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梦,航天梦,你探索,我来造!——飞亚达航天表
有句话说得好“科学需要想象,进步源自好奇”,好奇促使人类不断地 探索 未知浩瀚宇宙的奥秘,不断地发现新世界,然后再进一步推动了我们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扩展。
数百年来,我们不断地对太空进行 探索 和挑战,通过访问宇宙中其他的行星,收集了无数的科学数据,继而为我们解开关于宇宙的秘密.......
远古时代的“行星”
从远古时代开始,夜空中闪烁的光芒就被人类所关注,据古希腊 历史 记载,天文学家通过记录观察到有一些特定的光点相对于其他星星更加快速地移动跨越天空,古希腊人将这些光点称为“πλάνητες ἀστέρες”(即planetes asteres,意为“流浪的星星”)或简称为“πλανήτοι”(即planētoi,意为“漫游者”),现在英文名称“行星”(planet)就是由此演变出来的。
直到1600年代望远镜问世,人们能更加近距离的观察这些“行星”,也初步揭开了关于这些神秘“行星”的面纱。
当时的天文学家伽利略·伽利雷(Galileo Galilei)使用望远镜观察到了月球坑坑洼洼、凹凸不平的表面,这一发现与人们一直认为完美、光滑、光亮月球的观点不相径庭。
也是因为该发现,激发了伽利略·伽利雷对行星的好奇心,1610年伽利略·伽利雷对望远镜进行了改造,将其倍数提升到了30倍,通过新的望远镜,对金星相位的确认,继而发现木星的四颗最大卫星以及土星环的观测。
伽利略·伽利雷是第一个用望远镜观察另一个行星的天文学家。他的观察改变了人类在太空中的地位。
不久后,更多天文学家加入了“行星”的研究行列,并试图通过观察描述每个“行星”的特征。
再后来,在天文学家不断地 探索 下确定了地球是绕太阳公转的行星之一,而包括地球在内的八大行星则构成了一个围绕太阳旋转的行星系——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以下依次是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空 探索 是人类最伟大的 历史 壮举
要知道人类的好奇心永远不会得到充分的满足,只会愈演愈烈,在“行星” 探索 发现上自然也不会例外,那么想要更加深入的了解“行星”,也许只能亲自去“行星”上面 探索 !
1957年10月,前苏联采用P-7洲际导弹改装而成的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俄语意为“旅行者”)送入太空,这是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也是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地球轨道。
与此同期的美国,不愿落后于前苏联,在同年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Sputnik1”,并与1958年成立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1959年,前苏联的太空计划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发射了第一个撞击月球的太空探测器Luna 2。
1961年4月,前苏联将载有宇航员尤里·加加林(Yuri Gagarin)的“东方1号”宇宙飞船,送入离地面181 327千米的空间轨道,这也是第一个绕地球轨道飞行的宇航员,这一次的航天飞行,不但实现了人类梦寐以求的飞天愿望,同时也开创了载人航天的新时代。
在不久后的5月5日,宇航员艾伦·谢泼德(Alan Shepard)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太空的美国人(尽管不在轨道上)。
同月下旬,当时的美国总统肯尼迪(John F. Kennedy)对外宣布,美国将于20世纪末之前将一名宇航员登上月球。
1962年2月,约翰·格伦(John Glenn)成为第一个绕地球轨道飞行的美国人,并于同年年底建立了世界闻名的“阿波罗计划”登月飞行任务。
阿波罗计划的成就
1967年1月,阿波罗号遭遇了第一次挫折,三名宇航员在模拟发射过程中因飞船着火而丧生。与此同时,前苏联的登月计划也暂停进行,其中一个原因是因前苏联太空计划总工程师谢尔盖·科罗廖夫(Sergey Korolyov)英年早逝(1966年1月)。
1968年12月,NASA在佛罗里达州卡纳维拉尔角附近的梅里特岛上的大型发射设施发射了阿波罗8号(这是人类第一次绕月球航行的太空任务)。
1969年7月,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和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科林斯(Michael Collins)以及登月舱驾驶员巴兹·奥尔德林(Buzz Aldrin)乘阿波罗11号出发月球。
阿波罗11号在7月20日成功着陆后,阿姆斯特朗成为第一个在月球表面行走的人,他将这 历史 时刻称为:“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a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但却是全人类的一大步)”。
自此,人类正式开启了对月球 探索 之路。
中国的太空计划
在1950时代,中国看着美国和前苏联都在开始全力以赴成为第一个登月的国家,同时也都展示了太空 探索 的进展以及更多的可能性,这无疑是令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所震撼的。
为了在太空 探索 方面不落后于其他国家,中国在1950年代末,一些著名科学家建议开展中国卫星工程的研究工作。
最初,中国与前苏联达成了一项合作协议,获得了前苏联的P-2火箭技术。但是,该协议在1960年代解除,之后便开始自行设计制造自己的太空装置。
1960年2月19日中国首枚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发射成功,并于同年9月发射了第一枚探空火箭。
自此起,中国正式开始致力于研究制定星际的航行。
1988年,中国成立了航空航天工业部,该部门负责监督太空飞行的各个方面,例如:管理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究、设计和生产等。
1993年,航空航天工业部撤销,拆分成立了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1999年,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改组为中国航天 科技 集团和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2003年,中国宇航员杨利伟乘由长征二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这一创举使得中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2005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神舟六号”进行了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这也是第一次将我国两名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同时送上太空。
2007年10月,“嫦娥一号”成功奔月(嫦娥一号是中国探月计划中的第一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工程”顺利的完成了第一期工程。
2008年9月,中国将一艘载有三位中国宇航员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
2008年 中国神舟七号发射台的实况转播
“神舟七号”成功进入太空后,宇航员翟志刚首度实施空间出舱活动,中国也随之成为了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2011年11月,“神舟八号”飞船在距地球343公里的轨道上实现与天宫一号首次对接。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着景海鹏、刘旺两位男性宇航员以及我国第一位女宇航员刘洋进入太空,随后“神舟九号”与在轨运行的“天宫一号”实施自动交会对接,(这是中国实施的首次载人空间交会对接),三名宇航员进入“天宫一号”并在其内工作和生活长达10天。
2013年6月11号,聂海胜、张晓光和王亚平三名宇航员搭乘“神舟十号”飞船出征太空,并在轨飞行15天(这是我国载人天地往返运输系统首次进行应用性飞行)。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并且在这一年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成就,发扬中国航天精神,将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4月24日设立为中国首个“中国航天日”。
此纪念日的设立一则为了大力弘扬航天精神,科学普及航天知识,二则激发全民族 探索 创新热情!
航天之旅最可靠的伙伴
在长久以来的太空 探索 中,除了航天装置技术一直在面临不同的考验和技术难题以外,当人类成功登陆太空时,为了更准确的记录在太空中所发生的一切,准确的“时间”也变得尤为重要。
早在1999年,我国第一艘无人驾驶飞船成功返回地球后,国家航天部门便慎重地进行“航天表”的选拔。
2001年,航天相关部门通过盲测的方式,选择了中国的腕表品牌——飞亚达作为合作伙伴,自此飞亚达开始为中国载人航天提供辅助计时装备,并在之后每一次的太空挑战中,伴随着中国航天员直面每一次的太空环境考验。
飞亚达(FIYTA)品牌以其创新的制表技术而闻名,在过去的30多年间,飞亚达也一直秉持源自航空的精密技术、以精益求精的制表精神,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元素,不断传达其品牌文化价值。
因此,飞亚达会被选中,并不是单靠运气,而是靠制表实力。太空作业对于时间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要求非常高,航天员要在时间上跟万里之外的地面指挥中心保持同步,航天表作为辅助计时装备一点也不能马虎。要知道一枚手表能够进入太空,需要能够承受升空或降落时的高过载和强震动,在太空强辐射和高磁场的环境下保持计时精度。
飞亚达面对这种困难的挑战,技术方面先后突破了能够抵御正负80摄氏度极限温差以及超越国标10倍的防磁性能,为中国航天员在完成太空飞行和出舱行走提供了重要的辅助计时。
设计方面,飞亚达将表盘上日期显示改为了“AM/PM”模式,以此方便在太空中精准掌握地球时间。
另外,首创了45分钟累积计时,用于航天员出舱行走的特殊计时,这是基于实际的航天任务特别设计;表圈的7+1预警刻度,则用于指示舱外停留极限时间。
也正是因为这种技术的突破以及针对航天任务的专业设计,让飞亚达航天表出现在中国载人航天每一次的任务中。
2003年,从太空顺利返回到地球的航天员杨利伟左手佩戴着一只黑色的舱内航天服手表,这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第一块航天表。
杨利伟
“神舟五号”舱内航天服手表
2005年,在‘神舟六号’多人的航天飞行中,航天表有了进一步的丰富。“神舟六号”航天表在“神舟五号”航天表基础上研发,包括舱内航天服手表和航天员工作手表。
费俊龙、聂海胜
舱外航天服手表、工作手表
表款为满足两名宇航员执行舱外航天任务的需求,严格地控制了手表的重要,采用了轻便的“钛合金”材质,使两款重量分别为:舱内航天服手表100克,工作手表仅60克;这种材质的采用不但减轻了手表的重量,还提升了手表的耐受冲击、振动环境测试,同时让航天员在穿戴、操作、读时的便利性上也得以提升。
2008年,中国航天员首次完成了太空行走,“太空行走”对于手表又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航天表暴露于太空中,需要经历舱内外气压、温度的剧烈变化,直面太空超低温、强磁场、高辐射以及复杂飞行条件的巨大挑战。
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
“神舟七号”舱外航天服手表(2010红点设计大奖)
而飞亚达的表现并没有让人失望,不但没有被任何影响,还和航天员一起出色的完成了这一场具有 历史 意义的“太空行走”。
这也要归根于飞亚达在飞行任务前付出的努力:多次进行模拟测试, 80 摄极限温差、高于国家标准10倍的48000A/m防磁性能、加速度、冲击、振动及多次快速11.5等试验下精准计时。
该表款还于2010年3月,荣获了享有“全球工业设计界奥斯卡”盛誉的REDDOT德国红点设计大奖。
2012年,飞亚达为我国第一位女航天员刘洋,全新设计了一款航天女表,表款侧边以敦煌莫高窟的“飞天”艺术,融合手工掐丝珐琅工艺作为设计,让古老梦想与现代 科技 产生了完美碰撞。
刘洋
“神舟九号”女航天员工作用手表
2013年,为纪念“神舟十号”的成功登陆,飞亚达表推出了采用钛合金材质的表壳搭载了自主研发的多功能计时机械机芯,并在9点位的小表盘上设计了非常明显的数字“10”的纪念腕表。
王亚平
“神舟十号”纪念款
2016年,航天员在“天神”组合体中,足足生活工作30天并顺利返回。飞亚达作为工作用表,一直伴随航天员一起记录着这30天的航天旅程,也见证了每一个光辉的时刻。
景海鹏、陈冬
飞亚达陨石航天表
表款同样采用了“钛合金”材质,表盘的设计灵感和材质使用则来源于“天外来客”——陨石,另外,底盖上镌刻了航空飞船与星空的浮雕图案。
飞亚达始终致力于以最新的技术和最精美的设计成为制表领域的世界级先锋,在中国取得成功的基础上,飞亚达手表现已走进了国际的市场,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能了解中国最好的制表精神!
“FITYA”一词的意为“在世界的天空中飞翔”,也很好地诠释了飞亚达现在在国际上的表现与地位!
中国从人造卫星的应用到星际 探索 ,从月球探险再到去年7月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发射成功,从来没有停下过 探索 的脚步。
在本月24日的第六个“中国航天日”,国家航天局将会在当天的开幕式上宣布我国首个火星车(火星车是人类发射在火星表面行驶并进行考察的一种车辆)名称。
可以说每一次成功的太空 探索 ,都不禁令人们想象太空中拥有美好的未来,而在这漫漫的宇宙 探索 中,无论是进入太空还是火星探测之路,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飞亚达会继续带着最可靠的“国产时计”,跟紧中国航天发展的步伐,一路同行,让全世界瞩目!
END
我知道你 在看 哦
B. 合金工具钢CRWMN的弹性模量
CrWMn:是制作模具最常用的高碳合金工具钢
CrWMn 钢的化学成分w/%
CrWMn合金工具钢
碳C :0.90~1.05
硅Si:≤0.40
锰Mn:0.80~1.10
硫S :≤0.03
磷P :≤0.03
铬Cr:0.90~1.20
镍Ni:允许残余含量≤0.25
铜Cu:允许残余含量≤0.30
钨W :1.20~1.60
供货
供货品种:热轧材、锻材、冷拉材、冷拉钢丝、银亮钢丝、热轧钢板和冷轧钢板。
硬度207 -255HBW。
力学性能
硬度:退火,255~207HB,压痕直径3.8~4.2mm;淬火,≥62HRC
热处理规范及金相组织:
热处理规范:淬火,800~830℃油冷。
交货状态:钢材以退火状态交货。
物理性能
CrWMn钢临界温度示于表1其饱和磁感Bs为1.82~1.86T;电阻约为0.24×10-6Ω·m。
CrWMn钢具有高淬透性。由于钨形成碳化物,这种钢在淬火和低温回火后具有比铬钢和9SiCr钢更多的过剩碳化物和更高的硬度及耐磨性。此外,钨还有助于保存细小晶粒,从而使钢获得较好的韧性。所以由CrWMn钢制成的刃具,崩刃现象较少,并能较好地保持刀刃形状和尺寸。但是,钢对形成碳化物网比较敏感,这种网的存在,就使工具刃部有剥落的危险,从而使工具的使用寿命缩短,因此,有碳化物网的钢,必须根据其严重程度进行锻压和正火。这种钢用来制造在工作时切削刃口不剧烈变热的工具和淬火时要求不变形的量具和刃具,例如制作刀、长丝锥、长铰刀、专用铣刀、板牙和其他类型的专用工具,以及切削软的非金属材料的刀具。
预先热处理
CrWMn钢的有关预先热处理曲线示于图2-13-1~图2-13-5,退火前后的相成分、硬度和显微组织示于表2-13-4,需要说明的是:(1)退火加热保温时间在全部炉料加热到退火温度后为1~2h,冷却;等温保温为3~4h;(2)高温回火用于消除冷变形加工硬化(如称为再结晶退火);消除热处理前的切削加工内应力。对热处理后硬度过低的零件在二次淬火以前亦先进行高温回火保温时间在全部炉料加热到温后为2~3h;(3)正火用于细化过热钢的晶粒和消除炭化物网;(4)当钢的退火硬度HB低于183时,调质处理用于提高切削加工表面光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