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灯泡中的灯丝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普通灯泡是钨丝,如果是白炽灯的话没有灯丝,只是在灯泡表面那一层涂了一种化合物,而小灯泡的灯丝也是用钨丝制作而成的,希望有帮助
『贰』 白炽灯灯丝是什么材料
白炽灯灯丝材料是:1. 白炽灯发光时,灯丝温度达到2000℃以上,所以要求灯丝的熔点要高,选用钨丝作为灯丝就是因为钨的熔点高. 2. 白炽灯是利用电阻丝通电产生的高温来发光的,做成螺旋状有利于热能的聚集,还有为保障电灯按额定功率发光,需要较大的电阻,螺旋状也就是加长了电阻丝的长度,容易生产。
『叁』 我们使用的白炽灯泡的灯丝是什么做成的
答:白炽灯的灯丝是用钨制成的;因为钨的熔点高,不易熔化,白炽灯泡的钨丝在高温下会升华成钨蒸气,遇到灯泡玻璃后又放热凝华成固态钨附着在玻璃泡上,所以是先升华后凝华.
『肆』 灯丝是什么材料啊
灯丝是细钨材料。
因为灯丝发光时的温度高达2000摄氏度,在这样的温度下,一般的金属都已经融化了,只有钨的熔点高达3410摄氏度,同时钨的稳定性也好,所以灯泡里的灯丝是用钨丝拉成细长的丝来做成灯丝的。
灯泡应怎么做保养
1、灯泡的种类有很多,每一种所使用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如CFL节能灯,在开启使用时,是需要进行大约三分钟的预热,这样才能让灯泡发出最佳的灯源效果。而且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何种灯泡,都不能频繁开关,以免造成损坏。
2、灯泡在使用的时候,是会产生热量,让室内的温度升高,这时需要让室内保持通风,这样才能保证正常的使用,不至于缩短灯泡的寿命。另外,每隔半年左右,就需要对灯泡进行清洁,防止灯泡上堆积较多的污渍,影响使用。
『伍』 灯丝一般是什么材料做的呢
灯丝,灯泡或电子管内耐高温的金属丝,多为细钨丝,也有用铱或者它们的合金,通电时能直接发光、发热,或者放射电子、紫外线、形成高能电场或产生高能射线等激发荧光物质、稀有气体或形成等离子体等,产生各种颜色可见光
『陆』 灯丝有什么作成的
高温耐热的金属做成的,一般是合金的.钨丝,具有很高的电阻,使其消耗功率增加,发射,并且具有很高的熔点
『柒』 灯泡的灯丝是用什么金属制成的在,为什么选用这种金属做灯丝
钨丝,一般的金属在空气中温度高的时候(比如能发光的温度)会与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而钨丝它是一种惰性的金属,在空气中都不易发生氧化反应。而灯泡中充满了惰性气体,因此,在灯泡的惰性气体中可以长时间发光而不会烧坏。
『捌』 电灯的灯丝有多少材料
灯丝,灯泡或电子管内耐高温的金属丝,多为细钨丝,也有用铱或者它们的合金,通电时能直接发光、发热,或者放射电子、紫外线、形成高能电场或产生高能射线等激发荧光物质、稀有气体或形成等离子体等,产生各种颜色可见光。最早的白炽灯丝由爱迪生试验发明。通电后,将电能转换成内能再转换成光能的纯电阻用电器,主要是转换成光能.
灯丝形状
灯丝在室温下的电阻有几十欧甚至几百欧,这样大的电阻,其长度很长,灯泡无法容下,而且电流通过灯丝产生的热量很快就会发散出去,不能使灯丝达到预定温度(2000°左右),灯丝做成螺旋状,有利于保温,同时在相同电阻灯丝的情况下还可加大大缩短灯丝长度.
灯丝功率
由P=(U^2)/R以及R=ρL/S可知,U相同,R越大,功率越小,所以灯丝细而长的灯泡功率相对较小.
白炽灯丝
白炽灯的灯丝很细,是电炉丝的1/10~1/20左右,将灯丝绕成双螺旋状,灯丝间的螺距很小,便于集中热量,这样电流通过灯丝产生的热,很快使灯丝温度达到2500°以上,并保持这个温度,灯丝处于白炽状态,灯丝向外发射白光.虽然灯丝将消耗的电能转化为热,用以维持灯丝的白炽状态,白炽的灯丝只将7%~8%的电能转化为光,但这部分光是可见光,比电炉丝转化的可见光要强很多很多倍.[1]
分类
广泛被人使用的一种光源,它能散发出温暖晕黄的光线,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认为的灯泡。它的价格便宜,因此,钨丝灯泡也具有多变的式样以搭配不同的灯具。然而,钨丝灯泡的寿命并不长久,也不省电,它还会发出不低的温度,所以不可以距离纸张、纺织品或朔胶制品太近。
W91型钨丝适用于制造长丝,抗冲击长丝和其他高温电阻装置。
W71型钨丝适用于制造车灯灯丝和其他防震装置。
W61型钨丝适用于制造螺旋线圈灯丝。
W31型钨丝适用于制作白炽灯等的螺旋形灯丝.
W41型钨丝适用于制造滞留钨丝,钨加热元件。
W42型钨丝适用于制造滞留钨丝,钨加热元件和其他没有特殊温度要求的设备。
W11型钨丝适用于制造电极和铅。
特殊解释
1.本·拉登的粉丝
2.邓宁的粉丝。(邓宁,年轻歌手)
3.倒斗小说《鬼吹灯》的FANS
『玖』 手电筒的小灯泡的灯丝与白炽灯的灯丝都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金属钨做的,普通白炽灯多采用钨合金来降低成本,填充氪气、氙气的即卤钨灯则是采用纯的金属钨
『拾』 电灯的灯丝一般是用什么做成的
白炽灯(灯泡)的灯丝是用钨丝制成的。钨的熔点为3410摄氏度,所以很耐烧。
1879年10月21日,美国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经过六千次实验,终于发明了碳丝白炽灯。为了寻找合适的能制成碳丝的材料,爱迪生在研制白炽灯泡灯丝材料的过程中,曾试验过棉线、木材的细条、稻草、纱纸、丝线、马尼拉麻绳、马鬃、钓鱼线、麻栗、硬橡皮、栓木、藤条、玉蜀黍纤维,甚至连他老师的胡子、他老婆的头发都试验过了,最后终于找到一种最适合做灯丝的材料:南美洲出产的竹子(后改为日本的竹子)的硬皮烧成的碳丝,并且采用最快最彻底的抽真空的方法,即灌满水银再倒出来。寿命可达45小时(最初值)。与此同时,英国发明家J·斯旺也制成了碳丝灯泡并在英国申请了专利,二人的专利之争在所难免,后来二人达成和解,共同成立爱迪生—斯旺电灯公司,在英国建厂生产电灯泡。但因斯旺没有同时建发电厂,所以事业不如爱迪生发展的好。目前,美国人认为电灯泡是爱迪生发明的,英国人认为电灯泡是斯旺发明的
碳丝电灯泡寿命只有100小时,为了延长寿命,人们费尽心机,直到1908年,美国发明家库利奇发明了钨丝灯泡,才使寿命提高到300小时以上。1913年,美国的I.朗缪尔发明了螺旋钨丝灯泡,螺旋钨丝由于热量集中不易散失,使灯泡又亮又省电。他经过研究,发现钨在高温并高真空的条件下很容易升华,蒸发出的钨附着在灯泡内壁上,形成一层黑色的薄膜影响透光度,又因为钨丝的粗细和螺旋钨丝的间距有微小的差别,细的地方和密的地方温度就高,蒸发更厉害并形成恶性循环,使灯丝此处易断。为了延缓钨丝蒸发速度,他将玻壳内充入氮气,可以抑制钨丝的蒸发,这样就诞生了充气灯泡。1912年,日本的三浦顺一为使灯丝和气体的接触面尽量减小,将钨丝从单螺旋发展成双螺旋,进一步提高了发光效率。1915年,他把充的气由氮气改为氮气(N2)和氩气(Ar)的混合气体,此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虽然以后也有充入纯氩气、氪气、氙气的,但终因成本和性价比原因被淘汰。目前,充气白炽灯的平均寿命约1500小时。
白炽灯的效率只有8~11%,90%以上的电能都变成热能散发到空气中去了。光效很低,只有7~15Lm/W(灯泡功率越大,光效越高,最高不超过19)。
结构是:一个梨形的玻璃泡,小头是三层的结构,最外边是玻璃泡,中间是玻璃芯柱,最内层是抽真空用的玻璃管,该玻璃管下头与灯泡内相通,另一头接抽真空的管子,抽完真空再充气,最后用火焰封死。中心的玻璃芯柱下端是实芯的,端头有一个玻璃小圆盘,小圆盘周围呈放射状烧有钼(Mo)丝支架,两根与玻璃烧在一起的杜美丝(含铁57%镍43%的合金外包铜或镀铜并处理成氧化亚铜,再涂以四硼酸钠)把电从外边引进来,所以要使用杜美丝是因为它的热膨胀系数和玻璃相近,并且和玻璃的亲和性很好,这样就使灯泡不容易漏气,使用寿命长。杜美丝下端接金属丝在灯泡内,折成鼻状,穿入灯丝并挤紧。灯丝是很细的钨丝制成的螺旋弹簧状,两端与金属丝相连,中部穿入放射状钼丝支架端部圆圈小鼻中。 两根杜美丝上端在灯泡外,分别用焊锡焊在灯口的两个电极上。
灯泡的灯口有两种形式:螺口式与卡口式(又名:别把式)。螺口式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但安全性差,不耐震动。卡口安全性好(两个电极均从顶端引出,铁壳不带电),耐震动(车辆上全部使用卡口),但结构复杂(特别是灯头)、制造成本高。
我国固定场合使用的全部是螺口,规格是E27(外径27mm),只有些小灯泡(例如冰箱和微波炉中的照明灯)才用E14口的。广场用E40口的。
白炽灯启动电流是正常工作电流的8~10倍(但只要0.12秒即可稳定到正常值),所以,白炽灯不适合频繁启闭,否则很容易烧断灯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