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合金材料 > 高温合金院士有哪些

高温合金院士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06-12 18:15:42

❶ 师昌绪的人物评价

师昌绪院士是中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中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领导开发中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人民网评)
师昌绪对国家科技政策的制订及科技机构的设置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倡导并参与主持了中国工程院的建立;多次主持全国材料领域发展规划。师昌绪在国际材料科学领域享有很高声誉,多次担任国际材料领域学术会议主席或顾问。(新华网评)
师昌绪院士不仅是我国高温合金研究的奠基人、材料腐蚀领域的开拓者,更是参与国家科技政策制定的战略家,为中国的材料科学作出巨大贡献。(网易评)

❷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师昌绪院士是我国高温合金开拓者之一,发展了我国第一个铁基高温合金,

A

❸ 请问:新中国成立时 美国明令禁止回到 “红色中国” 的35名 中国学者 都有谁

钱学森,航天之父;

钱伟长,中国力学之父;

钱三强,中国原子弹之父;

华罗庚,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

郭永怀,两弹一星元勋;

朱光亚,两弹一星元勋;

张文裕,宇宙线研究和高能实验物理;

王希季,两弹一星元勋,中国火箭探空技术学科和航天器进入与返回技术学科的创始人之一;

师昌绪,“中国高温合金之父”;

梁思礼,著名火箭控制系统专家,导弹控制系统研制领域的创始人之一;

❹ 我国的材料科学很发达,你知道是哪些人的努力吗

中国的材料科学很发达,我知道这是许多材料大师以及其他材料领域人士共同努力的结果。我国的材料大师有师昌绪院士、杜善义院士、徐祖耀院士、陈祥宝院士、张立同院士、闻立时院士、钱人元院士、冯新德院士、江雷院士、郭景坤院士等。我国拥有这么多大师级的人物。他们的存在,使得中国的制造业不断发展。经过我国材料科学家们的共同努力,我国在材料科学研究的某些领域已经迈入世界领先水平的行列。

一、师昌绪院士

师昌绪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师昌绪院士的研究领域是高温合金、材料腐蚀领域。师昌绪院士被称为“中国材料之父”。师昌绪院士,是2010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获得者。师昌绪院士的突出成就有两个。一个是领导开发了我国第一代空心气冷铸造镍基高温合金涡轮叶片。另一个是领导研制成功了中国第一代铸造多孔气冷涡轮叶片。

❺ 西北工业大学走出过哪些名人

虽然只来了西工大一年,但幸运地经历了八十周年校庆让我对西工大走出的很多名人(大佬)都有了或多或少的了解。

第一个提到的一定要是师昌绪老先生了!师昌绪老先生毕业于国立西北工学院(也就是西工大的前身),他为我国的材料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顺便提一嘴,西工大的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排在全球前千分之一,欢迎报考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嘻嘻。

(这就是马大佬本人啦)

今天就先说这几位,其实西工大还出过很多大佬的。谢谢。

❻ 即是中国科学院院士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都有谁

1、吴良镛。

男,汉族,江苏南京人,中共党员、民盟盟员,1922年5月出生,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2012年2月14日,荣获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吴良镛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

2、张光斗。

张光斗(1912.5.1-2013.6.21),出生于江苏省常熟市,水利水电工程专家和工程教育家,中国水利水电事业的主要开拓者之一,清华大学原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

1934年毕业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 1936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土木系硕士学位,1937年获哈佛大学工程力学硕士学位,并得到了攻读博士学位的全额奖学金,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54年加入九三学社。

3、路甬祥。

路甬祥,男,汉族,1942年4月生,浙江慈溪人,197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9月参加工作,浙江大学机械工程系水力机械专业毕业,联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机械系液压气动研究所研修,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

曾任中共中央委员,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党组成员,中国科学院院长,浙江大学校长。

4、李德仁。

李德仁,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8年获得苏黎世理工大学名誉博士。历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校长,武汉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

5、陈俊亮。

陈俊亮,男,汉族,1933年10月1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通信与电子系统专家,中国通信程控交换技术的奠基人之一,中国智能通信网的开拓者。北京邮电大学网络与交换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邮电大学网络技术研究院院长。

❼ 院士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们是谁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2000年正式设立至今,已有29位科学家获奖。每位获奖者奖金500万元人民币
201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王泽山,侯云德
王泽山曾于1993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又于1996年和2017年两次摘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侯云德是中国分子病毒学、现代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和现代传染病防控技术体系的主要奠基人。
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赵忠贤 屠呦呦
赵忠贤,我国高温超导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国际上最早认识到柏诺兹和缪勒关于“在Ba-La-Cu-O中存在可能高达35K 超导性”(后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意义的少数几位学者之一,此外,他还发现系列50K以上铁基高温超导体并创造55K纪录。
屠呦呦的科学贡献是发现青蒿素,她从中医古籍中得到启迪,改变青蒿传统提取工艺,创建的低温提取青蒿抗疟有效部位的方法,成为青蒿素发现的关键性突破。
201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空缺
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于敏
于敏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我国核武器研究和国防高技术发展的杰出领军人物之一。在倡导、推动国防高科技项目尤其是我国惯性约束核聚变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我国惯性约束聚变和X光激光领域理论研究的开拓者。
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程开甲 张存浩
程开甲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是我国核试验科学技术的创建者和领路人,为我国核武器事业和国防高新技术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张存浩院士是我国著名物理化学家,我国高能化学激光的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的奠基人之一。
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 郑哲敏 王小谟
王小谟院士是我国著名雷达专家,现代预警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主持开展低空雷达技术攻关,研制成功我国第一部中低空兼顾雷达,并在国际雷达装备同台竞技中为国产雷达赢得了世界声誉。
郑哲敏院士是国际著名力学家,我国爆炸力学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之一,是中国力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阐明了爆炸成形的机理和模型律,解决了火箭重要部件的加工难题,发展了一门新的力学分支学科——爆炸力学。
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良镛 谢家麟
吴良镛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同时也是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
谢家麟院士是国际著名物理学家,我国粒子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多次就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重要建议和指导意见,对促进我国加速器领域的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201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王振义 师昌绪

王振义院士,血液学专家,在60余年的从医生涯中,为医学实践和理论创新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造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奠定了诱导分化理论的临床基础;确立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上海方案”,阐明了其遗传学基础与分子机制,树立了基础与临床结合的成功典范;建立了我国血栓与止血的临床应用研究体系。

师昌绪院士一直致力于材料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工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等材料的研究与开发。他的成果使我国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由锻造到铸造、由实心到空心迈上两个新台阶,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自主开发该关键材料技术的国家,迄今为止已大量应用于我国战机发动机。
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孙家栋 谷超豪

孙家栋院士,为我国突破卫星基本技术、卫星返回技术、地球静止轨道卫星发射和定点技术、导航卫星组网技术和深空探测基本技术做出了重大贡献;为创建和发展我国人造卫星总体技术、卫星航天工程管理技术和深空探测技术,做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贡献。

谷超豪,著名数学家,在当今核心数学前沿最活跃的三个分支: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及其交汇点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徐光宪 王忠诚

徐光宪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化学家和教育家。他基于对稀土化学键、配位化学和物质结构等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发现了稀土溶剂萃取体系具有“恒定混合萃取比”基本规律,在20世纪70年代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该理论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稀土分离工业。

王忠诚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代神经外科专家,也是我国神经外科的开拓者之一。在半个世纪的医学生涯中,他为我国神经外科事业的发展壮大、走向世界做出了创新性贡献。
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征镒 闵恩泽

吴征镒院士是著名植物学家,从事植物学研究和教学七十年,是我国植物分类学、植物系统学、植物区系地理学、植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植物资源研究的著名学者。

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200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李振声

李振声院士主要从事小麦遗传与远缘杂交育种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科学成就,同时开展了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吴孟超 叶笃正

吴孟超,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❽ 2010年度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及其事迹

师昌绪院士 在国内首先开展了高温合金及新型合金钢的研究与开发
王振义院士 成功实现了将恶性细胞改变为良性细胞的白血病临床治疗新策略

❾ 有没有人即使中国科学院院士又是中国工程院院士

双院士数据:
清华大学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吴良镛 建筑学与城市规划 19801995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2 张光斗 水利水电工程 1955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哈尔滨工业大学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刘永坦

信息技术科学部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1991

1994

科学院院士

工程院院士

2

宋健

信息技术科学部 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

1991

1994

科学院院士

工程院院士

浙江大学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路甬祥 机械工程学系 1991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北京理工大学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王越 信息与通信工程 1991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武汉大学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李德仁 遥感、全球卫星地位和地理信息系统 1991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北京邮电大学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陈俊亮 通信与电子系统 1991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西南交通大学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沈志云 车辆系统动力学及控制 1991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中国农业大学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石元春 土壤普查和盐渍土动态研究 1991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研究员、特邀顾问,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会长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师昌绪 合金钢、高温合金及材料强度 1980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有研总院名誉院长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王淀佐 矿物加工及冶金 1991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原中国工程院院长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朱光亚(已逝) 原子核物理 1980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原北京大学原计算机研究所所长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王选(已逝) 计算机应用 1991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中国光学界的重要学术奠基人、开拓者和组织领导者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王大珩(已逝) 光学研究及光学仪器制造 1955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中国无机材料学主要奠基人之一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严东生 材料科学研究 1980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结构力学专家和工程教育家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李国豪(已逝) 桥梁结构力学 1955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中国化学工程学家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侯祥麟(已逝) 燃料化工 1955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爆炸力学、应用力学专家、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所长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郑哲敏 热应力、振动与水弹性力学 1980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家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周干峙 建筑学和城市规划 1991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矿床地质学家
序号 姓名 学科 评聘年份 备注

1 常印佛 地质学 19911994 科学院院士工程院院士

❿ 傅恒志的学术领域

傅恒志院士是我国著名的冶金材料学家,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曾执掌著名的西北工业大学8年之久。
傅恒志的一生,可谓是格物致知、求索创新的一生。
他于1988年创建了国内唯一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要基础研究项目(973)和国防预研项目的课题,出版有《高温合金及其熔炼技术》等专著4部、指导博士30余名、硕士40余名、博士后10名。
1958年,傅恒志作为当时全国铸造学科唯一的留苏研究生,远赴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学习。苏联铸造界最有声望的聂亨齐教授是傅恒志的导师,曾对他提出的熔炼特殊材料的高温合金新技术设想大加赞赏: “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具有创新思维。好! ”当时傅恒志研制出了新型高温合金系列,其中镍铬基新型高温合金就被运用在苏联航空发动机的叶片上,填补了国际高温合金领域的空白,获得苏联科学技术发明专利。
1962年,傅恒志研究生毕业的同时,因其成就卓著又获得了副博士学位。
从苏联学成归国后,傅恒志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材料学方面的研究。他在科教事业中还拥有许多首创和第一: 西北工业大学铸造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培养出我国第一位铸造工程博士,国内首创以控制液固界面位置为基准的定向凝固稳态及非稳态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和晶向三维控制技术,在国内率先建立了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液固界面非平衡溶质再分配和定向组织超细化的概念,这些新颖的观点,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被认为是凝固理论界的突破……
傅恒志院士献身科教事业,硕果累累,业绩辉煌。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发明奖4项,获部、省级特等奖及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上百篇被载入《SCI》《EI》《美国化学文摘》《国际宇航文摘》《应用物理学报》等国际文摘和著名刊物。他在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他在第五届国际大学联合会上被推荐为理事会成员;1992年被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技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同年由美国传记研究院提名并获世界终身成就奖;1993年成为我国首批入选由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组成的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1995年年初被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同年5月,又高票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在航空航天材料及其加工技术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曾主持了多项型号研制任务,他提出的特种合金及其金属间化合物航空航天发动机叶片液态无模电磁成形和超高梯度超细化定向凝固技术属世界首,为我国航空发动机领域向推比10以上发动机方向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材料和工艺基础。
傅恒志院士博学多识,治学严谨,具有敏锐的科学思维,始终站在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精辟的提炼出材料及其加工过程的科学问题,特别对航空航天用高温结构材料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宽以待人、严于律己、诲人不倦,以其科学家的胆识和魄力,对促进材料和加工学科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曾于1988年创建了国内唯一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傅恒志院士长期从事铸钢、铸造高温合金、定向和单晶凝固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液固界面非平衡溶质再分配的概念及相关函数关系;在亚快速定向凝固及组织超细化、高温合金和稀土永磁合金的凝固组织与性能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获得性能提高数倍的超细胞/枝晶定向组织.“ZMLMC超高温度梯度定向凝固方法与装置”获1994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与此同时还获得包括《定向凝固超细柱晶组织及其形成机制》在内的多项国家发明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出版《高温合金及其熔炼技术》等专著4部、指导博士30余名、硕士40余名、博士后10名。
铸钢、铸造高温合金、定向和单晶凝固理论和技术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要基础研究项目(973)和国防预研项目的课题,并以大推力、超高温发动机为研究背景,自主开发耐热温度在1000℃以上的钛铝基金属间化合物无(软)接触电磁成形单晶定向凝固发动机叶片的制备技术。该技术的开发成功将使我国的航空航天发动机材料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出现一个崭新的局面。
1961年研制出新型高温合金,用于生产。在合金非平衡定向凝固及组织控制的研究中,提出了非平衡溶质分配的新概念。撰有《高温合金非平衡状态的凝固特性》等论文。在非平衡凝固理论、亚快速定向组织及组织超细化、高温合金、稀土永磁合金的凝固组织与性能、电磁约束成形定向凝固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开创性研究。领导研制的超高梯度定向凝固装置的温度梯度可达1300°C/cm,超出当时国际最好水平达三倍之多;主持创建了枝胞转换及亚快速定向凝固的理论框架,开辟了单晶及定向组织超细化研究的新领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电磁成形定向凝固新技术。
1938年抗战初期,全家逃难,辗转到西安。
1947年,傅恒志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西北工学院机械系。在迎接解放的日子里,这位热血青年,参加了青年团,担任团支部书记,
1950年加入了共产党,同年毕业。
1952年至1955年,他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
1958年,傅恒志作为当时全国铸造学科唯一考取的留苏研究生,赴苏联列宁格勒工学院,师从苏联铸造界最有声望的权威聂亨齐教授,进行耐热合金的研究工作。
那时,用于航空航天尖端技术领域的镍基高温合金,性能优良?但在世界上,此种合金都以高含量的铝、钛作为主要强化元素,必须在真空下熔铸,否则极易氧化。而在上世纪60年代初,国内这样的真空冶炼设备极少。针对这一实际情况,傅恒志想:能不能搞出一种既不含铝、钛,又不需真空熔炼,而其性能又与含铝、钛的镍基高温合金相当的高温合金呢?如果有了这种高温合金,不就解决了国内对这一高温材料的急迫需求吗?这可是一个破天荒的大胆设想! 傅恒志小心翼翼地把这一设想告诉了自己的导师聂亨齐教授,得到了导师的大加赞赏:“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具有创新思维。好!”
在导师的支持下,傅恒志进行了艰难的探索。他先后设计了60余种合金方案,每一种方案的性能测试都要在800℃的高温下持续做6000小时的实验。为了实验,他常常废寝忘食,通宵不眠。经过两年多时间的不懈努力和反复筛选,在对镍铬钼钨铌合金系列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终于研制出了″无铝、钛的镍铬基″这一新型高温合金系列。傅恒志把这些研究成果写在论文《镍铬基铸造高温合金组织和性能的研究》里,在论文尚未答辩、合金尚未最后定型的情况下,他研制的镍铬基新型高温合金就被用在苏联航空发动机的导向叶片上。为什么苏联航空专家特别喜欢这种新型合金呢?因为该类合金虽然不含铝、钛,不需真空熔炼但却达到了当时世界上含铝、钛的镍基高温合金的优良性能,即不但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而且具有优异的铸造性能。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填补了国际高温合金研究领域的一项空白,当之无愧地居于国际领先水平,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赞誉。也正因为如此,他的这项研究成果获得了苏联科学技术发明专利。1962年,他从列宁格勒工学院物理冶金系研究生毕业时,获得苏联科学技术副博士学位。
标新立异 勇攀高温合金研究高峰:
傅恒志1962年从苏联学成归国后,继续致力于高温合金的成份、组织、铸造性能与力学性能关系的研究。高温合金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舰船、发电、机床、石油和化工等工业中的耐高温材料,在航空发动机上主要用于制作热端部件。他针对新型发动机发展的需要,开展了对涡轮叶片定向凝固和单晶技术的研究,在国内首创了以控制液固界面位置为基准的定向凝固稳态及非稳态过程的计算机模拟和晶向三维控制技术,显著改善了定向和单晶叶片的组织及性能,为我国叶片的定向凝固和单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此后,针对现行定向凝固温度梯度低、冷速小、组织粗大的缺点,他又提出了超高梯度定向凝固和组织超细化的新构思,成功地获得定向超细柱晶组织。在镍基和钴基合金中,所得到的结晶组织较HRS定向凝固这一通用方法细化4~10倍,高温持久性能超出同类合金1~2倍。他领导研制的超高梯度定向凝固装置,其温度梯度超过当今世界最高水平3倍多。由于在高梯度晶体生长和超高梯度定向凝固装置的研究上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这两项技术分获航空航天部一、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及国家发明二、三等奖。
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对磁性材料提出了新的要求,用传统粉末冶金方法制出的稀土永磁材料性能极脆,很容易破损,无法制作出很薄或形状复杂的永磁体。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傅恒志教授以凝固理论、磁学理论和复合材料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引入塑性相的新构思和运用控制凝固过程的新手段,经过几年的努力,建立了第二代(钐-钴)和第三代(钕铁硼)永磁体的铸造组织、成分、凝固特性、晶体取向和磁性能的关系,发明了可加工的稀土钴永磁材料。这种材料可以车削,可以变形,也可以切削成仅0.2毫米厚的超薄磁片,从而突破了钐钴合金完全脆性、不可能加工的禁界;而且所获磁能积居当时国际同类材料的领先水平。已成功地应用于国产卫星的隔离器上,并获得了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发明三等奖。
九十年代,针对航天工业的需要,傅恒志教授又领导开展了对超细石英纤维加工机制和析晶性的研究,所研制的高纯超细石英纤维,被国家高技术新材料鉴定组确认为:“其性能已相当于美国同类产品水平,填补了国内空白。”如今,高纯超细石英纤维已用于航天防热陶瓷瓦,其理论成果获1994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
1995年,傅恒志教授承担了“单晶与定向叶片组织超细化与自约束成形综合技术”的课题研究。这一课题研究试图解决材料冶金技术上的两个重大难题:一是如何提高单晶及定向凝固技术装置的温度梯度;二是如何消除液态合金在成形过程中的污染。傅恒志教授致力于对高温合金定向凝固技术的研究,探索了提高定向凝固过程的温度梯度的途径,推出了超高梯度ZMLMC定向凝固方法,在实验室实现了高达1000K/cm以上的温度梯度,比德国Leybold公司生产的定向凝固设备的温度梯度整整高出10倍左右,达到了当今世界领先水平。这项成果因而获得了航空航天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防类)。
硕果累累 奋斗不息:
傅恒志院士献身科教事业硕果累累,业绩辉煌。他先后获国家科技进步及发明奖4项,获部、省级特等及一等奖4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上百篇被载入《美国化学文摘》、《国际宇航文摘》、《应用物理学报》等国际文摘和著名刊物。他多次应邀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及到国外讲学:先后在美国里海大学、美国国家标准局、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等院校和研究所做学术报告;他还多次赴前苏联及俄罗斯、乌克兰的一些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访问讲学。
在圣彼得堡国立技术大学及莫斯科航空材料研究院,他的“关于晶体定向生长及单晶高温合金问题”的讲学受到高度评价。圣彼得堡技术大学教授、苏联功勋科学家、科学院院士哈洛沙伊洛夫认为,傅恒志教授关于“定向凝固溶质再分配”的讲学,是“合金相变理论中的一个突破”。
他在科学研究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使他在第五届国际大学联合会上被推荐为理事会成员;1992年被俄罗斯国立圣彼得堡技术大学授予名誉博士称号,同年由美国传记研究院提名并获世界终身成就奖;1993年成为我国首批入选由世界著名科学家、教育家组成的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1995年初被选为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5月间又荣幸地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陕西省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航空学会副理事长。
桑梓情深 愿为家乡多奉献:
76岁的傅恒志院士乡音未改,见到家乡的亲人,心情激动,特别热情。他说,我是河南人,热爱河南,人老了,更加关注家乡,迫切希望为家乡做些贡献。1986年,我在苏联留学的同学何竹康担任河南省省长,我的学生赵地担任河南省委副书记,我担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受他们的盛情邀请,我和西北工业大学的几位领导从西安来到郑州,洽谈如何为河南省的经济发展尽力。在赵地同志的陪同下,我们参观了洛阳等几个发展比较快的城市,来到洛阳工学院,受到学院领导的热情接待,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后来,赵地同志回西北工业大学参加校庆,再次谈起为河南办点实事的问题。最后选中了洛阳工学院。
1998年牡丹花会期间,我再次来到洛阳工学院深入考察,双方开始合作。河南科技大学成立以来,聘请我为共享院士,兼职教授,专设了办公室。我感到责任在肩,时刻牢记在心,虽然这几年,我每年都要到河南科技大学两次,做场学术报告,指导一些工作,但,总希望工作做得更多一些,更好一些。希望河南科技大学的发展更快一些,为河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傅恒志院士受聘于河南理工大学:
2005年3月,傅恒志院士受聘于河南理工大学之后,他决定每年从该校给他的薪酬中拿出20万元,加上校方配套的10万元,共30万元作为资金来源,设立“金属材料及加工工程学科发展基金”,用于奖励河南理工大学师生。该发展基金于2005年10月建立,至今该校已有40余名师生受益。该基金主要用于支持该校材料学科建设,活跃学术氛围,促进学术交流,奖励品学兼优的材料科学及相关学科的在校硕士、博士研究生,激励他们在学业和研究工作中取得创造性成绩。
2005年受聘担任河南理工大学教授以来,创建了材料物理冶金研究所,引领学校材料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帮助凝炼并形成了凝固技术与亚稳材料、材料先进连接技术与相变理论及材料加工过程数值模拟等学术研究方向并取得重要进展。

阅读全文

与高温合金院士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模具试模费用会计如何处理 浏览:696
钢筋得弯锚长度应该是多少钱 浏览:739
如何快速切割钢筋混泥土 浏览:822
结构用焊管是哪种 浏览:54
广联达矩形钢筋笼怎么画 浏览:407
护栏撞了10米怎么办 浏览:608
防空洞钢管舞健身馆怎么样 浏览:527
焊接接头中以什么的疲劳度最高 浏览:178
经营钢材需要什么资质证明 浏览:142
如何表示钢管外螺纹 浏览:675
柳州钢铁集团有多少职工 浏览:354
制作铸铁模具比例是多少 浏览:996
什么材料能做好的模具 浏览:246
阿胶膏模具里涂什么油 浏览:607
什么是碳素钢管道 浏览:763
建筑变速钢筋怎么求 浏览:244
钢铁雄心怎么调低配置 浏览:978
山东合金钢管厂怎么样 浏览:260
气保焊接有氧气怎么办 浏览:221
模具文字水滴效果如何处理 浏览: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