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怎樣看板筋配筋圖
板縱筋如果沒有在其上面注寫是上部還是下部鋼筋時,看鋼筋彎鉤彎折方向;
①打開圖紙,按正常位置看,彎鉤彎折方向向上,說明是下部鋼筋;鋼筋放在下面彎鉤朝天空;
②然後從圖紙右側觀看,彎鉤指向,從右到左,即背離我們,則該鋼筋也為下部鋼筋;
③從右邊觀看,鋼筋彎鉤指向我們,說明是上部鋼筋;
④如果鋼筋彎鉤朝下,那肯定是上部鋼筋;
⑤上部鋼筋網,由兩個方向鋼筋相互垂直形成;一般短方向是最外側鋼筋,即放在最上面;
⑥板下部鋼筋網也是短方向鋼筋是最外側,即在板底部最下面。
梁平法施工圖是在梁的結構平面布置圖上,採用平面注寫方式或截面注寫方式表達的梁配筋圖;施工人員依據平法施工圖及相應的標准構造詳圖進行施工。
(1)頂板鋼筋識讀時應關注哪些鋼筋擴展閱讀:
板筋結構是板、筋的有效組合,但板筋優化不是板、梁優化的簡單疊加。由於連接方式不同,板筋結構分為兩大類。優化時,需要對其類型進行判別,並進行有針對性建模;同類型的板筋結構中,不同位置的承載板,分為拉壓板、彎板及混合板三種情況,需要選用不同的中間變數。
梁、板、實體三種單元共存的模型中,應使自由度、優化變數滿足協調條件。板筋優化牽扯到尺寸、形狀、拓撲三方面內容,根據實際情況,可以選擇准則法、規劃法或混合法。對於大型板筋結構,針對有限元模型進行優化時,需要保證演算法的穩定性。
在考慮板筋參與梁端抗彎的同時,應注意參與受力板筋的錨固問題和板內與梁垂直方向橫向鋼筋的設置問題,以保證縱向板筋能有效的參與梁端抗彎。
『貳』 頂板鋼筋驗收的檢查要點是什麼求助!
檢查鋼筋的搭接長度,直徑,間距以及端頭彎鉤錨入梁、柱等等。
專鋼筋: 鋼筋(又稱縲紋鋼),是屬一種鋼制的條狀物,是建築材料的一種。例如在鋼筋混凝土之中,用於支撐結構的骨架。括光圓鋼筋、帶肋鋼筋、扭轉鋼筋。鋼筋種類很多,通常按化學成分、生產工藝、軋制外形、供應形式、直徑大小,以及在結構中的用途進行分類。鋼筋在混凝土中主要承受拉應力。變形鋼筋由於肋的作用,和混凝土有較大的粘結能力,因而能更好地承受外力的作用。鋼筋廣泛用於各種建築結構、特別是大型、重型、輕型薄壁和高層建築結構。
『叄』 板的鋼筋有哪幾種如何識讀現澆板配筋的平面圖
板主要有受力筋,分布筋,支座負筋。標注尺寸的和加上牆的寬度加上回兩端的彎鉤減答去延伸值就是下料尺寸。
『肆』 樓板鋼筋識圖
制
左跨板底鋼筋為:H向直徑10鋼筋間距150mm,V向直徑12鋼筋間距為150mm;左跨板面鋼筋為:H向直徑16鋼筋間距180mm,V向直徑16鋼筋間距為140mm;
右跨板底鋼筋為:H向直徑10鋼筋間距150mm,V向直徑12鋼筋間距為150mm;左跨板面鋼筋為:H向直徑16鋼筋間距150mm,V向直徑16鋼筋間距為140mm;
因看不清鋼筋等級符號,暫時不清楚鋼筋等級,按常理應該為冷軋帶肋鋼筋。
在現澆板或筏板基礎中,布置雙層雙向鋼筋,一層在底部的受力筋稱為底筋,在圖中表示時一般兩端為半圓彎勾,或135度彎折,一層是在板或基礎頂部的鋼筋,稱為麵筋,它在圖紙中一般是兩端有90度的垂直彎折。
布置在板底的為底筋(有保護層),布置在底筋之上的為麵筋,而板筋圖上一般都不會直接布置出來,而是用文字來說明,雙層雙向的布置就是底筋和麵筋水平和垂直方向都要布置。
『伍』 板鋼筋的識別
這是板平法標注,不畫出下部鋼筋,下部鋼筋只注寫在圖中;
紅色圈內都是畫的上部鋼筋,即負筋,俗稱『扁擔筋』或叫『扣筋』;
上部鋼筋末端都有直角彎折,沒有135°彎鉤。
『陸』 鋼筋驗收時注意哪些問題
剪力牆鋼筋驗收要點:
1、頂板澆築砼後應及時剔毛,剔毛後將砼碎渣清理干凈,不能有鬆散的碎渣殘留在表面上;
2、剪力牆縱向鋼筋偏位情況較輕可以將鋼筋根部剔鑿,按照1:6進行打彎糾正;否則應使用同規格同型號的鋼筋植筋。
3、剪力牆鋼筋搭接長度為1.2lae,連接位置出結構面即可,但是相鄰豎向鋼筋接頭應該錯開,兩接頭間距為(500+1.2lae)mm。
4、暗柱豎向縱筋連接採用綁扎搭接時,相鄰豎向鋼筋接頭互相錯開,箍筋套口方向沿四周布置,搭接長度為1.4lae,連接位置至少出結構面500mm,兩接頭間距為1.3lle,搭接區箍筋加密,加密區箍筋間距不大於5d(d搭接區最小鋼筋直徑)和100mm;暗柱縱向鋼筋採用機械連接或焊接時,連接位置至少出結構面500mm,相鄰豎向鋼筋接頭間距不小於35d且不500mm。機械連接外露絲扣不大於2扣,電渣壓力焊的四周焊包要均勻突出鋼筋表面不小於4mm,無偏心現象。
5、水平鋼筋綁扎應符合11G圖集要求,水平起步筋距離結構面50mm,豎向起步筋距離邊緣約束構件50mm;在連梁的位置,水平鋼筋應該作為連梁的腰筋連續通過連梁布置,拉筋水平間距為箍筋間距的2倍,豎向隔一拉一。
6、剪力牆上的拉筋應按照圖紙要求布置,並且同時勾住水平和豎向鋼筋,兩側均需要彎135°,
防止因鋼筋偏位造成露筋,在澆築頂板和牆體混凝土時,都需要有水平定位筋和定位拉筋或上部綁扎一個水平梯子筋,較少鋼筋的偏位情況。
7、連梁縱向受力鋼筋可直錨,不小於lae和600mm,直錨不足時可進行彎錨,鋼筋伸至縱向鋼筋的內側,向下彎錨15d;KL一般情況下都不足直錨,當錨固平直段長度不小於0.4lae時,彎錨
15d,平直段小於0.4lae時,彎拐長度應按照錨固長度計算。
8、KL中hw≥450mm時,要設置構造腰筋和抗扭腰筋,間距不大於200mm;構造腰筋的錨固和搭接長度為15d,抗扭腰筋的錨固和搭接按照lae和lle確定,錨固方式同梁中下部鋼筋,並且安放位置在箍筋內側,拉筋水平間距為非加密區箍筋間距的2倍,豎向隔一拉一。
9、KL起步箍筋距離梁端部50mm,加密區長度為一級抗震時為2h,2~4級抗震時為1.5h。主次梁交接處按照圖紙設計增加附加箍筋和吊筋。箍筋開口方向交錯布置,箍筋用套扣法綁扎。
箍筋要垂直主筋,間距要均勻,綁扎要牢,梁主筋要貼箍筋角;
10、梁底和暗柱端部要綁扎砼墊塊,綁扎不允許露扣,扎絲要朝向內,避免滲水或反銹。
11、梁二排鋼筋凈距≥25mm且≥d,偏差在±5mm范圍內,梁的綁扎高度要確定,保護層厚度不小於縱向受力鋼筋直徑和規范要求。
12、對於端支座和中間支座梁的負彎矩筋伸出長度:第一批截斷位置從柱邊或梁邊伸出長度為ln/3,第二批截斷點從柱邊或梁邊伸出ln/4。ln為端支座時本跨的凈跨值,中間支座時為相鄰最大跨凈跨值。
13、懸挑樑上部第一排鋼筋伸至梁端並且彎下12d,第二排縱筋伸至3l/4進行彎起。當Δh/(hc50)≥1/6時,上部第一排鋼筋不能同相連構件的縱向鋼筋連續布置,應符合樑上部鋼筋縱筋的錨固方式。
14、剪力牆上開洞應當設置加強鋼筋:開洞的長和寬均小於800mm時,每邊設置不小於2根12鋼筋,當洞口長或寬度大於800mm時,洞口上下設置補強暗梁,左右設置剪力牆邊緣構件。加強筋伸出洞口的長度為la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