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鋼筋混凝土中植筋的規范,以及在哪些部位需要植筋
1、植筋工程的方案編制、施工作業、檢測驗收均以《混凝土結構加固技術規范》CECS25︰90為標准。
2、植筋規格、數量、鑽孔深度如下:
植筋規格(mm)φ8φ18φ22φ25
植筋數量(根) 366 116 48 106
鑽孔深度(mm) 120 270 330 375
3、挑樑上部鋼筋膠粘劑採用喜利得結構膠,其他部位鋼筋膠粘劑採用國產A級膠。鋼筋植入後7日內嚴禁受到觸動和干擾,並按結構膠說明書要求加強保養和圍護。
4、鋼筋植入固化10日後,委託具備相應資質的檢測單位,在監理見證下隨機抽樣進行現場抗拔抽檢,每種規格鋼筋現場抗拔數量不得少於壹組,經檢測合格後,才能進行鋼筋連接和安裝綁扎等後序工作。
5、現場檢測抗拔力,當鋼筋為Ⅲ級螺紋鋼時抗拔力要求必須≥360MPa;當鋼筋為Ⅱ級螺紋鋼時抗拔力要求必須≥300MPa;當鋼筋為Ⅰ級鋼時抗拔力要求必須≥210MPa。
㈡ 施加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有哪些方法
根據張拉鋼筋與澆築混凝土的先後次序,施加預應力的方法可分為
先張法
與
後張法
兩種。
1.先張法:在澆築混凝土之前
張拉預應力
鋼筋的方法稱為先張法,先張法的主要工序為:將鋼筋固定在
台座
上,按設計要求將鋼筋張拉到控制應力,用夾具將
預應力鋼筋
臨時固定在台座上,再
支模
、澆築並養護混凝土,待混凝土達到一定強度後(約為混凝土設計強度的75%,且
混凝土齡期
不小於7d),切斷並放鬆預應力鋼筋。在預應力鋼筋回縮的過程中,利用其與混凝土之間的
粘結力
而使混凝土獲得
預壓
應力。在先張法預應力
混凝土構件
中,預應力的傳遞主要是通過預應力鋼筋與混凝土之間的粘結力。
2.後張法:在結硬後的混凝土構件上張拉鋼筋的方法稱為後張法,後張法的主要工序為:先澆築混凝土構件,並在構件中預留預應力鋼筋的孔道,待混凝土達到規定強度(約為混凝土設計強度的75%以上)後,穿預應力鋼筋並張拉預應力鋼筋;當預應力鋼筋張拉至設計要求後,在張拉端用
錨具
將其錨住,阻止鋼筋回縮,從而使混凝土獲得預壓應力。最後在孔道內灌漿,使預應力鋼筋與構件混凝土形成整體。在後張法
預應力混凝土
構件中,預應力的傳遞主要是依靠設置在預應力鋼筋兩端的錨固裝置(錨具及其
墊板
)。先張法的生產工序少,工藝簡單,質量也容易保證,適用於可批量生產的中小型構件。後張法不需台座,便於在現場製作大型構件,但工序較多,操作也較麻煩,適用於大、中型構件。
㈢ 混凝土如何連接鋼筋
確實說的是植筋。植筋一般都是先用電錘在混凝土上打眼,然後把打的眼裡面的灰用電吹風吹乾凈,抹上膠,然後把需要植入的鋼筋一頭也抹上膠,插進去,等待凝固就行了。
㈣ 砌體植筋施工流程及方法有哪些
砌體植筋施工流程及方法如下:
1、成孔:
成孔可採用電錘成孔方式,孔徑為鋼筋直徑±1mm,錨固長度不小於鋼筋直徑12d。
2、清理孔:
清理孔是為了將孔內粉塵清理干凈,可採用高壓空氣清理方式,但所有方式不得帶進油污。
3、灌膠:
採用專業的打膠工具進行灌膠,打膠時一般先將打膠管放入孔底然後旋轉打膠工具,此時打膠工具會在孔內膠的壓力下自動退出,至合適深度(以膠注滿孔深2/3左右為宜)處,停止旋轉打膠工具並將其取出。
4、植入鋼筋:
灌膠完成後應迅速植入鋼筋,鋼筋採用邊旋轉邊插入的方式至孔底。
加氣混凝土填充牆每二皮放置一層2φ6的通長拉結筋,植筋時注意鋼筋彎鉤向外。
兩端植筋的構件,採用兩短兩長植筋,另一端對應兩長兩短。使搭接接頭錯開。
L型牆牆身拉接筋應彎90度角從構造柱穿過錨固與轉角牆身內
5、鋼筋定位及密封處理:
鋼筋在植入過程中位置會有所偏轉,膠液也會有所流淌,批量植筋完成後應進行檢查,將流淌的膠重新填回,同時對偏轉的鋼筋進行復位處理或待膠固化後再進行鋼筋的復位處理。
㈤ 混凝土鋼筋的連接方式有哪些以及各自的優缺點
目前我國的鋼筋混凝土施工鋼筋連接方法有三種1、綁扎法:優點1、施工簡單;2、效率高;3、不損害鋼筋。缺點 鋼筋浪費太大;骨架容易變形。2、電焊法:優點1、鋼筋骨架牢固不變形;2、節省鋼筋。缺點:1、傷害鋼筋;2、耗能。3、螺旋接頭法:優點1、不傷害鋼筋;2、專業化程度高(規范);也簡單。缺點:1、工藝麻煩;2、安裝不方便;3、耗能。
㈥ 鋼筋植入砼要求是什麼
(1)植筋鑽孔時不要破壞原混凝土內部的鋼筋,如鑽孔時遇到原有鋼筋,則植筋部位要更換;
(2)鑽孔孔徑不要大於植入鋼筋的直徑;
(3)在植筋之前要將孔洞內的灰塵及雜質清理干凈;
(4)植筋膠要嚴格按照組份配比要求進行配置,配置溫度及濕度要求要符合植筋膠使用說明中的規定。
(5)配置成膠後,膠體要在使用說明中規定的操作時間內使用,超過規定的時間的膠體不允許使用;
(6)植入鋼筋的長度要符合設計要求,並且在植筋時在鋼筋植入部位塗滿植筋膠,不允許有漏塗部位並且在植筋孔內也注滿植筋膠;
(7)植入鋼筋時要將鋼筋完全植入孔內,並將溢出孔洞的膠體清理干凈;
(8)植筋後24小時內不允許碰觸所植入鋼筋;
(9)在植筋部位隱蔽之前,要對植筋進行拉拔試驗,符合要求後再進行隱蔽。
㈦ 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形式主要有哪些
1、大體上分為框架結構、剪力牆結構、框架-剪力牆結構、筒體結構、框筒結構,只要是主體結構的材料是鋼筋混凝土的就叫鋼筋混凝土結構,框架、剪力牆等是指結構的形式。鋼結構也可以有框架結構、筒體結構等。
2、鋼筋混凝土的發明出現在近代,通常為人認為發明於1848年。1868年一個法國園丁, 獲得了包括鋼筋混凝土花盆,以及緊隨其後應用於公路護欄的鋼筋混凝土樑柱的專利。
3、1872年,世界第一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建築在美國紐約落成,人類建築史上一個嶄新的紀元從此開始,鋼筋混凝土結構在1900年之後在工程界方得到了大規模的使用。
4、1928年,一種新型鋼筋混凝土結構形式預應力鋼筋混凝土出現,並於二次世界大戰後亦被廣泛地應用於工程實踐。鋼筋混凝土的發明以及19世紀中葉鋼材在建築業中的應用使高層建築與大跨度橋梁的建造成為可能。
5、鋼筋混凝土是當今最主要的建築材料之一,但它的發明者既不是工程師,也不是建築材料專家,而是一位法國名叫莫尼埃的園藝師。莫尼埃有個很大的花園,一年四季開著美麗的鮮花,但是花壇經常被遊客踏碎。
6、為此,莫尼埃常想:「有什麼辦法可使人們既能踏上花壇,又不容易踩碎呢?」有一天,莫尼埃移栽花時,不小心打碎了一盆花,花盆摔成了碎片,花根四周的土卻僅僅包成一團。
7、「噢!花木的根系縱橫交錯,把松軟的泥土牢牢地連在了一起!」他從這件事上得到啟發,將鐵絲仿照花木根系編成網狀,然後和水泥、砂石一起攪拌,做成花壇,果然十分牢固。
㈧ 鋼筋混凝土的有哪些澆築方式
澆築混凝土之前,先進行綁筋支模,也就是用鐵絲將鋼筋固定成想要的結構形狀,然後用模板覆蓋在鋼筋骨架外面。最後將混凝土澆築進去,經養護達到強度標准後拆模,所得即是鋼筋砼。
混凝土的澆築均由一端向另一端澆築,採用水平分段、斜向分層的方法澆築,其澆築方法如下:澆築方向是從梁的一端循序進展至另一端。在將近另一端時,為避免梁端混凝土產生蜂窩等不密實現象,改從一端向相反方向投料,在距該端4~5m處合龍。分層下料、振搗,每層厚度不宜超過30cm,上層混凝土必需在下層混凝土振搗密實後方能澆築,以保證混凝土有良好的密實性。預應力混凝土梁的馬蹄部分鋼筋較密,為保證質量,可先澆完馬蹄部分,後澆腹板。其橫隔板的混凝土與腹板同時澆築,澆築時應分層,平行作業。
來源於問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