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铸造中含锰高的碳化物怎样减少
题主未注明是何种金属铸造,故默认是普通铸铁。球铁或者灰铁。
锰不是促进碳化物生成的作用有限,并不会大量促进碳化物生成。
减少碳化物的手段有如下:
1、适当提高孕育量;
2、降低冷却速度;
3、提高C、Si等强烈促进石墨化的元素含量;
4、铸件退火处理。。。
2. 铁碳合金随温度变化到室温过程中的合金组织结构变化过程
实际上你问的就是奥氏体在热处理过程中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热处理过程中,奥氏体的作用可以说就是一个媒介作用,通过加热把合金元素溶入奥氏体,然后通过控制冷却速度和回火温度来控制组织和化合物(一般都是碳化物)的大小、数量、分布状态等因素,从而控制钢铁材料的性能。比如球化退火,就是使碳化物由片状变成为球状,从而降低硬度,便于进行机械加工,虽然总的化学成分不变,但是在微观局部化学成分还是不同的,因此,性能也就不相同。
举个例子吧,作为钢铁材料是由铁基体+碳化物组成,那么通过热处理来改变铁基体晶粒的大小和碳化物的数量、大小、分布、形态来改变其性能,这个就像是混凝土,虽然比例不变,都是由砂子和水泥组成,显然,由于用途不同,要求的性能也不相同,这样掺入的砂子有细砂子用来抹墙,掺入小石头用来做梁,掺入大石头用来灌立柱,掺入更大的石头用来铺路,水泥相当于铁基体,砂子相当于碳化物,改变碳化物的大小、数量、分布、形态就改变了钢铁材料的性能,以适合不同的用途,而这些都需要通过加热到奥氏体状态,然后通过控制碳化物的析出而达到不同目的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奥氏体就是一个媒介作用。
3. 铸造合金中的孕育处理方法中的传统方法是哪些
相同的目的都是细化石墨,提高其力学性能,孕育和变质是并列的处理,并非谁是谁的特例。一般情况下孕育在球墨铸铁中应用的比较广泛。而变质也是应用于铸铁,多见于铸钢或者可锻铸铁中。球化处理就是让铸铁中的碳的存在形式为球状;铸造中的孕育和球化处理一般是针对球铁而言的,球铁是用灰铁成分的铁液经球化处理和孕育处理得到的。将球化剂加入铁水的操作过程叫球化处理。我国常用的球化剂有镁、稀土或稀土硅镁合金。纯镁的球化作用很强,球化率高,容易获得完整的石墨。但是纯镁又是很强的阻碍石墨化的元素,有增大铸铁白口化的倾向。由于纯镁的沸点远低于铁水温度,因此纯镁加入铁水中沸腾飞溅、烧损严重,需要采用压力加镁办法,处理工艺和设备较为复杂。而且铸件的收缩、疏松夹渣、皮下气泡等缺陷较为严重。
因此镁及稀土元素都强烈组织石墨化,铁水经球化处理后容易出现白口,难以产生石墨核心。因此,球化处理的同时,必须进行孕育处理。孕育剂必须含有强烈促进石墨化的元素,通常采用含硅量是75%的硅铁和硅钙合金。经孕育处理后的球铁,石墨球铁量增加,球径减小,形状圆整,分布均匀,从而显著改善了球铁的机械性能。
孕育处理:
1、可以作为石墨球的核心;
2、能减少反球化剂元素加入所引起的白口倾向,阻碍碳化物的形成,促进碳成长为球状;
3、孕育剂的加入能创造较多的石墨结晶核心,使共晶团数目增多,细小并均匀分布,从而提高机械性能;
4、此外,孕育处理对球化有保护作用,可以延缓球化衰退。
4. 球铁铸造过程中球化处理和孕育处理有什么不同
球化处理就是让铸铁中的碳的存在形式为球状; 孕育处理: 1、可以作为石墨球的核心; 2、能减少反球化剂元素加入所引起的白口倾向,阻碍碳化物的形成,促进碳成长为球状; 3、孕育剂的加入能创造较多的石墨结晶核心,使共晶团数目增多,细小并均匀分布,从而提高机械性能; 4、此外,孕育处理对球化有保护作用,可以延缓球化衰退。
5. 铸铁组织中的二次碳化物是什么形态的
一般是长条状、沿晶界分布的,个人觉得这种形态对性能肯定不好啊。 查看原帖>>
记得采纳啊
6. 合金元素为什么会改变共析点含碳量
不同的元素有不同的影响。 合金元素与钢中的碳相互作用,形成碳化物存在于钢中按合金元素在钢中与碳相互作用的情况,它们可以分为两大类: (1)不形成碳化物的元素(称为非碳化物形成元素),包括镍、硅、铝、钴、铜等。由于这些元素与碳的结合力比铁小,因此在钢中它们不能与碳化合,它们对钢中碳化物的结构也无明显的影响。 (2)形成碳化物的元素(称为碳化物形成元素),根据其与碳结合力的强弱,可把碳化物形成元素分成三类。 1)弱碳化物形成元素:锰 锰对碳的结合力仅略强于铁。锰加入钢中,一般不形成特殊碳化物(结构与Fe3C不同的碳化物称为特殊碳化物),而是溶入渗碳体中。 2)中强碳化物形成元素;铬、钼、钨 3)强碳化物形成元素:钒、铌、钛有极高的稳定性,例如TiC在淬火加热时要到l000C以上才开始缓慢的溶解,这些碳化物有极高的硬度,例如在高速钢中加人钒,形成V4C,使之有更高的耐磨性。 11.1.2合金元素溶解于铁素体(或奥氏体)中,以固溶体形式存在于钢中。 11.1.3合金元素与钢中的氮、氧、硫等化合,以氮化物、氧化物、硫化物和硅酸盐等非金属夹杂物的形式存在于钢中。 11.1.4游离态,即不溶于铁,也不溶于化合物:铅,铜。
7. 铁碳合金中五种渗碳体组织形态特征及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铁碳合金中五种渗碳体为:一次渗碳体、二次渗碳体、三次渗碳体、共晶渗碳体、共析渗碳体。
一次渗碳体:是直接从液相结晶出的,形态是大而长的粗大片状,可以提高过共晶白口铸铁的硬度,但降低强度和塑韧性,增加脆性。
2、二次渗碳体:是超过奥氏体中的碳的溶解度而从奥氏体中析出的,形态为沿着原奥氏体晶界呈现网状,可以降低钢的强度,增加脆性,应该消除。
3、三次渗碳体:是超过铁素体中的碳的溶解度而从铁素体中析出的,形态为沿着原铁素体晶界呈现不连续条状分布,由于含量很低,才0.33%,因此,对铁碳合金性能没有什么影响。
4、共晶渗碳体:是发生共晶转变生产的渗碳体。形态为鱼骨状,可以降低铸铁的强度,增加硬度和耐磨性,有时有不利的影响,比如增加脆性,这个时候应该通过石墨化退火来消除。
5、共析渗碳体:是发生共析转变生产的渗碳体。形态为层片状,可以提高钢的强度、硬度,降低塑性韧性。
(7)如何改变合金球铁中碳化物的形态扩展阅读:
加工工艺:
钢中渗碳体以各种形态存在,外形和成分有很大差异。一次渗碳体多在树枝晶间处析出,呈块状,角部不尖锐;共晶渗碳体呈骨骼状,破碎后呈多角形块状;二次渗碳体多在晶界处或晶内,可能是带状、网状或针状;共析渗碳体呈片状,退火、回火后呈球状或粒状。
在金相图谱中渗碳体白亮,退火状态呈珠光色。一次渗碳体和破碎的共晶渗碳体只有在莱氏体钢丝,如9Cr18、Cr12、Cr12MoV和W18Cr4V中才能见到。
只要热加工工艺得当,冷拉用盘条中的一次渗碳体块度应较小、无尖角,共晶碳化物应破碎成小块、角部要圆滑,否则根本无法拉拔,渗碳体带轻度棱角的盘条,可以通过正火后球化退火+轻度(Q020%)拉拔+高温再结晶退火的方法加以挽救。
带状和网状渗碳体也是拉丝用盘条中不应出现的组织,这两种组织提高钢的脆性,不利于钢丝加工成形,显著降低成品钢丝的切削性能和淬火均匀性,对网状2.5级的盘条可用正火的方法改善网状,一般来说钢丝经冷拉-退火两次以上循环,网状可降低0.5-1级。
8. 如何提高球铁的碳化物含量
想问楼主要提高球墨铸铁的碳化物含量的出发点是什么?通常对于球墨铸铁的碳化物以及磷共晶含量是严格限制含量的,想提高铸铁碳化物含量的话可通过添加Cr、Mo等碳化物形成元素,降低促进石墨化的元素Si含量可以达到目的,但是对于石墨球化效果可能会有影响,还导致切削加工性能不好,和韧性塑性下降。
9. 球铁中为什么含有碳化物,含20%的碳化物如何消除 球化等级4级,石墨大小6级,珠光体30%,渗碳体20%
造成这种影响的原因是碳硅当量不对,碳高低硅。这样在孕育过程中只有少部分碳转变为石墨,这样的话球铁冷却至室温的话就会转变为珠光体和二次渗碳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