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由于人类利用资源不善,造成我国的地质灾害有哪些(具体事迹
大炼钢铁,造成森林毁坏,水土流失。
② 大炼钢铁运动导致了什么样的严重后果
全民大炼钢铁运动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极大浪费,严重削弱了农业,冲专击属了轻工业和其他事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严重影响了人民生活,挫伤了群众的积极性。
1958年,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了片面追求高速度的冒进倾向,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各地逐步展开。
工业方面的大跃进以全民“大炼钢铁”运动为中心。
1957年11月,毛泽东曾提出要在15年左右时间在钢铁等主要工业品的产量方面赶上和超过英国的口号。在“ 以钢为纲,全面跃进”的口号下,钢铁生产指标越提越高。北戴河会议正式决定并公开宣布1958年钢产量为1070万吨 ,比1957年翻一番,号召全党全民为此奋斗,开展空前规模的大炼钢铁运动。
③ 话说《富饶的贫困》_富饶的贫困
我带着青年人对《富饶的贫困》一书所关心的问题,请教于该书的两位作者—王小强和白南风。34岁的王小强,现任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副所长。和他同龄的白南风是该所社会室主任。
寒暄之后,我们开始了下面的谈话。
俞:《富饶的贫困》一书是青年中的抢手货,很受欢迎。这书名起得富有辩证意味,令人琢磨。那么,在着手写这本书时,你们是怎么考虑的呢?
白:着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们有过这样几方面的考虑。首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我们觉得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很大影响。如果我们的眼睛只盯着比较先进的地区,那么,落后地区迟早会拖整个国民经济的后腿。比如说,会造成整个国民经济有效需求的不足,或者说结构性供给不足等。所以,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来讲,落后地区的发展也是很有意义的一块。其次,假如把落后地区放大到一定程度来看的话,那么,落后地区的发展也就是我们整个国家的发展问题。因为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是一个不太富裕的国家。研究落后地区,对于看清中国的许多现实问题也是很有益处的。第三呢,主要与我们自身的经历有关。我们俩都在农村插过队。我在山西的吕梁地区插队九年,那是一个十分贫穷的地方,相当落后,在那里的生活经历,使我们对落后地区有一种感情上的关注,总感到自己有一种义务,应该努力使落后地区的人民的生活过得好一些。这就是我们所考虑的。
俞:在这本书中,我注意到:你们把人的素质差作为落后的规定,这与我在一些书中看到的和平时听到的对落后的规定不大一样。能不能谈谈,你们为什么要把人的素质差作为落后的规定?王: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发展经济学著作,第一章往往就是关于如何识别“落后”的学术讨论。总产值、人均产值、国民收入、人均收入等等各种经济指标常常被人们用来证明落后。可是,如果有谁想用这些经济指标去发现造成落后的原因时,他在这些经济指标中得到的信息只能是:落后的原因是落后。为什么同是党的领导,同是改革“大锅饭”的经济体制,不同的区域之间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异?调查中,我们发现,这是因为同一个政策环境下,人的行为不同,所以,我们得出这个结论:落后的本质规定是人的素质差。
白:其实,落后地区人的素质差是一个明显的问题,只是人们习惯于用经济指标来衡量。这是一个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问题。有的人认为,人的素质差是由于他本身落后,有的人则认为,就是因为落后才造成人的素质差,这实在难以争论清楚。但是,我们认为,仅仅看到生产落后,而不看到人的素质差的话,你将难以下手改变这种状况。所以,我们把矛头瞄准了人的素质。
俞:假如用历史的眼光看,人的素质差这个落后的规定是不是可以用来解释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落后?
王: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我认为不应该这样说。把落后的规定用到这个层次去,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了。因为,从广义的范围来看,你很难说,谁先进,谁落后。比如说,古希腊古罗马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祥好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必须达到它那种先进的程度才能继续前进。历史的进程给我们显示了这样一幅图象:恰恰是连有没有奴隶制都仍是一个争论不清的问题的东方,创造了比它更先进的文明—中世纪文明。马可·波罗来中国时,在他的眼里,中国简直是天堂。可是,西方在继中世纪的黑暗之后,现在却又是另一番景象:高度发达的生产力,迅猛发展的科学、文化技术。所以,不能笼统地说,哪个地区,哪个民族是落后的。当然,在一个非常狭窄的意义上讲,比如说,古希腊古罗马的时候,他们先进了,我们落后了;中世纪的时候,我们先进了,他们落后了;现在,他们先进了,我们落友基后了,这都是可以的。
俞: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你们这个落后的规定—人的素质差是相对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来说的,是特指人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素质差?
王:可以这样说。
俞:那么,依二位之见,要改变人的素质,应当从什么地方入手呢?
王:改变人的素质应当从改变人的生活方式入手。落后地区的人们一心向往自给自足的拥有上百头永不出售的牲畜的生活,他们觉得“天上掉下来”的先进技术一钱不值,因为他们在生活中用不到它们。所以,只有使落后地区的人对目前的生活方式产生不满,有一种追求新的生活方式的欲望,追求欲望越高,传统的生产方式与欲望的矛盾就会好宴谨越大,他们放弃传统的生产方式,踏入商品经济的领域的可能性就越大。
俞:你们在书中还谈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没有积极性,不论是什么经济都不能发展,但是有了积极性,并不等于改革就万事大吉。因为你们发现同一个责任制,竟会焕发出两个方向的积极性,这种现象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些什么联系呢?
白:中国农村很穷,很落后,原因是“大锅饭”体制捆住了农民的手脚,解决“大锅饭”问题自然是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根本措施。但是,由于发达地区的商品经济的发育程度,比如市场的发育和个人商品生产素质的发育,都要远远高于落后地区。这里包括思想观念,也包括外部环境,比如社会经济结构,市场发育程度等等类似这样的东西。由于发达地区已经存在了一定的商品经济基础,因此,在解决“大锅饭”的情况下,他们焕发出来的积极性、首先是一种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就说温州吧,这个地区人口密度高达每平方公里525人,每个农业人口只有0.55亩耕地,而且资源贫乏,但是,改革才几年,温州模样大变,一座座楼房平地而起,市场繁荣,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是谁创造了奇迹?国家没有投资,也没有人搞规划设计。这完全是由于责任制解放了千百万农民家庭发展商品经济的积极性的缘故。而落后地区呢?因为市场狭窄,发育程度很低,整个经济基础的商品化程度也很低,有相当一部分人甚至没有商品交换的意识。所以,尽管解决了大锅饭问题,人民也焕发出了极大的生产积极性,但是,这种积极性是一种自然经济的积极性。贵州的例子就很典型。贵州的思想早就解放了。从1979年就开始大面积地推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缓解了30年来在“大锅饭”体制下始终不能解决的群众温饱问题。值得注意的是,还是这个积极性,同时创造了毁林开荒的“奇迹”。在1980年到1982年3年中,毁坏森林113.41万亩,被人称为继“***”时的“大炼钢铁”、“十年浩劫”中的“以粮为纲”之后的第三次大破坏。所以,并不是有了积极性,改革就会万事大吉了。
王:我们并不是否认落后地区给农民解决“大锅饭”问题的意义。任何时候,腿脚活络总比绑着要强。我们强调这两种意义在于:提醒大家要去注意表现在产值、国民收入等一系列经济指标背后的问题。落后地区的产值或速度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比发达地区还快,这并不意味着落后地区真的发展了,因为它是通过自然经济手段,比如大规模地毁林开荒得到实现的。那么只要有山可烧、有荒可开,落后地区的产值和速度就有可能继续提高。而实际上,落后地区用自然经济手段实现的产值或速度越高,落后地区的落后就越严重,越突出。
俞:看来,简单地把改革理解为“松绑”,和小看落后地区开发的意义,以为照搬西方商品经济模式就能够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这种简单的认识都是站不住脚的,都缺乏对中国国情的了解。那么,落后地区的出路在哪里呢?
白:落后地区的出路问题不是几句话能够说清楚的,而且凭我们这些粗浅的想法,也难以给一个完满的回答。不过,我们认为,落后地区的出路在于利用自己的优势进行改革。落后自然不好,但落后地区又有自己的一些好的条件。比如说,由于工业薄弱,产业和产品结构单纯,在实行价格改革时,落后地区要比发达地区容易得多,也可以彻底得多,坏事也就变成了好事。所以,落后地区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立足于自己的基础,进行组织和制度上的改革,通俗一点说,就是要发展商品经济。它的突破方向是搞活流通,创造一个可以实现等价交换的外部环境。王:至于中国改革的道路怎么走下去,更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过,我觉得不管怎样,必须找到我们民族的生命力所在,如果找不到民族的生命力所在,我们的改革,我们的民族振兴就没有希望。你可以把我们制度中的一些弊病挑得非常尖锐,把西方描述得多么完美,但是要知道,这都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照搬西方在中国是行不通的,纵然搬了,也是中国味的。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不能走两个极端,要么妄自尊大,觉得中国什么都有,什么都行;要么妄自菲薄,把我们的文化说得一无是处。我们要面对自己不同于其他国家的一些特殊问题,找到文化传统的精华,同时学一切可以学的东西,走一条中国特色的道路。
④ 求有关我国乱砍乱伐造成植被破坏的相关资料~!急急急~~!!!
我在《学问中国》中曾经提到,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对长江流域生态系统的破坏,是长江水患的根本原因。今年入夏以来、迄今仍在持续的长江超级(百年未遇)大洪水,迫使我们从学理上进一步思考和探讨这一问题。我认为,今年的长江大洪水应该视为一场生态灾难。生态灾难,是天灾,也是人祸。
今年长江大洪水的直接起因是全流域性大规模降雨。据气象专家讲,这种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地球自转速度变慢而引起的、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地球大气环流不规则波动,其中影响最大的是热带天气系统,亚热带天气系统跟着出现异常。厄尔尼诺现象与大气二氧化碳增多所造成的温室效应也有关系,特别是大量的持续性降雨与之相关。这样看来,即使厄尔尼诺现象也与人类行为造成的大气变化有关。据说,长江流域几次大洪水,都出在厄尔尼诺现象的次年。31年如此,54年如此,今年又是这样。
厄尔尼诺现象带来了大规模的集中降雨,这是长江大洪水的首要原因。然而今年的降水量并不是历史上最大的,长江汛期迄今总流量只有200亿立方米,远不及54年的1000亿立方米,而长江水位多处多段却出现了超历史最高水位,且长时间居高不落。这就说明,导致大洪水的尚有其他更重要的原因。
并不是一下大雨就出现大洪水。绿色植被可以充分吸收水分,大雨季节制止山洪暴发,干旱季节保湿涵水,据专家估计,10万亩森林的蓄水作用相当于一座200万立方米的水库;其次天然的大江大河可以疏通大水;再次,与大江大河相连的大小湖泊可以调节水位。如果这些因素遭到人为的破坏,那么就会出现一下大雨就形成水患的局面。
我曾经提到,长江上游的绿色植被破坏,长江中下游的围湖垦田,是长江水患愈演愈烈的两大根本原因。
绿色植被破坏之后,地表毫无涵水功能,所有的雨水都由高处向低处直冲而下,绿色植被率很低的华北地区经常发生的山洪暴发就属此列。洪水直泻还带来水土流失。洪水冲走了地表的有机土壤,使之成为不毛不育之地。洪水所带走的泥沙则进一步淤塞河道,使河流的泻洪功能降低甚至丧失。因此,一般讲来,绿色植被破坏是水患的罪魁祸首,无论南方洪水还是北方的洪水。历史上,大规模的森林砍伐曾经使黄河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以致今日断流数百天,有成为一条内陆河的危险;也使长江有成为第二个黄河的危险。纵观两千多年的历史,我国的森林覆盖率越来越低。50年代的土法上马大炼钢铁和70年代的农业学大寨劈山造田,使我国的森林遭到毁灭性的破坏。80年代以来高速的经济增长在许多地区是以乱砍乱伐树木为基础的。
绿色植被大肆破坏的结果,具体到长江流域,是使长江中上游成为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长江流域总面积约18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已由50年代的36万平方公里上升到90年代的56.2万平方公里。由于大面积的水土流失,有机土壤损失不说,长江流域存在严重的湖泊萎缩、河道淤积。洞庭湖年淤积泥沙1.2亿吨,50年来湖面缩小了33.2%,容积缩小了43.7%,损失洪水调蓄能力100亿立方米。鄱阳湖年淤积量也达到1210万吨,湖床平均每年增高3厘米。这样巨大的调蓄能力的损失,难怪长江水患不愈演愈烈。我们试假定洞庭湖和鄱阳湖的容积能够恢复到50年前的水平,以现有的堤防,今年的大洪水将有多少危险?
导致长江流域调蓄能力下降的另一原因是大规模的围湖垦田。湖泊作为长江水系的天然调节器,其被围垦之后人为的造成洪灾。围出的湖面必得修堤以挡洪水,修堤围湖的人多起来,洪水没地方去,结果是所有的堤防都得加固,不然就会被冲毁酿成洪灾。同样道理,湖面都被围起来了,长江之水无处宣泄,只得加高加固江堤。这样就造成了“垸益多,水益迫。客堤益高,主堤益卑。故水至不得宽缓,湍怒迅激,势必冲啮,主堤先受其害。”(《沔阳志》)湖北省号称“千湖之省”,我不知道现在还剩下多少湖泊。以我的家乡湖北省武穴市(广济县)为例,1948年时尚有大小湖泊33个,总面积96平方公里。经过几十年的围垦,现在只剩下3个,面积只有37平方公里。现存的3个,湖面也大大减少。这次大洪水,虽长江干堤未损,但所围的湖田均发生内涝。
正是由于植被破坏和围湖垦田的趋势一直没有改变,长江水患愈演愈烈。从公元前185年到1911年2096年的历史,长江共发生了有历史记载的大小洪水214次,平均每10年一次。民国38年中发生大水7次,平均五、六年一次。90年代,长江流域水灾更加频繁,水位不断攀高。及至今年的超级大洪水,几乎全线超历史最高水位。数百万军民死守江堤已有月余,但还是险情不断,目前依然面临着最危险的关头。
在巨大的灾害面前,我们应当警省:着眼于中华民族的长治久安,对我们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应有足够的反思。我们必须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决不应该是为了应付国际社会的呼声而做出的权宜之计,而应该是我们中国人迫在眉毛的当务之急。如果再不注意生态环境的恢复和重建,上游的水土流失将对三峡工程构成致命的威胁,而长江中下游则难免年年告急。一味加高加固江堤以御洪水,不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治标更要治本。我们的祖先大禹已经认识到治水当注重疏通而不是一味防堵。在继续搞好长江水利建设的同时,要大搞植树造林,恢复和增加绿色植被,当务之急是彻底制止长江上游依然还在进行的乱砍乱伐,要把植树造林当做水利工程来抓;在长江中下游疏通河道,有计划的退田还湖,清淤增容,发展多种经济。
长江连年水患,黄河断流,有成为一条内陆河的危险,这无疑是一个警示。如果说龙的传人命运系于黄河长江两条龙脉,那么,今日两河的状况,就是对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命运的触目惊心的提示。我呼吁,“生态立国”应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并且应依此基本国策制定我们的发展道路。在此洪水依然肆虐、长江大堤继续经受严峻考验的时刻,人们应该认清,今年的长江大洪水是一场生态灾难。
⑤ 石漠化的成因分析
形成石漠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土流失严重,人地矛盾成为了治理石漠化最大的一个难题。统计分析显示,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中,过度樵采形成的占31.4%,不合理耕作形成的占21.2%,开垦形成的占15.1%,乱砍滥伐形成的占13.4%,过度放牧形成的占8.2%。另外,乱开矿和无序工程建设等也加剧了石漠化的扩展,占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面积的10.7%。
石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更是人为因素所致。
一、自然因素是石漠化形成的基础条件。岩溶地区丰富的碳酸盐岩具有易淋溶、成土慢的特点,是石漠化形成的物质基础。山高坡陡,气候温暖、雨水丰沛而集中,为石漠化形成提供型胡了侵蚀动力和溶蚀条件。因自然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26%。
二、人为因素是石漠化土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岩溶地区人口密度大,地区经济贫困,群众生态意识淡薄,各种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开发活动频繁,导致土地石漠化。人为因素形成的石漠化土地占石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4%,主要表现为:
(一)过度樵采。岩溶地区经济欠发达,农村能源种类少,群众生活能源主要靠薪柴,特别是在一些缺煤少电、能源种类单一的地区,樵采是植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据调查,监测区的能源结构中,36%的县薪柴比重大于50%。
(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岩溶地区山多平地少,农业生产大多沿用传统的刀耕火种,陡坡耕种,广种薄收的方式。由于缺乏必要的水保措施和科学的耕种方式,充沛而集中的降水使得土壤易被冲蚀,导致土地石漠化,据调查,监测区现有耕地中15度以上的坡耕地约占耕地总面积20%。
(三)过度开垦。岩溶地区耕地少,为保证足够的耕地,解决温饱问题,当地群众往往通过毁林毁草开垦来扩大耕地面积,增加粮食产量,这些新开垦地,由于缺乏水保措施,土壤流失严重,最后导致植被消失,土被冲走,石头露出。
(四)乱砍滥伐。建国以来,西南岩溶地区先后出现几次大规模砍伐森林资源,导致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如大炼钢铁时期大规模的砍伐活动和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行的“以粮为纲”的政策等,使森林资源受
到严重破坏。由于地表失去保护,加速了石漠化发展。
(五)乱放牧。岩溶地区散养牲畜,不仅毁坏林草植被,且造成土壤易被冲蚀。据测算,一头山羊在一年内可以将10亩3-5年生的石山植被吃光。 1.碳酸盐岩系的抗风蚀能力强,成土过程缓慢。据对贵州133个样点分析,贵州灰岩风化剥蚀速率为23.7~11O.7 mm/1000a,若按平均61.68 mm/1000a的剥蚀速率、平均酸不溶物3.9 9/6计算,1000年只有风化残余物2.47mm,换句话说每形成1 cm厚的风化土层需要4000余年,慢者需要8500年,较非岩溶区慢1O~80倍,这是西南岩溶山区卜神拦土层浅薄、易出现石漠化的客观背景条件和基本原因。
2.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不利于水土资源的保存。西南岩溶山区地表崎岖破碎,山多坡陡,以贵州为例:全省山地面积占87% .丘陵占1O% ,而平川坝地仅占瞎闹3 ;全省地表平均坡度达17.78。其中,>25度的陡坡地占全省总面积的34.5% ,15425。的占34.9% ,两者合计占69.4% 。山多坡陡的地表结构加剧了斜坡体上水、土、肥的流失,某些人类活动扰动的激发下,使大片岩溶山地变成石漠化。
3.岩溶山区特殊的土体剖面结构加 剧了斜坡上的水土流失和石漠化。岩溶山区土壤剖面中通常缺乏C层(过渡层),在基质碳酸盐母岩和上层土壤之间,存在着 软硬明显不同的界面,使岩土之间的粘着力与亲和力大为降低,一遇降雨激发便极易产生水土流失和石漠化。
4.降水的影响。西南岩溶山区年均降雨量多在900~1 300 mm,暴雨集中在春季(约占4O )和夏季(占55%以上)。春季和初夏季的暴雨正是大面积坡耕地的中耕播种季节,农作物(玉米、油菜、绿肥等)正处于幼苗阶段,疏松的坡土得不到很好的覆盖,故春季和初夏季暴雨加剧了石漠化的发展。
5.人口增长过快,农业人口多,土地负荷压力大。西南岩溶山区是少数民族聚集区,农业人口比重大,增长快。以贵州为例,人口从1949年的1 403万增加到1998年的3 657万,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O 以上,自然增长率比全国高5个千分点,人口平均密度已达200人/km。,远远超过当前生产力水平下的合理人口容量约15O人/km的限度,人口超载率在3O 以上。人口增长快、密度大,加上素质低,使西南岩溶山区陷入人口增加一过度开垦一土壤侵蚀性退化一石漠化扩展一经济贫困的恶性循环中。
6.对土地掠夺式经营,耕种方式落后。乱砍滥伐、滥垦滥耕、铲草皮、挖树根、烧秸秆等在西南山区经常发生,不少地区尤其是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在1990年以前普遍存在着“刀耕火种,烧山种地”的现象,对土地掠夺式经营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土地石漠化。此外,耕种方式 水分 环比泥沙环比山地石 率环比西南岩溶山区三分之一的旱耕地仍采用落后的顺坡耕种方式,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