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祝融号”火星车成功驶上火星表面,“祝融号”究竟长什么样子
祝融号火星车在火星表面成功登陆,这意味着中国航天迎来了新的时代,有这是中国第一辆火星车,它具有不同于美国火星车的设计,但具体依旧是以六轮布局为基础。
祝融号火星车的太阳能电池板,可以进行180度的折叠,当火星风暴来临的时候,将四个电池板折叠起来,首先能保护太阳能电池板,不受火星风暴影响,其次是火星风暴过后能够打开太阳能电池板甩掉身上的灰尘。不得不说,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设计,因为在几十年前的苏联时期,前苏联发射的一辆火星车在成功登陆后遇到了火星风暴,由于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几分钟后失去了联系。所以这个设计有助于我国火星车在火星上长期稳定的工作。
最后是火星的一个摄像头,摄像头装在一个长柄上,远远的看去,就像是一个身子脖子的小动物,就像是一种全新的生命体。当然,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能够让火星车观察到更远的位置,从而进行更好的勘探任务。
② 祝融号是什么意思
在现在社会上,随着网络发展越来越发达,大家平时在网上交流也比较频繁,所以就随之产生了很多的“网络用语”,很多人都想知道祝融号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祝融号是中国第一辆火星车的名字。这个名字的寓意是代表光明,向往胜利的火炬。祝融号可以说象征着中华民族对火的期待。中华民族的祖先用火照亮了大地。作为近代中国抗战时期的一种民族理想和信仰,中国在党的领导下走向了胜利。同时,以祝融号命名的中国1号火星探测器最能代表我们民族对浩瀚星空和未知宇宙的探索。
③ 中科院金属所为“祝融号”火星车“锻造筋骨”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讯 2020年7月23日,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发射,并于2021年5月15日成功在火星着陆。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车已安全驶离着陆平台,到达火星表面,开始巡视探测。为应对火星表面苛刻环境考验和满足探测需求,此次火星车关键结构中许多部件由中科院金属所研制的新型复合材料制成。
据了解,由于火星表面服役工况极其严苛、复杂,火星车对材料提出了极高的要求。首先,轻量化指标极高,重量以克为单位计算;其次,材料必须耐磨,要满足长距离地面行驶要求;材料还要高强且各向同性,满足载重需求;同时必须具备高塑性,避免因剧烈碰撞、刺穿等突发状况导致失效。由于这些要求,传统的金属材料难以满足,必须研制高性能的新型复合材料。
中科院金属所在2015年接到该任务开展研发。研究员马宗义表示,由于这是我国首个火星车研制任务,加之国外技术封锁,此次火星车所使用的新型材料选择几乎毫无经验。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研究人员以“啃硬骨头”的作风,仅用三个月时间就实现了材料成分设计、大尺寸坯锭制备与可控塑性变形加工的技术突破,开发出高强韧性的新型铝基碳化硅复合材料。其中,如何通过调控碳化硅的添加量和优化基体合金的成分来平衡复合材料的强度、耐磨性和塑韧性,是满足工程需求的关键。研究人员经过了不断改进与研发,最终制备的材料的耐磨性是铝合金的几十倍,但加工成零件的重量比铝合金还轻。这一结果给了火星车设计、制造人员以极大信心。凭借这样的性能,新型材料顺利通过在环境模拟实验阶段的严苛考核,相关技术方案取得高度认可,最终得以应用在火星车的结构、机构和仪器等几十种零部件“筋骨结构”中,使火星车成为我国使用铝基复合材料占比最大的航天器。
新型材料研制成功的背后,是我国金属基复合材料国产化的不懈 探索 。据悉,我国金属基复合材料研发起步较晚,面临组织性能难控、制备与加工困难等世界性难题,长期处于技术进展缓慢、需求牵引不足两者相互制约的困境。中科院金属所马宗义研究团队是国内最早开展金属基复合材料研究的团队之一。近年来,团队先后突破了多项关键技术瓶颈,制备出大尺寸坯锭,提高了材料塑性成形能力。经过长期积累,金属基复合材料成果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0余项,成功实现批量化应用。目前中科院金属所已发展成为国内金属基复合材料领域重要的研发与产业化基地,年产量近百吨。
此次新型材料在火星车上的应用,是我国材料研发领域的一件大事。中科院金属所研究人员介绍,未来,我国在深空探测、大飞机、通用航空、核电自主化、轨道交通等领域对金属基复合材料还存在大量需求,中科院金属所还将开展研究,力图攻克复合材料的高强韧性设计、组织性能模拟、界面精细结构调控等国际上面临的共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