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框架 填充牆門窗邊的混凝土框與構造柱的區別,門窗邊設置鋼筋上、下的錨固
你的理解也對也不對,問題很「邊緣化」。首先,門窗扇的固定點在兩側,上下不做固定點。
先結合地方規定搞清楚門窗邊框柱的作用:除了固定門窗扇、防止門窗周邊牆體裂縫外,還有就是兼有「因門窗開洞對整片填充牆的削弱」加強作用,這也是與國家抗震規范對構造柱的設置原則本意是一致的。說你的理解也對也不對,是因為抗震設計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概念設計」,不能片面、單一的理解規范或地方標准:
說「對」------窗邊的那兩根鋼筋,就可以不需要與頂梁連接:適用於窗相對於所在的牆開洞不大,有窗和無窗對該整片填充牆的自身穩定性不會產生明顯的影響,如果窗邊的砌體本身已經可以和鄰近的框架柱或構造柱有很好的拉結了,這時邊框柱的主要作用就是固定窗扇、防止裂縫;
說「不對」------窗邊的那兩根鋼筋,需要與頂梁連接:因窗的存在導致填充牆自身穩定性不滿足了,或窗很寬,固定就成問題,這時候就要邊框柱上下均錨入上下層梁內(這時邊框柱也可理解為構造柱了)。
舉2個典型的例子:1.框架柱間距8.4米,跨正中間有1.5m的窗;2.框架柱間距8.4米,跨正中間有3個豎向條窗,窗與窗之間間距500mm,看正中間的窗。
這兩種情況下,窗兩側就不是設邊框柱、鋼筋錨固不錨固到上層梁的問題,就要按抗震規范要求設構造柱了(這時,構造柱兼做了邊框柱)。門邊框柱是一樣的道理,地方規定要求更嚴了些而已。
B. 現澆混凝土板洞口(600*800)位置加強鋼筋怎麼設置
一般來在圖紙的結構設計說明上有註明源,如果沒有克在洞口設置板面的短向上下雙層鋼筋中部(洞口兩邊)各放置2φ12@50的鋼筋(2根直徑12的鋼筋間距50mm),再在洞口(洞口兩邊)側面同樣各設置2根12的鋼筋。
C. 加強筋、加強區的定義、布置要求
加強筋設於高大的桁材腹板、肘板上, 或管形構件壁上沿軸向布置的型材。主要用於增加結構的穩定性.在結構設計過程中,可能出現結構體懸出面過大,或跨度過大的情況,在這樣的情況下,結構件本身的連接面能承受的負荷量有限,則在兩結合體的公共垂直面上增加一塊加強板,俗稱加強肋(在工程上念JIN筋),以增加結合面的強度。例如廠房鋼結構的立柱與橫梁接合處,或是鑄鋼或鑄鐵件的兩垂直澆鑄面上通常都會設有加強肋。在注塑件中:為確保塑件製品的強度和剛度,又不致使塑件的壁增厚,而在塑件的適當部位設置加強筋,不僅可以避免塑件的變形,在某些情況下,加強筋還可以改善塑件成型中的塑料流動情況。為了增加塑件的強度和剛性,寧可增加加強筋的數量,而不增加其壁厚。 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7.1.9 抗震設計時,一般剪力牆結構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取牆肢總高度的1/8和底部兩層二者的較大值,當剪力牆高度超過150m時,其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取牆肢總高度的1/10;《建築抗震設計規范》6.1.10 部分框支抗震牆結構的抗震牆,其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層加框支層以上二層的高度及落地抗震牆總高度的1/8二者的較大值,且不大於15m;其他結構的抗震牆,其底部加強部位的高度可取牆肢總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層二者的較大值,且不大於15m。
D. 什麼是洞口兩側設鋼筋混凝土邊框
構造柱就是洞口兩側設鋼筋混凝土邊框。
在砌體房屋牆體的規定部位,按構造配筋,並按先砌牆後澆灌混凝土柱的施工順序製成的混凝土柱,通常稱為混凝土構造柱,簡稱構造柱(建築圖紙里符號為—GZ)。
設置規范:
1.按照抗震規范要求,構造柱主要設置於抗震牆中。
2、 120(或100)厚牆 當牆高小於等於3米時,開洞寬度小於等於2.4m,若不滿足時應加構造柱或鋼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3、180(或190)厚牆 當牆高小於等於4m,開洞寬度小於等於3.5m,若不滿足時應加構造柱或鋼筋混凝土水平系梁。
4、牆體轉角處無框架柱時、不同厚度牆體交接處,應設置構造柱。
5、當牆長大於8m(或牆長超過層高2倍)時,應該在牆長中部(遇有洞口在洞口邊)設置構造柱。
6、較大洞口兩側、無約束牆端部應設置構造柱 ,構造柱與牆體拉結筋為2Φ6@500,沿牆體全高布置。
E. 鋼筋混凝土框架質量提高措施有哪些
對於混凝土結構,選擇哪一種加固方法,應根據被加固的結構在承載力、剛度、裂縫或耐久性等方面的不足,並結合各種可加固方法的特點、適用范圍和施工可行性進行選擇。如對於裂縫過大而承載力滿足要求的構件,採用增加配筋的加固方法是不可取的,有效的方法是採用預應力加固;對於剛度不足的構件,可選擇增設支點、或加大截面加固法;而對於構件承載力不足,而配筋已達到超筋時,不能採用在受拉區增加鋼筋的方法,首先應先保證滿足截面條件。
混凝土結構常用的加固方法的特點和適用范圍如下:
混凝土結構常用的加固方法的特點和適用范圍
加固方法 主要特點 適用范圍
增大截面加固法 用同種材料加大構件截面面積,提高承載力 梁、板、柱、牆等一般材料
外粘型鋼加固法 在混凝土構件四周粘貼型鋼,顯著提高承載力 構件受截面尺寸限制或需大幅度提高承載力。
預應力加固法 採用外加預應力的鋼拉桿或撐桿,使加固與卸載合二為一 提高承載力、剛度和抗裂性,加固後占空間小,不宜用於收縮徐變大的混凝土結構中。
增設支點加固法 增設支點減小結構構件的計算跨度或變形,改變傳力途徑 空間不受限制的梁、板、桁架等構件。
粘貼鋼板和纖維復合材料 在混凝土表面用結構膠粘貼鋼板或纖維復合材料,提高承載力,用於受彎、受拉構件,替代鋼筋。
F. 混凝土加強帶做法
混凝土加強帶做法
混凝土加強帶的做法與圈樑做法是一樣的。
是二次結構的牆體加強措施之一。
當牆高超過4m時,牆體半高位置設置加強帶一道,牆體高度超過6m時,沿牆高每2m設置一道,加強帶應與豎向構件或構造柱連接且沿牆全長設置。加強帶節滿足16G614-1圖集要求。外窗檯及屋面女兒牆應設壓頂加強帶,壓頂圈樑每側嵌入窗間牆內不小於240mm。非混凝土牆電梯井道牆體一般在電梯門頂設置加強帶一道,加強帶豎向間距不大於2400mm且應滿足電梯安裝的要求,具體位置按電梯施工要求。
其它做法:
1、門口抱框
當門口寬度≥1200mm時,在門洞口兩側設混凝土抱框,抱框做法詳見圖集12SG614-1第30頁,抱框截面牆厚x100,縱筋2根HRB400Φ12,箍筋HPB235φ6@250,抱框在主體結構上的錨筋採用植筋膠植筋,抱框縱筋與主體結構下端的插筋綁扎,上端鋼筋當門洞口寬度<2100mm時,錨入過梁內,洞口寬度≥2100mm時,構造柱縱筋與主體結構上端的插筋或預埋筋綁扎連接或焊接牢固。在抱框內設牆體拉筋,間距400mm。抱框與過梁混凝土一起澆築。
2、過梁
牆體洞口上部應設過梁,每邊支撐長度不小於300mm,過梁可採用預制過梁(其節點見結構圖紙設計說明圖14.3-1),若過梁與門窗洞口緊貼時採用現澆過梁,鋼筋在鋼筋場骨架預制。當梁底與門窗洞口頂距離不大於300mm時,改用下掛板代替過梁(其節點見結構圖紙設計說明圖14.3-2),對於過梁在門垛上搭接不足250的部位,要在牆、柱上植筋。
G. 請問框架結構鋼筋砼樓板分布筋是如何設置的
結構部分
設計、審查依據:
建築結構荷載規范 GB50009-2001(簡稱「荷載規范「)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 GB50010-2002(簡稱「砼規」)
建築抗震設計規范 GB50011-2001(簡稱「抗規」)
砌體結構設計規范 GB50003-2001(簡稱「砌規」)
鋼結構設計規范 GB50017-2003(簡稱「鋼規」)
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范 GB50007-2002(簡稱「地規」或「地基規范」)
建築邊坡工程技術規范 GB50330-2002(簡稱「邊坡規范」)
高層建築混凝土結構技術規程 JBJ3-2002(簡稱「高規」)
門式剛架輕型房屋鋼結構技術規程 CECS 102:2002(簡稱「門規」)
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要點 (簡稱「審查要點」)
全國民用建築工程設計技術措施 結構 2003(簡稱「措施」)
一 鋼筋混凝土結構
一)概念設計問題
1)平面設計
「抗規」3.4.1條規定「建築設計應符合抗震概念設計的要求,不應採用嚴重不規則的設計方案」,這對高層建築尤為重要,「高規」4.1.2、4.13條對此作出了原則規定,4.3.5、4.3.6條更作出了定量的規定。
目前設計中常出現的「細腰建築」就是典型的平面不規則建築,該型建築用在低層和多層問題不大,但用在高層問題就多了,不能將多層建築的設計手法用在高層建築設計上。
「細腰建築」雖然建築使用功能較好,但對結構抗震卻非常不利,且在「細腰」處設置疏散樓梯間,當發生災害時,此「細腰」或與「細腰」連接的廊道一旦破壞,後果極為嚴重。該型建築違反「抗規」3.4.1條和高規4.1.2、4.1.3、4.3.6條規定,大多也不滿足「高規」4.3.5條規定。由於樓板(傳遞水平力的主要構件)不滿足4.3.6條規定,它不能把房屋所承受的水平荷載有效傳到各抗側力構件上去,用現有電算程序算出的結果不能真實反映實際情況。
因此重申:高層建築設計應嚴格遵守「抗規」、「高規」有關平面布置要求的規定,特別是核心筒(樓電梯筒)周圍應布置足夠寬度的樓板,筒周邊牆體特別是疏散樓梯間牆體不應對外臨空。
高層建築中「細腰建築」等平面特別不規則結構屬「超限」高層結構,如一定要採用時應通過「超限高層結構」工程抗震設防專項審查後方能採用。
2)框支剪力牆結構高位轉換配筋問題
根據抗震設計「強柱弱梁」的原則,高位轉換的框支結構其柱子配筋從嵌固點到轉換層樓面均應同時滿足計算要求和「高規」10.2.11條的構造規定。當地下室頂層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端時,尚應符合「高規」4.8.5條的規定。「框支梁」是指轉換層上的框架梁,其配筋應按計算和「高規」10.2.8條規定執行(當「框支梁」抬的牆較短或抬柱子,不屬「偏心受拉」構件時,可不執行該條第2款規定)。轉換層的非框架梁如抬有牆或柱時,其配筋按計算和按「高規」10.2.8條的「非抗震設計」要求構造規定執行,轉換層以下各層框架梁則按計算要求和「高規」6.3.2條規定配筋。
3)剪力牆出平面彎矩問題
H. 混凝土填充牆(非承重牆)洞口加強筋如何布置
清楚填充牆非承重牆洞口加強筋,還要根據設計要求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