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柴火灶怎么做最肯着
那时放学回家最温馨的事,就是坐在灶门前帮做饭的母亲添柴烧火。当然这一举动主要还是想趁机偷上一嘴。
有柴火灶的年代,才有袅袅升起的炊烟,有了炊烟的天空,才有随风飘散的诗和扑鼻的菜饭之香。
每次吃完蘸水菜豆腐下苞谷面饭之后,母亲总会对我说:"二毛,肠子都胀断了啊!"
1998年,我在成都开"川东老家"餐厅时,曾专门用土砖砌过一灶门向西的柴火灶,还特地砌了一个冒过屋瓦的烟囱。主要用来做锅巴和烙绿豆粉以及在灶孔里红火灰中炮制海椒做"烧椒皮蛋",这够正宗的吧!有时嘴刁得不行时,也炒上一份妈妈的"酱爆回锅肉"来过瘾,因为柴火灶中宽敞而封闭的火域,会使得受热均匀的回锅肉更加香腴滑嫩。
由于灶既是文明的象征,也是一个家族、家庭无形的凝聚力量,所以中国古代有用"大牢"(牛、猪、羊)及"小牢"(猪和羊)祭灶神的习俗,以此保佑家族、家庭的团结。即使分了家,也不能分灶,因为一旦分灶,整个家族也已步入分裂的边缘。所以中国有句俗话:"分家不分灶,分灶即拆家。"
到了上世纪80年代,煤炭渐渐取代了柴火,鼓风机取代了吹火筒,灶门前还多了一把冷冰冰的钩煤火的铁钩。于是灶门前的小人书,红色火苗上翻炒的回锅肉,柴火灰中的煳辣椒,以及飘散在黄昏里的炊烟,随着做得一手好菜的母亲的离世,都消逝在了1984年的那个寒冷的初春。
1.将黄豆在清水中浸泡5小时,用石磨或打浆机磨成带豆渣的浆。
2.将青菜(芥菜、小白菜、嫩南瓜均可)洗净切成细末。
3.把浆倒入一大锅煮沸断生,倒入青菜细末,边煮边用勺推搅至熟,转小火微开不沸时,加入适量石膏或卤水,用勺轻轻推动,使浆和菜凝成团,并让淡绿色膏水慢慢透出,就可以用钵和大碗盛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