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钢材期货的国际情况
目前共有4个交易所上市钢材期货,分别是LME的钢坯期货、日本C-COM的废钢期货、印度MCX的板材、方坯、海绵铁期货和迪拜DGCX 的螺纹钢期货。此外,NYMEX也在筹划推出钢材期货。上述四个交易所中最早上市钢材期货的是印度的MCX,最晚的是LME。但是,无论是在有色金属行业久负盛名的LME还是在螺纹钢有很强现货基础的DGCX,钢材期货的交易量始终不如意,无法为国际钢材期货交易提供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期货价格。
英国钢坯期货简介
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是基本金属期货交易历史最悠久、影响力最强的交易所。该交易所对钢材期货的研究历时多年。LME 对钢材标的的探索和研究经历了从具体钢材品种到钢材指数再到具体钢材品种的变化。2003年之前,LME就对钢材期货有了研究,但经过研究发现推出钢材期货有很大困难,之后转向研究钢材指数期货,钢材指数期货的难点则主要在于合理的钢材价格指数的编制。近些年的重新研究后认为上市钢材期货还是可行的。经过反复,LME重新考虑需实物交割的钢材期货,并确定将钢坯作为交易标的。LME 钢坯期货于2008 年4 月28 日正式在场内进行交易,第一个交割日是2008 年7 月28 日。
钢是石油和天然气之后的第二大商品市场。目前全世界每年的钢产量超过130亿吨,其中在LME开始上市交易的胚钢,其年产量则占到了整个钢材产量的一半,超过5亿吨,全球年销售额可以达到5000亿美元。钢坯是炼钢炉炼成的钢水经过铸造后得到的半成品,是建筑用长材的上游产品。LME称,之所以首先推出钢坯期货,是基于以下几点考虑:首先,与板材相比,钢坯的贸易更为自由,而且同钢铁终端产品相比,钢坯的储存更为便捷和便宜。其次,虽然钢坯跨国流通量较少,但其年均3000万吨的国际市场流通规模足以与有色金属争高低。2000年以来,全球钢坯的产量增幅约为40%,到2010年之前,全球钢坯产量还将在目前5.12亿吨的基础上再增加32%。再次,钢坯价格与螺纹钢等钢铁品种有着良好的相关性,钢坯期货可用于整个钢铁产业进行价格风险管理。
伦敦方面评论说,“小方坯具有重点商品的特点,因为它是一个标准化、可互换的产品,而且有众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我们与所有这些团体紧密合作,以设计满足他们要求的合约,而且它还能为这一重要的市场带来透明度,参考定价和风险管理”。
目前全球主要的钢坯出口国包括乌克兰、俄罗斯、中国、巴西和法国等;而主要的进口国是意大利、越南、土耳其和韩国等。鉴于多数的钢坯贸易在国内和地区范围内进行,LME指出,推出钢坯期货针对的就是地区性贸易的需要。
在LME确定的11个可供交割的钢坯品牌中还没有中国产品的身影。11个钢坯品牌来自白俄罗斯、希腊、马来西亚、俄罗斯、土耳其和乌克兰六个国家的10家钢铁厂。伦敦金属交易所(LME)表示,因中国政府向钢坯开征出口税,迄今为止中国钢铁生产商仍未进入市场。但LME商业主管Liz Milan称,若这项关税降低或取消,中国投资者的兴趣将会大增,Milan表示亚洲其它地区对新面世的钢铁合约很感兴趣,包括台湾、马来西亚和韩国在内的其它远东地区,钢铁生产商极其有意于此合约,已有六家生产商注册。
LME钢坯期货合约
LME钢坯期货合约文本显示,上市交易的合约将从现货月合约到15个月的远期合约;一张合约的规模为65吨钢坯。与以往一种金属只有单一的期货合约不同,LME上市的钢坯期货合约将是两个地区性的合约(远东和地中海合约)。在远东地区的交割地确定为马来西亚和韩国;地中海地区的交割地分别在土耳其和迪拜。LME解释称,之所以选择这些交割地,是考虑到钢坯主要进出口地区的分布和航运费用,此外两个合约也将反映上述市场不同的基本面和定价机制。
日本废钢期货简介
东京湾是日本重要的钢铁基地,东京工业品交易所(TOCOM)是综合性工业品期货交易所,在日本期货交易所中成交量及影响力都排名第一,然而TOCOM并没有上市钢材期货,而是由排名第三的中部商品交易所(C-COM)率先推出钢材期货,并且成为目前日本唯一上市了钢材期货的交易所。C-COM原名为中部商品交易所,为日本排名第三的交易所,其位于名古屋,2007年1月完成了与大阪商品交易所的合并,并改名为中部大阪商品交易所。
日本是国际第二大钢材生产国和第一大钢材出口国,出口国家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程度要远远高于印度。世界废钢材的价格波动十分剧烈,这不利于日本经济,加大了日本企业的风险。2003年开始,日本国内钢铁原料价格不断上涨,而下游产品价格基本不变,为了确保原料的稳定供给,2004年6月,经济产业省发布了“稳定原材料及自然资源供给倡议”,包括强化海外资源开发等建议,其中有一条,就是完善市场机制,研究商品期货交易所上市钢材期货的可能性。据此,2004年7月,C-COM 成立了“再生资源流通稳定研究委员会”,当年12月,上述委员会提交了关于钢材期货的研究报告。2005年1月,C-COM设立“废钢期货上市准备委员会”;2005年3月,C-COM向监管机构提交了上市废钢期货的申请,2005年8月获得了上市废钢期货的批复,2005年10月11日,废钢期货在C-COM正式上市交易这是全球第一个废钢铁期货合约。
日本之所以推出废钢期货而不是钢材期货的主要原因在于:日本钢材产品层次多样,形成一个钢材期货的统一标准很难,而废钢这样的供应原料产品层次很少,标准统一起来相对容易,所以推出废钢期货是日本抓住定价权,规避价格风险的最佳选择。
对日本钢铁企业来说,需要进行套保。在港口汇集并装船一般需要两个月的时间,在此期间,如果废钢价格发生波动,企业很容易蒙受损失。对于钢铁生产企业来说,尽管废钢的价格每天波动,但是其产品价格一个月才调整一次,这之间存在时间上的不同步风险。如果能够利用废钢期货,利用期货市场套保就可以避免这些风险。
目前废钢期货市场会员共52家,其中做市商31家,普通会员21家(钢厂)。日本主要商社,如三井、三菱、伊藤忠和住友等均已进入交易。但目前废钢交易量还比较小,流动性不强,交割量每月3500吨左右。尽管交易量不大,但废钢期货的重要性和功能已逐渐被钢厂接受。
日本C-COM 废钢期货合约
废钢也有许多规格,期货品种选取最高规格(等级)的废钢(重废)作为标准。标准品必须符合社团法人日本铁源协会制订的《废钢铁验收统一规格》标准、边长在1200mm 以下的新断散装货。交割的标准品是钢铁切割后的边料A,在交割品级上还有钢铁切割后的边料压缩品A、钢铁切割后的边料B和钢铁切割后的边料压缩品B三个品级。交割地点可由双方当事人协议,或者以东京湾所在码头为交割地点。
中国钢材期货
中国将上市的钢材期货规格细则介绍(最新资料)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钢材生产国与消费国,2007年中国钢材产量达到5.6亿吨,年产量与消费量均占全球总量的1/3。中国是钢铁大国,但还不是钢铁强国。国际铁矿石价格连年大幅度上涨,给中国钢铁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为争取国际钢铁定价权,国外交易所近年来纷纷推出钢铁期货,NYMEX也在筹划推出钢材期货。螺纹钢和线材是具有中国特色的钢材产品,因此,推出螺纹钢、线材期货,规避钢材价格风险,争取国际定价权已势在必行。
1.螺纹钢
螺纹钢即带肋钢筋,分为热轧带肋钢筋和冷轧带肋钢筋。螺纹钢亦称变形钢筋或异形钢筋。其与光圆钢筋的区别是表面带有纵肋和横肋,通常带有二道纵肋和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横肋。螺纹钢属于小型型钢钢材,主要用于钢筋混凝土建筑构件的骨架。在使用中要求有一定的机械强度、弯曲变形性能及工艺焊接性能。生产螺纹钢的原料钢坯为经镇静熔炼处理的碳素结构钢或低合金结构钢,成品钢筋为热轧成形、正火或热轧状态交货。
螺纹钢常用的分类方法有两种:一是以几何形状分类,根据横肋的截面形状及肋的间距不同进行分类或分型,如英国标准(BS4449)中,将螺纹钢分为Ⅰ型、Ⅱ型。这种分类方式主要反应螺纹钢的握紧性能。二是以性能分类(级),例如中国标准(GB1499)中,按强度级别(屈服点/抗拉强度)将螺纹钢分为3个等级;日本工业标准(JISG3112) 中,按综合性能将螺纹钢分为5个种类;英国标准(BS4461)中,也规定了螺纹钢性能试验的若干等级。此外还可按用途对螺纹钢进行分类,如分为钢筋混凝土用普通钢筋及予应力钢筋混凝土用热处理钢筋等。
中国是螺纹钢生产大国,由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较大,螺纹钢基本上用于满足内需,其出口数量并不多。近几年来,随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螺纹钢年产量都是保持以 16.6%以上的速度增长,年产量由2001 年年产3735万吨增长到2007年年产10137万吨,新增6402万吨,比2001年增加了171.4%;预计2008年产量9797万吨。在钢材按品种分类的22个品种中螺纹钢是占钢材总量比例最大的品种,占钢材总量比由2001年的23.8%至2007年下降到15.9%,下降了7.9个百分点;其中比例最大的年份是2003 年,占25%,是钢材总量的四分之一。
近年来,钢筋钢材的进口量很小,钢筋钢材的出口量相对比较大,且逐年快速上升,但是,净出口量占钢筋产量比例很低
2.线材
直径 5-4mm 的热轧圆钢和10mm 以下的螺纹钢,通称线材。线材大多用卷材机卷成盘卷供应,故又称为盘条或盘圆,如下图
线材主要用作钢筋混凝土的配筋和焊接结构件或再加工(如拨丝,制订等)原料。按钢材分配目录,线材包括普通低碳钢热轧盘条、电焊盘条、爆破线用盘条、调质螺纹盘条、优质盘条。用途较广泛的线材主要是普通低碳钢热轧盘条,也称普通线材,它是由Q195、Q215、Q235普通碳素钢热轧而成,公称直径为5.5-14.0mm,一般轧成每盘重量在100-200kg,现在多采用无扭高速线材轧机上轧制并在轧制后采取控制冷却,直径为5.5-22.0mm最大盘重可达2500kg。普通线材主要用于建筑、拉丝、包装、焊条及制造螺栓、螺帽、铆钉等。优质线材,只供应优质碳素结构钢热轧盘条。如08F、10、35Mn、50Mn、65、75Mn等。用作钢丝等金属制品的原料及其它结构件,其它优质钢轧制的线材。习惯上8mm以上列入优质型材,8mm 以下列入金属制品。
线材是用量很大的钢材品种之一。轧制后可直接用于钢筋凝土的配筋和焊接结构件,也可经再加工使用。例如,经拉拔成各种规格钢丝,再捻制成钢丝绳、编织成钢丝网和缠绕成型及热处理成弹簧;经热、冷锻打成铆钉和冷锻及滚压成螺栓、螺钉等;经切削成热处理制成机械零件或工具等。
线材一般用普通碳素钢和优质碳素钢制成。按照钢材分配目录和用途不同,线材包括普通低碳钢热轧圆盘条、优质碳素钢盘条、碳素焊条盘条、调质螺纹盘条、制钢丝绳用盘条、琴钢丝用盘条以及不锈钢盘条等。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线材生产国,年产量占世界生产总量三分之一以上,线材也是中国第二大钢材生产品种,在国内钢铁产量比重一直较高,2007年国内线材产量占中国钢材总产量比例的14.2%。近几年国内线材产量基本与国内粗钢产量增长速度差不多,保持在20%左右,2007年增速有所减缓,降低至13.8%,总量则相对2003年增长了近一倍。从线材进出口情况看,长期以来线材一直是中国主要钢材出口品种,也是中国一直保持净出口状态的钢材品种,特别是近几年出口增长特别迅速。2007年中国出口线材623.8万吨,较上年增加68.4万吨,同比增长12.3%;进口61.4万吨,较上年减少9.1万吨。从国内线材消费情况看,线材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较多,2000年以来,受国内投资需求旺盛形势的拉动,国内线材消费也随之保持较快增长。
⑵ 什么叫临港工业
从字面意思应该指临近港口(或者依靠港口)发展的企业或者工业带。
参考,日本的临港工业。
日本既缺资源,又多地震。唯一的有利条件是海岸线长,多优良海湾,全国海岸线长约3万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国土有90米海岸线。日本人面对镇拿梁国家资源的贫乏,便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优良海湾和漫长的海岸线,兴建了一系列海港和海岸工业带;又针对其陆地面积小的特点,围绕港口大量填海造陆,在沿海地带填就了连绵数百公里长的海岸工业用地。
这种以港口建设为中心的临海工业地带,拥有各种深水码头和专业码头,使大型油船、矿石船等原料船长驱直入,为原燃料的大量进口和制成品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增强了竞争能力。
日本拥有庞大的商船队,是世界上最大的海运国家,更使日本能自如地扬长避短,克服工业原料的缺乏,又满足大量制成品出口的需要。不可否认,高度发达的港口海运业,是日本发展成一个"经济巨人"的必要条件。
在日本漫长的海岸线中,以经济最发达的"三湾一海"(即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濑户内海)利用敏拦海岸线最为充分。这片长达1000公里的海岸,基本上都已建成了人工海岸。据1975年统计,自然海岸已所剩无几,东京湾只剩下10.5%,伊势湾7.9%,大阪湾1.5%,大逐滩18.5%。
东京湾港口群地理位置优越,是个掩护极好的袋状海湾,袋口宽仅8公里,向内陆延伸80公里,造成水深浪小的港湾环境。日本已把这个袋状海湾建成了港口群。沿着东京湾海岸带两翼伸延100余公里,港口密布,工厂林立,构成日本最大的港口工业区和城市集团。在这个大港口群中包括着东京、川崎、横滨、横须贺、千叶、君津等六大港口。其中,千叶、横滨、川崎都是世界上排在前列的港口。现在全世界吞吐量在1亿吨以上的特大港口有10个,而日本竟占了5个(千叶、神户、横滨、名古屋、川畸),东京湾内就有3个。整个东京湾港口群吞吐能力已达5亿吨以上,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大阪湾港口群包括大阪、界泉、神户、姬路、和歌山、下津六大特定重要港口,年吞吐总能力也在5亿吨左右。
现以神户港为代表加以说明:神户扇形港湾水域面积近57平方公里,港内水深10米以上。陆岸33公里几乎全为码头和突堤码头,大大提高了海岸线的利用率,加上两个新造的人工岛,全部泊位超过250个。在人工岛上以集装箱泊位为主。神户港紧贴货源腹地,1986年的货物吞吐量为1.58亿吨,仅次于鹿特丹港,现已取代横滨成为日本最大的商港,有40余条航线通往世界各地。
日本的炼油、石油化工、钢铁、造船等工业都分布在东京湾以南的沿太平洋的带状工业地带上,且都是建造在填海造陆的土地上,形成巨大的临海工业带。如占日本钢铁总产量96%的14个大型钢厂,都建在临海区,石油化学工业全部建在海岸工业地带的填海造陆区。
"京滨"工业带,是沿着东京湾西岸,包括东京、川崎、横滨等城市的海湾地带。在这条宽五六公里,长六十余公里的带状地区内分布着千人以上的大型工厂有200多家,工业产值占全国的40%。曾被称为世界第二大港的日本横滨港,以临港工业为特征,1970年建成了最大的码头,全长5435米,26个泊位,可同时停靠24艘海轮和7艘集装箱船。与横滨港相伴形成的京滨工业带,布满了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向横滨的南北两翼发展,北部一直同工业重镇川崎相连,南部从根岸御运湾通过填海造地向金泽一带扩展,一些炼油厂、钢铁厂、造船厂、电机厂相继建立起来,并相应修建了专用码头。
"京叶"工业带,在东京湾的东侧。1955年以前这里还都是自然海岸,经过二十多年的填海造陆均已形成人工海岸。现在已形成一个长约60多公里,宽5公里,分布着一系列大型企业的地区,有2座大型炼钢厂、2家大型炼油厂和4家大型石油化工厂。其中干叶炼油厂居全国第2位,君津钢铁厂是世界10大钢厂之一。
作为日本四大工业区之一的阪神工业地带,是相当典型的临港大工业区。在这50多公里长的码头群背后,宽度1-3公里的狭长地带里,分布着6000多家工厂。日本的大企业如川崎重工、三菱重工、神户制钢、川崎齿轮、三菱电子等都在这里设有大厂。1970年后又在填海而成的人工岛上兴建了一批钢铁、造船等大型企业,如三菱、川崎两大重工造船厂。
围绕着伊势湾沿岸名古屋港发展起来的中东经济圈,也是日本四大工业区之-的"中京工业区"的核心。汽车、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都分布在这一港湾地区。丰田汽车的大本营基地就在这里,有11个泊位专营或兼营汽车出口业务。
獭户内海沿岸的钢铁生产能力为7000万吨/年,等于法、英、意大利的总和。炼油和乙烯生产能力同整个英国相近。因此可以说日本的"三湾一海"港湾地区,不仅是日本工业最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全世界生产力最发达、最集中的地区。
◆日本临港工业区发展的经验
日本临港工业善于在优良的港湾用地上布置最经济合理的工艺流程,许多工厂的生产流水线都是由海轮进料,经过港口上紧凑的自动流水生产线再到船边吐出产品,整个大生产过程都在大港口上完成了,把周转过程减少到最低限度,缩短了生产运转的时间,具有极高的效率。
如果用"运输是生产的继续"这一基本观念来衡量,那么这种自动化生产流程,实际上已通过远洋巨轮延伸到世界最佳原料产地和最相宜的消费地区,因而造成最佳、最有效的工业生产基地。
日本临港工业区的建设,既依托港口建设作先导,又围绕着港口作归宿,因而大型港口借助巨型海轮使日本成为工业原料、燃料的供给基地和成品出口基地。
临海工业带使港口改变了原来单一运输的功能,港口成了最有效率的优良的工业生产基地。事实证明,港口和临海工业区的结合是日本创造巨大生产力的源泉,是日本这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跃升为世界上第二个经济大国的基本成因。
例如,日本第二大钢铁企业--京滨制铁所扇岛钢铁联合企业,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为了适应国际化大生产的需要,建造了两端有深水码头并适应钢铁流水生产线长度的人工岛屿,形成了一个宽2公里、长3公里两端有深水码头的大型钢铁生产基地。原料码头水深多为14米,最深水位为17-18米,25万吨级的巨轮从澳大利亚、巴西运载矿石、煤炭在此靠泊。这些原料经过3公里的流水作业线产出钢材,便到了岛屿另一端的深水码头,直接装船运往世界各地。1988年这个企业生产钢材为800万吨,相当于我国当年鞍钢和攀枝花两个钢城所生产钢材的总和。
以往国际经济一体化,大多从国际贸易开始,然后扩展到金融领域。而上世纪六十年代临港工业的崛起,经济一体化事实上已发展到"原料产地→海洋运输→临港工业制造→多种运输途径→进入不同区域市场"这种大生产和大运输相结合,再配上全球承运人的完善服务和全球金融信贷体系的服务,结合全球电讯、电脑网络的即时信息沟通,促成了一种完善的规模巨大的生产方式。
这种生产方式是商务流、超大量物流、信息流的有机结合和统一,而超大量物流的规模决定了高效益。
这种生产方式自然形成了以临港工业为核心不分国界的世界化大生产的格局,随着它的巨大效益,愈来愈被广泛采用和发展,应该说这种生产运输及其产品流通模式是在全球规模范围内运行的,即它所利用的原料往往是地球上优质价廉的原科,在全球范围内的巨量运输,使用着全球范围内档次相宜的劳动力,生产着面向全球的消费用品。这都是世界化大生产的实际内涵。
⑶ 谁知道日本的三湾一海地区指的是哪吗
日本三湾一海工业区发展临港经济的自然条件 三湾一海是指东京湾、伊势湾、大阪湾和濑户内海地区,这里是日本乃到全世界港口最集中地区之一,集中了千叶、横滨、川崎、东京、名古屋、大阪、神户等世界重要港口。三湾一海地区拥有1都、2府、18县,面积约10.8万平方公里,约占日本面积的29%。 该地区海岸十分曲折,有许多深入内陆的港湾。东京湾为一陷落海湾,由房总与三浦两半岛合抱,面积1160平方公里,海岸线总长154公里,大部分水深30米左右。伊势湾深入内陆70公里,湾口有半岛和小岛为屏障,湾内风平浪静,水深港阔。大阪湾长约50公里,宽约30公里模启升,为一天然良港。濑户内海位于本州西部与九州、四国之间,是个狭长内海。三湾一海地区岸线曲折,水深湾多是建港的优越条件。 开发港口,陆域条件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日本为多山岛国,平原面积十分有限,有利是这些有限的平原多分布在沿海地带。三湾一海地区就有一定的平原与港口紧邻,有利于建立临港经济区,对发展对外贸易和临港经济起了良好作用。 三湾一海地区临港经济发展的特点 日本三湾一海地区依托港口建设和海运物流,有效利用国内外资源,大力发展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和规模效应的临港工业,建立了世界规模的产业中心,有力促进了国民经济发展。该地区临港经济的发展体现出如下特点: (一) 重视港口建设,奠定临港经济发展的基础 日本对外交通依赖港口,所以自古以来重视港口开发。60年代以来,日本开发三湾一海地区,港口进入大规模建设时期,各港纷纷建设深水港,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以东京湾为例:湾内拥有六个重要港口,即千叶港、横滨港、川崎港、东京港、梗洋港和横须加港,六港几乎首尾相接,形成沿海岸向东南开口的圈形港口及工业城市群体。大阪湾、伊势湾、濑户内海的众多港口也纷纷崛起,在日本太平洋沿岸形成世界上最密集的港口群。港口建设特别是大量深水码头的建设,便于大型海运船舶的进出,为日本发展临港工业与海运物流相联系的临港经济模式奠定基础。 (二) 临港工业规模化的发展战略 规模化的发展道路,可以有效降低成本,获得最大利润,三湾一海地区几乎集中了日本全国的石油化工、钢铁机械、建材造船等基础工业。旁歼该地区钢铁总量占全国的96%,全国 几乎100%的的石化工业和造船业以及绝大部分汽车工业都集中该地区。 三湾一海的太平洋工业地带,不仅是日本也是世界工业最发达工业区之一。东京湾西岸的京滨工业带包括东京、横滨、川崎,在宽5公里,长约60公里的海岸带有200多家大型工厂企业,如日产汽车、石川造船、日本钢管、日本石油和三菱重工等跨国公司。东京湾东侧的京叶工业带建有两座大型钢铁厂、两座大型炼油厂、四座石油化工厂和三井造船等。以大阪为中心的阪神工业带分布在大阪湾,在宽1—3公里的狭长带里,分布着6000多家工厂。 (三) 优先发展修造船业和海运物流业 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物流和物流理论最先进的国家,其物流业超过美国。为了与兴建大批临港工业相配套,发展稳定的大进大出的全球化大生产方式,日本着力优先发展修造船业和以远洋运输为主的海运物流业。 日本在二战后优先发展造船工业,1956年超过英国,造船量一直居世界首位,常占世界造船定单总量的40%。濑户内海是日本造船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日本的远洋运输业也领先于世界。 三湾一海地区临港经济对日本经济发展的贡献 (一) 临港经济是日本贸易立国的重要保证 日本是世界上公认的“资源小国”,绝大部分工业需要的原料依赖进口,同时,其产品也依赖国际市场,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出口国。因此,日本确立了“贸易立国”的基本国策。 不管原料的进口,还是产品的出口,都需要通过海上通道与世界市场紧密相连。三湾一海地区的临港经济,大力发展造船技术,制造运输石油和矿石用的巨型专业船舶,发展现代化的码头设施,提高装卸能力和效率。同时,大量大型企业把工厂设在码头,在专业码头通过流水作业线,进入车间,加工后的产品又通过出口专业码头远销国外,既节约用地又缩短周转时间,而且海上运输费用低廉,有利于降低成本。京滨所扇岛钢铁联合企业建造了两端有深水码头的人工岛,从原料码头起,炼焦、烧结、炼铁、炼钢、热轧旦老、冷却直到钢铁产品出厂,呈一流水线,避免了往返运输,缩短了运输距离。原料经过3公里流水作业线,产出钢材便到了岛屿另一端的深水码头,直接装船运往世界各地。这种高效率的生产方式,为推进日本“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 (二) 三湾一海地区临港经济是日本重化工业的支柱 50年代后期开始,日本工业结构开始向重、化学工业转化。日本的重工业主要以钢铁、造船、汽车为中心。钢铁工业原料、燃料,产品运输量大,三湾一海地区的运输便利,适合建大型钢铁厂。日本开发三湾一海地区时,大规模填海造地,建设大型钢铁厂,京滨、阪神、中京、濑户内海等地区集中了大部分钢铁厂。造船工业,特别是大吨远洋船只的制造只能分布在沿海地区。日本三湾一海地区也是造船工业的集中地。汽车工业也是日本的支柱产业。汽车工业需要靠近原料地,特别是靠近钢产地,而日本钢铁工业主要集中三湾一海地区,同时日本汽车需要大量出口,因此汽车工业也主要分布在优良港湾地区,特别是三湾一海地区。 日本化学工业以炼油、石油化学为中心。日本石油化学工业原料依赖进口,为了获得大量的原料,节省运输费用,三湾一海地区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集中了几乎全国100%的石油化学工业。 三湾一海地区临港经济的发展保证了以重化工业为中心的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从而确保了20世纪60年代日本重化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的实现。
记得采纳啊
⑷ 日本有哪四大工业区
日本有四大工业区分别是:
1、京滨工业区
京滨工业区位于东京湾沿猜枯岸,它以东京都和横滨市为核心,以关东平原为腹地。战后,京滨工业区在原有的工业基础上取得了迅速发展,工业区范围显著扩大。
2、阪神工业区
阪神工业区乎缓分布在 3 个地区:北部工业区有淀川通过;东部工业区是金属加工和机械工业,并建有玩具、服装、化妆品等小厂;西部是重、化学工业集中的临海工业区,沿大阪湾分布,主要有造船、钢铁、车辆、机械和化学等大型工厂。
3、北九州工业区
北九州工业区在日穗顷洞本的九州岛最北端,以钢铁、化学为主,还有机械化工、食品加工、陶瓷等产业。
4、中京工业区
该区位于东京与京都之间。核心地带是日本的爱知县、三重县、岐阜县伸展的工业地带。主要工业为纺织,陶瓷,汽车钢铁等。
(4)日本东京湾有哪些钢铁企业扩展阅读:
日本工业高度发达,主要的工业大都集中在太平洋沿岸,所以形成了四大工业区。
一个狭长型的工业地带拥有亚洲最悠久的工业史。许多产业在日本高度发展,包含消费性电子、汽车、半导体、光纤、光电、多媒体、影印机、高级食品等。
日本虽然工业发达,但是其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制造业便成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制造业、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动漫、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产业和发达的旅游业也是其重要象征。
⑸ 京东湾指哪里
东京湾 1.东京湾
Tokyo Bay
日语作Tokyo-wan。
日本本州岛中东部沿太平洋之海口。沿著东京湾西北岸的重要城市有东京、横辩冲滨、川崎,西有横须贺市,东有千叶市,南由三浦(西)和博索(东)两半岛环抱,只留一小开口,由贺浦海峡进入太平洋。沿岸大部分土地均已重画,建工业场所和海港设施以为京滨工业地带(Keihin Instrial Zone)的一部分。湾内水浅约仅12公尺(40呎)深。1986年起在湾内建一高速公路,由西端川崎市横越桥绝该湾至东端木更津市。大部分公路均由长的海底隧道组成,又加建了一座桥及人工岛。
日本本州岛南部海湾。为房总、三浦两半岛所环抱,以浦贺水道连太平洋。房总的洲崎、三浦的剑崎连线以北的水域。南北长80公里,东西宽20-30公里,湾口仅8公里,里阔外狭,为陷落海湾。大部分深30米左右,久里滨深100米左右。多摩、隅田、江户等河注入,河口形成三角洲。沿岸深10-20米左右,填海造陆面积达1.3万公顷。湾岸有京滨、京叶两大工业地带,建立君津、千叶、扇岛三大钢铁联合企业,以及石油、石油化工企业。全国最大的重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重要港口有东京、川崎、横滨、横须贺、千叶、木更津、船桥等。渔业与养殖业已渐衰落,海水污染严重。
东京湾(东京湾),一个位于日本关东的海湾。旧称江户湾。
地理
红色部部为狭义的东京湾,加上浦贺水道(蓝色部份)就是广义的东京湾东京湾被西面的神奈川县三浦半岛和东面的千叶县房总半岛所包围。狭义的东京湾即是由三浦半岛观音崎及房总半岛富津岬所连成的直线以北的范围,面积约922平方千米;广义的东京湾则包括浦贺水道,即由三浦半岛剑崎和房总半岛洲崎所连成的直线以北的范围,面积约1320平方千米。
东京湾有多摩川、鹤见川、江户川、荒川等多条河流注入,但由于湾口狭窄,湾内海水难以与外海海水交换,所以经常发生红潮。接近外海的浦贺水道水质携消歼则较为优良,有珊瑚生长,加上黑潮的影响,夏季时甚至可以见到一般栖息在冲绳近海的鱼类。
明治、大正年间,东京湾内开始了海堡的建造,所以湾内有很多人工岛。相对来说,湾内的自然岛就只有横须贺市的猿岛一个而已。
历史
镰仓时代的东京湾已经是主要通道。中世纪时,海盗活动频繁。到战国时代,东京湾则成为后北条氏与里见氏的海军的战场。江户时代,菱垣回船、樽回船等和船利用这个海湾进行海运。同时,由于江户幕府奉行闭关政策,为对付外国船只,就在湾内建筑了不少炮台(台场)以作湾岸防备,但最后东京湾亦成为美国海军将领马休·佩里与幕府谈判的场地。1858年,江户港、横滨港在日美修好通商条约中被开放。
发展
横滨港、东京港、千叶港、川崎港、横须贺港和木更津港全都处于东京湾之内。其中横须贺港为驻日美军及日本海上自卫队的基地。
自明治时代,工业沿着东京湾西岸东京和横滨之间发展,成为京滨工业地带。二战后这个工业区更沿岸向东、北扩展,成为京叶工业地域,是日本发展加工贸易的心脏地带。但在工业发展的同时,亦带来环境污染的问题,例如二恶英等有害物质在水中、水底底质以至水生生物体内积聚的问题。
1997年,横跨东京湾的东京湾横断道路跨海高速公道通车,直接连接东面的木更津市和西面的川崎市。海路方面则有连接横须贺市久里滨港和富津市金谷港的东京湾渡轮。
2.东京湾
Tonkin, Gulf of
南海西北部的海湾,为中国大陆(北及东)、海南岛(东)和越南北部(西)所环绕,长500公里(300哩),宽250公里(150哩),最深处70公尺(230呎),主要航道经过中国大陆与海南岛之间的琼州海峡。有红河注入,主要港口包括越南北部的边水和海防以及中国的北海。1964年北越鱼雷快艇向美国两艘驱逐舰开火,这项报导促成美国国会通过《东京湾决议案》,支持美国进一步介入越战。1972年美国海军在北越各海港入口处布雷,东京湾海军活动递增。
⑹ 日本地震对不锈钢市场有什么影响
日本地震引发的核能危机似乎有蔓延趋势,超市里的碘盐都抢光了,在此提醒您不要盲目恐慌,多看消息,冷静判断。核辐射如此,不锈钢亦是如此,了解全方位的信息总是件好事。
据了解,受日本地震影响铜、铝等金属最近在感叹:都是商品,怎么差距那么大呢?让它们作此感叹的正是独具一格的钢材,让人颇为意外的是,尽管全球对日本地震的恐慌不断加剧,沪螺纹钢期货价格本周以来却不跌反升。最离奇的是,螺纹钢期货还不断出现减仓。其实从国际市场看,钢材价格的前景并不好。钢铁现货平台——西本新干线就预计,日本地震可能会使得全球铁矿石需求受挫,因为在这次地震中,日本至少五家大型钢厂暂停了生产,并且停产时间可能长达六个月。新日本制铁等三家钢铁制造商位于东京湾的五个炼钢厂都遭到了结构性的破坏,并且短期内无法恢复,同时这些炼钢厂的码头设施也都无法运营。假设这些炼钢厂停产六个月,那么海运铁矿石市场可能丧失2220万吨铁矿石需求。此外,据该平台掌握的资料,包括日本电工、东京钢铁、太平洋金属、新北海钢业、清水钢铁、日本冶金等多家企业也遭遇不同程度的人员和电力设备的损失。
日本钢铁工业所需的原料、燃料几乎全销卜乱靠进口,日本钢铁联盟披露的相关资料显示,其平均海上运距在6000海里以上。按照2011年1月份的数据来看,日本出口钢材347.3万吨中的82%是在亚洲市场,按照历史数据解析来看,其中韩国占据日本出口目标市场份额约25%的出口量,中国占据日本出口目标市场份额约15%的出口量,其他东南亚国家占据日弊带本出口目标市场份额约35%的出口量,欧美市场占据日本出口目标市场份额约5%的出口量。而日本钢铁产业布局的第一个特点是大的工厂均建在沿海,绝大部分钢铁联合企业集中在由京滨、阪神、中京、濑户内海、北九州五大工业区形成的太平洋带状区域,该区域钢铁生产量曾占全日本的87.3%,消费量占83.9%。地震、海啸对海运的影响也将使得短期工厂开工率和原料需求下降。该机构称,如果停产周期假设成立,对于矿商而言,每个月约有350万吨铁矿石销路要面临新的选择,这对缓解全球铁矿石供应无疑是有帮助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地震对钢材价格的影响也较为局限,日本在矿山本身就有股权投资,因而矿价对下游产品的冲击力有限。在日本1/4的国土面积受地震冲击后,反而会增加一部分基础设施建设刚性需求,因此也不能对全球铁矿石供应的改善抱太高期望,同时钢材价格还有可能出现“结构性坚挺”。西本新干线信息部经理盛志诚表示,地震或将增加国内钢材出口增量的预期。面对亚洲周边的订单,国内供应商要有所警觉,适当调高报价是理所当然的。具体来说,部分中端钢材产品,国内具备一定的替代竞争性的,例如热轧板卷、中厚板材、不锈钢、镀锌钢板、冷热轧宽幅带钢等产品,这个领域中国产品的质量、数量上,应该都能基本满足市场需求。此外,部分高附加值钢材价格会持续高位。如2010年日本出口数量达600万吨的特殊钢材,再例如钢轨、板桩、部分型钢产品、微型轴承用钢等等,由于部亏档分技术要求及工艺先进性,国际市场价格维持高位是可以理解的。
以上估计的准确度还要看日本钢铁工业到底会受到多大程度的影响,目前掌握的情况看,JFE(由原来的日本钢管和川崎制铁合并起来的日本第二位的钢铁企业)在千叶市内的工厂在地震中发生了火灾,住友金属的鹿岛制铁所也停产了。但具体到建筑用钢材等品种,本次地震可能不会带来太多利好,日本此前该类钢材的进口数据都基本可以被忽略。“所以投资者一定要对钢材的反弹保持谨惕,地震绝非做多螺纹钢的理由,沪螺纹钢价格2月至今的多数时间维持单边下跌,本周的涨势说不定只是个补涨,资金在恐慌时入驻前期弱势品种。”一位分析师称。盛志诚也称:“地震不足以改变国内螺纹钢等建筑用钢供需格局,只能说中国潜在的出口预期在增加,相关商贸企业应注意调整出口报盘价格。”
⑺ 世界最大规模钢铁厂和日本最大造船工业中心在哪
目前世界钢铁产量最大的钢厂是 安赛乐米塔尔,(2006年安赛乐和米塔尔合并成安赛乐米塔尔钢铁公司。)
横须贺、神户、长崎、大阪是日本的主要造船工业中心;2008年01月13日 ,《日本经济新闻》报道说,日本JFE集团和IHI(原石川岛播磨重工业)开始就年内合并造船业务开始进行谈判。如果双方实现合并,将打造出日本最大的造船公司。
日本是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是当今世界的经济强国,为西方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国内有世界一流、全面、完整的工业体系。日本是世界上唯一缺乏资源的钢铁大国。钢铁工业所需要的主要原料、燃料几乎全靠海外市场,然而日本却是世界上最大的钢和钢材出口国,日本的钢铁工业技术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炙手可热。其实应该说是日本五大工业区:京滨工业区、阪神工业区、中京工业区、北九州工业区和濑户内海工业区。其中,前4个大工业区在战前就已形成,在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发展过程中,这4个老工业基地的规模迅速扩大,新的工业区相继形成。在新形成的工业区中,规模最大的是濑户内海工业区。
京滨工业区位于东京湾沿岸,它以东京都和横滨市为核心,以关东平原为腹地。从工业产品的产值看,在京滨工业区占第一位的是机械工业,其次是印刷出版业和化学工业,占第三位的是食品工业,金属制品,钢铁制品。
阪神工业区以大阪湾为中心,后枕广阔的“近畿为冲积平原”。它一方面向西,即顺着尼崎、西宫、神户、明石等沿海城市向兵库县扩展,另一方面向南,即顺着堺、岸和田、阪南等沿海城市向和歌山县延伸。阪神工业区的工业结构与京滨工业区既有类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最主要的相似之处是:在产值上占第一位的也是机械工业,最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1)阪神工业区的钢铁工业所占比重较大。(2)纺织工业产值大大高于京滨工业区。
中京工业区南临伊势湾、三河湾,面对太平洋,北靠浓尾平原。借助港湾的优势,通过大量进口原油、铁矿石等原材料,中京工业区的钢铁、化学和机械工业等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该地区机械工业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 中京工业区工业结构的一大特点是机械工业特别是运输机械制造业非常发达。中京工业区的运输机械制造业的规模居各大工业区之首,中京工业区运输机械制造业的主体是汽车,日本最大的丰田汽车公司的生产基地就分布在这里。
北九州工业区位于日本九州岛的北部,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其核心部分在福冈县。在钢铁工业方面特别是在钢铁产品的品种、质量方面,北九州工业区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新日本制铁公司就建于此。北九州工业区产值较高的工业部门依次是:机械制造业、钢铁工业、食品工业、化学工业、饮料和烟草业、金属制品工业等。
濑户内海是位于四国岛与本州岛西南部之间的内湾海域,素有“日本地中海”之称。战后大规模的工业投资,使经济迅速发展,原有的4大工业区日渐饱和。濑户内海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于50年代末开始崛起的新工业区。该工业区由环濑户内海的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香川县和爱媛县组成。从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期,该工业区利用价的进口资源,发展起了钢铁、化学和机械工业,在濑户内海沿岸建立起了大型港口和各种工厂,“日本地中海”已变成了一条“产业运河”,在日本经济中的地位已超过北九州工业区。在该工业区内部,产值最大的行业是机械工业,其次是化学工业和钢铁工业,居第三位的食品工业。濑户内海工业区的钢铁、化学和有色金属工业,已经后来居上,在产值上超过了中京工业区。
⑻ Tokyo Bay 什么意思
东京湾 (Tokyo Bay):日本的填海造田闻名于世,而东京湾区作为世界正销上第一个主要依靠人工规划而缔造的湾区,成知清仿为人搭纤工规划富人区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