的垂直方向凈長是4600mm,鋼筋的數據A10-200.如下圖:
受力筋距離支座邊間距為50mm,板底筋伸入支座的長度為Max ( ha /2,12*d)
因為250/2=125,300/2=150 大於12*D=12*10=120,所以左右錨固取支座寬度的一半,
水平方向鋼筋的長度L=板扣除兩端支座的長度(凈長)+左錨固 + 右錨固 + 「連接長度」+12.5D=3275+125+150+12.5*10=3550+125=3675
其中12.5是指一級鋼中的180度彎鉤,一端彎鉤是6.25D,兩端就是12.5D.
根數N= ceil [(鋼筋布置范圍–2倍的受力筋到支座邊的距離) / 鋼筋間距 ] +1
=(4600-50*2)/200+1=4500/200+1=22.5+1=24
縱向的鋼筋長度與根數和水平方向的演算法一致,不在詳講!
3、板面通長鋼筋(上層通長鋼筋)
板面通長鋼筋有水平和垂直兩個方向,可以布置多個板塊或者一個板塊。
長度L=板扣除兩端支座的長度(板凈長) + 左錨固 + 右錨固 + 「連接長度」
•「左錨固、右錨固」演算法有如下四種
La(鋼筋的錨固長度);
0.4 La +15*D(鋼筋的錨固長度的0.4倍+鋼筋直徑的15倍);
支座寬–支座保護層 + 板厚–2*保護層;
伸過支座中心線+ 板厚–2*保護層(即,支座寬度的一半+現澆板的厚度-2*現澆板的保護層)
•「連接長度」 演算法為:
當採用焊接、機械連接時:連接長度 = 0 ,計算接頭個數;
當採用搭接時, 連接長度=接頭個數 * L1=取整(通長鋼筋直段長 / 定尺長度)* L1
根數的演算法和板底通長鋼筋一致;
根數N= ceil[(鋼筋布置范圍–2倍的受力筋到支座邊的距離) / 鋼筋間距 ] +1;
例如:根數N=取整(3000/180)+1=17.67,取18根。
根數N=取整(3000/200)+1=16,取16根。
在根數計算時,起始受力筋距離支座邊間距有三種情況可選擇:
A:50mm,第一根鋼筋距離支座邊50mm;
B:保護層距離,第一根鋼筋距離支座邊保護層距離;
C:S/2,第一根鋼筋距離支座邊S/2(S為間距);
⑻ 板的分布筋是什麼鋼筋謝謝
在板內抄和在所有主筋的彎折處應設置垂直於板受力鋼筋的分布鋼筋,垂直於板或梁的受力方向上設置的構造鋼筋。其作用是將作用於板或樑上的荷載更均勻的傳給受力鋼筋,同時在施工中可通過綁扎或點焊固定主鋼筋的位置,並用來抵抗溫度應力和混凝土收縮應力。分布鋼筋是一種構造鋼筋,即其數量不通過計算,而是按照設計規范規定選擇的。
⑼ 這根板鋼筋叫什麼筋
在邊跨邊支座叫支座構造負(彎矩)鋼筋,在中間支座就叫支座負鋼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