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熱鍍鋅鍋內工件最佳溫度是多少
熱鍍鋅鍋內供電最佳溫度這個是80度左右是比較合適的,只有在這個溫度的情況下才可以進行的。
Ⅱ 鑄鐵熱鍍鋅需要多少溫度
熱鍍鋅
溫度一般460-520度,根據鍍層厚度和材料確定,鑄鐵應該在480-500度左右。
Ⅲ 熱鍍鋅的助鍍液浸泡時候多少
7、上助鍍劑 再次清洗工件表面,保證表面在鍍鋅之前不在生銹。 8、烘乾 提高鐵藝工件溫度,避免鐵藝表面水分過多,在鍍鋅時發生爆炸。 9、熱浸鋅 工件浸泡於440℃-470℃熔融的鋅液中,達到一定時間後提出,鐵藝工件表面被獲得一層鋅鐵合金層和純鋅層鍍層。
Ⅳ 熱鍍鋅的溫度大概是多少
鋅的熔點在280度左右,只要過熱20度左右就可以了,即300度左右。具體還需根據所度的工件大小,合金的加入量等進行調整。
Ⅳ 電鍍鋅的溫度一般是多少
一般是30度。
電鍍鋅鍍液配製
鍍液的配製(以lL為例):
⑴在鍍槽內先加入1/3體積的純凈水;
⑵用1/3的純水溶專解氫氧化鈉(溶解時屬會發熱,必須小心);
⑶用少量的水將氧化鋅調成糊狀,然後加入較多的純水,充分攪拌。將攪拌好的氧化鋅慢慢加入到溶解好的氫氧化鈉溶液中,邊加邊攪拌,使其充分絡合後加入到鍍槽中;
⑷當鍍液溫度降至30~C以下後,加入85g的Baser,充分攪拌;
⑸將15mL BaseF溶解在15g BaseR中,然後將其混合物加入鍍槽;
⑹加入4mL的H—O624,充分攪拌;加水至所配體積;
⑺加入光亮劑ZF-105A、ZF-105B;充分攪拌。
黑色鈍化工藝流程:水洗→出光→水洗→黑色鈍化→水洗→後處理→乾燥。
Ⅵ 鍍鋁鋅鋅鍋溫度一般控制在多少度
鋼帶的入鍋溫度必須控制在比熱鍍鋅鍋溫度略高的范圍內,如果鋼帶的溫度比熱鍍鋅液溫版度低的話,則會使鋼帶權附近的熱鍍鋅液發生冷卻,導致圍堵下降,粘度增高,鋅液對鋼帶的浸潤性下降,不利於熱鍍鋅加工.
如果將鋼帶的入鍋的溫度控制在鋅液溫度上的話,還可以利用鋼帶的熱量加熱鍍鋅液,可以減少能源的消耗.
當然,鋼帶進入熱鍍鋅鍋的溫度也不能太高,否則會使冷卻過程中的鐵鋅反應時間過長,超過了鋁化合物的孕育期,這回讓形成的中間粘附層遭到破壞,鐵鋅化合物側過增厚,鋅層的粘附性能及任性惡化.同時過高的鋼帶入鍋溫度也會導致鋅鍋溫度超過控制范圍,帶來很多問題.
Ⅶ 怎麼判斷熱鍍鋅質量的好與壞
熱鍍鋅生產工藝流程抄長,工序多,且帶鋼浸入鋅鍋及出鋅鍋後的鍍層的形成、冷卻凝固過程異常復雜,因而影響熱鍍鋅的因素很多,且各影響因素對熱鍍鋅鍍層性能的影響並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織,相互作用的,決定熱鍍鋅質量的因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冷卻鈍化:鋼件在熱鍍鋅後做水槽的冷卻處理,冷卻水一般是自來水,鋼件自鋅鍋吊出以後要盡快冷卻,可保持工件的不變形。最佳溫度應該在30度-70度,可在水中添加適量的表面活性劑,來提高鋼件的表面光澤度。
2.工裝使用:熱鍍鋅的工裝對於鍍鋅的過程是很重要的,好的工裝可以大幅度提高產量和質量,但工裝的設計要看鍍鋅件的種類而定,因此需要現場的設計製作,工裝的設計要考慮到產能、鋼件形狀、尺寸和客戶的技術需求。
Ⅷ 鍍鋅板冷基鍍鋅鋼帶和熱鍍鋅帶鋼有什麼區別
題主所說的「冷基」好像是冷浸,目前冷浸工藝就是電鍍工藝,主要用於一些外表破損修復較多,大量板材還是依靠熱浸鍍鋅工藝實現。冷鍍主要是使用鋅填料在鋼板表面利用置換作用在鋼板的表面附著一層鋅,電鍍的厚度很小,一般都在10-50g/㎡之間,防蝕性能差,而且其效果和一般的塗料相當,有時還不如塗一層防銹油,在關鍵的結構件上不宜採用這種防蝕方法以免影響結構性能。而熱鍍鋅是將鋼板加熱至500℃以上後進入鋅液(鋅液溫度470℃左右),形成鋅鐵合金層和鋅層,此方法為目前最常使用,並且鋅層厚度可控制在20μ以上,60g-275g/㎡不等,甚至更厚,性能遠超過冷鍍工藝。
另外因為鋅的密度較大,相同鍍層的鍍鋅鋼板較鍍鋁鋅鋼板在價格上就沒有了優勢,因為鋅花的控制關系,鍍鋅工藝顯得更難控制,並且鋅的防氧化性能與ALuminum相比差了好幾倍,所以目前主要以鍍鋁鋅做建材為主,其性能是鍍鋅的3-4倍,但目前電子行業因為導電率、外觀的影響還是主要使用低鍍層的熱浸鍍鋅板為主,而建材方面主要以100g/㎡以上的熱浸鍍鋁鋅為主。目前主要的熱浸鍍鋁鋅以55%AL,44.5%Zn為主。
以上供題主參考。
Ⅸ 熱鍍鋅一般可在多高溫度下工作而不起皮
導致熱鍍鋅工件起皮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生產工藝中的因素外,檢驗合格的熱鍍鋅產品版由於溫度導致的權鋅層脫落起皮的幾率很低,這個溫度應該大於420℃。因為鋅的熔點為419.5℃,沸點溫度為907℃。
從熱鍍鋅的金相結構來看最外層為純鋅層,往裡是鋅-鐵合金層,這一層使鋅和鐵融合在一起,讓鍍層更加牢固,在不受到外部力量破壞的情況下,正常使用不會脫落、起皮。
Ⅹ 熱鍍鋅工藝流程及原理
我也曾經找過相關信息,如下:
熱鍍鋅原理及工藝說明
1 引言
熱鍍鋅也稱熱浸鍍鋅,是鋼鐵構件浸入熔融的鋅液中獲得金屬覆蓋層的一種方法。近年來隨高壓輸電、交通、通訊事業迅速發展,對鋼鐵件防護要求越來越高,熱鍍鋅需求量也不斷增加。
2 熱鍍鋅層防護性能
通常電鍍鋅層厚度5~15μm,而熱鍍鋅層一般在35μm以上,甚至高達200μm。熱鍍鋅覆蓋能力好,鍍層緻密,無有機物夾雜。眾所周知,鋅的抗大氣腐蝕的機理有機械保護及電化學保護,在大氣腐蝕條件下鋅層表面有ZnO、Zn(OH)2及鹼式碳酸鋅保護膜,一定程度上減緩鋅的腐蝕,這層保護膜(也稱白銹)受到破壞又會形成新的膜層。當鋅層破壞嚴重,危及到鐵基體時,鋅對基體產生電化學保護,鋅的標准電位-0.76V,鐵的標准電位-0.44V,鋅與鐵形成微電池時鋅作為陽極被溶解,鐵作為陰極受到保護。顯然熱鍍鋅對基體金屬鐵的抗大氣腐蝕能力優於電鍍鋅。
3 熱鍍鋅層形成過程
熱鍍鋅層形成過程是鐵基體與最外面的純鋅層之間形成鐵-鋅合金的過程,工件表面在熱浸鍍時形成鐵-鋅合金層,才使得鐵與純鋅層之間很好結合,其過程可簡單地敘述為:當鐵工件浸入熔融的鋅液時,首先在界面上形成鋅與α鐵(體心)固熔體。這是基體金屬鐵在固體狀態下溶有鋅原子所形成一種晶體,兩種金屬原子之間是融合,原子之間引力比較小。因此,當鋅在固熔體中達到飽和後,鋅鐵兩種元素原子相互擴散,擴散到(或叫滲入)鐵基體中的鋅原子在基體晶格中遷移,逐漸與鐵形成合金,而擴散到熔融的鋅液中的鐵就與鋅形成金屬間化合物FeZn13,沉入熱鍍鋅鍋底,即為鋅渣。當工件從浸鋅液中移出時表面形成純鋅層,為六方晶體。其含鐵量不大於0.003%。
4 熱鍍鋅工藝過程及有關說明
4.1 工藝過程
工件→脫脂→水洗→酸洗→水洗→浸助鍍溶劑→烘乾預熱→熱鍍鋅→整理→冷卻→鈍化→漂洗→乾燥→檢驗
4.2 有關工藝過程說明
(1)脫脂
可採用化學去油或水基金屬脫脂清洗劑去油,達到工件完全被水浸潤為止。
(2)酸洗
可採用H2SO4 15%,硫脲0.1%,40~60℃或用HCl 20%,烏洛托品3~5g/L,20~40℃進行酸洗。加入緩蝕劑可防止基體過腐蝕及減少鐵基體吸氫量,同時加入抑霧劑抑制酸霧逸出。脫脂及酸洗處理不好都會造成鍍層附著力不好,鍍不上鋅或鋅層脫落。
(3)浸助鍍劑
也稱溶劑,可保持在浸鍍前工件具有一定活性避免二次氧化,以增強鍍層與基體結合。NH4Cl 100-150g/L,ZnCl2 150-180g/L,70~80℃,1~2min。並加入一定量的防爆劑.
(4)烘乾預熱
為了防止工件在浸鍍時由於溫度急劇升高而變形,並除去殘余水分,防止產生爆鋅,造成鋅液爆濺,預熱一般為80~140℃。
(5)熱鍍鋅
要控制好鋅液溫度、浸鍍時間及工件從鋅液中引出的速度。引出速度一般為1.5米/min。溫度過低,鋅液流動性差,鍍層厚且不均勻,易產生流掛,外觀質量差;溫度高,鋅液流動性好,鋅液易脫離工件,減少流掛及皺皮現象發生,附著力強,鍍層薄,外觀好,生產效率高;但溫度過高,工件及鋅鍋鐵損嚴重,產生大量鋅渣,影響浸鋅層質量並且容易造成色差使表面顏色難看,鋅耗高。
鋅層厚度取決於鋅液溫度,浸鋅時間,鋼材材質和鋅液成份。
一般廠家為了防止工件高溫變形及減少由於鐵損造成鋅渣,都採用450~470℃,0.5~1.5min。有些工廠對大工件及鑄鐵件採用較高溫度,但要避開鐵損高峰的溫度范圍。但我們建議在鋅液中添加有除鐵功能和降低共晶溫度的合金並且把鍍鋅溫度降低至435-445℃。
(6)整理
鍍後對工件整理主要是去除表面余鋅及鋅瘤,用採用熱鍍鋅專用震動器來完成。
(7)鈍化
目的是提高工件表面抗大氣腐蝕性能,減少或延長白銹出現時間,保持鍍層具有良好的外觀。都用鉻酸鹽鈍化,如Na2Cr2O7 80~100g/L,硫酸3~4ml/L,但這種鈍化液嚴重影響環境,最好採用無鉻鈍化。
(8)冷卻
一般用水冷,但溫度不可過低也不可過高,一般不低於30℃不高於70℃,
(9)檢驗
鍍層外觀光亮、細致、無流掛、皺皮現象。厚度檢驗可採用塗層測厚儀,方法比較簡便。也可通過鋅附著量進行換算得到鍍層厚度。結合強度可採用彎曲壓力機,將樣件作90~180°彎曲,應無裂紋及鍍層脫落。也可用重錘敲擊檢驗,並且分批的做鹽霧試驗和硫酸銅浸蝕試驗。
5 鋅灰、鋅渣的形成及控制
5.1 鋅灰、鋅渣的形成
鋅灰鋅渣不僅嚴重影響到浸鋅層質量,造成鍍層粗糙,產生鋅瘤。而且使熱鍍鋅成本大大升高。通常每鍍1t工件耗鋅40~80kg,如果鋅灰鋅渣嚴重,其耗鋅量會高達100~140kg。控制鋅渣主要是控制好溫度,減少鋅液表面氧化而產生的浮渣,所以更要採用有除鐵功能和抗氧化功能的合金並且用熱傳導率小、熔點高、比重小、與鋅液不發生反應,既可減少熱量失散又可防止氧化的陶瓷珠或玻璃球覆蓋,這種球狀物易被工件推開,又對工件無粘附作用。
對於鋅液中鋅渣的形成主要是溶解在鋅液中的鐵含量超過該溫度下的溶解度時所形成的流動性極差的鋅鐵合金,鋅渣中鋅含量可高達94%,這是熱鍍鋅成本高的關鍵所在。
從鐵在鋅液中的溶解度曲線可以看出:不同的溫度及不同的保溫時間,其溶鐵量即鐵損量是不一樣的。在500℃附近時,鐵損量隨著加溫及保溫時間急劇增加,幾乎成直線關系。低於或高於480~510℃范圍,隨時間延長鐵損提高緩慢。因此,人們將480~510℃稱為惡性溶解區。在此溫度范圍內鋅液對工件及鋅鍋浸蝕最為嚴重,超過560℃鐵損又明顯增加,達到660℃以上鋅對鐵基體是破壞性浸蝕,鋅渣會急劇增加,施鍍無法進行。因此,施鍍目前多在430~450℃及540~600℃兩個區域內進行。
5.2 鋅渣量的控制
要減少鋅渣就要減少鋅液中鐵的含量,就是要從減少鐵溶解的諸因素著手:
⑴施鍍及保溫要避開鐵的溶解高峰區,即不要在480~510℃時進行作業。
⑵鋅鍋材料盡可能選用含碳、含硅量低的鋼板焊接。含碳量高,鋅液對鐵鍋浸蝕會加快,硅含量高也能促使鋅液對鐵的腐蝕。目前多採用08F/XG08/WKS優質鋼板。,並含有能抑制鐵被浸蝕的元素鎳、鉻等。不可用普通碳素鋼,否則耗鋅量大,鋅鍋壽命短。也有人提出用碳化硅製作熔鋅槽,雖然可解決鐵損量,但造型工藝是一個難題,目前工業陶瓷所製作的鋅鍋僅能做成圓柱型且體積很小,雖然可以滿足小件鍍鋅的要求但無法保證大型工件的鍍鋅。
⑶要經常撈渣。先將溫度升高至工藝溫度上限以便鋅渣與鋅液分離,使鋅渣沉於槽底後用撈鋅勺或專用撈渣機撈取。落入鋅液中鍍件更要及時打撈。
⑷要防止助鍍劑中鐵隨工件帶入鋅槽,助鍍劑要進行在線再生循環處理,嚴格控制亞鐵含量,不允許高於4g/l,PH值始終保持在4.5-5.5。
⑹加熱、升溫要均勻,防止局部過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