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MIDAS,MIDAS怎麼模擬鋼筋混凝土結構
你是做結構,還是做模擬?不一樣的做法不一樣,總之就是先把混凝土模擬出來,再配筋呀
㈡ MIDAS,MIDAS怎麼模擬鋼筋混凝土結構MIDAS中的RC設計和SRC設計指的什麼
怎麼模擬?
直接模擬啊
midas 有鋼材和混凝土材料
要說用什麼單元的話 結構整體分析用梁單元;局部分析 可以用板殼、實體單元
rc設計是指鋼筋混凝土設計
src設計是指型鋼混凝土設計
㈢ 用Midas軟體如何建立鋼管混凝土拱橋截面模型
就建四個鋼管混凝土截面再用斜桿和腹桿連接唄
㈣ 關於MIDAS 整體模型求解的問題
問題
1:分析結果中位移特別大
可能原因:
a.
約束不夠,可在分析信息中查看是否有奇異警告信息。
b.
非線性分析時沒有收斂,可在分析信息中查看收斂誤差是否滿足要求。
c.
截面慣性矩輸入錯了(Iyy
和
Izz
反了,或沒有輸入)。
d.
彈性模量輸錯了。
問題
2:移動荷載分析結果和移動荷載追蹤器中轉換的靜力荷載作用結果相差太大。
可能原因:
a.
車道定義中車道單元的順序輸入錯了,請檢查定義的車道是否有問題。
b.
單元劃分太大且在移動荷載分析控制對話框中影響線載入點又少。
問題
3:自振周期大小感覺不對
可能原因:
a.
沒有在模型>結構類型對話框中轉換結構自重為質量(自重的轉換只能在這里轉換)。
問題
4: 輸入了溫度梯度,但結果為零
可能原因:
a.
梁截面是按用戶按數值方式定義的,沒有高度信息。
問題
5: 施工階段模擬中模擬地基的彈性連接沒有內力結果
可能原因:
a.
雖然激活了該邊界條件組,但彈性連接固定端節點所屬的結構組沒有被激活,或固定端節
點沒有定義為結構組。
問題
6:使用了只受壓彈性連接(或索單元),分析後荷載組合結果異常。
可能原因:
a.
對非線性單元,荷載組合應事先在前處理進行(使用由荷載組合建立荷載工況)。
問題
7:在截面特性值計算器中計算的薄壁箱梁的抗扭慣性矩
J
異常
可能原因:
a.
可能沒有定義為封閉截面(具體方法參見相關用戶手冊)。
問題
8:移動荷載分析結果中沒有應力值
可能原因:
a.
在分析>移動荷載分析控制對話框中沒有選擇應力輸出。
問題
9:在做移動荷載分析時,出現
fes.exe
錯誤
可能原因:
a.
磁碟空間可能不足
問題
10:收縮和徐變結果異常
可能原因:
a.
定義收縮和徐變函數時,參數輸入錯誤(強度中應輸入相當於標號的值,例如
50
號混凝土
應輸入
50MPa)。
問題
11:定義了鋼管混凝土截面,分析時說不是
SRC
材料
可能原因:
a.
定義為
SRC
截面的單元的材料同時也應定義為
SRC
材料(注意:在截面定義對話框中定義的
聯合截面的單元的材料應定義為鋼材)。
問題
12:給不同單元定義了不同顏色,但渲染時沒有按定義的顏色顯示
可能原因:
a. 檢查在顯示控制對話框中的「繪圖」中是否選擇了「單元顏色」。
z
應力結果中的梁單元應力與梁單元細部分析中的應力不一樣
回答: 梁單元細部分析中沒有考慮鋼束的換算截面,
根據鋼束配製的多少,
誤差應在
10%以下。
如果誤差過大應查看模型,可能是別的原因。
z
虛擬梁單元的剛度要設置為較小時,在多大范圍內合適?
回答:一般來說可在其他梁單元剛度的
10e-5~10e-7
倍范圍內。
z
虛擬梁單元的剛度要設置為較大時,在多大范圍內合適?
回答:一般來說可在其他梁單元剛度的
10e5~10e7
倍范圍內。
z
在施工階段定義中不能鈍化剛性連接
建議: 使用彈性連接中的「剛性」連接可在施工階段定義中鈍化。
z
建立模型時設定單位為米,但實際輸入時沒注意按
cm
的尺寸輸入的
建議: 在節點>調整節點距離命令中調整比例(可放大
100
倍)
㈤ 想用MIDAS civil建立這么個形狀的板單元,怎麼建,要有詳細的步驟,謝謝
現在cad中畫出咱們現在看到帶孔的截面,然後存為dxf模式,利用midas civil的截面特性計算器生成截面,然後另存為sec文件,然後在截面特性里導入sec截面文件即可生成截面,然後建立相關節點,生成單元即可!祝好!
㈥ midas civil怎樣建立雙拼工字鋼截面
有4種處理方法:
1、採用箱形載面,高度不變,寬度為兩根工字鋼並在一起的寬度,填上兩腹板間距c值。但這樣翼板成了一個整體,橫向剛度與實際不符。
2、建立一根工字鋼截面,在材料和截面特性里用「截面特性調整系數」表單,將各項系數調整為「2」。但計算結果給出的應力值又是單工字鋼的,注意要除以2(也可能是本人用的盜版軟體有問題)。
3、按實際構造建立2根工字鋼截面,增加節點在橫向將兩根工字鋼連接起來。不過建模稍繁瑣些。
4、最簡單的處理辦法,近似的採用雙槽鋼載面,按工字鋼截面自定義各項參數。
我也是初學,不一定說得對,僅供參考。
㈦ 橋梁工程軟體midas Civil常見問題解答的目錄
第1章 「文件」中的常見問題
1.1 如何方便地實現對施工階段模型數據文件的檢查?/1
1.2 如何導入CAD圖形文件?/2
1.3 如何將幾個模型文件合並成一個模型文件?/3
1.4 如何將模型窗口顯示的內容保存為圖形文件?/4
第2章 「編輯」中的常見問題
2.1 如何實現一次撤銷多步操作?/6
第3章 「視圖」中的常見問題
3.1 如何方便地檢查平面模型中相交單元是否共節點?/7
3.2 為什麼板單元消隱後不能顯示厚度?/9
3.3 如何在模型窗口中顯示施加在結構上的荷載?/9
3.4 如何修改模型窗口背景顏色?/11
3.5 如何修改內力結果圖形中數值顯示的字體、大小和顏色?/12
3.6 如何方便地對模型窗口中的顯示內容進行放大或縮小?/14
3.7 如何將不同的構件以不同的顏色顯示?/14
3.8 能否方便地查詢已經選擇的單元和節點的數量?/15
3.9 在切換施工階段時,能否始終只查看模型固定某一部分的內力結果圖形?/16
第4章 「模型」中的常見問題
4.1 如何進行二維平面分析?/18
4.2 如何修改重力加速度值?/18
4.3 使用「懸索橋建模助手」時,如何建立中跨跨中沒有吊桿的懸索橋模型?/19
4.4 使用「懸臂法橋梁建模助手」時,如何定義不等高橋墩?/21
4.5 能否從整體分析模型中自動得到橫隔梁的橫向分析框架模型?/22
4.6 預應力箱梁(PSC)橋梁建模助手中定義下翼緣厚度時「加腋插入」的含義?/24
4.7 模型中梁單元截面為資料庫中的標准截面,為什麼消隱後不能顯示形狀?/26
4.8 在復制單元時,如何同時復制單元上的荷載?/27
4.9 復制單元時,單元的結構組信息能否同時被復制?/28
4.10 薄板單元與厚板單元的區別?/28
4.11 如何定義索單元的初始剛度?/29
4.12 建立索單元時,輸入的初拉力是單元i端或j端的切向拉力嗎?/30
4.13 如何考慮「組合截面」中混凝土的收縮和徐變效應?/31
4.14 定義收縮和徐變時的齡期與定義施工階段時的激活材齡有什麼區別?/32
4.15 如何在水化熱分析時考慮混凝土的收縮和徐變效應?/33
4.16 如何在計算中考慮混凝土材料彈性模量隨時間的變化?/34
4.17 變截面與變截面組有什麼區別?/37
4.18 使用「變截面組」時,如何查看各個單元i、j端的截面特性值?/38
4.19 如何定義魚腹形截面?/38
4.20 如何定義設計用矩形截面?/40
4.21 如何輸入不同間距的箍筋?/41
4.22 定義「聯合截面」時,「板寬度」和「鋼筋混凝土板」的Bc值有什麼區別?/41
4.23 如何定義啞鈴形鋼管混凝土截面?/43
4.24 導入mct格式截面數據時,如何避免覆蓋已有截面?/44
4.25 如何定義「設計用數值截面」中的各項「設計參數」?/46
4.26 如何在梁單元中考慮橫向、豎向預應力鋼筋的作用?/48
4.27 板單元「面內」厚度與「面外」厚度的區別?/49
4.28 定義「塑性材料」與定義「非彈性鉸」進行材料非線性分析的區別?/50
4.29 定義「非彈性鉸特性值」時,對材料和截面形式有什麼特殊要求?/51
4.30 為什麼「非彈性鉸特性值」不能執行自動計算?/52
4.31 為什麼非彈性鉸屈服強度自動計算的結果中P1>P2?/53
4.32 在邊界非線性時程分析中,是否需要對一般連接單元定義組阻尼比來考慮阻尼?/54
4.33 同一結構中不同的單元、邊界可以使用不同的阻尼比進行動力分析嗎?/54
4.34 進行動力彈塑性分析時,纖維模型的材料定義中需要注意的事項?/56
4.35 如何定義彎橋的雙支座?/57
4.36 如何快速定義只受壓彈簧模擬結構與土的作用?/58
4.37 如何模擬橋梁結構施工時的滿堂支架?/59
4.38 彈性連接的剛性類型與剛性連接有什麼區別?/59
4.39 「彈性連接」定義中「剪切型彈性支承位置」的含義是什麼?/61
4.40 為什麼一般連接單元的「有效剛度」取值對不同分析的結果影響不同?/63
4.41 程序能否模擬活動盆式支座、滑板支座等非線性支座?/64
4.42 邊界非線性連接單元恢復力模型中沒給出極限變形可以嗎?/65
4.43 進行時程分析時,為什麼提示「動力邊界非線性單元在特徵值分析中按線性計算」?/65
4.44 進行時程分析時,如何模擬鉛芯橡膠支座?/66
4.45 如何連接實體單元和板單元?/69
4.46 如何模擬樁基礎與土體之間的相互作用?/71
4.47 T梁橋採用梁格法建模時,如何模擬梁間的縱向濕接縫?/71
4.48 用「彈性連接」模擬支座時,為什麼分析過程中產生了奇異?/72
4.49 為什麼雙層橋面之間用桁架單元連接後,分析時會產生奇異?/73
4.50 「設定梁端部剛域」與「剛域效果」的區別?/74
4.51 設定梁端部剛域後,為什麼梁截面偏心自動恢復到中心位置?/75
4.52 為什麼「彈性連接」的「只受壓」類型不能用於移動荷載分析?/75
4.53 如何實現「剛性連接」在施工階段中的鈍化?/76
4.54 如何考慮連續箱梁的有效寬度?/76
4.55 只考慮節點質量進行「特徵值分析」時,為什麼程序提示錯誤?/77
4.56 如何刪除重復單元?/78
4.57 如何方便地檢查實體單元模型的節點耦合性?/78
第5章 「荷載」中的常見問題
5.1 施工階段分析時,為什麼自重要定義為施工階段荷載?/81
5.2 「支座沉降組」與「支座強制位移」的區別?/82
5.3 對於變寬梁,如何定義沿梁長方向的梯形荷載?/83
5.4 對於曲線梁,如何定義徑向荷載?/84
5.5 如何定義側向水壓力荷載?/84
5.6 如何模擬橋梁檢測中橋面上的試驗車輛荷載?/85
5.7 為什麼平面荷載載入范圍無法准確定位?/87
5.8 如何按照公路規范JTGD60—2004定義梯度溫度荷栽?/88
5.9 定義「鋼束布置形狀」時,「2一D」與「3一D」的區別?/89
5.10 定義「鋼束布置形狀」時,直線、曲線和單元的區別?/89
5.11 如何模擬預應力混凝土結構的管道注漿?/90
5.12 「幾何剛度初始荷載」與「初始單元內力」的區別?/91
5.13 定義索單元時輸入的初拉力與預應力荷載里的初拉力的區別?/92
5.14 為什麼「周期折減系數」對自振特性計算結果沒有影響?/93
5.15 定義「反應譜函數」時,最大值的含義?/94
5.16 為什麼定義「節點動力荷載」時找不到已定義的時程函數?/94
5.17 進行動力分析時如何考慮恆載效應?/95
5.18 「節點動力荷載」一般用於模擬什麼類型的荷載?/96
5.19 程序如何進行行波效應和多點激振分析?/97
5.20 如何考慮移動荷載的橫向分布系數?/98
5.21 自定義人群荷載時,為什麼分布寬度不起作用?/99
5.22 定義車道時,「橋梁跨度」的含義?/100
5.23 如何定義曲線車道?/101
5.24 定義「移動荷載工況」時,「單獨」與「組合」的區別?/101
5.25 定義「移動荷載工況」時,「系數」的含義?/102
5.26 定義車道面時,為什麼提示錯誤?/103
5.27 「施工階段持續時間」與「時間荷載」的區別?/104
5.28 施工階段定義時,邊界組激活中「變形前」與「變形後」的區別?/104
5.29 定義「施工階段聯合截面」時,截面相對位置參數「Cy」和「Cx」如何輸入?/106
第6章 「分析」中的常見問題
6.1 P-Delta分析與非線性分析有什麼區別?/108
6.2 進行穩定分析時,為什麼程序結果與理論結果差別很大?/108
6.3 如何考慮預應力荷栽對屈曲分析的影響?/110
6.4 為什麼「幾何剛度初始荷載」對結構的屈曲分析結果沒有影響?/110
6.5 為什麼不能同時執行屈曲分析與移動荷載分析?/111
6.6 進行「特徵值分析」時,如何考慮索單元的初始剛度?/111
6.7 進行「反應譜分析」時,為什麼提示「沒有質量數據」?/112
6.8 進行非線性振型疊加法時程分析時,用「多重Ritz向量法」應該注意什麼?/113
6.9 定義「移動荷載分析控制」時,「影響線載入」與「所有點」載入的區別?/114
6.10 定義「移動荷載分析控制」時,「每個線單元上影響點數量」的含義?/115
6.11 如何對某個施工階段進行穩定分析?/115
6.12 如何對存在索單元的模型進行移動荷載分析?/116
6.13 如何考慮普通鋼筋對混凝土收縮、徐變的影響?/117
6.14 定義「施工階段分析控制」時,「體內力」和「體外力」的區別?/118
6.15 進行施工階段分析時,為什麼不能考慮非線性分析的累加效應?/119
6.16 執行「懸索橋分析控制」後,為什麼不能進入後處理?/119
6.17 定義「懸索橋分析控制」時,「更新節點組」與「垂點組」的區別?/119
6.18 進行分析時,能否指定計算機分配的內存大小?/120
6.19 能否一次執行多個模型的分析?/120
6.20 如何使用「施工階段接續分析」功能?/121
第7章「結果」中的常見問題
7.1 進行施工階段分析時,自動生成的「CS:恆荷載」等工況的含義?/123
7.2 定義「荷載組合」時,CS荷載與ST荷載有什麼區別?/125
……
第8章「設計」中的常見問題
第9章「查詢」中的常見問題
第10章「工具」中的常見問題
第11章「幫助」中的常見問題
㈧ 如何在midas中建立拉森鋼板樁的材料和截面
1、在CAD中以mm為單位,畫拉森鋼板樁截面圖,並移動截面圖把其形心位置移動到坐標原點,保存版為dxf文件。
2、在權midas中,工具→截面特性計算器。
3、在截面特性計算器中,File→Import→AUTOCAD DXF,找到剛才保存的dxf文件,導入截面圖形文件。
4、在截面特性計算器中,Model→Section→Generatt,選中整個圖形,生成截面。
5、在截面特性計算器中,Property→Calculate,選中整個圖形,計算截面特性。
6、在截面特性計算器中,Property→Export,導出截面特性,存為mct文件。
7、在midas中,文件→導入→Midas mct文件,選中剛才保存的mct文件,導入。
打開截面特性框,裡面已經有這個截面了!材料就選Q345鋼材。
㈨ midas中鋼管混凝土怎麼模擬
有組合截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