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機械合金化的影響機械合金化的因素
機械合金化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因此要獲得理想的相和微觀結構,就需要優化設計一系列的影響參數。下面列舉一些對機械合金化結果有重大影響的參數。 研磨類型生產機械合金化粉末的研磨裝置是多種多樣的,如:行星磨、振動磨、攪拌磨等。它們的研磨能量、研磨效率、物料的污染程度以及研磨介質與研磨容器內壁的力的作用各不相同,故對研磨結果起著至關重要的影響。研磨容器的材料及形狀對研磨結果有重要影響。在過程中,研磨介質對研磨容器內壁的撞擊和摩擦作用會使研磨容器內壁的部分材料脫落而進入研磨物料中造成污染。常用的研磨容器的材料通常為淬火鋼、工具鋼、不銹鋼、P>K>5或P>;內襯淬火鋼等。有時為了特殊的目的而選用特殊的材料,例如:研磨物料中含有銅或鈦時,為了減少污染而選用銅或鈦研磨容器。
此外,研磨容器的形狀也很重要,特別是內壁的形狀設計,例如,異形腔 ,就是在磨腔內安裝固定滑板和凸塊,使得磨腔斷面由圓形變為異形,從而提高了介質的的滑動速度並產生了向心加速度,增強了介質間的摩擦作用,而有利於合金化進程。 無論MA的最終產物是固溶體、金屬間化合物、納米晶、還是非晶相都涉及到擴散問題,而擴散又受到研磨溫度的影響,故溫度也是MA的一個重要影響因素,例如 Ni-50%Zr粉末系統在振動球磨時當在液氮冷卻下研磨15h沒發現非晶相的形成;而在200oC下研磨則發現粉末物料完全非晶化;室溫下研磨時,則實現部分非晶化。
上述各因素並不是相互獨立的,例如最佳研磨時間依賴於研磨類型、介質尺寸、研磨溫度以及球料比等。
機械合金化合成高熔點合金或金屬間化合物時具有如下優點:避開普通冶金方法的高溫熔化、凝固過程,在室溫下實現合金化,得到均勻的具有精細結構的合金,且產量較高,因而已成為生產常規手段難以制備的合金及新材料的好方法。
② 合金的性能主要取決於什麼因素
合金的性能主要是:流動性和收縮性。這些性能對於是否獲得健全的鑄件是非常重要的。影響這些性能的因素如下。
影響流動性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是合金的化學成分、澆注溫度和鑄型的填充條件等。合金的化學成分、澆注溫度、鑄型條件及鑄件結構是影響合金收縮的主要因素。鑄件的形狀、尺寸和工藝條件不同,實際收縮量也有所不同。
(2)影響合金成型能力的因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合金是宏觀均勻,含有金屬元素的多元化學物質,一般具有金屬特性.任何元素均可採用作合金元素,但大量加入的仍是金屬。組成合金的最基本的、獨立的物質稱組元。
固態下,合金可能呈單相亦可能呈復相的混合物;可能呈晶態、亦可能呈現准晶狀態或非晶狀態.晶態合金中依其組成元素的原子半徑、負電性以及電子濃度等等差異情況不同,可能出現的相有保持與基底純元素相同結構的固溶體(solidsolution)以及不和任何組成元素結構相同的中間相中間相包括正常價化合物、電子化合物、laves相、σ相、間隙相和復雜結構的間隙式化合物等等。
③ 影響金屬充型能力的因素
還是很多的。
1) 金屬性質方面的因素 這類因素是充型能力的內在因素,決定了流動性的高低。
合金的化學成分決定了結晶溫度范圍,因此,與流動性之間存在一定的規律。一般而言,在流動性曲線上,對應著純金屬、共晶成分和金屬間化合物之處流動性最好。
純金屬、共晶和金屬間化合物成分的合金:在固定的凝固溫度下,已凝固的
固相層由表面逐步向內部推進,固相層內表面比較光滑,對液體的流動阻力小,
合金液流動時間長,所以流動性好。
具有寬結晶溫度范圍的合金:流動性不好,結晶溫度范圍 ΔT=TL--TS 充型能力(流動性 L)(圖1-27)
結晶潛熱:約為液態金屬熱量的85~90%。對於純金屬、共晶和金屬間化合物成分的合金,在一般的澆注條件下,放出的潛熱越多,凝固過程進行的越慢,流動性越好,因此潛熱的影響較大;而對於寬結晶溫度范圍的合金,由於潛熱放出 15~20%以後,晶粒就連成網路而停止流動,潛熱對流動性影響不大。但也有例外的情況 :Al-Si 合金流動性最好Si 量為20%左右,不在共晶成分處(Si12.6%)。
因為:Si 晶體結晶潛熱為180.7×104J/kg,為α-Al(38.9×104J/kg)的4 倍以上,而且,過共晶成分Al-Si 合金的初生塊狀Si 強度較低,不易形成堅固的枝晶網路,結晶潛熱的作用得以發揮
此外,合金液的比熱、密度越大,導熱系數越小充型能力好。
合金液的粘度,在充型過程前期(屬紊流)對流動性的影響較小,而在充型過程後期凝固中(屬層流)對流動性影響較大。
2)鑄型性質方面的因素
鑄型的阻力影響金屬液的充型速度,鑄型與金屬的熱交換強度影響金屬液保持流動的時間。所以鑄型性質方面的因素對金屬液的充型能力有重要的影響。
鑄型的蓄熱系數:b2(b2=根號λ2 C2ρ2 )表示鑄型從液態金屬吸取並儲存在本身中熱量的能力。 C2、ρ2、λ2越大即蓄熱系數b2越大,鑄型的激冷能力就越強,金屬液於其中保持液態的時間就越短,充型能力下降。
金屬型(銅、鑄鐵、鑄鋼等)的蓄熱系數b2是砂型的十倍或數十倍以上,為了使金屬型澆口和冒口中的金屬液緩慢冷卻,常在一般的塗料中加入b2很小的石棉粉。
濕砂型的b2是干砂型的2 倍左右,砂型的b2與造型材料的性質、型砂成分的配比、砂型的緊實度等因素有關。
預熱鑄型能減小金屬與鑄型的溫差,從而提高其充型能力。鑄型具有一定的發氣能力,能在金屬液與鑄型之間形成氣膜,可減小流動的摩擦阻力,有利於充型。
3) 澆注條件方面的因素
澆注溫度越高、充型壓頭越大,則液態金屬的充型能力越好。而且,澆注系統(直澆道、橫澆道、內澆道)的復雜程度,鑄件的壁厚與復雜程度等也會影響液態金屬的充型能力。
4)鑄件結構方面的因素
即使在鑄件材質、鑄型性質及澆注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同體積鑄件折算厚度越大,由於鑄型接觸的表面積小,散熱較緩慢,因而液態金屬的充型能力越好。
鑄件結構越復雜、薄厚過渡面多,則型腔結構越復雜,流動阻力越大,液態金屬的充型能力越差。
④ 金屬的鑄造性能用什麼衡量對鑄件的質量有何影響
金屬的鑄造性能一般用流動性和收縮性來衡量。
合金的鑄造性能表示合金鑄造成型獲得優質鑄件的能力。
⑤ 鑄造合金充型能力的主要影響因素有哪些
合金的流動性,鑄件的結構,充型條件,澆注條件等都有影響。
⑥ 何謂合金的流動性影響合金的流動性的因素有哪些
流動性是指合金液體填充模具的能力。流動性決定了合金能否鑄造復雜鑄件。換言之,流動性對模具復雜度的影響應考慮在該過程中。澆注溫度高,流動性好;模厚增加,流動性增加;塗層厚度和密度減小,流動性增加。
(6)影響合金成型能力的因素有哪些擴展閱讀:
影響流動性的主要因素是合金的種類、化學成分和澆注工藝條件。
1、合金類型及化學成分
不同種類的合金有不同的流動性。根據流動性試驗測得的螺旋線長度,灰鑄鐵的流動性優於硅黃銅和鋁硅合金,而鑄鋼的流動性較差。
同一種合金,其化學成分不同,結晶特性不同,流動性也不同。一般來說,合金的結晶是在一個溫度區內完成的,先形成的初晶會阻礙液態金屬的流動;而共晶合金是在恆溫下結晶的,不形成初晶,對液態金屬的阻力較小。
另外,合金的熔點低共晶合金在相同的澆注溫度下,有足夠的時間在結晶前填滿型腔,使低共晶合金具有優異的鑄造性能。成分離共晶點越遠,合金的結晶溫度范圍越寬,流動性越差。因此,在滿足使用性能的前提下,應盡量選用共晶合金或接近副產品成分的合金。
2、澆注工藝條件
提高澆注溫度可以改善金屬的流動性。澆注溫度越高,金屬保持液態的時間越長,其粘度越小,流動性越好。因此,適當提高澆注溫度是提高流動性的技術措施之一。此外,模具材料的導熱系數、模具型腔的形狀和尺寸等因素也會影響流動性。
液態金屬材料填充型腔,獲得外形清晰、形狀完整的優質鑄件的能力稱為液態合金流動性。流動性主要受化學成分、澆注溫度和模具的影響。流動性好的材料容易充填型腔,從而得到形狀完整、尺寸准確、輪廓清晰的鑄件。
金屬的流動性可以用螺旋線的長度來測量。螺旋線越長,液態金屬的流動性越好。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鑄造合金
⑦ 求幫助,pc/abs合金料在成型時產生缺陷的原因
1、加工時如熔融注射,接近模具的部分先冷卻,中間後冷卻,所以由於冷卻速度導致的溫度不同,就使得分子所處的狀態不同,解取向的或正在取向的分子在不同的時間冷卻在模具內,造成內部結構不均勻,形成內應力,會使聚合物內部產生裂紋、龜裂等缺陷。
2、pc/abs合金料 在成型時,原料不幹燥所造成的。
如易水解的雜鏈化合物不充分乾燥,熔融時易水解,產生小分子氣化而成氣泡,使高聚物產生空洞。雜質也起同樣的作用。這些空洞是材料受力後最易斷裂的中心質點。
⑧ 4. 影響合金相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哪些
簡單的說主要就兩點:1.溫度,2.各種合金的成分.比例.
⑨ 溫度對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影響
非晶形成能力是與合金熔點和玻璃化溫度有關的,用他們的差值來衡量其非晶形成能力,兩者差值越大,其形成非晶的能力也就越強。此外在成型過程中如果合金溫度過高,銅輥的降溫速度又有限,那麼可能合金來不及冷卻,噴出來的就可能是液態合金,但如果溫度過低,其流動性不夠,可能導致噴嘴堵塞,所以控制合金溫度是很重要的。
你說帶材式樣組織的話,應該說是形貌吧,因為非晶沒有晶格,其組織是各向同性的非晶相結構,用金像顯微鏡或者電鏡是看不出什麼東西的,一般是用XRD和DSC來進行研究,其形貌用肉眼看的話有水紋狀的圖案,用光鏡看有蝌蚪狀的圖案沿銅輥旋轉方向排布。
想要資料我發本這方面的書給你。
⑩ 鑄造中 影響合金的流動性的因素有哪些
首先取決於金屬液體本身的流動能力(即流動性),同時又受鑄造工藝隱身(如:鑄型性質、澆築條件及鑄件結構等)的影響。合金的流動性好,充型能力強,容易獲得形狀完整、輪廊清晰的鑄件,有利於鑄造出薄壁活形狀復雜的鑄件;金屬液中的氣體、非金屬夾雜物容易上浮和排除,也容易對合金冷凝過程中的收縮進行補縮,有利於獲得優質鑄件。反之,合金的流動性不好,充型能力差,鑄件易產生澆不到、冷隔、氣孔、夾雜物和縮孔等缺陷。合金的流動性是合金重要的鑄造性能之一。
液態合金的流動性以螺旋形試樣的長度來衡量.在相同的澆築條件下,所澆出的試樣越長,合金的流動性就越好。 試驗得知:灰鑄鐵,澆築溫度1300攝氏度,試樣長度1800mm;鑄鋼,澆築溫度1600攝氏度,試樣長度100mm。在常用鑄造合金中,灰鑄鐵、硅黃銅的流動性最好,鑄鋼的流動性最差。
決定合金流動性的因素主要有:合金的種類、合金的成分、雜質與含氣量等。合金的熔點、導熱系數、合金液的黏度等物理性能都影響合金的流動性。鑄鋼的熔點高,在鑄型中散熱快,凝固快,流動性差;鋁合金導熱性能好,流動性較差。同種合金中,成分不同時,流動性也不同,共晶成分合金的流動性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