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不銹鋼都用些什麼代碼表示,各有什麼特點
美國鋼復鐵學會是用三位數制字來標示各種標准級的可鍛不銹鋼的。其中:①奧氏體型不銹鋼用200和300系列的數字表示 ②鐵素體和馬氏體型不銹鋼用400系列的數字表示。例如,某些較普通的奧氏體不銹鋼是以201、 304、 316以及310為標記③鐵素體不銹鋼是以430和446為標記,馬氏體不銹鋼是以410、420以及440C為標記,雙相(奧氏體-鐵素體)④不銹鋼、沉澱硬化不銹鋼以及含鐵量低於50%的高合金通常是採用專利名稱或商標命名。
㈡ 不銹鋼保溫杯執行標准QB/T2332—97是什麼意思
QB/T 2332—97 是一個標准號,指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行業標准《不銹鋼真空保溫容器》。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告 2017年(第23號) 宣布該標准廢止。
㈢ 不銹鋼板6.0*1500c是什麼意思
不銹鋼板6.0*1500c 表示的不銹鋼材料,
6.0表示的不銹鋼厚度,
1500可以表示為不銹鋼的寬度。
通常榮昌自潤滑不銹鋼板都是這樣表示的,榮昌自潤滑不銹鋼板是有3層組成的
1. PTFE/Pb混合物 0.01-0.03mm,一種耐磨材料,運作過程中可形成轉移膜,以保護對磨軸。
2. 銅粉層,0.20-0.35mm,提高PTFE/Pb與銅板層的結合強度,具有很好的承載能力和耐磨性。較高的導熱系數可迅速轉移運作過程產生的熱量。
3. 不銹鋼基板,提高軸承的承載能力和熱傳遞,且有更好的耐腐蝕能力。
㈣ 中國保溫杯產品檢測標準是什麼
目前我國真空保溫杯質量的檢驗標准主要有GB/T 11416-2002《日用保溫容器》、QB/T 2332-1997《不銹鋼真空保溫容器》、GB
9684-1988《不銹鋼食具容器衛生標准》、GB/T11681-1989《不銹鋼食具容器衛生標準的分析方法》等,這些標准分別明確包括玻璃保溫容
器的保溫效能、異味、耐沖擊、容量、傾倒試驗、手把及提環連接牢度、熱水泄漏、裝配安全性以及標識項目,及不銹鋼真空保溫容器的保溫效能、容量、耐沖擊、
異味、橡膠件的耐熱水性、手把的安裝牢度、密封性、不銹鋼內膽衛生要求(鉛、鎘)、瓶塞的裝配吻合度以及標識項目。
一、保溫效能:保溫效能是保溫容器的核心指標。
二、容量:保溫容器的容量一方面關系能盛放足夠多的物品,另一方面直接和保溫度相關聯,即相同的口徑,容量越大要求的保溫度越高。所以保溫容器容量的正偏差和負偏差都不能過大。
三、熱水泄漏:保溫杯的質量涉及到使用安全,並影響使用環境的美觀。要檢驗保溫杯質量是否存在嚴重問題,只要提起灌滿水的保溫杯,如果杯膽和杯殼之間會漏出熱水,不管是量大還是量少,都說明這個杯子質量不能過關。
四、耐沖擊:保溫杯品質的優質直接影響保溫杯的使用壽命。在產品的使用過程中,難免有磕磕碰碰,如果產品配件所使用的材料避震性差或配件的精度不夠,瓶膽
和外殼之間就會有縫隙,使用中的晃動和磕碰就可能造成石綿墊位移、小尾巴出現裂紋影響產品保溫性能,嚴重時也會造成瓶膽裂紋甚至破碎。
五、標識:正規的保溫杯都有相關的國家標准規定,即產品名稱、容量、口徑、製造廠名和廠址、採用的標准號、使用方法及使用中的注意事項等都有明確標注。
以上五點是目前保溫容器質量檢驗的通用標准。
㈤ 304不銹鋼水壺。3c認正是什麼意思
3C認證的全稱為「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它是中國政府為保護消費者人身安全和國家安全、加強產品質量管理、依照法律法規實施的一種產品合格評定製度。所謂3C認證,就是中國強制性產品認證制度,英文名稱China Compulsory Certification,英文縮寫CCC。
㈥ 怎麼判斷保溫杯是否合格
1、聞是否有味道。質量合格的保溫杯內膽是沒有異味的,如果是劣質內膽的保溫杯,聞上去就會有一股很嗆鼻的味道,還有買回來的保溫杯如果用它泡茶後,你發現茶葉中出現異味的話,那麼這種保溫杯也是不合格的,建議不要在使用了。
2、看材質和標簽是否符合安全標准。標有「304」標注的保溫杯表明是合格不銹鋼,或是帶有18/8標志的,都是符合國家食品級標準的產品,這種保溫杯的內膽可以防銹,保腐蝕,不會對人體產生危害;如果沒有這類標注的保溫杯建議不要購買,不僅容易生銹,還會對人體有害。
3、觀察有無瑕疵和保溫效果。在保溫杯中倒入熱水,擰好蓋後放置幾分鍾,然後用手摸摸杯壁,如果杯身發熱,那麼說明保溫性能不好,然後再將保溫杯用力搖晃幾下,看看有無漏水現象,如果出現漏水則說明保溫杯密封性不好。
保溫杯裡面有很多層,它的夾層一般是真空的,防止熱的傳導!然後鍍上銀,這樣就可以阻止熱輻射。有的杯蓋上面有軟木塞,也是為了防止熱的傳導。
選購技巧
在使用保溫杯的過程中要避免碰撞和沖擊,以免碰壞杯體或塑料,造成保溫失效或漏水。擰緊螺塞時用力要適當,不要過力旋轉,以免螺扣失效。經常飲用咖啡、茶或飲料時,內膽會變色這是正常現象,用牙膏牙刷即可清除。
㈦ 不銹鋼保溫杯 用的是食品級304還是工業級 怎麼區分啊
是食品級的。
304不銹鋼別名食品級不銹鋼,不銹鋼的鉻和鎳有一定的比例,鉻含量在12.5%以上版的,才能稱之權為不銹鋼,而鉻含量達到18%鎳含量為8%的不銹鋼,也就是「18-8」(304鋼)才具備不銹鋼器皿耐腐蝕抗銹的能力,這就需要看不銹鋼上標注的類型。
購買不銹鋼製品時可看產品編號,如「18-8」(304鋼)、「18-0」(430鋼)等,橫線前邊的數字表示含鉻量,橫線後邊的為含鎳量。一般來說,現在市面上常見的304鋼是鉻遷移量較少的,因此可首選304鋼材質的不銹鋼製品。
(7)不銹鋼保溫壺標注1500c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保溫杯的使用注意事項:
1、新品使用前,須用開水或用洗滌劑燙洗幾遍,進行高溫消毒。已達到殺死細菌的作用。
2、使用前,請用沸水預熱5-10分鍾,以使保溫效果更佳。
3、水不要裝得過滿,以免擰緊杯蓋時,開水溢出燙傷。
4、不要用保溫杯泡茶葉。
5、飲用完畢後,請擰緊杯蓋,確保衛生潔凈。
㈧ 保溫杯內底部不銹鋼有數字是什麼意思
底部不銹鋼有數字沒有看到東西,不知道是否說的是不銹鋼的材質。
怎樣區分優質保溫杯和劣質保溫杯:
1 優質保溫杯做工精細材質優良一般使用304食品級不銹鋼,內膽明亮發光,劣質保溫杯做工粗糙大多使用工業不銹鋼,內膽暗淡無光,長時間使用對人體危害很大。
2 優質保溫杯內膽一般有防粘處理,內膽處理均勻無手工打磨痕跡。劣質杯沒有此處理,一般有明顯手工打磨痕跡。
3 優質保溫杯防燙口用樹脂材料製作,對人體無害。劣質保溫杯用塑料做防燙口,對人身體無益,甚至有些無防燙口(之所以沒有是因為它根本就保溫不了多長時間)。
4 優質保溫杯外膽大多使用烤漆工藝,起到不掉色無異味作用,有些還進行了橫向拉絲處理起到防滑作用。劣質保溫杯一般直接使用噴漆處理,不但有異味而且還容易掉色。
5 優質保溫杯內外膽夾層使用高真空處理技術,大多內膽裡面有一道均勻的焊接縫隙(此焊接縫是處理高真空的最核心工藝部分,如果沒有焊縫也是經過了拋光處理),劣質保溫杯一般內外膽中間的夾層為半真空或無真空處理,不能起到很好的保溫作用。
6 優質保溫杯密封性好不漏水,劣質保溫杯密封性差容易漏水。
7 向優質保溫杯內倒入開水靜置十分鍾外膽溫度依舊和倒入開水前一致,向劣質保溫杯內倒入開水靜置十分鍾外膽會慢慢變熱。
8 優質保溫杯設計新穎美觀時尚,劣質保溫杯外觀雷同、缺乏創新。
㈨ 保溫杯標注食品級不銹鋼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保溫杯是不銹鋼的,是食品級的不銹鋼。
正規廠家和品牌,都會在標簽中標明不銹鋼的牌號或者化學成分含量。對金屬元素過敏的人,一定要根據所標注的不銹鋼牌號上網查詢一下相對應的不銹鋼具體成分。例如鎳過敏患者最好不要選擇304不銹鋼產品,而對錳過敏的患者則不要選擇低鎳含錳的不銹鋼產品。
食品級不銹鋼材料包括奧氏體不銹鋼、奧氏體—鐵素體型雙相不銹鋼、鐵素體型不銹鋼等。這三種不銹鋼最大的區別如同它們的名稱一樣,表現出來的性能差別之一就是磁性。
其中只有奧氏體不銹鋼沒有磁性,其它兩種被民間俗稱「不銹鐵」。奧氏體不銹鋼價格一般高於後兩種。此外奧氏體不銹鋼也有很多種,價格差別較大。其中價格比較高的304和316主要合金元素是鐵、鉻、鎳,但鉻和鎳所佔比例不同。
(9)不銹鋼保溫壺標注1500c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在GB9684-2011食品安全國家標准中,更對食具用不銹鋼材料有明確要求。通常情況下,不銹鋼中除了鉻元素外,還特意添加鎳、鉬、錳、銅、氮、釩等合金元素來提高不銹鋼的力學性能和耐蝕性能,但是鉛、鎘和砷在不銹鋼中作為有害的雜質元素是被嚴格限制的。
像茶葉、枸杞、碳酸飲料等,雖然本身具有酸鹼性,但是非常微弱,別說茶垢了,即使連續泡幾天,對於符合標準的不銹鋼杯,也完全不用擔心會有合金元素的溶出。
即使有微量的合金元素腐蝕溶出,食具用不銹鋼中的鉻、鎳、錳、鉬等合金元素也都是我們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不會影響我們的健康。
㈩ 不銹鋼保溫壺怎麼使用方法
不銹鋼保溫杯正確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九點:
1、使用前,先是拆封,然後再用專開水或加點食用洗屬滌劑燙洗幾遍,進行高溫消毒,以達到殺死細菌的作用;
2、在使用前請徹底清洗保溫杯杯蓋、塞及杯身內外側,進行預熱或預冷(注滿熱水或冷水,關上瓶塞5~10分鍾,倒掉不銹鋼保溫杯中的水),這樣會令保溫保冷效果更佳;
3、水不要裝得過滿,以免擰緊杯蓋時,開水溢出燙傷;
4、不要用保溫杯泡茶葉;
5、飲用完畢後,請擰緊杯蓋,確保衛生潔凈;
6、不宜長時間盛放牛奶,乳製品和果汁等碳酸飲料;
7、不銹鋼保溫杯內側有時會產生一些紅色銹斑點,可用溫水加入稀釋的醋浸泡三十分鍾後,充分清洗;
8、清洗時宜用柔軟的布和經溫水稀釋的食用洗滌劑清洗,不要用鹼性的泊白劑,化學抹布等,最好使用瓶刷,使不銹鋼保溫杯的裡面得到徹底清潔;
9、為防止異味或污漬的產生,且能長久清潔的使用。使用後,請清洗干凈使其充分地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