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鋼材市場 > 上海東方明珠用多少噸鋼材

上海東方明珠用多少噸鋼材

發布時間:2023-08-27 11:38:07

1. 東方明珠十大技術難題如何解決

吳欣之,上海市機械施工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全國勞模。榮獲2004-2005年度上海市十大職工科技創新英才。
吳欣之先後在大跨度、大懸挑、超高層、特殊形體鋼結構施工,大型結構整體安裝,大型橋梁及地下空間結構施工等建築結構工程領域取得一系列成就,先後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8項、獲專利6項。在大跨度空間鋼結構安裝方面,其主要代表作有「F1國際賽車場」大跨度懸挑鋼結構,「國家大劇院」世界罕見的大型鋼結構殼體安裝,「南京奧林匹克體育中心」360米跨度「世界第一拱」鋼結構屋蓋安裝。他領銜開發的計算機控制液壓整體安裝技術使我國大型結構整體安裝和控制技術達到了新水平。在上海磁浮快線建設中,他和工程技術人員創造了10多項新工藝、新技術,攻克了1712根巨型軌道梁安裝等世界級難題。

自主創新的帶頭人-吳欣之

吳欣之,一位從工地上走出來的著名結構安裝專家。從黃浦江的三座越江大橋到八萬人體育場「世界第一」懸臂式屋蓋,從浦東機場「巨鷗」式鋼結構航站樓到上海南站亞洲第一大跨度圓形屋頂……都留下了他匠心獨運的傑作,他也囊括了勞模榮譽的「大滿貫」。
「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鋼結構安裝工藝是我國科技進步的一大傑作。吳欣之作為科研項目和現場第一負責人,帶領技術人員擬出20多個方案進行分析、比較、論證,歷經3000多次試驗,推出了「集群鋼絞索承重、液壓提升器提升,計算機同步控制」和「高重心無配重垂直控制」等一系列全新工藝;並與建設者一起連續奮戰十一晝夜,終於將天線桅桿安裝就位,使468米的亞洲第一高塔昂首挺立在浦江東岸,創造了世界高聳結構吊裝史上的奇跡。
最讓吳欣之興奮不已的是「巨鷗」式的浦東國際機場航站樓,它不僅成為二十世紀中國最富浪漫色彩的公共建築之一,而且實現了中國建築工程界夢寐以求的境界:工廠化施工,流水線作業,計算機控制。在吳欣之的精心安排下,1.5公里長的工地成為了鋼結構拼裝,組裝、區段滑移、整體安裝的流水線,4個比足球場還大的鋼結構拼裝車間被從工廠搬到現場,主樓和登機長廊建築物兩端「巨無霸」大型吊車正在把一榀榀百餘噸的弧形鋼屋架送到20米高的框架平台上進行每一節間組裝;計算機控制的液壓同步牽引系統在主樓框架平台上,將相當於6層樓高、標准足球場一樣面積、重達1000餘噸的每一組組裝好的大型鋼屋面緩緩牽引到預定的位置上。
每當工程結束時,吳欣之忙著為青年人出課題、出思路,鼓勵他們把取得的成果升華成「理性」的經驗。據不完全統計,該公司結合項目總結的科技論文就達三、四百篇,總結的各類工法就有23項,公司已擁有8名教授級高工、6名工程學科帶頭人,還有2人被命名為市級「發明家」。□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
——記函授工民建本科專業
81級畢業生吳欣之和他的戰友
群星閃爍的剎那間是在東方電視台的追蹤報道畫面上。當裝載著電視塔天線的鋼桅桿穩穩地升高至468米的亞洲第一高度時,熒屏上出現了指揮這場戰斗的現場總指揮吳欣之和他副手們的身影。面對巨大的成功,他們臉上展現的是一種對過去、對現在、對將來的無比的自信。他們確信這是一個需要英雄也造就英雄的時代,而他們就是這輝煌的時代造就的真正的英雄。這種無比的自信使每一個教過他們的同濟大學的教師感到欣慰,更使每一個與他們一樣曾在同濟大學受到高等函授教育的人感到自豪。因為,他們,成功者的第一步是從同濟大學函授學院開始邁出的。
在巍峨、挺秀、漸漸展露迷人風姿的東方明珠電視塔下,我們 在一排低矮的工棚里找到了他們。
王大年,同濟大學首屆函授畢業生。現任上海市機械施工公 司副總工程師;羅仰祖,同濟大學84屆函授畢業生,現任公司主任
工程師;吳欣之,同濟大學86屆函授畢業生,現任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當我們的函授生與總工、總經理這些重要的崗位聯系 在一起的時候,特別是當我們了解到這個上海著名的大公司的技 術領導層有半壁江山是成人高校畢業生支撐的時候,我們不能不深深地感受到成人教育的巨大生命力。然而,更令我們由衷贊嘆、肅然起敬的是我們的函授校友們創下的輝煌的業績和他們視事業為生命、愛企業勝愛家的艱苦創業精神。
王大年,1961年從同濟函授畢業後,長達5年半的系統學習為他事業的起步打下了堅實的基礎。70年代,王大年作為一個年輕的技術員,主持了上海文化廣場網架房頂整體提升,當時屬全國首創;其後,他又主持了青海路電視塔156米整體起板工程。此項目獲全國科技大會重大科技成果獎。90年代,上海經濟騰飛,為王大年事業上的發展提供了馳騁的廣闊天地。他參加了舉世矚目的南浦大橋和楊浦大橋建造。由他主持的南浦大橋西主引橋大跨度曲線箱梁(長45米,重250噸)起吊安裝一次到位,榮獲市科技成果二等獎。
吳欣之和羅仰祖,這一對在崇明農場肩並肩作戰的戰友,自來到機械施工公司後,為彌補十年動亂造成的知識匱乏,盡快適應公司發展需要,他們在經歷了艱苦的基層鍛煉之後,相繼走上了函授學習道路。1979年,羅仰祖報考同濟函授,800名考生中僅錄取了 35人,羅仰祖成為這35個佼佼者之一。1984年從同濟畢業後,他參與了新錦江飯店43層鋼結構吊裝工程,還獨立主持了海口市火力發電廠的一個大項目。大量的實踐和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有機結合,使羅仰祖迅速成長為公司的技術骨幹。他參加了南浦大橋西主引橋大跨度曲線箱梁的吊裝工程,在攻堅楊浦大橋時擔任了主任工程師。1993年羅仰祖以其令人信服的成果被評為高級工程師。與羅仰祖經歷相仿的吳欣之,1981年入學同濟函授,1984年在同濟大學就學期間就擔任機械施工公司副總經理,1992年接替即將離任的王大年擔任總工程師。
如今,這兩代同濟函授學友為著又一個新的瑰麗的目標,讓東 方明珠電視塔在世界的東方閃閃發光,貢獻著他們全部的聰明才 智。電視塔天線提升是該工程十大技術難題之一,是建設部重大項目之一。天線自高120米,提升高度為350米,頂高468米,為亞洲之最。桅桿自重390 噸,總重450 噸,提升如此重的天線桅桿至如此高的絕頂,不僅國內無先例,世界也無先例。機械施工公司中標之後,面對挑戰他們廢寢忘食,彈精竭慮,不知度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經過長達十幾個月的調查研究和多次的試驗,在母校專家老師們和各方的全力支持下,終於確定了採用鋼索液壓提升和計算機同步控制技術相結合的提升方案,並且一舉提升成功,開創了提升重量和提升高度的世界之最。
然而,這一切的輝煌,就是在這小小的工棚里運籌的。這小小的工棚,走得重一些,灰塵就簌簌往下掉,電風扇一開,整間屋子搖搖欲墜。小屋的一角,放著一隻小小的鍋子和一隻小電爐,我們的吳欣之總工每天就是用這小鍋做點便飯。吃些從家裡帶來的小菜聊以充飢,從不去工地食堂吃一頓工作客飯。而每次獲得科研項目獎金,都是送給有病的或退休的職工,連門房的家屬生病,他也關懷備至。從吳欣之身上,我們看到了中國一代知識分子清貧而又富有的閃光形象。而羅仰祖的話更是代表了他們共同的心聲:我們轉戰南北,艱苦創業,住的是工棚,擎起的是大廈。有人不理解,也有的大學生剛分配到公司不久就想方設法調走,可是我們這些成人學生是公司培養出來的土生土長的知識分子,與公司有著深厚的感情。公司的發展就是我們的發展,公司的未來就是我們的未來。東方明珠電視塔工程竣工之後,我們將赴新的戰場。能容納8萬人的上海市體育館即將上馬,88層國貿大廈就要開工,人的一生能夠參加這樣偉大的建設,這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從羅仰祖的話中,從他們的臉上,我們又看到了那種可貴的自 信,那種對過去,對現在,對將來的無比的自信,那種令一個普通的
函授生成為時代弄潮兒的無比的自信。我們祝福他們,同時也祝福每一個函授校友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吳欣之(上海建工集團副總工程師)

建工集團吳欣之:金茂 東方明珠 國際機場少不了

說來你可能不信:

南浦、楊浦、徐浦三座大橋、上海體育場、金茂大廈、東方明珠、浦東國際機場……上海三個三年大變樣的一個個標志性工程中,都凝聚著吳欣之的智慧和心血。結構安裝有難題,找吳欣之,在工程安裝界是不爭的事實。

無數個深夜,建工集團上海機械施工公司燈火通明,技術人員仔細地演算數據,製作圖表,卻毫無倦意。他們自己也搞不清:跟著吳欣之幹活,怎麼就這么有動力?

每一個工程結束,純朴的建築工人都遲遲不肯離去,為的是和滿手油污的總指揮吳欣之握個手,合個影。他們說,有這樣的指揮在,再干十個工程也不累!

機施公司黨委書記徐寶鈞這樣告訴記者:「吳欣之靠共產黨員的人格魅力征服了所有認識他的人,他是我們機施公司的『精神』。」

不斷創新求突破

1994年4月,東方明珠廣播電視塔重450噸、高118米的桅桿將在350米的高空進行提升吊裝。這可是世界級的難題。用直升機吊裝?不符合我國實際施工條件;在450噸的桅桿下加上同重量的負荷後提升?太費工費料,質量也難以保證……吳欣之將國內外曾經採取過的方案一一比較,又一一否定。他的腦中不斷地變換著各種思考角度,忽然,一個大膽的念頭冒了出來———何不採取液壓控制、垂直提升的辦法,讓桅桿直接從塔體的「大球」中穿出?一個新點子就此誕生,桅桿一次吊裝成功!

這僅僅是吳欣之解決的無數難題中的一個。在機施公司,吳欣之挑戰困難的勇氣和水平打動了無數和他共事的技術人員,大家都說,在他的身上,閃耀著當代共產黨員永不言退的光芒。

吳欣之是「老三屆」,二十年前,他從農場調到工地,成為一名整日與鋼絲繩、滑輪組、卷揚機相伴的起重工人;二十年間,他通過刻苦的自學完成高中、大學、研究生課程,並埋頭致力於改造傳統起重工藝。在他的主持下,計算機同步控制液壓提升等一系列現代化起重技術,在上海的重大工程中屢建奇功。

「時代進步的靈魂是創新。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只有堅持求新的腳步不停,才能最大限度地為社會貢獻自己的才能。」這就是吳欣之的信念。而支撐這一信念的「根」,來自家庭,來自社會。吳欣之的父親是一名電機工程師,1940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歷史沒有讓這位曾經躊躇滿志的父親大展拳腳。但是在改革開放的年代,在上海的建設高潮中,吳欣之卻獲得了實現父輩理想的大好機會!而南浦大橋建設者們創下的「大橋水平、大橋風格、大橋速度、大橋精神」,則激發了他克服工程難題的不竭動力。

向心力激發起群體智慧

在競爭激烈的建築市場,為什麼一些重大工程項目,總能被機施公司獲得?吳欣之回答:建築是團隊合作的結果,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因為有了機施公司這支團結的隊伍,他的新點子才得以實現、論證和優化,從而在激烈的競標中脫穎而出。然而,吳欣之沒有提到的是,作為公司的總工程師,他調動了整個集體的積極性,在公司上下凝聚起一股無形的向心力。

吳欣之是獲得過上海、建設部直至全國勞模榮譽的共產黨員,又同時身兼建工集團副總工程師、機施公司總工程師、副總經理等職務。他在業務上可謂出類拔萃,無論是起重、結構還是機械、測量,他都了如指掌,令多少科班出身的科技人員佩服不已。可是在吳欣之的理解里,新時代的共產黨員,光有一個人的優秀是不夠的,要讓一群人優秀才算成功。

在他的提議下,機施公司訂閱了多種價格不菲的國外建築工程雜志。記者看到,每本雜志裡面都附著技術人員傳閱的記錄;吳欣之還積極為技術人員爭取參加各種國際交流的機會……點點滴滴的事情,在公司內部匯成了好學、鼓勁、團結的氛圍,大家為爭取每一個發揮才乾的機會而拼搏。

1996年底,浦東國際機場「海鷗展翅」的設計創意剛剛在報刊上披露,吳欣之立刻領銜組建了一支科技攻關隊伍,近百名技術、管理人員像開足馬力的機器一樣運轉起來,一場技術方案的「群英競賽」在公司內部悄悄展開。機械設備安裝人員提出最合理的設備改裝方案,測量人員拿出最精細的數據測量辦法……每一個設想的背後,是多達幾千次試驗的支撐。最終,當吳欣之將厚厚一疊技術方案,1:700的可自動演示施工工藝的精美模型呈現在專家面前時,中方總設計師汪大綏當場表態:「我支持這個方案,這是一個與結構特點相吻合的中國式方案!」

為人才脫穎而出搭建舞台

「吳總腦子里裝的東西特別多。」一名技術人員說。人們弄不明白,對工程進展、技術情況,吳欣之如數家珍;對技術人員的家庭狀況,工人的細枝末節,他也知道。

一次,吳欣之和大家工作到深夜,他對同事說:「快12點了,你得趕快回去,不然電梯停了,又得走十幾層樓梯。」

工程奮戰到大年夜,幾個家住崇明的工人突然拿到了回家的船票,這是吳欣之特意為他們定的。吳欣之怎麼會知道這些情況?

「多為別人想一想。」吳欣之經常對周圍的年輕人說。是啊,多為職工想一想,讓職工能在處理好「小家」關系以後,無牽掛地投入到公司、事業的「大家」中來。

吳欣之知道,如今的建築市場,正演繹著硝煙彌漫的技術人員爭奪戰。面對外資企業開出的高薪,國企靠什麼留住優秀的青年人才?「應該為他們搭建舞台,讓他們在技術舞台上尋找大展拳腳的成就感!」吳欣之的話是那樣擲地有聲。張晶、黃毅、林陸晨……,一批批年輕技術人員被破格提升,成為獨當一面的技術骨幹,他們在這里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最近,有一件事令吳欣之頗為振奮:公司年輕人里,出了一個「巡警」!這可不是馬路上替群眾排憂解難的「巡警」,而是樂於幫助同事解決業務上難題的技術人員袁鼎。一個「巡警」帶動一種互幫互助的精神,這怎能不讓吳欣之欣慰?一個個小「吳欣之」在成長,又怎能不讓他欣慰!

精神的鋼筋鐵骨已然成為機施公司最可寶貴的財富,而撐起它的是四個大字:共產黨員。

為重大工程鑲嵌「寶石」

如果說,上海市的重大工程,如同一頂頂「王冠」。那麼,吳欣之和他的團隊,就專門為「王冠」鑲嵌頂上的「寶石」。過去十幾年,吳欣之作為結構安裝專家,用一個又一個「吊裝瞬間」,點亮日新月異的大上海,也點亮了自己的人生。

大風里「猴子爬樹」

「最後只剩下22米多時,突然颳起了大風。」吳欣之至今還記得,1994年「東方明珠」450噸鋼天線桅桿沖頂時,出現的驚險一幕。「我的心一下子揪了起來。刮大風,當然不能施工。但氣象預報說,大風要連刮7天,停工更不安全。」

在350米的高空,吳欣之心急如焚。至今他已記不得,自己在「幾乎站不住腳」的高空平台上,究竟喝沒喝過水。長達20多小時的研究後,吳欣之提出「安裝新支架、繼續施工」的方案,得到了現場專家的一致認可。

「海鷗」大雨中起飛

浦東機場航站樓163平方米、總重3.2萬噸的「海鷗」式鋼屋蓋安裝,在當時是「超級難題」。然而,回憶起這次吊裝,吳欣之卻滿臉欣慰:「當時雖然是全世界首次採用這種工藝,但吊裝時,我已經胸有成竹。」

原來,為了這次吊裝,吳欣之和他的團隊,進行了多次模擬實驗。有一次實驗時,下起了暴雨,雨水澆得人睜不開眼睛。堅持了一上午,實驗做完了。正是在這次實驗中,吳欣之獲得了關鍵的第一手數據。

堅守「施工不擾民」

參與滬閔高架二期工程,吳欣之印象最深刻的,是吊裝「橋上橋」時,地面仍保持道路暢通。

此前,上海進行高架建設,要搭建腳手架,還要佔用地面道路。吳欣之和他的團隊,認真研究,最終決定,將「橋上橋」先在幾百米外拼裝好,再將重700餘噸、面積1300平方的「橋上橋」,高空平移300多米,移到預定位置。

吳欣之說:「在吊裝工作過程中,下面的交通保持暢通,這讓我印象深刻。」

「變形金剛」真省錢

鐵路南站鋼結構屋蓋,是一個直徑270米的大圓盤。受施工空間限制,吳欣之帶領科技人員開發研製了123米大跨度旋轉龍門吊。

「為了充分利用空間,這個龍門吊可以說是『變形金剛』。哪裡有空間,就往哪裡伸展。」吳欣之說。不過,這個「龍門吊」著實省錢。「請外面加工,沒有1000多萬元,根本不行,但我們只用了180萬元。」之所以這么省錢,是因為龍門吊的回轉軸承,用的就是地鐵建設中一個報廢的盾構主軸承,只需3萬元。而123米的大梁,也是由其他部件改造的。

外國人也豎大拇指

上海旗忠村國際網球中心的開啟式屋架,是由日本建築師設計的。安裝前,一家日本公司認定,安裝屋架「非己莫屬」,結果開出天價。然而,最終業主選擇了國內單位,由吳欣之和他的團隊,完成了鋼結構吊裝。

這一次吊裝,讓吳欣之記憶深刻的,是安裝方法讓外國專家豎起了大拇指。去年,日本建築師來華,看到了鋼結構安裝的三維動畫,他表示一定要見見吳欣之。見到吳欣之後,日本建築師感慨地說:「這樣的吊裝方法很先進,也很新奇,完全可以到國外去交流……」

2. 東方明珠塔有多重

58萬噸,接近八艘大型航空母艦排水量的噸位,我的叔叔就是這個工程的工程師.

閱讀全文

與上海東方明珠用多少噸鋼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12毫米螺紋鋼每米多少公斤 瀏覽:905
腳踝取鋼板後吃什麼比較好 瀏覽:747
不銹鋼雙人鍋怎麼清洗 瀏覽:379
不銹鋼方管碰焊視頻 瀏覽:502
防城港萬鑫鋼鐵廠目前有多少人 瀏覽:10
24伏的燈帶如何焊接 瀏覽:94
鋼鐵廠需要什麼冷卻塔 瀏覽:109
不銹鋼拉伸怎麼處理 瀏覽:866
不銹鋼和全鋼哪個艾灸盒好 瀏覽:1000
鋁合金板吊頂縫怎麼處理 瀏覽:48
鋼鐵是怎麼煉成的花山出版社 瀏覽:445
鋼管875下差什麼意思 瀏覽:598
鋼鐵俠2之後接的是什麼 瀏覽:181
鋼筋算量中如何識別柱表 瀏覽:849
天津的鋼材批發市場在哪裡 瀏覽:168
鋁合金門窗多少平方需要檢測 瀏覽:331
簡易衣櫃鋼管用的是什麼型號 瀏覽:308
廣聯達鋼結構的壓型鋼板怎麼畫 瀏覽:386
工地消防電纜如何焊接 瀏覽:977
六米長八個的鋼筋多少錢一根 瀏覽: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