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最大的钢铁厂是哪个
目前是刚刚组建的宝武钢铁集团,钢铁产量世界第二,中国第一。影响力绝对的中国第一,销售收入,利润也是全国第一。
② 贵港贵钢集团上班时间怎么样
贵港贵钢集团上班时间很好。因为贵港贵钢集团上班时间是早上九点到下午五点,是八小时工作制,所以说贵港贵钢集团上班时间很好。广西贵港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2003年3月,其前身是始建于1958年的广西贵县钢铁厂,有50多年钢铁产品生产历史,是一家集炼铁、炼钢、轧钢于一体的民营钢铁企业。
③ 广西贵港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注册号:****所在地:广西注册资本:28,000万元法定代表:蒋耀生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登记状态:存续登记机关:贵港市工商行政管理局注册地址:贵港市南平中路
法定代表人:蒋耀生
成立时间:2003-03-28
注册资本:28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50800200006894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
公司地址:贵港市南平中路
④ 2009广西百强企业榜单
2009广西100强企业 正式“出炉”了。由广西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广西工业经济协会联合主办的2009“中信大锰”广西优秀企业表彰暨广西企业100强发布庆典活动在南宁举行。
在“出炉”的2009广西100强企业中,广西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榜上有名。中信大锰矿业有限责任广西公司、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等十家企业荣获2009广西优秀企业称号。广西建宁水务投资集团董事长谭良良等一批企业家被授予了2009广西优秀企业家称号。李维健、陈永南等十人荣获2009广西十佳企业家称号。
当天,黄道伟、杨道喜、蒋济雄、潘琦等自治区领导出席活动,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尹援平和国家开发银行副行长刘克崮等领导也应邀出席,到会企业家约400多人。会上表彰了一大批的优秀企业和优秀企业家。
据了解,2008年末,广西100家优秀企业完成增加值1278.06亿元,占全区生产总值(GDP)7171.58亿元的17.82%,这100家优秀企业创造的增加值占全区的六分之一。总体完成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0.67%,比全区生产总值12.8%的增速快5个百分点。同时,这100家优秀企业2008年的总资产达到2710.94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1.14%。
(单位:万元)
1. 广西柳州钢铁(集团)公司 3781876
2. 广西电网公司 3252437
3.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2134536
4. 广西玉柴机器集团有限公司 2098819
5. 南宁铁路局 1835865
6. 中国烟草总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司 1397430
7. 广西建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379985
8. 广西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1331082
9.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广西有限公司 1057334
10. 广西柳工集团有限公司 1030175
11. 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 977535
12. 广西农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933338
13. 广西南华糖业集团有限公司 932054
14. 广西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906467
15. 柳州五菱汽车有限责任公司 839588
16. 中国大唐集团公司广西分公司 810502
17. 广西有色金属集团有限公司 708411
18.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644161
19.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南宁石油分公司 568810
20. 广西水利电业集团有限公司 424651
21. 龙滩水电开发有限公司 394231
22. 广西壮族自治区机电设备有限责任公司 362736
23. 南宁糖业股份有限公司 329784
24. 广西东油沥青有限公司 326895
25. 桂林国际电线电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22921
26. 广西八一铁合金(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308714
27. 广西壮族自治区公路桥梁工程总公司 291218
28. 广西富满地农资股份有限公司 275569
29. 中信大锰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273856
30. 广西凤糖生化股份有限公司 272986
31. 柳州正菱集团有限公司 271737
32. 桂林市力源粮油食品有限公司 261976
33. 广西来宾东糖集团有限公司 234144
34. 嘉里粮油(防城港)有限公司 216117
35. 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 205571
36. 广西壮族自治区扬翔饲料有限公司 185480
37. 南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177231
38. 十一冶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76300
39. 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 173869
40. 广西贵港钢铁集团有限公司 156728
41. 广西壮族自治区邮政公司 149158
42. 南南铝业股份有限公司 147010
43. 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38811
44. 南宁百货大楼股份有限公司 134878
45. 广西成源矿冶有限公司 130296
46. 桂林康密劳铁合金有限公司 125365
47. 广西平铝集团有限公司 124291
48. 广西运德汽车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123837
49. 广西沿海铁路股份有限公司 121753
50. 柳州特种汽车厂 121395
51. 百色融达铜业有限责任公司 117079
52. 桂林福达集团有限公司 104305
53. 华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101756
54. 广西超大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101740
55. 桂林三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00209
56. 广西桂东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96600
57. 广西三环企业集团 95834
58. 广西瑞通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94131
59. 柳州机车车辆厂 90028
60. 广西防城港岳泰股份有限公司 89621
61. 广西湘桂糖业集团有限公司 87920
62. 广西鱼峰水泥股份有限公司 86777
63. 广西冠桂糖业有限公司 85628
64. 广西博庆食品有限公司 84324
65. 广西华劲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82545
66. 广西新华书店集团有限公司 78918
67. 广西五丰粮食集团有限公司 78792
68. 广西浩天电力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77067
69. 中油广西田东石油化工总厂有限公司 73476
70. 广西康密劳铁合金有限公司 71040
71. 桂林电力电容器有限责任公司 69311
72. 广西河池化学工业集团公司 68583
73. 中船桂江造船有限公司 67670
74. 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66917
75. 广西南宁梦之岛百货有限公司 66218
76. 广西来宾永鑫糖业有限公司 63251
77. 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62817
78. 广西上上糖业有限公司 62715
79. 广西平桂飞碟股份有限公司 62391
80. 广西北部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 60827
81. 广西华润红水河水泥有限公司 59117
82. 广西大锰锰业有限公司 58070
83. 广西南宁凤凰纸业有限公司 57459
84. 南宁建宁水务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56861
85. 兴业葵阳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56712
86. 柳州两面针股份有限公司 56589
87. 广西金河矿业股份有限公司 55961
88. 广西三威林产工业有限公司 55851
89. 南宁锦虹棉纺织有限责任公司 53764
90. 广西金源生物化工实业有限公司 53174
91. 北流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 53086
92. 广西真龙彩印包装有限公司 52727
93. 广西大都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 47304
94. 柳州工贸大厦股份有限公司 46659
95. 广西金嗓子有限责任公司 46500
96. 广西运美运输集团有限公司 45793
97. 南宁市建筑安装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45775
98. 梧州神冠蛋白肠衣有限公司 45484
99. 桂林漓佳金属有限责任公司 43534
100. 广西壮族自治区贵港市建筑工程公司 42388
⑤ 中国最大钢铁企业有多少员工
目前全国最大的钢铁企业是河钢集团,生产能力5000万吨,实际产量4300万吨,员工140000人,在岗120000人。
⑥ 广西有哪些钢铁厂
柳州柳钢、钦州新建的柳钢和武钢合股的将会超过柳钢、还有一个就是贵港钢铁公司
⑦ 广西有哪些钢铁企业
广西柳州钢铁、广西防城港钢铁厂企业比较大,其余的有:广西万鑫钢铁(螺纹钢和线材),广西罗城钢铁(铸件),广西五隆钢铁(铁锌板)等。
⑧ 贵港钢铁集团年铁产量
292.0万吨。根据冶金工业信息中心数据显示,2020年1-11月广西贵港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钢材产量为292.0万吨,同比增长62.8%,粗钢产量为308.9万吨,同比增长68.3%,生铁产量为152.8万吨,同比增长27.5%。
⑨ 贵港的人口民族
截止2012年末,贵港市户籍总人口529.92万人,比上年增加2.23万人。常住人口418.68万人,比上年增加3.0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达到183.08万人。贵港市城镇化率为43.73%,比上年提高1.66个百分点。贵港市人口出生率15.35‰,人口死亡率6.4‰,人口自然增长率8.95‰。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贵港市总人口为503.31万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43.35万人。贵港市2010年11月1日零时常住人口为411.88万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17.77万人。 贵港市人口地区分布表地区 总人口(万人) 常住人口(万人) 贵港市 503.31 411.88 港北区 58.11 57.84 港南区 62.89 50.79 覃塘区 56.32 40.75 平南县 142.24 112.80 桂平市 183.74 149.69 汉语
贵港市汉族使用的文字相同,语言有土白话(俗称贵县话)、客家语(俗称麻介)、普通话、白话四种。由于语音的不同,也创造了一些“土汉字”,如“妫”(妈妈)、“冇”(没有)等等。这些自创的土汉字多在师公戏的唱词中出现,在其他场合是不通用的。 土白话,俗称贵县话现多称贵港话。讲贵县话者分布于江南各个乡镇及江北的贵城、石卡(除石卡街外)、五里(除五里街外)、三里(除三里街外)、覃塘、东龙、大圩等地,以“贵县街话”为代表。贵县话属粤语勾漏片,虽然贵港话的一些吐字发音与广州话有很大的差别,但相比之下四邑片粤语与广府粤语的差距更大,比如,台山话、开平话与广州话差别非常大,而两地又很靠近,同时贵港话与勾漏片粤语的代表方言玉林话又有较大分别,贵港话相对音清而玉林话音浊。 客家话,俗称“麻介”。讲客家语的分布于桥圩、木格、湛江、东津、瓦塘、八塘、东龙、覃塘、蒙公圩、三里、五里等地的圩镇或村屯。客家语与壮话、贵县话是贵港市三大语言,人数几乎各占贵港市人数的三分之一。 普通话(包括桂林、柳州话),民国时期称为“官话”,能听懂的人很少,会讲的更少。解放后,南下干部讲普通话,驻军讲普通话,中小学实行普通话教学,平时收听的电视广播也大多是普通话。人们都能听懂普通话,少、青、壮年人也能讲带乡土音的普通话。 粤语,俗称白话。在贵港市辖区有三种白话,分别是广州白话、梧州白话、佛山白话。贵港市辖区讲广州白话的有贵港沿江各大造船厂及附近的石卡镇、三里镇等部分乡镇,讲梧州白话的有石卡街(石东街)、三里街、五里街及附近村屯,讲佛山白话的只有黄练街、古樟街(居委会)、木梓街三个圩镇(不包括村)。其他地方的人也能讲以上的白话,但只限于交际时和舞台上,不用于平时家常交谈。 壮语
贵港市壮族人口38万,占贵港市总人口的28%。贵港市的壮话属红水河土语区的北壮,语法结构与各地壮族方言基本相同。贵港市地处桂东南,壮、汉两族人民长期聚居,受粤语影响,借词绝大部分都取粤方言音如(feihgih)飞机,(dietloh)铁路、(hagkauj)学校、(yinzminz)人民等等。壮话在语音、语调上也受粤语一定的影响,与桂南、桂西、桂北一带的壮话差别较大,与上林、武宣、桂平等地的壮话差别较小。贵港市的壮话可分奇石、中里;东龙、古樟;三里、覃塘;大圩、附城几个方言区。各方言区的语法特点基本相同,语音、语调小有差异,不影响交谈。 2012年贵港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GDP)679.18亿元,增长10.2%。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8.68亿元,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273.38亿元,增长12%;第三产业增加值257.13亿元,增长10.1%。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8%、53.4%、34.8%,分别拉动贵港市经济增长1.2、5.4、3.6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为21.9:40.3:37.8,与上年相比,第一、二产业的比重分别下降了0.1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比重分别提高1.7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281元,比去2011年增加1036元,增长9.3%。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长3.5%,八大类消费指数中除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与上年持平外,其余均保持增长,食品类、烟酒类、衣着类、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分别增长4.4%、3.8%、4.3%、4%、0.9%、2.4%、4.4%。另外,商品零售价格指数增长2.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增长4.3%。2012年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260.63万人,增长1.15%。年末城镇就业人员29.7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7881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800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劳动工资28787元,比2011年增加2453元,增长9.3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不含劳务派遣人员)29988元,比上年增加1762元,增长6.24%。贵港市财政收入50.03亿元,增长15.5%,其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6.57亿元,增长22.5%。贵港市公共财政预算支出126.24亿元,增长19%。
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752.6亿元,增长10.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81亿元,增长22%;财政收入57.42亿元,增长1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303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8196元,增长13%。
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805.4亿元,增长5.2%;财政收入66.11亿元,增长15.1%,增幅在全区排名第1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11.4亿元,增长23.2%,增幅在全区排名第1位;外贸进出口总额3.06亿美元,增长38.3%,增幅在全区排名第3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增长8.9%和11.5%。 贵港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对发展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贵港市地势平坦,物产丰饶,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重要的粮食、蔗糖、林果、禽畜、水产基地,石硖龙眼、荔枝、桂皮、蜜枣、毛尖茶、淮山、草席、莲藕、瘦肉型猪、三黄鸡、肉鸽、腐竹、羽绒等农产品驰名海内外。
主要农副特产有稻谷、玉米、木薯、糖蔗、花生、荔枝、龙眼、柑橘、白砂糖、黄红麻、茶叶、烟叶、油桐籽、油茶籽、松脂、竹笋干、八角、桂皮、桂油、木耳、牛奶、蜂蜜、禽蛋、蚕茧、莲藕、猪、牛、羊、鸡、鸭、兔、鱼等30多种,素有“广西粮仓、鱼米之乡”美誉和“中国第一糖城”的雅称。
解放前,农作物种植面积以粮食为主。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玉米、大豆次之;经济作物以甘蔗为主,油料作物次之。1949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为20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180万亩,占88.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15.15万亩,占7.45%,其它作物占3.85%。粮食总产为13747万公斤,亩产76公斤(按播种面积计,下同),人均有粮260.5公斤(按农业人口计,下同)。农业总产值为6122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人均产值儿7.9元(按农业人口计,下同)。农业生产力低,加上灾害频仍,农民生活朝不保夕 。
解放后,经减租退押、土地改革,土地归农民所有,摆脱了封建制度的枷锁,解放了生产力,农民的生产热情空前高涨。195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8753万公斤,亩产86公斤,人均有粮328公斤,比1949年分别增长36.4%、13.15%和25.9%。农业总产值达9391万元,人均164.3元 。
1956和1957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虽有较大幅度增加,但因连遭春旱、夏涝和秋旱,农业生产全面歉收。1957年全县粮食总产仅达15910万公斤,农业总产值9161万元,比1953年分别下降了18.46%和2.51%。人均有粮235.9公斤,人均产值147.3元。
在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出现“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以“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加上连遭3年的自然灾害,1959年至1963年的5年中,全县粮食生产处在1年增3年徘徊1年大幅度减产的被动局面。如1963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仅达15251万公斤,人均有粮229公斤。农业总产值9732万元,人均产值145.8元。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它农副产品全面减产。因而,社会产品奇缺,市场供应紧张,群众生活困难,并导至各种疾病增多,群众体质下降。在这期间,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制定了《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及时纠正了“大跃进”运动中所造成的严重失误,农业生产有了良好的转机。1965年,全县粮食总产回升到22486万公斤,人均有粮319公斤,农业总产值达到15115万元,人均产值214.4元。粮食总产、人均有粮和人均产值分别比1963年增长47.43%、43.7%和47%。“文化大革命”期间,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和群众,抵制了“四人帮”的干扰和破坏,坚持发展粮食生产,全县粮食生产获得好收成。至1976年,全县粮食总产达到35503万公斤,比1965年增长57.89%。农业总产值达到22390万元,人均产值230.5元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贵县改革农业经济体制;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问题;提高和放开了农副产品价格,恢复集市贸易;正确指导和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农副业生产和发展多种经营;调整了农业内部结构,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1982年,全县粮食总产量高达46706万公斤,人均有粮430公斤,农业总产值29629万元,人均产值272元。粮食总产、人均有粮分别比1978年增长37.73%和59.4%。当年给国家提供商品粮8553.55万公斤。1984至1986年,由于水旱灾害频繁,加上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灌溉效益严重下降,政府对农业投入相对减少,缩减了粮食种植面积,因而全县粮食生产连年滑坡。1985年粮食总产只达36221万公斤,比1982年减少10485万公斤,人均有粮减少120公斤,农业总产值29822万元比1982年略增。人均产值260元,比1982年略减。
1986年以后,县委、县政府总结了粮食滑坡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加强农田水利工程的维修配套,新增水利项目工程。据统计,1986年至1988年政府投资于农田水利工程总额为608.22万元,年均投资202.6万元。比1982至1985年投资总和多369.89万元。(二)大力推广“双杂”(杂交水稻、杂交玉米)高产良种,提高科学种田水平,主攻单产。1986至1990年贵港市累计种植“双杂”品种面积达到238.65万亩(按播种面积计,下同)。年均种植面积47.6万亩,其中1990年种植面积达73.5万亩,占水稻面积的60%。种“杂交”玉米16万亩,占玉米种植面积的89.9%。(三)建立粮食基地和商品粮基地。1986年至1990年的5年中,贵港市共投资928.7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751.23万元,县财政拨款177.5万元),建立粮食基地和商品粮基地。在全部投资中,属粮食基地资金的223.8万元,属商品粮基地资金的440万元。(四)解决农用物资如化肥、农药、农膜等的供应紧缺和价格不合理等问题,从而增强了发展农业的后劲,增强了抗灾能力。1987年全县粮食回升至41177万公斤,其它各项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至1989年贵港市粮食总产达3.83亿公斤,比1988年增长11.92%。是年农业总产值达33276万元。
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50.26亿元,增长6.34%。其中,农业总产值108.55亿元,增长7.8%;林业总产值14.23亿元,增长3.52%;牧业总产值92.33亿元,增长5%;渔业总产值23.15亿元,增长7.93%;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1.99亿元,增长5.81%。全年粮食种植面积27.49万公顷,比2011年增加3168公顷,总产量149.12万吨,增产5.89%,其中:稻谷产量124.84万吨,增产4.77%;玉米产量14.95万吨,增产9.24%。全年油料产量8.72万吨,增长11.67%;甘蔗产量239.16万吨,增长11.34%;蔬菜产量131.14万吨,增长5.72%;水果产量20.51万吨,增长9.14%,其中龙眼产量5.96万吨,增长7.88%,荔枝产量6.23万吨,增长8.44%。 贵港市解放前的工业生产均以传统的手工生产为主,生产设备极为简陋,产量甚少。生产行业主要有窑业、冶工、制糖、油榨业、酿酒、藕粉、纺织、建造、木工等。清末民初才渐兴电力、机器碾米、皮革、印刷、机修等业。
民国10年(1921年)城区商人集资办发电厂,安装火力发电机组一台(套),发电量20千瓦。为本市现代电力工业之始。24年,广西省政府在贵县罗泊湾兴建广西企业公司糖厂。该厂购进美国压榨、制糖设备,拥有工人170人,为贵港市现代第一间大型工厂。该厂同年年底投产,至抗日战争期间于28年被日本飞机炸毁。至32年,本市仅有碾米厂、修车厂各一间,工人仅30人(碾米厂18人,修车厂12人)。33年,贵县沦陷,该二厂亦疏散停业。1949年至1950年统计,本市有发电厂1间,碾米厂9间,玻璃厂1间,制鞋店13间,皮具店4间,家具及锯木店共33间,计有工人1600余名。1949年全县工业总产值为475万元,(至1957年止,均按1952年不变价计算)仅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4621万元的10.3%。1950年工业总产值为771万元,其中属县办国营工业仅1个发电厂,年产值0.7万元。1951年广西省工业厅兴建贵县独山糖厂,1952年投产。1952年全县有工业生产单位1732家(含私营工业及个体手工业户),年总产值799万元。属地方国营工业的有县属发电厂及省属贵县糖厂2间,工业总产值273.9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34.3%。贵县糖厂产糖2481吨,产值272.6万元。县办国营工业产值仅1.3万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贯彻执行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方针。将一些私营工厂实行公私合营或保留资方股分合并到国营工厂,并将全县1610户3000多人的个体手工业者分别组织成立了铁工、木器、纺织、车缝、单车运输等72个生产合作社(组)。1955年,省工业厅在城区西郊马君岭新建一座日榨蔗1500吨的大型糖厂,为“一五”期间在本市投资兴建最大的工业项目。1956年该厂建成投产,当时有职工1942人,年产糖11932吨。产值达1463.21万元。此期间本市还新办了印刷厂、农具厂、大米加工厂、油料加工场、屠宰场、西江农场修理厂、修理场等几个国营工厂。1957年工业总产值为2077万元比1952年的799万元翻了一番多。
1958年“大跃进”时,由于盲目地、片面地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贵县也大办了一批厂矿。是年工企业单位达10084个(含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办的厂矿、生产、加工场等10010个),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082.91万元,总产值3351万元(按1957年不变价计)。为了加强对工企业生产的管理及规划,县政府于同年成立了工业局,下辖厂矿企业64个,总产值612.5万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仅873元。主要产品有糖、食品、纸、土布、毛巾、金属制品、煤、生铁、焦炭、化肥、水泥、皮革制品等。由于厂矿办得太多,导致管理、原材料、产品质量、销路等方面存在大量难以解决的问题,故于1959年将大批厂矿企业关闭停办。到1959年底,全县工企业单位剩下213个、职工6357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129.7万元。工业总产值4912.5万元,占当年工农业总产值14940.6万元的32.88%。其中县办工业32个,职工人数3355人,总产值1304.6万元。1960年冬,党中央决定对国家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贵县县委、县政府从1961年起,对一些基础差、经济效益不好的企业实行关、停、并、转。当年停办了白云石矿、大岩磷矿、淀粉厂、炼铁厂、石油厂等17个单位,合并了糖果厂、农械厂、被服厂等8个厂,精简下放职工2475人。经过5年的整顿至1965年底,全县工企业单位尚保留有96个,职工人数3612人,比1959年分别减少了55%和43%,但产值仅减了19%为3981万元,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上升,全员劳动生产率11022元比1959年的7728元增长43%。
1966年贵县的工业得到较稳定的发展。是年机制糖产量达到10525吨,土糖837吨,机制纸5503吨,钙镁磷肥7849吨,饮料酒12267吨,红砖2800万块,平板玻璃58万平方米,工业总产值为4013.41万元,比上年增加32.41万元。正当国民经济逐步好转、工业生产稳步回升之时,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开始及以后无政府主义思潮泛滥成灾,致使工业总产值从1967年的4252万元下降到1968年的3777.7万元,1969年又下降到3499.2万元。1970年后,随着对工业投资的增加,工业生产逐步回升。此期间新建了氮肥厂、农药厂、水电设备厂等数家中小型工厂,1976年全县全民所有制独立核算工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7288.76万元比1965年的3981万元增长82.96%,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1亿元达到11042万元。比1966年增长111.64%(均按70年不变价计)。“文化大革命”10年间,平均每年递增7.7%。
1978年全县工企业(只含全民、集体所有制工企业)51个,职工人数达11823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8509万元,工业总产值13136.37万元,比1976年增长17%和19%。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政府着重抓了蔗糖业生产。除改造更新贵县糖广的设备以提高生产能力外还投资新建了覃塘糖厂。到1984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208间,职工人数12094人。固定资产原值达13763万元。工业总产值21409万元。其中自治区属企业10家,产值2773万元;地区属企业1家,产值435万元;县属企业32家,产值14729万元。仅贵县糖厂和覃塘糖厂的产值就达9845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6%,充分显示了蔗糖工业的优势。是年,全县工业企业共上交税金2897万元,实现利润2259万元,税利合计5156万元。1988年贵港市工业总产值为41250万元(按80年不变价计),首次超越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1760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56.5%,显示了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主导地位和作用。1989年贵港市工业总产值44666万元。其中全民、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单位210个,产值32315万元(全民所有制工厂78个,产值27456万元;集体所有制工厂132个,产值4859万元),占贵港市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2.35%。仅贵港甘蔗化工厂的产值就达12102.8万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27.1%。此外产值超过千万元的还有贵港市第二甘蔗化工厂、广西西江化工总厂、广西贵港钢铁厂、红旗纸厂等四家;产值超过百万元的有丰宝化工厂等25家。这些全民、集体所有制的工业企业共有职工26794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32314万元,比改革开放前的1978年分别增长127%和274.76%。全员劳动生产率14542元,平均每人实现利税3597.8元。每百元固定资产原值实现利润15.46元,税金13.81元。改革开放11年来,贵港市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3136.7万元上升到1989年的44666万元,增长240%(均按80年不变价计),平均每年递增13%。
2012年,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29.15亿元,增长10.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0.4%,拉动贵港市经济增长4.1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总量的33.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拉动贵港市经济增长3.6个百分点。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基本情况: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企业)367家,比2011年增加25家,其中内资企业330家,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7家,外商投资企业1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624.08亿元,增长12.03%,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9家,和上年持平;年产值超过5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8家,比2011年减少2家;年产值超过1亿元的工业企业有143家,比2011年增加27家;年产值超过5千万元的工业企业有255家,比上年增加51家。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4.73亿元,增长10.59%;完成利税总额82.8亿元,下降30.7%;实现利润总额61.12亿元,下降37.7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82.39%,比2011年同期降低75.54个百分点;工业产销率98.3%,提高1.16个百分点。 贵港江南工业园区
贵港江南工业园区位于贵港市区东南部、郁江南岸。广西贵港江南工业园区位于贵港市港南区,规划范围为20.07平方公里。规划期限为2011-2030年。江南工业园的功能定位为:广西自治区级开发区中的典型代表;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的示范区;西江经济带中的主要产业集聚区;贵港市最重要的产业园区和中心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南区建设港城融合的核心空间。 根据规划,江南工业园未来将发展以皮革、羽绒轻纺等地方特色产业为龙头,以食品饮料、电子信息和化工制造业等精加工技术型产业为骨干,以临港物流、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并大力发展以综合性服务为代表的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形成贵港市的现代综合城市新区。
贵港(台湾)产业园区
贵港(台湾)产业园是广西重点推进的27个产业园区之一,位于贵港市覃塘区,距市中心城区8公里,总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以港口现代物流、台资企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船舶修造业和现代制造业、水泥、制糖、林产品加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其功能分区产业布局:
1.石卡临江产业园
主导产业布局:港口现代物流业、台资企业和电子信息产业、船舶修造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导产业。
2.覃塘林产品加工区
主导产业布局:林产品加工产业。
3.黄练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布局:水泥建材制品产业。
4.大岭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布局:现代农业及农产品深加工产业。
5.甘化工业集中区
主导产业布局:制糖产业。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
示范园区地处贵港市中心城区,是全国第一个批准设立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2001年8月经国家环保总局正式批准并对示范园区进行授牌。示范园区总规划面积为30.53平方公里,以电子信息、糖纸循环、能源、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配套发展物流业。其功能分区产业布局:
1.西江产业区
主导产业布局:以电子信息、纺织服装为主导产业。
2.贵糖产业区
主导产业布局:以糖纸循环为主导产业。
3.热电循环经济产业区
主导产业布局:以热电联产、能源、造纸等产业为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