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日本钢材造假是真的吗
日本钢材造假是真的,10月8日,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神钢)承认,2016年9月至2017年8月期间,旗下多家工厂长期篡改部分铝、铜制品的强度、尺寸等出厂检验数据,以次充好。该公司13日进一步证实,其旗下9种铝、铜、钢铁产品也发现存在证书造假等问题,被波及的问题产品购买方增加至约500家,事态进一步严重。在中国、泰国等海外据点生产的制品也存在篡改检测数据或未实施必要的检测等情况。同时,神钢承认,从10年前就已开始伪造数据,包括管理层在内的数十名雇员参与其中。事情曝光后,日本神户制钢公司的股票遭到抛售,在几天中暴跌了近 40%,即便高层领导们不停的“开发布会道歉” 依旧没能止住一泻千里的跌幅。
虽然造假丑闻最近才被暴光,然而早在十几年前,我国技术人员就曾识破日本奸计:因三峡工程建设需要,2003年我国从日本进口了数千吨钢铁,这些钢铁将被用于制造一批重要的发电机组件。按照规定,这批钢铁到货后我方随即进行了抽样检测,但是检测结果令我国检测技术人员不敢相信-----送检样品几乎全部不合格!面对这一结果,日本人当然不会认账,甚至怀疑我国的检测过程不够专业。检测人员顶住压力,前往权威机构进行试验鉴定,结果依然表明这批进口钢铁不达标。在此期间日方还想通过贿赂我方人员,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我们没有含糊,最终这批钢铁被退回。由此看来,日本钢铁造假也是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若非如此,那就是日本特地生产了一批残次品卖给我方,目的就是给三峡工程埋下隐患,可这一奸计最终被我们识破。
日本钢铁造假惊人!
㈡ 日本哪个大型大钢铁企业曝出造假丑闻
10月8日,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曝出造假丑闻,汽车、飞机、军工、高速列车等多个领域的制造商遭到波及。
这家“超级钢企”出事前,日本制造业代表企业近年来已是频现违规、造假、瞒报、谎报等丑闻。“日本制造”光环褪色的背后,暴露出日本企业文化乃至社会风气的负面变化。
神户制钢所承认,旗下多家工厂长期篡改部分铝、铜制品的强度、尺寸等出厂检验数据,以次充好。这家企业否认管理层串通造假。
日本防卫省10日说,问题制品也可能被用于生产自卫队的飞机和制导武器。
这不是神户制钢所第一次曝出造假丑闻,放在整个日本企业界也不是一个孤立事件,反映出日本企业在海外竞争和产业转型压力下普遍存在的结构性问题。
日本拓殖大学经济学教授朱炎认为,日本企业近年曝光的丑闻大多是有组织参与、集体隐瞒,凸显企业缺乏内外监督机制、纠错赏罚机制。
企业管理层为降低成本,与合作伙伴搞内幕交易,对产品质量缺乏长期监督,对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商压价,后者也因相似压力放松了品质要求。
朱炎指出,一些老牌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以为即便产品质量有所下降,也可以凭借过去积累的声誉把问题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日本立正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苑志佳说,日本早就处在产业转型的关口,但进展太慢。日本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劳动力成本高企等难题预示“不转型必衰退”的前景。近年来制造业企业的丑闻只是开始而已,今后可能会不断出现。
㈢ 日本钢铁造假丑闻是怎么回事
日本第三大钢铁企业神户制钢所8日承认篡改部分产品的技术数据,以次充好交付客户。问题产品波及丰田汽车、三菱重工等约200家日本企业,日本新干线部分车辆也有使用。分析人士指出,神户制钢所丑闻可能给长年来号称以质取胜的日本制造业信誉一次带来巨大打击。10月13日上午,神钢发言人Gary Tsuchida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就曾表示:“现在可以确认是的铝、铜部门存在数据造假,同时钢铁可能也有隐患。”
当日下午4时,神钢召开紧急发布会,就公司被曝出篡改钢铁制品数据做出解释说明及公布调查结果。神钢高管胜川四志彦在发布会上证实,加上此前公布的客户数量,受影响的客户共计大约500家。这一数字是神钢此前声称的“约200家”的两倍之多。记者查阅报告发现,不端行为包括改写和客户约定好的规格表上的数据、改写测试结果、不执行部分先前和客户约定好的检查与测试等。Gary虽承认这类行为是不对的,但他仍向《财经》表示:“客户正在做产品的检测,截至目前还没发现质量问题。有时候部分产品虽然没有符合客户要求,但质量依然不会有问题。”
在更早一些的10月12日,神钢董事长兼社长川崎博在东京就篡改铝制品性能数据问题向经济产业省制造产业局道歉。有媒体报道称,神钢将以两周左右为目标汇总安全性验证结果,一个月以内公布原因和应对措施。但Gary告诉记者:“我们不知道要花多少时间来找出结果,公司依然在努力寻找。”他表示,目前神钢执行的调查主要在日本国内进行。
问及事件发生原因时,Gary称:“我们暂时不清楚公司内部为何会发生数据造假。许多日本企业非常重视投诉环节,今年铝、铜制品部门开始了自查工作,在此期间发现了这个问题。”
神钢最新发布的声明称,为保证调查的公平与中立,川崎博已委任一家外部的法律公司来执行调查以获得有关不端行为事实的全面图景,包括之前已经报告过的不端行为。声明中还包括一系列神钢之后防止此类事件重演的举措,包括通过重组质量保证组织来加强对质量问题的监管、检验检查体系和资本投资来提高质量等。
其实,在汽车业内,日本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造假行为已不是第一次发生。日本高田公司生产的“死亡气囊”因存在数据操控和篡改的问题,近十年来已经在全球造成近200人伤亡的恶果。相似的是,高田的客户除了日本整车企业,还有宝马、奔驰等全球19家整车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