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鍍鋅鋼管 > 鍍鋅鋼管濕陷性地區基礎怎麼做

鍍鋅鋼管濕陷性地區基礎怎麼做

發布時間:2022-11-18 11:53:23

⑴ 十萬火急200分求!!!地基基礎處理案例

地基處理的常用方法
一、置換法
(1)換填法

就是將表層不良地基土挖除,然後回填有較好壓密特性的土進行壓實或夯實,形成良好的持力層。從而改變地基的承載力特性,提高抗變形和穩定能力。

施工要點:將要轉換的土層挖盡、注意坑邊穩定;保證填料的質量;填料應分層夯實。
(2)振沖置換法

利用專門的振沖機具,在高壓水射流下邊振邊沖,在地基中成孔,再在孔中分批填入碎石或卵石等粗粒料形成樁體。該樁體與原地基土組成復合地基,達到提高地基承載力減小壓縮性的目的。

施工注意事項:碎石樁的承載力和沉降量很大程度取決於原地基土對其的側向約束作用,該約束作用越弱,碎石樁的作用效果越差,因而該方法用於強度很低的軟粘土地基時必須慎重行事。

(3)夯(擠)置換法

利用沉管或夯錘的辦法將管(錘)置入土中,使土體向側邊擠開,並在管內(或夯坑)放人碎石或砂等填料。該樁體與原地基土組成復合地基,由於擠、夯使土體側向擠壓,地面隆起,土體超靜孔隙水壓力提高,當超靜孔隙水壓力消散後土體強度也有相應的提高。

施工注意事項:當填料為透水性好的砂及碎石料時,是良好的豎向排水通道。
二、預壓法
(1)堆載預壓法

在建造建築物之前,用臨時堆載(砂石料、土料、其他建築材料、貨物等)的方法對地基施加荷載,給予一定的預壓期。使地基預先壓縮完成大部分沉降並使地基承載力得到提高後,卸除荷載再建造建築物。

施工工藝與要點:
a、預壓荷載一般宜取等於或大於設計荷載;
b、大面積堆載可採用自卸汽車與推土機聯合作業,對超軟土地基的第一級堆載用輕型機械或人工作業;
c、堆載的頂面寬度應小於建築物的底面寬度,底面應適當放大;
d、作用於地基上的荷載不得超過地基的極限荷載。
(2)真空預壓法

在軟粘土地基表面鋪設砂墊層,用土工薄膜覆蓋且周圍密封。用真空泵對砂墊層抽氣,使薄膜下的地基形成負壓。隨著地基中氣和水的抽出,地基土得到固結。為了加速固結,也可採用打砂井或插塑料排水板的方法,即在鋪設砂墊層和土工薄膜之前打砂井或插排水板,達到縮短排水距離的目的。

施工要點:

先設置豎向排水系統,水平分布的濾管埋設宜採用條形或魚刺形,砂墊層上的密封膜採用2-3層的聚氯乙烯薄膜,按先後順序同時鋪設。面積大時宜分區預壓;做好真空度、地面沉降量,深層沉降、水平位移等觀測;預壓結束後,應清除砂槽和腐植土層。應注意對周邊環境的影響。

(3)降水法

降低地下水位可減少地基的孔隙水壓力增加上覆土自重應力,使有效應力增加,從而使地基得到預壓。這實際上是通過降低地下水位,靠地基土自重來實現預壓目的。

施工要點:一般採用輕型井點、噴射井點或深井井點;當土層為飽和粘土、粉土、淤泥和淤泥質粘性土時,此時宜輔以電極相結合。

(4)電滲法

在地基中插入金屬電極並通以直流電,在直流電場作用下,土中水將從陽極流向陰極形成電滲。不讓水在陽極補充而從陰極的井點用真空抽水,這樣就使地下水位降低,土中含水量減少。從而地基得到固結壓密,強度提高。電滲法還可以配合堆載預壓用於加速飽和粘性土地基的固結。

三、壓實與夯實法
1、表層壓實法

採用人工夯,低能夯實機械、碾壓或振動碾壓機械對比較疏鬆的表層土進行壓實。也可對分層填築土進行壓實。當表層土含水量較高時或填築土層含水量較高時可分層鋪墊石灰、水泥進行壓實,使土體得到加固。

2、重錘夯實法

重錘夯實就是利用重錘自由下落所產生的較大夯擊能來夯實淺層地基,使其表面形成一層較為均勻的硬殼層,獲得一定厚度的持力層。

施工要點:施工前應試夯,確定有關技術參數,如夯錘的重量、底面直徑及落距、最後下沉量及相應的夯擊遍數和總下沉量;夯實前槽、坑底面的標高應高出設計標高;夯實時地基土的含水量應控制在最優含水量范圍內;大面積夯時應按順序;基底標高不同時應先深後淺;冬季施工時,對土已凍結時,應將凍土層挖去或通過燒熱法將土層融解;結束後,應及時將夯松的表土清除或將浮土在接近1m的落距夯實至設計標高。

3、強夯

強夯是強力夯實的簡稱。將很重的錘從高處自由下落,對地基施加很高的沖擊能,反復多次夯擊地面,地基土中的顆粒結構發生調整,土體變為密實,從而能較大限度提高地基強度和降低壓縮性。

其施工工藝流程:
1)平整場地;
2)鋪級配碎石墊層;
3)強夯置換設置碎石墩;
4)平整並填級配碎石墊層;
5)滿夯一遍;
6)找平,並鋪土工布;
7)回填風化石渣墊層,用振動碾碾壓八遍。
一般在大型強夯施土前,都應選擇面積不大於400m2的場地進行典型試驗,以便取得數據,指導設計與施工。
四、擠密法
1、振沖密實法

利用專門的振沖器械產生的重復水平振動和側向擠壓作用,使土體的結構逐步破壞,孔隙水壓力迅速增大。由於結構破壞,土粒有可能向低勢能位置轉移,這樣土體由松變密。

施工工藝:
(1)平整施工場地,布置樁位;
(2)施工車就位,振沖器對准樁位;
(3)啟動振沖器,使之徐徐沉人土層,直至加固深度以上30~50cm,記錄振沖器經過各深度的電流值和時間,
提升振沖器至孔口。再重復以上步驟1~2次,使孔內泥漿變稀。
(4)向孔內倒人一批填料,將振沖器沉人填料中進行振實並擴大樁徑。重復這一步驟直至該深度電流達到規定的密實電流為止,並記錄填料量。

(5)將振沖器提出孔口,繼續施工上節樁段,一直完成整個樁體振動施工,再將振沖器及機具移至另一樁位。
(6)在制樁過程中,各段樁體均應符合密實電流、填料量和留振時間等三方面的要求,基本參數應通過現場制樁試驗確定。
(7)施工場地應預先開設排泥水溝系,將制樁過程中產生的泥水集中引入沉澱池,池底部厚泥漿可定期挖出送至預先安排的存放地點,沉澱池上部比較清的水可重復使用。

(8)最後應挖去樁頂部lm厚的樁體,或用碾壓、強夯(遍夯)等方法壓實、夯實,鋪設並壓實墊層。
2、沉管砂石樁(碎石樁、灰土樁、OG樁、低標號樁等)

利用沉管制樁機械在地基中錘擊、振動沉管成孔或靜壓沉管成孔後,在管內投料,邊投料邊上提(振動)沉管形成密實樁體,與原地基組成復合地基。

3、夯擊碎石樁(塊石墩)
利用重錘夯擊或者強夯方法將碎石(塊石)夯人地基,在夯坑裡逐步填人碎石(塊石)反復夯擊以形成碎石樁或塊石墩。
五、拌和法
1、高壓噴射注漿法(高壓旋噴法)

以高壓力使水泥漿液通過管路從噴射孔噴出,直接切割破壞土體的同時與土拌和並起部分置換作用。凝固後成為拌和樁(柱)體,這種樁(柱)體與地基一起形成復合地基。
也可以用這種方法形成擋土結構或防滲結構。
2、深層攪拌法

深層攪拌法主要用於加固飽和軟粘土。它利用水泥漿體、水泥(或石灰粉體)作為主固化劑,應用特製的深層攪拌機械將固化劑送人地基土中與土強制攪拌,形成水泥(石灰)土的樁(柱)體,與原地基組成復合地基。水泥土樁(柱)的物理力學性質取決於固
化劑與土之間所產生的一系列物理-化學反應。固化劑的摻人量及攪拌均勻性和土的性質是影響水泥土樁(柱)性質以至復合地基強度和壓縮性的主要因素。

施工工藝:
①定位
②漿液配製
③送漿
④鑽進噴漿攪拌
⑤提升攪拌噴漿
⑥重復鑽進噴漿攪拌
⑦重復提升攪拌
⑧當攪拌軸鑽進、提升速度為0.65-1.Om/min時,應重復攪拌一次。
⑨成樁完畢,清理攪拌葉片上包裹的土塊及噴漿口,樁機移至另一樁位施工。
六、加筋法
(1)土工合成材料

土工合成材料是一種新型的岩土工程材料。它以人工合成的聚合物,如塑料、化纖、合成橡膠等為原料,製成各種類型的產品,置於土體內部、表面或各層土體之間,發揮加強或保護土體的作用。土工合成材料可分為土工織物、土工膜、特種土工合成材料和復合型土工合成材料等類型。

(2)土釘牆技術

土釘一般是通過鑽孔、插筋、注漿來設置,但也有通過直接打人較粗的鋼筋和型鋼、鋼管形成土釘。土釘沿通長與周圍土體接觸,依靠接觸界面上的粘結摩阻力,與其周圍土體形成復合土體,土釘在土體發生變形的條件下被動受力。並主要通過其受剪工作對土體進行加固,土釘一般與平面形成一定的角度,故稱之為斜向加固體。土釘適用於地下水位以上或經降水後的人工填土、粘性土、弱膠結砂土的基坑支護和邊坡加固。

(3)加筋土

加筋土是將抗拉能力很強的拉筋埋置於土層中,利用土顆粒位移與拉筋產生的摩擦力使土與加筋材料形成整體,減少整體變形和增強整體穩定。拉筋是一種水平向增強體。一般使用抗拉能力強、摩擦系數大而耐腐蝕的條帶狀、網狀、絲狀材料,例如,鍍鋅鋼片;鋁合金、合成材料等。

七、灌漿法

是利用氣壓、液壓或電化學原理將能夠固化的某些漿液注入地基介質中或建築物與地基的縫隙部位。灌漿的漿液可以是水泥漿、水泥砂漿、粘土水泥漿、粘土漿、石灰漿及各種化學漿材如聚氨酯類、木質素類、硅酸鹽類等。根據灌漿的目的可分為防滲灌漿、堵漏灌漿、加固灌漿和結構糾傾灌漿等。按灌漿方法可分為壓密灌漿、滲入灌漿、劈裂灌漿和電化學灌漿。灌漿法在水利、建築、道橋及各種工程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

八、常見不良地基土及其特點
1.軟粘土

軟粘土也稱軟土,是軟弱粘性土的簡稱。它形成於第四紀晚期,屬於海相、瀉湖相、河谷相、湖沼相、溺谷相、三角洲相等的粘性沉積物或河流沖積物。多分布於沿海、河流中下游或湖泊附近地區。常見的軟弱粘性土是淤泥和淤泥質土。軟土的物理力學性質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物理性質

粘粒含量較多,塑性指數Ip一般大於17,屬粘性土。軟粘土多呈深灰、暗綠色,有臭味,含有機質,含水量較高、一般大於40%,而淤泥也有大於80%的情況。孔隙比一般為1.0-2.0,其中孔隙比為1.0~1.5稱為淤泥質粘土,孔隙比大於1.5時稱為淤泥。由於其高粘粒含量、高含水量、大孔隙比,因而其力學性質也就呈現與之對應的特點---低強度、高壓縮性、低滲透性、高靈敏度。

(2)力學性質

軟粘土的強度極低,不排水強度通常僅為5~30kPa,表現為承載力基本值很低,一般不超過70kPa,有的甚至只有20kPa。軟粘土尤其是淤泥靈敏度較高,這也是區別於一般粘土的重要指標。

軟粘土的壓縮性很大。壓縮系數大於0.5MPa-1,最大可達45MPa-1,壓縮指數約為0.35-0.75。通常情況下,軟粘土層屬於正常固結土或微超固結土,但有些土層特別是新近沉積的土層有可能屬於欠固結土。

滲透系數很小是軟粘土的又一重要特點,一般在10-5-10-8cm/s之間,滲透系數小則固結速率就很慢,有效應力增長緩慢,從而沉降穩定慢,地基強度增長也十分緩慢。這一特點是嚴重製約地基處理方法和處理效果的重要方面。

(3)工程特性

軟粘土地基承載力低,強度增長緩慢;加荷後易變形且不均勻;變形速率大且穩定時間長;具有滲透性小、觸變性及流變性大的特點。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有預壓法、置換法、攪拌法等。

2.雜填土

雜填土主要出現在一些老的居民區和工礦區內,是人們的生活和生產活動所遺留或堆放的垃圾土。這些垃圾土一般分為三類:即建築垃圾土、生活垃圾土和工業生產垃圾土。不同類型的垃圾土、不同時間堆放的垃圾土很難用統一的強度指標、壓縮指標、滲透性指標加以描述。

雜填土的主要特點是無規劃堆積、成分復雜、性質各異、厚薄不均、規律性差。因而同一場地表現為壓縮性和強度的明顯差異,極易造成不均勻沉降,通常都需要進行地基處理。

3.沖填土

沖填土是人為的用水力沖填方式而沉積的土。近年來多用於沿海灘塗開發及河漫灘造地。西北地區常見的水墜壩(也稱沖填壩)即是沖填土堆築的壩。沖填土形成的地基可視為天然地基的一種,它的工程性質主要取決於沖填土的性質。沖填土地基一般具有如下一些重要特點。

(1)顆粒沉積分選性明顯,在入泥口附近,粗顆粒較先沉積,遠離入泥口處,所沉積的顆粒變細;同時在深度方向上存在明顯的層理。

(2)沖填土的含水量較高,一般大於液限,呈流動狀態。停止沖填後,表面自然蒸發後常呈龜裂狀,含水量明顯降低,但下部沖填土當排水條件較差時仍呈流動狀態,沖填土顆粒愈細,這種現象愈明顯。

(3)沖填土地基早期強度很低,壓縮性較高,這是因沖填土處於欠固結狀態。沖填土地基隨靜置時間的增長逐漸達到正常固結狀態。其工程性質取決於顆粒組成、均勻性、排水固結條件以及沖填後靜置時間。

4,飽和鬆散砂土
粉砂或細砂地基在靜荷載作用下常具有較高的強度。但是當振動荷載(地震、機械振 動等)作用時,飽和鬆散砂土地基則有可能產生液化或大量震陷變形,甚至喪失承載力。這是因為土顆粒鬆散排列並在外部動力作用下使顆粒的位置產生錯位,以達到新的平衡,瞬間產生較高的超靜孔隙水壓力,有效應力迅速降低。對這種地基進行處理的月的就是使它變得較為密實,消除在動荷載作用下產生液化的可能性。常用的處理方法有擠出法、振沖法等。

5.濕陷性黃土

在上覆土層自重應力作用下,或者在自重應力和附加應力共同作用下,因浸水後土的結構破壞而發生顯著附加變形的土稱為濕陷性土,屬於特殊土。有些雜填土也具有濕陷性。廣泛分布於我國東北、西北、華中和華東部分地區的黃土多具濕陷性。(這里所說的黃土泛指黃土和黃土狀土。濕陷性黃土又分為自重濕陷性和非自重濕陷性黃土,也有的老黃土不具濕陷性)。在濕陷性黃土地基上進行工程建設時,必須考慮因地基濕陷引起附加沉降對工程可能造成的危害,選擇適宜的地基處理方法,避免或消除地基的濕陷或因少量濕陷所造成的危害。

6.膨脹土

膨脹土的礦物成分圭要是蒙脫石,它具有很強的親水性,吸水時體積膨脹,失水時體積收縮。這種脹縮變形肚往很大,極易對建築物造成損壞。膨脹土在我國的分布范圍很廣,如廣西、雲南、河南、湖北、四川、陝西、河北、安徽、江蘇等地均有不同范圍的分布。膨脹土是特殊土的一種,常用的地基處理方法有換土、土性改良、預浸水,以及防止地基土含水量變化等工程措施。

7.含有機質土和泥炭土

當土中含有不同的有機質時,將形成不同的有機質土,在有機質含量超過一定含量時就形成泥炭土,它具有不同的工程特性,有機質的含量越高,對土質的影響越大,主要表現為強度低、壓縮性大,並且對不同工程材料的摻入有不同影響等,對直接工程建設或地基處理構成不利的影響。

8.山區地基土

山區地基土的地質條件較為復雜,主要表現在地基的不均勻性和場地穩定性兩個方面。由於自然環境和地基土的生成條件影響,場地中可能存在大孤石,場地環境也可能存在滑坡、泥石流、邊坡崩塌等不良地質現象。它們會給建築物造成直接的或潛在的威脅。在山區地基建造建築物時要特別注意場地環境因素及不良地質現象,必要時對地基進行處理。

9.岩溶(喀斯特)

在岩溶(喀斯特)地區常存在溶洞或土洞、溶溝、溶隙、窪地等。地下水的沖蝕或潛蝕使其形成和發展,它們對結構物的影響很大,易於出現地基不均勻變形、崩塌和陷落。因此在修建結構物之前,必須進行必要的處理。

⑵ 濕陷性黃土地基該怎麼處理

濕陷性黃土在天然濕度下,其壓縮性較低,強度較高,但遇水浸濕時,土的強度則顯著降低,在附加壓力或在附加壓力與土的飽和自重壓力的共同作用下,並具有突然下沉的性質。工程實踐表明,當工業與民用建(構)築物(以下統稱建築物)的地基不處理或處理不足時,建築物在使用期間,由於各種原因的漏水或地下水位上升往往引起濕陷事故。因此,在濕陷性黃土地區進行建設,對建築物地基需要採取處理措施,以改善土的物理力學性質,減小或消除濕陷性黃土地基因偶然浸水引起濕陷變形,保證建築物的安全與正常使用
濕陷性黃土地基的變形,包括壓縮變形和濕陷變形兩種。壓縮變形是地基土在天然濕度下由建築物的荷載所引起,並隨時間增長而逐漸減小,建築物竣工後一年左右即趨於穩定。濕陷性黃土地區的年降雨量稀少(約300mm-500mm),蒸發量遠大於年降雨量,屬乎乾旱及半乾旱氣候地區,濕陷性黃土的天然濕度一般在 10%~22%以內,其飽和度大都在40%~60%以內。當基底壓力不大於地基土的承載力特徵值時,壓縮變形值很小。通常不超過上部結構的容許變形值,對建築物不致產生有害影響,故從壓縮變形的角度考慮,除壓縮性較高、承載力較低的新近堆積黃土及高濕度黃土需要處理地基外,壓縮性較低、承載力較高的黃土可不採取措施處理地基。
濕陷變形是當地基的壓縮變形還未穩定或穩定後,建築物的荷載未改變,由於地基局部受水浸濕引起的附加變形(即濕陷),它經常是突然發生的,而且很不均勻,尤其是地基受水浸濕初期,一晝夜內往往可產生 15cm~25cm 的濕陷量,因而建築物的上部結構很難適應和抵抗這種數量大、速率快及不均勻的地基變形,故對建築物的破壞性較大。濕陷性黃土地基處理的目的:一是消除其全部濕陷量,使處理後的地基變為非濕陷性黃土地基,或採用深基礎、樁基礎穿透全部濕陷性土層,使上部荷載通過基礎或樁基礎轉移至非濕陷性的土(或岩)層中,防止地基產生濕陷;二是消除地基的部分濕陷量,減小被處理地基的總濕陷量,控制下部未處理濕陷性土層的剩餘濕陷量不大於設計規定。
鑒於甲類建築的重要性,地基受水浸濕的可能性和使用上對不均勻沉降的嚴格限制等與其他建築都有所不同,而且甲類建築的數量少、投資規模大、工程造價高,一旦出問題,在政治上或經濟上將會造成嚴重影響和損失。為此不允許甲類建築出現任何破壞性的變形,也不允許因變形而影響使用,故對其地基處理從嚴,要求消除地基的全部濕陷量。乙、丙類建築涉及面廣。地基處理過嚴,建設投資明顯增加,不符合我國現有的技術經濟水平,因此只要求消除其地基的部分濕陷量,然後根據地基處理的程度或剩餘濕陷量的大小,採取相應的防水措施和結構措施,以彌補地基處理的不足,防止建築物產生有害變形。

⑶ 在濕陷性黃土地區,施工電梯基礎下沉如何處理

不知你說的是施工後沉降,還是防止電梯基礎沉降。如果施工後沉降就很麻煩了,如果沉降不繼續,電梯不傾斜,重新加扶牆。如果嚴重了,就要拆除重新加固地基或設樁基礎重新安裝。如果安裝前防止地基沉降,就採取樁基礎最安全。

⑷ 自重濕陷性黃土採用哪種基礎

自重濕陷性黃土首先要做好基底處理後才能做構造物基礎,參見《公路路基設計規范》第七章第九節,對自重濕陷性黃土的基底處理。
當然,基底處理好了,做基礎比較安全了,但沉降還是有的,最好考慮採用灌注樁基礎不叫妥當。

⑸ DN150鍍鋅鋼管預埋穿混凝土水池該怎麼做防水

你好,鋼管穿混凝土應做剛性防水套管,採用比管道大一個規格的鋼管製作防水套管,在套管中間位置焊接止水鋼板翼環,埋入牆中!

⑹ 濕陷性黃土磚基礎圍牆傾斜怎麼加固

如果圍牆傾斜比較嚴重,糾偏施工將很危險,建議還是拆掉圍牆重新做基礎吧。

下面轉貼一篇文獻供你參考。

根據填土地基的含水率與承載力的關系,要保持建築物穩定,使之不在下沉,必須採取堵住水源、降低土壤的含水率、提高地基土的密實度,方可提高地基土的承載能力,建築物才不再下沉。為此採取了以下解決辦法:
第一步 杜絕水源將原來的下水管全部拆除,沿原管線挖坑,將多餘水排出,待基槽干後更換新的下水管道,由於管線距建築物較近,故採用鑄鐵管道代替陶土管。
第二步 加固地基由於地基土的含水率較大,土的密實度小,必須採用降低土的含水量的辦法,增加土的密實度。經過方案比較決定採用打灰砂樁的辦法解決地基土的密實度問題。因為,灰砂樁中的生石灰有較大的吸水性,且本身吸水後體積增大近一倍,將對灰砂樁周圍的土壤側向加壓,使飽和土排水固結。另外,生石灰水化過程中,釋放出大量反應熱,也有利於降低土的含水量,有利於促進石灰與土體間的膠凝反應的進行。
設計灰砂樁的直徑400毫米,平面位置為外牆沿牆基內外每2米設一個(錯位布置)、內牆在靠外牆處距外牆2.0米處每邊各設一個,深度至水分截然變化界為止。施工時,每打完一根樁,立即灌灰砂(生石灰粒徑30毫米左右,生石灰與粗砂的比例為8:2)每灌入300毫米高,便加以搗實,直打到基礎底面為止。隨後在其上部做1.0米寬,300毫米厚三七灰土處理,以防灰砂樁向上膨脹鼓起。
第三步 上部牆體的加固三七灰土完成後,在內外牆交接處外牆上做一個L形的鋼筋砼基礎(基礎底同原基礎),基礎上做240毫米×240毫米的鋼筋砼附牆柱,柱頂500毫米范圍內寬度加寬為400毫米,柱高至屋面挑檐。用兩根Φ16毫米鋼筋拉桿將附牆柱與內走道縱牆相拉接。以增強建築物的整體性。
施工完成後,將牆體上的裂縫、磚基礎與地梁之間的裂縫用膨脹水泥砂漿灌實並粉刷,恢復地面和散水。
按此法處理後,經過多年的使用,至今基礎未發現異常情況,牆體裂縫沒有發展。
三、幾點建議
1、設計方面的措施對於建造在濕陷性黃土地基上的建築物,為防止建成後出現基礎下沉、牆身開裂等質量症害,影響安全和使用,應由設計、施工、使用等方面採取預防措施。
(1)根據建築物類別、等級、重要程度、沉降限制、土的濕陷類型和等級等規定,採取強夯法、灰土擠密樁、重錘表層夯實法、預浸水法、土或灰土墊層等方法,部分或全部消除建築物地基的濕陷性;
(2)對於部分消除濕陷性的建築物,在設計上必須由防水措施。如做好總體的平面和豎向設計,保證整個場地排水通暢,並做好防洪措施,保證水池類構築物或管道與建築物的間距,符合防護距離的規定,確保管網和水池類構築物的工程質量,防止漏水;對於屋面和房屋內地面,應有排除雨水和防水的措施。
(3)對部分消除濕陷性的地基,在建築結構上必須採取相應的結構措施,使建築物能盡量減少因地基局部浸水所引起的差異沉降,並能適應這種差異沉降,而不致遭到嚴重破壞,繼續保持其整體穩定性和正常使用。比如:選擇適應不均勻沉降的結構形式;設置沉降縫,減小房屋的長高比;增設鋼筋混泥土圈樑,窗檯下120毫米處牆體內設磚配鋼筋帶等。
2、施工方面措施
(1)嚴把施工單位的施工程序:即先安排場地平整做好防洪、排水設施,再安排主要建築物的施工。
(2)審查施工單位現場平面布置圖。即:上下水管、水池、淋灰池等距建築物的距離要符合濕陷性黃土地區施工的有關規定。
(3)嚴格做好基槽開挖、上下水管道、水池、化糞池等施工的隱蔽檢查,並做好記錄。
3、維護管理方面的措施
(1)經常檢查給水、排水和熱水管網的暢通與否,發現問題及時修理。
(2)做好雨水排流暢通,保證建築物防護范圍內地面不積水。
(3)發現問題,做好記錄,查找原因,及時處理。
參考文獻
⑴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5年出版的《濕陷性黃土地基》。
⑵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建築工程質量症害分析及處理》。

⑺ 正常消防地埋鍍鋅鋼管,防腐的詳細做法是怎麼施工的

埋地消防管道使用鍍鋅鋼管時,需要對管道進行防腐處理,避免鋼管生銹腐蝕導致漏水內。按照目前消容防埋地管道的安裝工藝,一般要求環氧煤瀝青普通級厚度大於0.3mm、加強級厚度大於0.6mm、特加強級厚度大於0.8mm三種施工工藝,根據施工現場環境選擇,埋地消防管道防腐的具體做法如下:
一、普通級消防管道防腐做法:先塗一層底漆,再塗三層面漆。
二、加強級消防管道防腐做法:先塗一層底漆,再塗面漆,再加玻璃布,後再塗面漆,裹一層玻璃布,最後再塗兩層面漆 。
三、特加強級消防管道防腐做法:先塗一層底漆,再塗面漆,裹一層玻璃布,再塗面漆,裹一層玻璃布,再塗面漆,裹一層玻璃布,後再塗兩層面漆。

⑻ 濕陷性黃土土地已被水浸蝕,還可以做地基嗎,如何處理

2011-7-910:03滿意回答一、墊層法墊層法是先將基礎下的濕陷性黃土一部分或全部挖除,然後用素土或灰土分層夯實做成墊層,以便消除地基的部分或全部濕陷量,並可減小地基的壓縮變形,提高地基承載力,可將其分為局部墊層和整片墊層。當僅要求消除基底下1~3m濕陷性黃土的濕陷量時,宜採用局部或整片土墊層進行處理;當同時要求提高墊層土的承載力或增強水穩性時,宜採用局部或整片灰土墊層進行處理。墊層的設計主要包括墊層的厚度、寬度、夯實後的壓實系數和承載力設計值的確定等方面。墊層設計的原則是既要滿足建築物對地基變形及穩定的要求,又要符合經濟合理的要求。同時,還要考慮以下幾方面的問題:1.局部土墊層的處理寬度超出基礎底邊的寬度較小,地基處理後,地面水及管道漏水仍可能從墊層側向滲入下部未處理的濕陷性土層而引起濕陷,因此,設置局部墊層不考慮起防水、隔水作用,地基受水浸濕可能性大及有防滲要求的建築物,不得採用局部土墊層處理地基。2.整片墊層的平面處理范圍,每邊超出建築物外牆基礎外緣的寬度,不應小於墊層的厚度,即並不應小於2m。3.在地下水位不可能上升的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當未消除地基的全部濕陷量時,對地基受水浸濕可能性大或有嚴格防水要求的建築物,採用整片土墊層處理地基較為適宜。但地下水位有可能上升的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應考慮水位上升後,對下部未處理的濕陷性土層引起濕陷的可能性。二、重錘表層夯實及強夯重錘表層夯實適用於處理飽和度不大於60%的濕陷性黃土地基。一般採用2.5~3.0t的重錘,落距4.0~4.5m,可消除基底以下1.2~1.8m黃土層的濕陷性。在夯實層的范圍內,土的物理、力學性質獲得顯著改善,平均干密度明顯增大,壓縮性降低,濕陷性消除,透水性減弱,承載力提高。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地基,其濕陷起始壓力較大,當用重錘處理部分濕陷性黃土層後,可減少甚至消除黃土地基的濕陷變形。因此在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採用重錘夯實的優越性較明顯。強夯法加固地基機理一般認為,是將一定重量的重錘以一定落距給予地基以沖擊和振動,從而達到增大壓實度,改善土的振動液化條件,消除濕陷性黃土的濕陷性等目的。強夯加固過程是瞬時對地基土體施加一個巨大的沖擊能量,使土體發生一系列的物理變化,如土體結構的破壞或排水固結、壓密以及觸變恢復等過程。其作用結果是使一定范圍內的地基強度提高、孔隙擠密。單點強夯是通過反復巨大的沖擊能及伴隨產生的壓縮波、剪切波和瑞利波等對地基發揮綜合作用,使土體受到瞬間加荷,加荷的拉壓交替使用,使土顆粒間的原有接觸形式迅速改變,產生位移,完成土體壓縮-加密的過程。加固後土體的內聚力雖受到破壞或擾動有所降低,但原始內聚力隨土體密度增大而得以大幅提高;單點強夯如圖1所示,夯錘底下形成夯實核,呈近似的拋物線型,夯實核的最大厚度與夯錘半徑相近,土體成千層餅狀,其干密度大於1.85g/cm3;三、擠密樁法擠密樁法適用於處理地下水位以上的濕陷性黃土地基,施工時,先按設計方案在基礎平面位置布置樁孔並成孔,然後將備好的素土(粉質粘土或粉土)或灰土在最優含水量下分層填入樁孔內,並分層夯(搗)實至設計標高止。通過成孔或樁體夯實過程中的橫向擠壓作用,使樁間土得以擠密,從而形成復合地基。值得注意的是,不得用粗顆粒的砂、石或其它透水性材料填入樁孔內。灰土擠密樁和土樁地基一般適用於地下水位以上含水量14%~22%的濕陷性黃土和人工黃土和人工填土,處理深度可達5~10米。灰土擠密樁是利用錘擊打入或振動沉管的方法在土中形成樁孔,然後在樁孔中分層填入素土或灰土等填充料,在成孔和夯實填料的過程中,原來處於樁孔部位的土全部被擠入周圍土體,通過這一擠密過程,從而徹底改變土層的濕陷性質並提高其承載力。其主要作用機理分兩部分:(一)機械打樁成孔橫向加密土層,改善土體物理力學性能在土中擠壓成孔時,樁孔內原有土被強制側向擠出,使樁周一定范圍內土層受到擠壓,擾動和重塑,使樁周土孔隙比減小,土中氣體溢出,從而增加土體密實程度,降低土壓縮性,提高土體承載能力。土體擠密范圍,是從樁孔邊向四周減弱,孔壁邊土干密度可接近或超過最大幹密度,也就是說壓實系數可以接近或超過1.0,其擠密影響半徑通常為1.5~2d(d為擠密樁直徑),漸次向外,干密度逐漸減小,直至土的天然干密度,試驗證明沉管對土體擠密效果可以相互疊加,樁距愈小,擠密效果愈顯著。(二)灰土樁與樁間擠密土合成復合地基上部荷載通過它傳遞時,由於它們能互相適應變形,因此能有效而均勻地擴散應力,地基應力擴散得很快,在加固深度以下附加應力已大為衰減,無需堅實的下卧層。樁徑宜為300~450mm,並可根據所選用的成孔設備或成孔方法確定;樁距可為樁徑的2.0~2.5倍;樁頂標高以上應設置300~500mm厚的2:8灰土,其壓實系數不小於0.95;灰土擠密樁和土擠密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徵值:《建築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002規定應通過現場單樁或多樁復合地基載荷試驗確定。初步設計當無試驗資料時,可按當地經驗確定,但對灰土擠密樁復合地基的承載力特徵值,不宜大於處理前的2倍,並不大於250kpa;對於土擠密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徵值,不宜大於處理前的1.4倍,並不宜大於180kpa.用靜載荷試驗可測定單樁和樁間土的承載力,也可測定單樁復合地基或多樁復合地基承載力。當不用載荷試驗時,樁間土的承載力可採用靜力初探測定。樁體特別是灰土填孔的樁體,採用靜力初探測定其承載力不一定可行,但可採用動力觸探測定。處理後復合地基的載荷試驗,應按《建築地基處理技術規范》JGJ79-2202中附錄A的要求進行。對高層建築或更重要的建築工程,應盡量通過載荷試驗確定處理後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徵值和變形模量,這樣不僅安全可靠,而且還不受規范中承載力特徵值的限制,拓寬土擠密樁、灰土擠密樁地基的使用范圍。當基礎的埋深大於0.5米時,處理地基的承載力特徵值可按有關規范進行計算,深度修正系數取1.0,寬度不作修正,即:Fa=Fak+0+1.0*γm*(d-0.5)工程資料表明:灰土擠密樁地基的承載力特徵值已超過了400kpa,拓寬了灰土樁應用范圍。隨著灰土樁應用范圍的擴展,有的方法對樁間土並不產生擠密效應,應用的土質也不限於黃土和填土,在此情況下,需要有一個理論計算方法,根據其作用機理,完全可以建立一個復合地基承載力的計算公式:(1)、Fspk=(K1*Fpk*Ap+K2*Fsk*As)/A式中:Fspk—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徵值(kpa)Fpk—土樁或灰土樁承載力特徵值(kpa)Fsk—天然土地基承載力特徵值(kpa)A—有效加固面積(平方米),A=Ap+AsAp—土樁或灰土樁截面積(平方米)As—樁間土受壓面積(平方米)K1—與土樁或灰土樁不同樁徑、不同土質材料有關的系數,對於孔隙比不大於1.3、液性指數不大於1的一般粘性土和雜填土,K1可查表(表略)K2—擠密後沉降量在10mm時的承載力特徵值與擠密前地基受壓沉降量在10mmm時承載力的比值,亦可取K2=1.0(2)、若已知樁體的承載力特徵值Fpk和變形模量Eop、樁間土的承載力特徵值Fsk和變形模量Eos(一般按原地基取值)、處理地基中樁的置換率m,則可按下列公式計算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徵值:Fspk=m*Fpk+(1-m)FskE0sp=m*Eop+(1-m)Eos一般情況下,上式計算結果偏於安全。但少量工程除外,即設計值高於實測值。(3)、若已知樁土應力比,復合地基承載力特徵值也可按下式計算:Fspk=m*n*Fsk+(1-m)Fsk=[1+m(n-1)]Fsk=Fsk/Us式中:n—樁土應力比Us—應力擴散系數,Us=1/[1+m(n-1)](4)、復合地基承載力也可按剛度進行計算:Fspk*A=Fpk*Ap+Fsk*As式中符號意義同上式。施工:成孔應按設計要求、成孔設備、現場土質和周圍環境等情況,選用沉管(震動、錘擊)或沖擊等方法。質量檢驗:灰土擠密樁和土擠密樁地基竣工驗收時,承載力應採用復合地基載荷試驗。一般來說,擠密樁可以按等邊三角形布置,這樣可以達到均勻的擠密效果。每根樁都對其周圍一定范圍內的土體有一定的擠密作用,即使樁與樁之間有一小部分尚未被擠密的土體,因為其周圍有著穩定的、不會發生濕陷的邊界這一部分也不會發生濕陷變形。樁與其周圍被擠密後的土體共同形成了復合地基,一起承受上部荷載。可以說,在擠密樁長度范圍內土體的濕陷性已完全被消除處理後的地基與上部結構渾然一體,即使樁底以下土後的土體即使有沉降變形,也是微小的和均勻的,不致對上部結構形成威脅。樁的間距的大小直接影響到擠密效果的好壞,也與工程建設的經濟性密切相關。四、樁基礎樁基礎既不是天然地基,也不是人工地基,屬於基礎范疇,是將上部荷載傳遞給樁側和樁底端以下的土(或岩)層,採用挖、鑽孔等非擠土方法而成的樁,在成孔過程中將土排出孔外,樁孔周圍土的性質並無改善。但設置在濕陷性黃土場地上的樁基礎,樁周土受水浸濕後,樁側阻力大幅度減小,甚至消失,當樁周土產生自重濕陷時,樁側的正摩阻力迅速轉化為負摩阻力。因此,在濕陷性黃土場地上,不允許採用摩擦型樁,設計樁基礎除樁身強度必須滿足要求外,還應根據場地工程地質條件,採用穿透濕陷性黃土層的端承型樁(包括端承樁和摩擦端承樁),其樁底端以下的受力層:在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必須是壓縮性較低的非濕陷性土(岩)層;在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必須是可靠的持力層。這樣,當樁周的土受水浸濕,樁側的正摩阻力一旦轉化為負摩阻力時,便可由端承型樁的下部非濕陷性土(岩)層所承受,並可滿足設計要求,以保證建築物的安全與正常使用。五、化學加固法在我國濕陷性黃土地區地基處理應用很多,並取得實踐經驗的化學加固法包括硅化加固法和鹼液加固法,其加固機理如下:硅化加固濕陷性黃土的物理化學過程,一方面基於濃度不大的、粘滯度很小的硅酸鈉溶液順利地滲入黃土孔隙中,另一方面溶液與土的相互凝結,土起著凝結劑的作用。鹼液加固:利用氫氧化鈉溶液加固濕陷性黃土地基在我國始於20世紀60年代,其加固原則為:氫氧化鈉溶液注入黃土後,首先與土中可溶性和交換性鹼土金屬陽離子發生置換反映,反映結果使土顆粒表面生成鹼土金屬氫氧化物。六、預浸水法預浸水法是在修建建築物前預先對濕陷性黃土場地大面積浸水,使土體在飽和自重應力作用下,發生濕陷產生壓密,以消除全部黃土層的自重濕陷性和深部土層的外荷濕陷性。預浸水法一般適用於濕陷性黃土厚度大、濕陷性強烈的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由於浸水時場地周圍地表下沉開裂,並容易造成「跑水」穿洞,影響建築物的安全,所以空曠的新建地區較為適用。

⑼ 在濕陷性黃土地區的給外給排水管道能直埋嗎

可以直埋,但要根據地質情況對持力層做處理,回填土也有相應要求。可以參照《濕陷性黃土地區建築規范》GB 50025-20045.5 給排水、供熱與通風設計(Ⅰ)給水、排水管道5.5.1 設計給水、排水管道,應符合下列要求:1 室內管道宜明裝。暗設管道必須設置便於檢修的設施。2 室外管道宜布置在防護范圍外。布置在防護范圍內的地下管道,應簡捷並縮短其長度。3 管道介面應嚴密不漏水,並具有柔性。4 設置在地下管道的檢漏管溝和檢漏井,應便於檢查和排水。5.5.2 地下管道應結合具體情況,採用下列管材:1 壓力管道宜採用球墨鑄鐵管、給水鑄鐵管、給水塑料管、鋼管、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或預應力鋼筋混凝土管等。2 自流管道宜採用鑄鐵管、塑料管、離心成型鋼筋混凝土管、耐酸陶瓷管等。3 室內地下排水管道的存水彎、地漏等附件,宜採用鑄鐵製品。5.5.3 對埋地鑄鐵管應做防腐處理。對埋地鋼管及鋼配件宜設加強防腐層。5.5.4 屋面雨水懸吊管道引出外牆後,應接人室外雨水明溝或管道。在建築物的外牆上,不得設置灑水栓。5.5.5 檢漏管溝,應做防水處理。其材料與做法可根據不同防水措施的要求,按下列規定採用:1 對檢漏防水措施,應採用磚壁混凝土槽形底檢漏管溝或磚壁鋼筋混凝土槽形底檢漏管溝。2 對嚴格防水措施,應採用鋼筋混凝土檢漏管溝。在非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可適當降低標准;在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對地基受水浸濕可能性大的建築,宜增設可靠的防水層。防水層應做保護層。3 對高層建築或重要建築,當有成熟經驗時,可採用其他形式的檢漏管溝或有電汛檢漏系統的直埋管中管設施。對直徑較小的管道,當採用檢漏管溝確有困難時,可採用金屬或鋼筋混凝土套管。5.5.6 設計檢漏管溝,除應符合本規范5.5.5條的要求外,還應符合下列規定:1 檢漏管溝的蓋板不宜明設。當明設時或在人孔處,應採取防止地面水流入溝內的措施。2 檢漏管溝的溝底應設坡度,並應坡向檢漏井。進、出戶管的檢漏管溝,溝底坡度宜大於0.02。3 檢漏管溝的截面,應根據管道安裝與檢修的要求確定。在使用和構造上需保持地面完整或當地下管道較多並需集中設置時,宜採用半通行或通行管溝。4 不得利用建築物和設備基礎作為溝壁或井壁。5 檢漏管溝在穿過建築物基礎或牆處不得斷開,並應加強其剛度。檢漏管溝穿出外牆的施工縫,宜設在室外檢漏井處或超出基礎3m處。5.5.7 對甲類建築和自重濕陷性黃土場地上乙類中的重要建築,室內地下管線宜敷設在地下或半地下室的設備層內。穿出外牆的進、出戶管段,宜集中設置在半通行管溝內。5.5.8 穿基礎或穿牆的地下管道、管溝,在基礎或牆內預留洞的尺寸,應符合本規范5.4.5條的規定。5.5.9 設計檢漏井,應符合下列規定:1 檢漏井應設置在管溝末端和管溝沿線的分段檢漏處;2 檢漏井內宜設集水坑,其深度不得小於300mm;3 當檢漏井與排水系統接通時,應防止倒灌。5.5.10 檢漏井、閥門井和檢查井等,應做防水處理,並應防止地面水、雨水流人檢漏井或閥門井內。在防護范圍內的檢漏井、閥門井和檢查井等,宜採用與檢漏管溝相應的材料。不得利用檢查井、消火栓井、灑水栓井和閥門井等兼作檢漏井。但檢漏井可與檢查井或閥門井共壁合建。不宜採用閘閥套筒代替閥門井。5.5.11 在濕陷性黃土場地,對地下管道及其附屬構築物,如檢漏井、閥門井、檢查井、管溝等的地基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1 應設150~300mm厚的土墊層;對埋地的重要管道或大型壓力管道及其附屬構築物,尚應在土墊層上設300mm厚的灰土墊層。2 對埋地的非金屬自流管道,除應符合上述地基處理要求外,還應設置混凝土條形基礎。5.5.12 當管道穿過井(或溝)時,應在井(或溝)壁處預留洞孔。管道與洞孔間的縫隙,應採用不透水的柔性材料填塞。5.5.13 管道穿過水池的池壁處,宜設柔性防水套管或在管道上加設柔性接頭。水池的溢水管和泄水管,應接入排水系統。

⑽ 電工預埋鍍鋅管怎麼做法

電工預埋鍍鋅管敷設的工藝流程為:
鋼管預制加工(包括冷、熱煨管等)、穩住盒箱、管路連接、暗 管敷設方式、地線焊接和防腐處理。施工前應檢查鋼管防腐漆刷塗是否符合要求。
基礎鋼管敷設施工:
基礎管路敷設時按計劃管路施工。如果設計進線為導線或電纜穿鋼管 保護進配電箱櫃,則應做好鋼管穿牆處的預留工作。根據穿牆管穿過牆的數量、標高情況、 鋼管的管徑在基礎牆預留出300×300mm的洞口,基礎回填時及時將做好防腐的鋼管埋入土層 中分層夯實。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防備基礎不均勻沉降時管子不致受到破壞,同時也可避免 交叉施工時相互影響。埋入土層中鋼管必須刷兩遍瀝青,鍍鋅鋼管時應在焊接處做好防腐。
建築物電源由低壓電纜進戶的做法見有關要求。當管路敷設在地面時,也應在管路穿牆部分 做好預留或及時敷管工作,不能在牆上亂剔洞,避免剔洞過大過多對工程結構造成缺陷。 鋼管在磚牆、加氣混凝土砌塊牆、空心磚牆等砌體內施工:鋼管在砌體內施工時應隨主體 砌築在牆的中心。為使盒子平整、標高准確,可採取先敷管路後穩箱盒的做法。
具體為,在土建工程主體各層水平線彈好後,配合土建工程進度,將設計圖紙的配電箱、開關、插座等各種盒的位置在工程實際中做好預檢,待主體砌築到這些位置時預留出比盒箱略大的孔洞,並距這些位置的底標高30cm左右敷好管,待穩箱盒時再接短管,這樣可以保證箱盒的標高准確,盒口與飾面平齊。應注意在配電箱處應根據配電箱的寬度進行合理排管,不應里出外進,保證排管在一條線上,管與管之間留有間隙,待入箱時一管一孔,不影響入箱質量。
在各種盒處一定要煨好燈叉彎後再入盒。無論入箱、盒接短管時一定要套管或絲扣連接,連接緊密,絲扣連接時及在配電箱處都應該焊好跨接地線,做法應符合有關要求。配電箱、盒進出線端成排線管地 線的連接,必須按要求保證每根線管上的焊接長度。往上引管有吊頂時,管上端應煨成90°彎 直進吊頂內。由頂板面下引管不宜過長,以達到開關盒上口為准。等先穩盒後接短管。
鋼管在現澆混凝土中敷設
1. 一般要求 ①金屬線管敷設在鋼筋混凝土結構中,線管應與鋼筋綁扎固定,嚴禁線管與 鋼筋主筋焊接固定。②敷設在鋼筋混凝土中的金屬管路為了不影響混凝土澆築質量,鋼管外 部可不刷防銹漆,但必須除銹後方可敷管。鋼管內部仍應做好防腐。
2. 大模板混凝土牆配管:可將盒箱固定在該牆的副筋上,將鋼管除銹後敷管,每隔1m左右用 鉛絲綁牢。管進盒箱要煨燈叉彎。往上引管時不宜過長,以能煨彎為准。鋼管在箱盒處要做 好跨接地線,未用的敲落孔不能敲落。管頭要堵死,以防管內落入砂漿。
3. 現澆混凝土樓板配管:根據設計圖紙的燈位找出准確燈位,將堵好的盒子固定牢固,然後
敷管。有2個以上燈時應先拉直線。如有吊扇,花燈或超過3kg的燈具,應焊好吊桿。管路敷設 時應每隔1m左右用鉛絲將管子固定在底板筋與上層筋之間,當管路不夠長需接管時,應按要求 焊接牢固,並在箱盒處做好跨接地線。如為框架結構後砌圍護牆時,應在框架樑上立管處預埋 鋼管,其管路應符合圖紙要求。也可以這樣做:配電箱上下層之間管路需要穿梁時,(干管)可 根據系統圖管路情況,支梁模板及配筋時配合土建工種,將比圖紙管徑大一、二級的鋼管,截 成與梁高相同的長度,垂直放在進出口處,與梁澆築在一起,待打完混凝土拆模後檢查一下,是 否堵死。待砌圍護牆時穩箱體,將正式鋼管引上至上層配電箱,這樣既可以保證管入箱的長度 ,也可便於施工。
4. 預制圓孔板上配管:當鋼管敷設在預制圓孔板上時,這時如果地面墊層較厚,可直接將管 敷設在樓板上面,敷完後及時用混凝土砂漿保護。應注意管路防腐,彎曲半徑及接頭處理。

閱讀全文

與鍍鋅鋼管濕陷性地區基礎怎麼做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新疆彩鋼板房多少錢一平方 瀏覽:545
鎖骨斷了打鋼板二次手術的費用是多少 瀏覽:906
這塊鋼板還剩下多少平方米 瀏覽:839
c介面怎麼焊接hdmi 瀏覽:911
何謂金屬材料的焊接性如何衡量 瀏覽:82
氬弧焊轉接電焊接頭是什麼東西 瀏覽:825
木紋漆怎麼刷鋼管它不掉漆 瀏覽:839
笙低音黃焊接完音低是什麼原因 瀏覽:860
單層鋼化玻璃和雙層鋼化哪個安全 瀏覽:467
毫州哪裡有賣鋼管的 瀏覽:598
怎麼確定是不銹鋼焊絲 瀏覽:26
胸十二取鋼板後多久能恢復 瀏覽:802
膠帶模具多少錢一套 瀏覽:848
abcde焊縫是什麼意思 瀏覽:531
暗管內絲彎頭滑牙怎麼辦 瀏覽:179
焊接螺母怎麼表示方向 瀏覽:762
鋼化後玻璃彎曲 瀏覽:237
瑪德琳怎麼不粘模具 瀏覽:668
鋁製品和不銹鋼哪個密度大 瀏覽:460
鋼鐵彎是什麼 瀏覽: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