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为什么气体渗氮只适用于处理专门的渗氮钢
1、氮化的温度区间在530~550之间
2、渗氮钢在这个温度区间渗氮不会影响其基体硬度
3、其它的材料在这个温度的渗氮就相当于高温回火了,对低碳钢而言硬度要急剧的降低,模具钢而言影响不是很到,但起的效果不是很大。
② 45钢碳氮共渗和渗氮那种变形大
碳氮共渗温度860℃左右,渗氮温度540℃左右,一般情况下,碳氮共渗的变形大。
③ 316不锈钢离子氮化层深度一般要求多少
【316不锈钢的熔点】316不锈钢的熔点在1370℃-1398℃之间。【316不锈钢】是美国ASTM标准下的牌号,属于不锈、耐热、耐蚀钢,是奥氏体不锈钢。对应国标是0Cr17Ni12Mo2。是比304好的不锈钢。在海水和其他各种介质中,耐腐蚀性比0Cr19Ni9好。化学成份:碳C:≤0.08;硅Si:≤1.00;锰Mn:≤2.00;硫S:≤0.030;磷P:≤0.035;铬Cr:16.00~18.50;镍Ni:10.00~14.00;钼Mo:2.00~3.00。
④ 金属热处理渗碳和渗氮的区别
渗碳和渗氮的区别
1、概念不同:渗氮,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渗碳一般是针对钢来说,钢的渗碳就是钢件在渗碳介质中加热保温,使碳原子渗入钢件表面,使其表面的碳浓度发生改变,从而获得具有一定表面含碳量和一定浓度梯度的热处理工艺。
2、介质不同:渗氮的介质是氮原子,常见有液体渗氮、气体渗氮、离子渗氮。渗碳的介质是碳原子。
3、适用的钢不同:渗碳适用于低碳钢,渗氮适用于中碳钢。
(4)钢铁渗氮温度一般多少扩展阅读:
渗碳零件注意事项:
(1)渗碳前的预处理正火--目的是改善材料原始组织、减少带状、消除魏氏组织,使表面粗糙度变细,消除材料流线不合理状态。正火工艺;用860--980C空冷、179--217HBS
(2)渗碳后需进行机械加工的工件,硬度不应高于30HRC。
(3)对于有薄壁沟槽的渗碳淬火零件,薄壁沟槽处不能先于渗碳之前加工。
(4)不得用镀锌的方法防渗碳。
渗氮零件注意事项:
(1)渗氮前的预备热处理调质--渗氮工件在渗氮前应进行调质处理,以获得回火索氏体组织。调质处理回火温度一般高于渗氮温度。
(2)渗氮前的预备热处理去应力处理--渗氮前应尽量消除机械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内应力以稳定零件尺寸。消除应力的温度均应低于回火温度,保温时间比回火时间要长些,再缓慢冷却到室温。
(3)渗氮零件的表面粗糙度Ra应小于1.6um,表面不得有拉毛、碰伤及生锈等缺陷。不能及时处理的零件须涂油保护,以免生锈。
(4)含有尖角和锐边的工件,不宜进行氮化处理。
(5)表面未经磨削处理的工件,不得进行氮化。
⑤ 金属氮化处理
一般有渗碳、渗氮、碳氮共渗、渗硫、铝、铬、硅、锌…
方法有气体催渗、液体催渗、固体催渗。像气体催渗用气NaCN或KCl 它有剧毒所以很少用在实际生产。。。
对于氮化一般是渗氮,渗氮可以获得比渗碳更高的表面硬度和耐磨性。一般渗氮温度控制在(500-570)℃具体要根据铁氮相图,还可以提高抗腐蚀性能。
⑥ 热处理"氮化"需要多少温度
气体氮化的温度为:温度一般在480~520℃之间℃,还有以抗蚀为目的的气体渗氮,渗氮温度在 550~700℃之间,液体氮化的温度为:560~600℃;离子氮化的温度为:离子氮化处理的温度520~540℃之间。
⑦ 钢铁零件渗氮层正常硬度和厚度有多少
0.4mm是没有问题的,使用离子渗氮。硬度600-800HV。也可以使用强化渗氮,表面硬度也差不多这个
⑧ 38crMOAI氮化硬度为多少
38CrMoAl是常见的渗氮钢,常规渗氮的温度520-540℃,渗氮后表面硬度1000HV左右。由于渗氮硬度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所以只能给出900-1200HV的硬度范围。
⑨ 什么是渗氮
渗氮,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介质中使氮原子渗入工件表层的化学热处理工艺。常见有液体渗氮、气体渗氮、离子渗氮。传统的气体渗氮是把工件放入密封容器中,通以流动的氨气并加热,保温较长时间后,氨气热分解产生活性氮原子,不断吸附到工件表面,并扩散渗入工件表层内,从而改变表层的化学成分和组织,获得优良的表面性能。如果在渗氮过程中同时渗入碳以促进氮的扩散,则称为氮碳共渗。常用的是气体渗氮和离子渗氮。 渗入钢中的氮一方面由表及里与铁形成不同含氮量的氮化铁,一方面与钢中的合金元素结合形成各种合金氮化物,特别是氮化铝、氮化铬。这些氮化物具有很高的硬度、热稳定性和很高的弥散度,因而可使渗氮后的钢件得到高的表面硬度、耐磨性、疲劳强度、抗咬合性、抗大气和过热蒸汽腐蚀能力、抗回火软化能力,并降低缺口敏感性。与渗碳工艺相比,渗氮温度比较低,因而畸变小,但由于心部硬度较低,渗层也较浅,一般只能满足承受轻、中等载荷的耐磨、耐疲劳要求,或有一定耐热、耐腐蚀要求的机器零件,以及各种切削刀具、冷作和热作模具等。渗氮有多种方法,常用的是气体渗氮和离子渗氮。 钢铁渗氮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20年代以后获得工业应用。最初的气体渗氮,仅限于含铬、铝的钢,后来才扩大到其他钢种。从70年代开始,渗氮从理论到工艺都得到迅速发展并日趋完善,适用的材料和工件也日益扩大,成为重要的化学热处理工艺之一。 气体渗氮 一般以提高金属的耐磨性为主要目的,因此需要获得高的表面硬度。它适用于38CrMoAl等渗氮钢。渗氮后工件表面硬度可达HV850~1200。渗氮温度低,工件畸变小,可用于精度要求高、又有耐磨要求的零件,如镗床镗杆和主轴、磨床主轴、气缸套筒等。但由于渗氮层较薄,不适于承受重载的耐磨零件。 气体参氮可采用一般渗氮法(即等温渗氮)或多段(二段、三段)渗氮法。前者是在整个渗氮过程中渗氮温度和氨气分解率保持不变。温度一般在480~520℃之间,氨气分解率为15~30%,保温时间近80小时。这种工艺适用于渗层浅、畸变要求严、硬度要求高的零件,但处理时间过长。多段渗氮是在整个渗氮过程中按不同阶段分别采用不同温度、不同氨分解率、不同时间进行渗氮和扩散。整个渗氮时间可以缩短到近50小时,能获得较深的渗层,但这样渗氮温度较高,畸变较大。 还有以抗蚀为目的的气体渗氮,渗氮温度在 550~700℃之间,保温0.5~3小时,氨分解率为35~70%,工件表层可获得化学稳定性高的化合物层,防止工件受湿空气、过热蒸汽、气体燃烧产物等的腐蚀。 正常的气体渗氮工件,表面呈银灰色。有时,由于氧化也可能呈蓝色或黄色,但一般不影响使用。 离子渗氮 又称辉光渗氮,是利用辉光放电原理进行的。把金属工件作为阴极放入通有含氮介质的负压容器中,通电后介质中的氮氢原子被电离,在阴阳极之间形成等离子区。在等离子区强电场作用下,氮和氢的正离子以高速向工件表面轰击。离子的高动能转变为热能,加热工件表面至所需温度。由于离子的轰击,工件表面产生原子溅射,因而得到净化,同时由于吸附和扩散作用,氮遂渗入工件表面。 与一般的气体渗氮相比,离子渗氮的特点是:①可适当缩短渗氮周期;②渗氮层脆性小;③可节约能源和氨的消耗量;④对不需要渗氮的部分可屏蔽起来,实现局部渗氮;⑤离子轰击有净化表面作用,能去除工件表面钝化膜,可使不锈钢、耐热钢工件直接渗氮。⑥渗层厚度和组织可以控制。离子渗氮发展迅速,已用于机床丝杆、齿轮、模具等工件。 氮碳共渗 又称软氮化或低温氮碳共渗,即在铁-氮共析转变温度以下,使工件表面在主要渗入氮的同时也渗入碳。碳渗入后形成的微细碳化物能促进氮的扩散,加快高氮化合物的形成。这些高氮化合物反过来又能提高碳的溶解度。碳氮原子相互促进便加快了渗入速度。此外,碳在氮化物中还能降低脆性。氮碳共渗后得到的化合物层韧性好,硬度高,耐磨,耐蚀,抗咬合。 常用的氮碳共渗方法有液体法和气体法。处理温度530~570℃,保温时间1~3小时。早期的液体盐浴用氰盐,以后又出现多种盐浴配方。常用的有两种:中性盐通氨气和以尿素加碳酸盐为主的盐,但这些反应产物仍有毒。气体介质主要有:吸热式或放热式气体(见可控气氛)加氨气;尿素热分解气;滴注含碳、氮的有机溶剂,如甲酰胺、三乙醇胺等。 氮碳共渗不仅能提高工件的疲劳寿命、耐磨性、抗腐蚀和抗咬合能力,而且使用设备简单,投资少,易操作,时间短和工件畸变小,有时还能给工件以美观的外表。 辉光离子氮化 一、优点:渗氮时间短,质量容易控制,氮化层耐疲劳、有高强度,由于氮化温度在520-540,所以工件变形小,表面抗磁性高。 二、缺点:设备控制复杂,炉温均匀性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