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钢筋焊接焊剂是什么
钢筋焊接焊剂是焊接时能够熔化形成熔渣对熔化金属起保护和冶金作用的一种物质,它广泛应用于埋弧焊和电渣焊中,是颗粒状焊接材料。
钢筋焊接焊剂在焊接过程中具有以下几种作用:
机械保护作用:焊剂熔化后形成熔渣,覆盖在熔池上,有效地将熔池与外界空气隔离,防止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有害气体侵入,从而保护焊缝金属不受氧化、氮化等有害影响。
合金元素过渡作用:焊剂中的铁合金或金属氧化物可以直接或通过置换反应向熔池金属过渡所需的合金元素,从而调整焊缝金属的化学成分,提高焊缝的机械性能和耐腐蚀性。
改善焊缝表面成形:焊剂熔化后成为熔渣覆盖在熔池表面,熔池即在熔渣的内表面进行凝固。熔渣的覆盖作用使得焊缝表面成形更加光滑美观,减少了焊缝表面的缺陷和瑕疵。
此外,焊剂还具有防止飞溅、提高熔敷系数等作用,有助于改善焊接过程的稳定性和提高焊接效率。
㈡ 6063铝合金化学成分
6063铝合金的化学成分是生产优质铝合金建筑型材的关键因素。该合金属于AL-Mg-Si系,具有中等强度的可热处理强化性能。Mg和Si是主要的合金元素,确定它们的百分含量(质量分数)是优选化学成分的主要工作。
镁(Mg)和硅(Si)组成强化相Mg2Si。Mg的含量越高,Mg2Si的数量就越多,热处理强化效果越大,型材的抗拉强度也越高,但变形抗力随之增大,合金的塑性下降,加工性能变差,耐蚀性也变坏。硅的数量应使合金中所有的镁都能以Mg2Si相的形式存在,确保镁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随着硅含量的增加,合金的晶粒变细,金属流动性增大,铸造性能变好,热处理强化效果增加,型材的抗拉强度提高而塑性降低,耐蚀性变坏。
为了确定镁2硅量,需要考虑其在合金中的作用。镁2硅相在合金中的形态随温度变化而变化,包括弥散相β’’固溶体中的Mg2Si相、过渡相β’、以及沉淀相β。镁2硅相能起强化作用,当其处于β’’弥散相状态时,将β相变成β’’相的过程就是强化过程,反之则是软化过程。因此,镁2硅量的选择直接影响着合金的热处理强化效果。在0.71%~1.03%的范围内,抗拉强度随镁2硅量的增加近似线性地提高,但变形抗力也跟着提高,加工变得困难。Mg2Si量小于0.72%时,对于挤压系数偏小(小于或等于30)的制品,抗拉强度值有达不到标准要求的危险。当Mg2Si量超过0.9%时,合金的塑性有降低趋势。
考虑到6063铝合金的热处理强化效果和生产效率,设计合金强度时,对于T5状态交货的型材,取200MPa为设计值。此时,Mg2Si量大约为0.8%;对于T6状态的型材,抗拉强度设计值为230MPa,此时Mg2Si量就提高到0.95%。
镁(Mg)含量的确定方法是计算式Mg%=(1.73×Mg2Si%)/2.73。硅(Si)的含量必须满足所有镁都形成Mg2Si的要求。基本Si量为Si基=Mg/1.73。然而,实践证明,若按Si基进行配料时,生产出来的合金抗拉强度往往偏低而不合格,原因是合金中的Fe、Mn等杂质元素抢夺了Si。因此,合金中必须要有过剩的Si以补充Si的损失。过剩Si量选择在0.09%~0.13%范围内,合金中Si含量应为Si%=(Si基+Si过)%。
镁(Mg)和硅(Si)的控制范围是根据其易燃性以及熔炼操作的误差来确定的。我们根据经验和本厂的配料、熔炼和化验水平,将Mg的波动范围控制在0.04%之内,T5型材取0.47%~0.50%,T6型材取0.57%~0.60%。Si的控制范围可由Mg/Si比来确定,考虑到Si过为0.09%~0.13%,Mg/Si应控制在1.18~1.32之间。
根据实际经验,在6063铝合金型材中,Mg2Si量控制在0.75%~0.80%范围内,已完全能够满足力学性能的要求。在正常挤压系数(大于或等于30)的情况下,型材的抗拉强度都处在200~240MPa范围内。这样控制合金不仅材料塑性好,易于挤压,耐蚀性高和表面处理性能好,而且可节约合金元素。然而,应特别注意对杂质Fe进行严格控制。Fe含量过高会使挤压力增大,挤压材表面质量变差,阳极氧化色差增大,颜色灰暗而无光泽,Fe还降低合金的塑性和耐蚀性。实践证明,将Fe含量控制在0.15%~0.25%范围内是比较理想的。
㈢ 35CrMo的气体保护焊焊丝及焊接方法选
35CrMo的气体保护焊焊丝及焊接方法可以选用WEWELDING 600MIG 气保焊丝焊接,这种材质焊接35CrMo的话,是不用做任何热处理的,焊接后可以通过探伤,不过探伤口是建议用氩弧,焊丝选用WEWELDING600TIG的氩弧焊丝焊接,或者氩弧打底,电焊盖面。
㈣ 焊接的基础知识
焊接,也称作熔接、镕接,是一种以加热、高温或者高压的方式接合金属或其他热塑性材料如塑料的制造工艺及技术。 焊接通过下列三种途径达成接合的目的:
1、熔焊——加热欲接合之工件使之局部熔化形成熔池,熔池冷却凝固后便接合,必要时可加入熔填物辅助,它是适合各种金属和合金的焊接加工,不需压力。
2、压焊——焊接过程必须对焊件施加压力,属于各种金属材料和部分金属材料的加工。
3、钎焊——采用比母材熔点低的金属材料做钎料,利用液态钎料润湿母材,填充接头间隙,并与母材互相扩散实现链接焊件。适合于各种材料的焊接加工,也适合于不同金属或异类材料的焊接加工。
19世纪末之前,唯一的焊接工艺是铁匠沿用了数百年的金属锻焊。最早的现代焊接技术出现在19世纪末,先是弧焊和氧燃气焊,稍后出现了电阻焊。
20世纪早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对军用设备的需求量很大,与之相应的廉价可靠的金属连接工艺受到重视,进而促进了焊接技术的发展。战后,先后出现了几种现代焊接技术,包括目前最流行的手工电弧焊、以及诸如熔化极气体保护电弧焊、埋弧焊(潜弧焊)、药芯焊丝电弧焊和电渣焊这样的自动或半自动焊接技术。
20世纪下半叶,焊接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激光焊接和电子束焊接被开发出来。今天,焊接机器人在工业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研究人员仍在深入研究焊接的本质,继续开发新的焊接方法,并进一步提高焊接质量。
金属连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早期的焊接技术见于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欧洲和中东。数千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文明已开始使用软钎焊技术。公元前340年,在制造重达5.4吨的古印度德里铁柱时,人们就采用了焊接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