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汉阳铁厂耗资巨大,为何刚投产就濒临破产
文/寂寞的红酒
汉阳铁厂是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斥巨资打造的一家现代化钢铁企业,是我国晚清时期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钢铁厂,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不过汉阳铁厂虽然历时三年、耗资巨大,但投产没多久就处于了破产的边缘。那么汉阳铁厂砸了那么多钱,为何刚投产就濒临破产?
第一,汉阳铁厂是张之洞搞得一项政绩工程。张之洞创办汉阳铁厂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为了升官,搞一些政绩和声望出来,所以他不听李鸿章和盛宣怀的劝告,执意要把汉阳铁厂放在眼皮底下,把汉阳铁厂设在了既不产煤炭也产铁矿的汉阳,理由是他希望能在武昌总督署看到钢铁厂冒烟。也许很多人认为不可思议,其实从张之洞个人来讲这并没有什么不对的,他算的是政治账,他要让天下的人都看到他的铁厂机器轰鸣,看到他的政绩,和官帽比起来银子根本不算什么,反正也是花的国家的钱。就这样,一个耗资巨大的政绩工程出现了,不管铁矿石还是焦炭都得从外面运,所以生产成本高的吓人,铁厂锅炉一开,每天就要赔2000两银子,湖广再有钱也禁不住如此造,汉阳铁厂就是个无底洞,所以投产没多久就处于了破产的边缘。
第二,汉阳铁厂是典型的封建制国企,官本位盛行,管理者不懂经营,里面又多是吃国家饷银的关系户,所以造成了铁厂经营管理不善,产品乏善可陈,问题一大堆,积弊难反。由于生产的钢铁产品不过关,不仅国外不愿意采购,国内厂矿企业也不愿意买,造成产品严重滞销,铁厂一直在亏钱。铁厂不盈利,官员贪污腐化,又有那么多关系户吃白饭,所以铁厂几乎让他们吃黄了。虽然盛宣怀接手,汉阳铁厂略有起色,但盛宣怀也没撑几年,汉阳铁厂最终由于负债累累落入了日本人之手。
第三,当时中国工业技术落后,缺乏完整的工业体系和技术积累,汉阳铁厂没市场、没技术、没人才而且还面临严重的资金问题,想搞起来非常困难,这和当时的时代有关。此外,由于清政府腐朽,洋人在中国享有种种特权,因此外国钢铁在中国市场非常有竞争力,从国外运过来钢铁比国内还便宜。汉阳铁厂仅仅依靠官府的背景硬撑着,但这种靠行政权力支撑的企业在张之洞离任后,缺少了政府的保护和支持,所以很快陷入了困境。面对汉阳铁厂的烂摊子,接手的大买办盛宣怀也是无力回天,最终把汉阳铁厂大部分股份和优质铁矿石都廉价卖给了日本人。
㈡ 谁创办近代第一个钢铁厂
汉阳铁厂于1894年建成投产,有248立方米高炉2座,8吨酸性转炉2座、10吨平炉1座,钢轨厂有800毫米轧钢机,还有铁货厂、熟铁厂、机器厂、铸铁厂、打铁厂、鱼尾板道钉厂、自备电厂和轮船厂、码头,总投资546万两白银。汉阳铁厂初期资金不足,经营不善,焦炭无着,产品质量低劣,出现亏损。1896年,张之洞将钢铁厂交给实业家盛宣怀,由官办改为官督商办。盛宣怀接手后,实行股份制,引入商家资金,扩大生产规模。为解决燃料问题,1898年投资建设萍乡煤矿。1902年进行拆转炉建平炉等技术改造,产品质量有较大提高,曾远销美国、日本,并为国内修建铁路提供了钢轨和零件近6万吨。在兴建汉阳铁厂的同时,张之洞还从德国购买采矿设备,建设大冶铁矿,铺设了30多公里轻便铁路,使之成为中国第一个采用近代技术开采的露天铁矿。该矿于1891年开始生产铁矿石,年产4万吨;1896年至1934年共采铁矿石1200万吨,其中340万吨供汉阳铁厂,860万吨运往日本。1907年,萍乡煤矿基建工程完成,年生产能力达90万吨。1908年产煤40万吨,焦炭18万吨。
1908年,盛宣怀为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申请将汉阳铁厂、大冶铁矿、萍乡煤矿联合组成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改官督商办为完全商办,并新建150吨混铁炉,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1910年新建477立方米的第三高炉出铁。1909年至1911年建成30吨平炉4座。辛亥革命后,在大冶石灰窑新建铁厂,有高炉2座;汉阳铁厂又建477立方米的第4高炉和30吨的7号平炉,并相应扩大了萍乡煤矿和大冶铁矿的生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钢铁价格猛涨,汉冶萍公司一度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