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叫包晶轉變、勻晶轉變、共晶轉變
包晶轉變:成分為H點的δ固相,與它周圍成分為B點的液相L,在一定的溫度時,δ固相與L液相相互作用轉變成成分是J點的另一新相γ固溶體,這一轉變叫包晶轉變或包晶反應。即HJB---包晶轉變線,LB+δH→γJ
勻晶轉變(uniform grain),晶體材料從高溫液相冷卻下來的凝固轉變產物包括多相混合物晶體和單相固溶體兩種,其中由液相結晶出 單相固溶體的過程稱為勻晶轉變。
共晶轉變:在一定的溫度下,一定成分的液體同時結晶出兩種一定成分的固相的反應.例如含碳量為2.11%--6.69%的鐵碳合金,在1148攝氏度的恆溫下發生共晶反應,產物是奧氏體(固態)和滲碳體(固態)的機械混合物,稱為"萊氏體".
(1)過共晶合金為什麼不能二次析出擴展閱讀:
共晶合金可分別屬於三種類型:
(1)非小平面—非小平面共晶,即共晶中兩個組成相的固-液界面都是非小平面的;
(2)小平面—非小平面共晶,即其中一個組成相的固-液界面是非小平面的,而另一個組成相的界面是小平面的;
(3)小平面—小平面共晶,即兩個組成相的固-液界面都是小平面的。
㈡ 鐵碳合金中五種滲碳體組織形態特徵及對合金性能的影響
鐵碳合金中五種滲碳體為:一次滲碳體、二次滲碳體、三次滲碳體、共晶滲碳體、共析滲碳體。
一次滲碳體:是直接從液相結晶出的,形態是大而長的粗大片狀,可以提高過共晶白口鑄鐵的硬度,但降低強度和塑韌性,增加脆性。
2、二次滲碳體:是超過奧氏體中的碳的溶解度而從奧氏體中析出的,形態為沿著原奧氏體晶界呈現網狀,可以降低鋼的強度,增加脆性,應該消除。
3、三次滲碳體:是超過鐵素體中的碳的溶解度而從鐵素體中析出的,形態為沿著原鐵素體晶界呈現不連續條狀分布,由於含量很低,才0.33%,因此,對鐵碳合金性能沒有什麼影響。
4、共晶滲碳體:是發生共晶轉變生產的滲碳體。形態為魚骨狀,可以降低鑄鐵的強度,增加硬度和耐磨性,有時有不利的影響,比如增加脆性,這個時候應該通過石墨化退火來消除。
5、共析滲碳體:是發生共析轉變生產的滲碳體。形態為層片狀,可以提高鋼的強度、硬度,降低塑性韌性。
(2)過共晶合金為什麼不能二次析出擴展閱讀:
加工工藝:
鋼中滲碳體以各種形態存在,外形和成分有很大差異。一次滲碳體多在樹枝晶間處析出,呈塊狀,角部不尖銳;共晶滲碳體呈骨骼狀,破碎後呈多角形塊狀;二次滲碳體多在晶界處或晶內,可能是帶狀、網狀或針狀;共析滲碳體呈片狀,退火、回火後呈球狀或粒狀。
在金相圖譜中滲碳體白亮,退火狀態呈珠光色。一次滲碳體和破碎的共晶滲碳體只有在萊氏體鋼絲,如9Cr18、Cr12、Cr12MoV和W18Cr4V中才能見到。
只要熱加工工藝得當,冷拉用盤條中的一次滲碳體塊度應較小、無尖角,共晶碳化物應破碎成小塊、角部要圓滑,否則根本無法拉拔,滲碳體帶輕度稜角的盤條,可以通過正火後球化退火+輕度(Q020%)拉拔+高溫再結晶退火的方法加以挽救。
帶狀和網狀滲碳體也是拉絲用盤條中不應出現的組織,這兩種組織提高鋼的脆性,不利於鋼絲加工成形,顯著降低成品鋼絲的切削性能和淬火均勻性,對網狀2.5級的盤條可用正火的方法改善網狀,一般來說鋼絲經冷拉-退火兩次以上循環,網狀可降低0.5-1級。
㈢ 什麼是過共晶硅鋁合金
近年曾向企業與主管部門及同行們建議,共晶硅鋁合金的鑄造活塞熱處理工藝採用T5一次時效代替傳統的固溶化二次處理(T6、T7),現將其理由分析如下。a.固溶化處理(T6、T7)雖有充分固溶與硅結晶形態改善的兩個優點,但活塞在使用中經常受到反復激烈熱負荷與機械負荷的作用,不斷析出大量二相微粒質點而引起較大的體積增長;固溶化使硅晶聚集與球化,破壞了鑄造組織骨架的連續性,加速了高溫蠕變,降低了熱強度;內應力增大。這三者的聯合作用使活塞在運轉中發生巨大的體積增長與嚴重變形,這常是發生活塞質量問題的根源。b.T6處理是高強度處理。片面追求提高室溫硬度,對在高溫下工作的活塞並無實際意義。運轉時頭部經300~350℃回火軟化,用170℃時效得到的硬度已迅速下降。事實上新的活塞投入400h運轉後,其頂部殘留硬度已降到70HBS左右,且室溫硬度大於130HBS時常會招致拉缸等質量事故。因此,T6是不可取的。c.一次時效處理(T5)具有以下獨特的優越性。一是能不同程度地避免上述固溶化處理的缺點,既可消除大部分鑄造應力(約75%),又沒有巨大的淬火應力存在,防止了淬裂隱患,熱強度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