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上汽大眾朗逸新銳亮相,將於6月正式上市
5月12日,上汽大眾朗逸家族新成員——新銳正式亮相。朗逸新銳基於MQB平台打造,外觀內飾採用全新帶乎設計。據悉,朗逸新銳定位比朗逸低,價格也更便宜,計劃於2023年6月上市。
大尺寸星空格柵,辨識度較高
動力方面,朗逸新銳採用大眾經典的EA211 1.5L自然吸氣發動機,發動機最大功率81kW,最大扭矩141N·m,匹配的是愛信6AT變速箱,動力系統可靠性、平順性、燃油經濟性都有不錯表現。
寫在最後
自2008年上市以來,朗逸家族銷量突破500萬輛。朗逸新銳作為朗逸家族的新成員,定位低於朗逸,車身尺寸有所縮減,價格也會更便宜,主打高性價比。同時新車在設計、配置等方面都有著不錯的表現,是一款很有個性的入門級緊湊型轎車。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太古里聲浪,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易車無關】
② 大眾朗逸車身熱成型鋼有多少
朗逸這輛車的高強度鋼比腔州例達到了65%,而且它的雙防撞鋼梁非常多,鏈圓旁已經超過了許多合資車型。全棚橡車78%高強度鋼材和1600MPa的熱成型鋼遍布車身,
③ 十萬上下家用車有哪些四缸車
大眾朗逸,2018年5月朗逸換成了朗逸Plus。大巴長度增加了65mm,尺寸更大,乘坐空間更好。外觀採用了最新的家族式設計,流線型的車兆備身側面,更加時尚大氣。內部真皮座啟差椅,大中控,雙層防夾天窗,乘坐舒適。動力方面,朗逸發動機分為1.2T、1.4T、1.5L、1.6L,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購。朗逸連續多年蟬聯轎車銷量冠軍,外觀和空間表現出色,包括老款轎車朗逸,新舊結合,能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口味。目前老款朗逸優惠活動力度大,經久耐用,強勁有力;想要時尚和更大尺寸的可以選擇新一代朗逸。10萬以上家用車有日產軒族旁毀逸,是四缸車:1.軒逸是合資緊湊型車中的常青樹,10萬左右能買到的舒適性最好的車。乘坐舒適,成熟可靠三件套,油耗優秀,家庭用戶首選;2.外觀方面,軒逸整體造型像一隻喇叭形的天蠍座,大氣誘人。空間方面,軒逸空間寬敞舒適,2700mm長軸距,680mm後排空間,乘坐體驗非常好;3.安全方面,日產軒逸採用先進的多通道Zone車身區域車身結構,使用980MPa高強度鋼材,打造高級轎車規格的UHSS高剛性車身,最高配備6安全氣囊和多方位安全保障技術。
④ 23朗逸車身強度
600兆帕左右。
經查閱朗逸官網手盯可知,23朗逸車身圓並強度600兆帕左右。
朗逸是畢腔和由上海大眾生產一款轎車,2008年6月上市。
⑤ 軒逸真的外殼不結實嗎
軒逸外殼比較結實。由於新軒逸是同級別車型中首款採用980MPa高強度鋼材的車型,打造了日產高級車標準的UHSS高剛性車身,車身結構不易變形,提高了車身的抗沖擊性能。另一方面,新軒逸還採用了多通道ZoneBody區域車身結構,配合安全艙
軒逸真的外殼不結實嗎?
軒逸外殼比較結實。由於新軒逸是同級別車型中首款採用980MPa高強度鋼材的車型,打造了日產高級車標準的UHSS高剛性清並高車身,車身結構不易變形,提高了車身的抗沖擊性能。另一方面,新軒逸還採用了多通道ZoneBody區域車身結構,配合安全艙組合設計,高效吸收沖擊力。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多條承載軌,便於沖擊能量的快速分散和吸收,可以有效減少車身在任何角度受到沖擊時的變形,因此軒逸的外殼比較堅固。以下是軒逸的詳細介紹:
軒逸簡介:
軒逸是一款緊湊型車,車身尺寸長4631mm,寬1760mm,高1503mm,軸距2700mm,車身重量1188kg。軒逸前懸架為麥弗遜式獨立懸架,後懸架為扭力梁式非獨立懸架,搭載1.61自然吸氣發動機,最大馬力122ps,最大扭矩155nm,最大功率90kw,匹配5速手動變速箱。
軒逸的配置:
軒逸配備了全新的NissanConnect超級智能系統和外置8英寸高清電容觸摸屏,包含車輛語音控制、車輛遠程式控制制等功能。語音控制,可以通過簡單的對話實現對車輛在線影音娛樂系統、全時在線導航系統、藍牙電話、行車記錄儀和空調制的基本控制。遠程監控功能,可通過智能APP與手機建立無障礙鏈接,讓用戶全面了解車輛狀況,並根據具體需求升級門鎖。
軒逸怎麼樣
不出意外的話,每個月大概有四五萬人在搜索同一個問題——軒逸的車怎麼樣?值得入手嗎?當然最後都會得到一個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值得入手,然後軒逸才會有4萬多的月銷量數據。
根據乘聯會公布的銷量數據,軒逸7月單月銷量40124輛,1-7月累計291045輛,是目前國內車市銷量冠軍。十年前,軒逸在車市還只是一款不起眼的產品,月銷量只有9705輛,斯柯達明銳比它更受歡迎。
這十年,到底發生了什麼讓軒逸成為車市霸主,連朗逸這種國人喜聞樂見的品牌都不是它的對手?
首先要明確的是,軒逸的銷量之所以這么高,是因為第14代軒逸和經典軒逸同處一室,兩車共同貢獻了4萬多的月銷量數據。而軒逸能賣得好,就是因為這些優勢:
第一,外觀有優勢。全新一代軒逸採用了日產最新的V-motion設計語言,前臉更具張力,寬體設計,溜背造型。車身更矮更低,更寬更低的姿態營造出運動時尚感。送上「小天籟」的稱號,視蔽襪覺效果更好,身體更和諧流暢。顯然,14代軒逸更懂車市趨勢和消費者需求。
第二,車輛型號的歷史背景。宣儀自誕生至今,已有60年歷史,跨越半個多世紀。到現在已經進化到第14代車型,經過了市場的充分考驗。它的穩定性和可靠性都很優秀,口碑和車主的反饋都很亮眼。俗話說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軒逸是真正被證明實力的選手,很多競品都趕不上這個歷史底蘊。
第三,空和舒適性。如果說大眾擅長營造高級感,日產擅答尺長舒適性。無論是軒逸還是天籟,一大賣點就是舒適性能。尤其是後座被嘲諷為日產沙發。腰部支撐和 座椅 設計符合人體工程學,舒適性表現出色,領先同級車型。而且軒逸軸距2700/2712mm,後排空空間也有保證,適合家用車需求。
第四,出色的燃油經濟性。買日系車的人或多或少都會對車型的燃油經濟性有印象。雖然各車型油耗相差不大,但日系車還是處於優勢地位,尤其是軒逸那些經典暢銷車型。工信部給出的百公里油耗數據是最低的4.9L,而車主實測反饋顯示市區綜合車百公里只有6L左右,降低了用車成本。
當然,軒逸的這款車也不是沒有缺陷。至少在這三點上,軒逸還有提升空的餘地。
劣勢
1.內部工作
軒逸的內飾大概是最拖累車型口碑和整體性能的,與時尚精緻的外觀完全背道而馳。內飾設計很有年代感,做工細節不夠優雅。大面積的硬塑料材質拉低了視覺效果和檔次感,對稱包圍的中控台設計也不足以貼合車市熱點。如果內飾能和外觀搭配,那麼軒逸的銷量會有所提升空。
2.配置
軒逸的配置也有些寒酸。後懸架採用扭力梁式非獨立懸架,減震性能肯定不如獨立懸架。而且都達到11.9萬的車型,也是用腳剎。只有主副雙氣囊是標配,安全性不高。13.39萬的產品還配備了R16 輪胎 ,視覺效果不夠優秀。全系只有4個揚聲器,只有頂配車型有前後駐車雷達。其餘車型都沒有配備,沒有誠意。八款在售,只有三款 方向盤 是真皮的,其餘都是塑料的。11.9萬的車型也沒有中控顯示屏,沒有後座空音,配置有點寒酸。
3.隔音差,異味大。
從車主的實車反饋來看,軒逸在使用上最不滿意的地方應該是隔音和異味。隔音很差。高速行駛或車速稍有提高時,可以感覺到輪胎噪音、路面噪音、風噪。高速上最好開音樂蓋住,不然影響用車體驗。異味明顯,尤其是塑料比較多的低配款,一開始異味就比較嚴重。
沒有車就沒有完美的車,更何況是10萬級別的產品。肯定會有一些小缺陷和瑕疵。總的來說,軒逸的優點還是大於缺點的,缺點也不是不能容忍的。結合軒逸終端下降近2萬,入門級版本車型落地不到10萬,大大提高了車型的綜合競爭力,性價比更高。結論是十萬級,對於考慮舒適性和車價,注重車輛穩定性和可靠性等性能的群體,值得入手。 軒逸真的外殼不結實嗎? @2019
⑥ 09款朗逸鋼材強度
高強度高虛。標准版朗逸車身採用了鋼板厚度為0.7mm的高強度鋼材,提升了車身的抗振能力和行駛穩定性。高配余棚版朗逸則使用了更為高強度的1.2mm鋼板,大豎念則幅度提升了車身抗撞性和安全性能。
⑦ 「卷王」登場,不到9萬的長安逸達預售,還選軒逸和朗逸
汽車消費市場一直都是「轎車為王」,其中又以緊湊型家轎市場閉伍的競爭最為激烈。像大眾之於朗逸、日產之於軒逸、豐田之於卡羅拉等,品牌與車型相輔相成,從而取得了優秀的銷量成績。不過隨著時代的更迭與技術的發展,朗逸、軒逸、卡羅拉所代表的合資車型,以往面對自主緊湊型轎車的優勢正逐漸喪失。
現在,又來了一款新晉「卷王」——長安逸達,將預售價定在了8.99萬至11.09萬元之間,直接一步到位,吹響了攻佔緊湊型轎車市場的號角。作為長安汽車的又一款新車,可謂是集合了長安多年造車經驗,不僅配置豐富、設計力十足,關鍵是價格很親民。如果成功打開市場,必將進一步擴大長兆態改安汽車市場影響力和品牌知名度。
軟體上,車機內置 MT8666晶元,8核心CPU,擁有2GHZ超高速計算頻率,以及每秒2萬億次神經算力,運算能力遠超同級競品搭載的處理器。採用的訊飛飛魚4.0系統,擁有強大的語音控制和語音識別率,還有手勢控制、車內拍照、車外燈光秀等豐富有趣的功能,支持整車五大領域OTA升級,可以帶來更流暢、更新鮮的趣味用車體驗。
最後:長安逸達在車身尺寸方面有著4770*1840*1440(頂配是1450)mm,軸距2765mm的表現,遙遙領先於同級別車型。真正意義上做到了同價位的「六邊形戰士」,正式上市後其對於緊湊級轎車市場的沖擊力,值得期待!
【本文來自易車號作者羚羊車手00843964,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與易車無關】
⑧ 車市小陽春丨當安全成為購車的首要需求,誰將成為你的首選
從四月開始,中國車市將迎來久違的小陽春,在車市拐點和特殊時期的雙重作用下,消費者對於口碑好的車型的信賴度會進一步提升,而軒逸作為多年來轎車市場的常青樹,積累了大量的用戶口碑,並且在安全、舒適和性價比上的硬實力也確實符合首購族對於汽車的全方位需求,是家庭剛需購車的不二之選。
?文/王賡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⑨ 很多人說日本車鐵皮薄,難道它的底盤和發動機比歐美車重嗎
我就不懂了,為什麼都2020年了,還有人談著老掉牙的日系車皮薄車輕不安全,這種反智言論為什麼還有生存空間呢?我不是日系車粉絲,你可以說日系車動力弱、技術保守、設計過時,哪怕你說日系車底盤沒有德系車扎實,我都會高看你一眼,但是你要是說日系車皮薄車輕不安全,我連反駁你的慾望都沒有,因為你這種人非蠢既壞,實在沒有辯駁的必要。
但是為了讓更多的 汽車 小白不被誤導,我們還是要說說這個問題,都2020年了,你憑什麼還說日系車皮薄車輕不安全?
日系車車輕?
有些人說話就是張口就來,連網路一下都不會嗎?日系車哪門子輕?同級別最輕的車型是大眾!
不信咱們看數據,凱美瑞最低配整備質量1530kg,雅閣最低配1478kg,帕薩特最低配1470kg,邁騰最低配1440kg。卡羅拉最低配1335kg,別克英朗最低配1220kg,朗逸最低配1225kg,思域最低配1245kg。到底誰是同級別最輕的車型?
如果日系車真的是很多人所說的鐵皮薄,那麼請問鑄鐵缸體,所謂的「鐵皮更厚」的帕薩特,比鋁合金缸體的凱美瑞還輕,請問這些重量都減在哪裡了?順便說一下,新款帕薩特只有最低配重了15KG。
鐵皮越厚越安全?
鐵皮有沒有作用,有作用,但是只是在低速的時候有作用,比如說時速30km/h左右,鐵皮越厚的車,在碰撞時候的車輛的損失越小,給人一種結實安全的假象,但是車速一上來就露陷了。因此鐵皮只關繫到你修車貴不貴,和安全性無關。如果你連這個都不能理解的話,我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古代的皮革盔甲能抵擋弓箭,但是你能指望它抵擋子彈嗎?原因很簡單,初速不一樣,動能不一樣。如果把鐵皮做的厚,車身框架強度又高,那自然最好,最怕的是有些車企,把鐵皮做的厚,車身框架強度卻不高,給人安全性高的假象,實際上高速安全性卻是一塌糊塗,我說的是哪家車企,相信你們心中都有數。
吸能設計無用?
網路上還有一種反智言論,「日系車的吸能設計根本沒用,吸能把人都吸沒了。」據我觀察,說這話的人大部分都沒讀過大學,甚至高中都沒畢業。吸能設計是日系車的專利?那是賓士發明的啊,現在所有的家用車都有吸能的設計,請看清楚我說的,是所有。你去問問目前市面上所有的家用車品牌,你問問它們的工程師,有一家車企的工程師敢跟你說,他家的車沒有吸能設計嗎?有車企敢嗎?沃爾沃夠安全吧?全球唯一車內零死亡的車型XC90,AB柱用的都是強度超1800Mpa的硼鋼,車頭部分卻使用的是普通鋼板,因為原因很簡單,在高速碰撞中,如果車頭比A柱硬,折斷的就是A柱了啊。等等,我似乎明白了什麼。
說到底, 汽車 的安全性是車架強度、主動安全配置、吸能潰縮區共同作用的結果,跟車皮的厚度沒多大關系,當然, 汽車 本身的安全性固然重要,安全更多的還是掌握在駕駛者的手中。遵守交通規則,文明安全駕駛,才是安全性最大的保障。每一位駕駛者都要謹記,不要把生命寄託在任何的主被動安全配置上,你的安全就在你自己的手上。
新卡羅拉1.2T發動機也小的可憐,輪子還15寸,可車重1.3噸,速騰獨立懸掛車子發動機大又重且是鐵質,也才多沒多少,但門比卡重了很多,我想說新卡重在你們看不到的地方了,如:底盤等。
引言: 汽車 的安全性與鐵皮厚薄無關,更與車門聲無關,車輛的安全性是一個非常系統性的東西,它涉及到方方面面,海內外的碰撞測試機構不斷的升級車輛的評測標准,就是為了嚴格監管車企。
很多朋友都說「日系車不安全,因為鐵皮太薄」,這是一個非常荒謬而且無知的觀點,而且還有不少的消費者認為日系車就一定要比其他品牌更輕。其實日系車一點東都不輕,甚至一部分日系品牌的車型,質量上要比德系車更重。 比如說這對CP,朗逸來自於大眾,1.6L入門級朗逸自重為1210kg,卡羅拉入門級車型自重為1265kg,兩台車均為最低配,而且兩台車的車身尺寸相差不大。但是質量上分析,卡羅拉要比朗逸更重,大約為一個成年男子的質量。你還在說日系車輕?日系車不安全是因為車輕、鐵皮薄的言論從何而來?
首先我們需要知道 汽車 鐵皮的厚度在多少,一台車的鐵皮厚度大概在1.0mm左右,一些車型鐵皮厚度在0.7mm左右,比如說捷達,雷克薩斯CT,一些車型鐵皮厚度達到1.5mm左右,比如說路虎攬勝、三菱歐藍德,人體可以按壓的極限在1.2mm左右,所以說有的鋼板我們按壓很輕松,有的按壓很困難,也就是這個原因。其實1mm左右的鋼板厚度在車速超過30km/h之後猶如紙糊一般,起不到任何的防護作用,鋼板鐵皮的真正作用在於美化車身,密閉駕駛艙。
有的車輛鐵皮薄,但是質量重,有一部分原因是車體框架更為粗壯,比如說車輛的防撞梁、A、B、C柱使用高強度鋼,這部分鋼材重量要比普通鋼材更重,而防撞梁以及主結構尺寸較大,這部分結構占很大一部分質量。
底盤方面,底盤是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東西,因為車企的設計理念在不斷的改變,現在的底盤結構與之前的底盤結構有很大的 改變,他不是變得重了,而是變得更輕了,更為緊湊規整的底盤要比之前復雜的底盤,左圖為目前流行的底盤,右圖為10年前的底盤設計,從結構上,實際現在的底盤更為簡潔,但是現在的底盤強度更高,安全隱患更少。 其實我認為內飾的用料以及配置的不同,是影響車輛重量的重要原因,同級別的車型骨架設計不會差距很大,但是一些細節用料的差距,可以拉開車輛的質量,比如說同級別車型,有的使用更為厚重的座椅,三張座椅可以拉開最起碼20kg的重量,內飾用料更好,線路綁扎更復雜,也會提升整車的質量。
小結:車輛的安全性與鐵皮厚度無關,真正關繫到車輛安全性的是車身的骨架設計以及用料,主被動安全配置越高的產品安全性也會加分,綜合分析的因素全方位進行考究,而不是摸摸鐵皮,聽聽關門聲。
其實根據鐵皮厚度來衡量一輛車的安全性確實有點扯淡,但是,個人認為鐵皮厚點確實比薄的要好。
因為漆皮厚或者薄的話,對大型碰撞的安全性是幾乎沒有影響的,因為影響安全的是框架。不過呢,大家可以考慮下我們的車出大事故的情況確實很少,但是平常小磕小碰的非常多。這樣鐵皮厚薄確實有用處了。德系車相對一般鐵皮比較厚,然後漆面也比較厚。而日系車漆面薄鐵皮也薄,前幾天看了一個測試,菠蘿低速碰撞的時候,幾乎沒有痕跡,而思域低速碰撞的時候前臉碎了,然後發動機艙就冒白煙。這就是低速碰撞的差距。很多時候小磕小碰的話,大眾車只需要打個蠟就行了。而是日系車動不動就被扣出露出底漆,一不小心就要鈑金,甚至換配件。在這方面卻是相差不少。所以車皮後的還是有用處的。
日本車在防撞鋼梁外面還有一層泡沫,目的是保護被撞的人,不至於小撞死亡,所以日系車大多被撞後樣子很狼狽,其實只是傷了外殼而已和泡沫,對人對車可以減少撞擊力。有些車防撞鋼梁外一層薄薄的泡沫或者沒有,一旦撞上人就相當於用榔頭砸人,小碰也可能死人。謝謝!回答完畢。不用鼓掌
為什麼日本車很少在網上公布車身抗扭鋼性數據,而歐美車則大多都能查到數據;為什麼日本車後備箱蓋多用兩根彈簧,而歐美多用液壓桿,使用效果差不多,但後者明顯可靠性不如兩根彈簧,而且更換下來還貴;還有操控感受,歐美車明顯感覺車身緊實,高速穩重,而日本車大多操作輕便,駕駛輕松。反正各有特點,而且日本車在美國IIHS中表現不錯,但換另一側就慘不忍睹,很明顯另一側沒有做加強,說明日本人很聰明,只做符合當地法律法規的高質量產品,而不是做高品質產品。可以理解歐美車商和日本車商共同目的就是賺錢,他們並不是慈善家,只是由於地域,文化,民族特徵等等導致所生產的車輛有著不同的追求和特性。
我不喜歡日本人,所以我討厭日系車!
就討論的這個問題,我想說 汽車 的新技術很多都是德國開始嘗試的,輕量化、渦輪增壓等等是大眾推廣開的,也是全鋁車身的發明者!黑大眾,黑德系,沒頭腦!
日系以前確實不厚道,用料薄,但現在好多了,不比歐美差!但安全性還是比不上德系!
有個大問題日系沒德系做得好,焊接,德國激光焊接,日系點焊!有個做 汽車 銷售的做了個比喻,車架是件衣服的話,德系是用的拉鏈,日系是紐扣,誰更結實根本不用比較!
再有,都說德系減配嚴重,我想說,減配,每個品牌都有,像esp,日系德系在國外通配,國內就選配,都不地道!
外國人不會關心中國人生死,一切都是為了賺錢!
另外,死亡率排名前十,日系幾乎佔一半,德系一個都沒有!所以,安全性而言,不用理論,日系肯定趕不上德系!
其實買車本來就是享受用的,買什麼是自己的事,我不喜歡日本人,所以討厭日本車,不會買日本車,但不討厭所有買日系車的人!
其實每次看到日系出好看的車型我就想罵人,別人造的出好看耐用的產品,為什麼我們跟不上!國產車真的還需要努力,有的時候不是不支持你們,是你們確實做的不夠好,產品確實有差距!
不過我很討厭買日系車後天天炫耀的人,有必要嗎?日本人畢竟還是中國的仇人,家仇國恨不能忘!再說,日本人很看不起中國人,不會不知道吧!有必要去舔別人屁股嗎?有點中國人得骨氣好不好!
總的來說,什麼車企都是賺錢第一位,不是搞人道主義的,需要買什麼自己清楚就好,沒必要誇誰不得了,貶誰是垃圾!現在技術都比較成熟了,誰都有優點缺點!說日系不安全,但它銷量不少;說德系差,別人粉絲也很多!
娶老婆還各有喜好呢,不是嗎?
2016年的美國IIHS 汽車 安全測試排名,小型車前6都是日系,你還敢說日系不安全?
我們習慣把日系叫「鐵皮薄」,你車要是鐵皮做的,幾年就給銹蝕光了。
汽車 外殼是車用鋼板,那是用鋼水澆注,冷卻後壓制而成的平板狀鋼材。鋼板按厚度分,薄鋼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