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钢铁产量总体来说的变化情况是
答案:解析: (1)略;(2)627万吨 401万吨 2325万吨 可以发现钢铁产量的增长在加快
⑵ 什么是钢铁产能
通常来讲,产能即生产能力的简称,即某个行业在一定时期内(本研究以一年为单位)现有技术条件下,综合考虑产品组合、劳动力、厂房、设备、原料等情况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的生产量。最大产出量是由生产该产品的各生产环节的最薄弱的一环来决定。这就好像是我们熟悉的“水桶理论”,水桶内水的容量不是取决于最长的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以钢铁行业来说,其生产由炉料、烧结、炼铁、炼钢、轧材等多个生产工艺环节组成,在生产过程中各环节必须衔接配套才能实现整个钢铁生产能力的最大化,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成为限制产能充分释放的瓶颈。
准确理解产能,需要正确区分以下几点:第一,区分设计产能和有效产能。设计生产能力是指可实现的最大产出,或称为理想情况下的最大可能产出;有效生产能力,指在考虑了产品组合、排程的困难、机器维修以及质量因素等情况下的最大可能产出。评判产能利用情况所考虑的产能应该是有效产能而不是设计产能。第二,区分工序产能和全部产能。例如,钢铁生产由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多个生产工艺环节,在钢铁生产的诸多环节中最大的产量取决于能力最少的那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瓶颈,就会限制全部产能的发挥。第三,区分在建产能、拟建产能和实际产能。将在建产能和拟建产能作为总产能的一部分衡量我国产能利用率是不准确的。因为许多拟建项目可能未必付诸实施,在建项目也可能停建,落后产能也要淘汰一部分。
理解了产能,那么产能过剩是什么?顾名思义,产能过剩就是生产能力过剩,指某一行业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技术条件下生产能力存量的过剩,实际上也就是能够实现的生产能力超出市场需求能力的富余产能部分过大,超出了维持市场良性竞争所必要的限度。产能过剩通常会导致产品积压、竞争加剧、价格下跌、利润下滑等现象。
产能过剩不同于生产过剩。按照马克思主义治经济学的解释,在商品经济中(这里的商品经济是指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谓“生产过剩”,是指生产出的商品超过了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这种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过剩,并不是说生产门路无可开辟,因而生产资料已绝对过剩;也不是因为人们的各种生活需要都已满足,因而消费资料已绝对过剩。在资本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时候,往往可以看到这种表面上似乎极端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资本家喊叫生产过剩,把牛奶倒入大海,鸡蛋拿去喂猪;另一方面,日益增多的失业工人家庭正在为得不到必需的食物营养而犯愁。所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而是相对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相对于会购买力来说,商品是生产的太多了,是一种相对过剩。如果撇开会制度的差异不谈,马克思对于“过剩”含义的解释,同样也适应于我国现阶段出现的情况。因为生产过剩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不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只要我国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就有可能出现生产过剩。
产能过剩与生产过剩二者之间既有相似的地方又有本质的区别。
二者的相似之处主要表现在:1)二者均可能导致行业效益下降、利润下滑、库存增大等危害;2)二者均是相对于需求而言的。3)二者可能存在相同的诱因。
二者之间的区别主要表现在:1)二者考察对象不同。生产过剩考察的是生产出来的产品产量相对于消费能力的市场饱和度;而产能过剩考察的是生产能力。2)产生的直接原因不同。生产过剩的原因可能是投资规模过大,或是供求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的直接原因是投资规模过大或产业结构不合理,未来可能形成的潜在生产规模和结构超过了符合市场有效需求的供给规模和结构。3)二者形成的危害不同。生产过剩对经济造成的危害是一种己经转化为现实的危害;而产能过剩的危害不仅具有现实性、更具有潜在性,这种潜在性所造成的最终后果可能更严重。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是一种相对性过剩,是一种结构性过剩,也是一种阶段性过剩。
所谓相对性,是相对需求而言的。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居收入和消费的整体水平依然很低。2008年我国粗钢50091.5万吨,人均消费377.2公斤,而西方发达国家人均消费粗钢在600-900公斤左右。
所谓结构性,主要表现为目前一些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产品的生产能力过剩,而另一些高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产业的生产能力却严重不足。
所谓阶段性,就是说某个行业的产能过剩问题解决了,新的过剩行业又会出现,这可以说是市场经济的规律。比如1996年,我国就钢铁行业曾经出现产能过剩,2005年我国也出现产能过剩。产能过剩的这一特征表明,产能过剩是在消费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产生的。
从我国钢铁行业来看,我国现阶段钢材需求量还没有达到峰值。据有关专家预测,我国钢材消费量大致在2031-2043年达到峰值,消费量峰值在8.5-10亿吨。如果照此分析的话,那么目前我国的钢铁产能过剩就只是暂时性的相对产能过剩,而非绝对性产能过剩。由于钢铁行业具有建设周期长的特点,因此我国钢铁行业富余部分产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般来说,任何一个行业供求不可能完全达到平衡。从行业发展的角度看,适度的产能过剩有利于行业发展。一方面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新的竞争者进入该行业,另一方面它可以促使行业形成优胜劣汰的机制,有利于落后产能的淘汰,优化产业结构。但是,如果这部分富余产能超过了一定的限度,生产设备大量闲置,就会造成很大的浪费,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比如,资金占有率增大、库存增大、产品价格下滑以及行业效益变差等等
⑶ 国家限制钢铁产量是利好还是利空啊
当然是利好。钢铁行业本身具有大起大落的特点,任由市场自由竞争和自生自灭,只会导致重专复建设和低属水平竞争。
钢产量已经过剩,其实现在动手已经滞后。
通过国家对钢铁产业的有效调整,既可优化先进的企业的经营环境,还可降低钢铁企业采购成本,提高我国钢铁企业整体水平。
⑷ 中国历年钢铁产量
据从1896年到年的半个多世纪的统计,全中国累计的钢产量只有760万吨(包括机械厂的钢产量在内)。其中达到最高年产量的1943年,也只有92.3万吨,而且绝大部分产量还分布在日本侵占的东北地区。发展概况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1949年全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
1952年全国钢产量为135万吨,1983年达到4002万吨,增长了28.6倍,平均每年的递增速度为11.6%。1949~1983年,中国累计产钢5.47亿吨,生铁5.75亿吨,钢材3.87亿吨。
产地分布 钢铁工业的地区分布发生了可喜变化。旧中国的钢铁工业由于被日本帝国主义垄断,主要集中在东北一隅,如1943年东北的钢产量就占全国钢产量的94.5%,分布极不合理。到1952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区(未计台湾省)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高达85.8%。
东北地区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达70%。但经过30多年建设,布局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1983年,沿海各省、市、自治区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已降到57.3%,东北地区钢产量占全国的比重也降到了25.5%。
(4)钢铁产量意味什么扩展阅读:
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主要原料。70年代后期,全世界铁矿石总储量约为3500亿吨,其中富矿储量约为1500亿吨(以上均不包括中国的储量)。苏联铁矿石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近三分之一,居世界首位,以下依次是巴西、玻利维亚、加拿大和澳大利亚。
这五国铁矿石储量之和占世界总储量的90%左右。苏联70年代各年的铁矿石产量为1.95~2.46亿吨,占同期世界年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强,是最大的铁矿石生产国。
澳大利亚、巴西、美国、中国、加拿大的铁矿石产量依次占第二至第六位。铁矿石资源丰富是发展钢铁工业的重要条件。全世界平均的矿铁比总的趋势是下降的,20世纪50年代末高于2.00,60年代末降为1.80左右,70年代末又降至1.70左右。
⑸ 国家钢铁产量能说明什么
说明国家经济规模的大小,特别是减去出口量以后,体现的表观消费量,更是国家建设和制造量规模的体现。
⑹ 中国的钢铁产量为什么会严重过剩
这是几十年来钢铁行业利润较高刺激的结果,也是钢铁管理体制转型期,国有企业辐射资助衍生而造成的民营企业不断地涌现的结果,更是原有企业不断扩大规模的结果,也是项目审批体制执行不严格的后果。
⑺ 中国每年钢铁产量
目前我国的钢铁产量8.6亿吨,多年据以世界第一位,占世界钢铁产量的一半左右。实际的产能12.5亿吨,列通的数据有的出现缺失。
⑻ 钢铁产量是国家强大的标志,为么要去钢铁产能
在短缺经济时抄代,钢铁和粮袭食是国家强盛的标志,石油是国家战略物资,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国际贸易正常的时期,世界各国资源共享,市场共享,钢铁、粮食、石油都是正常的商品,钢铁作为基础建设和制造业的基本物资,以环境污染为代价获得,应该以满足自己国家的需求为基本目标,超过了这个产能就是过剩的,必须坚决去除,换百姓一片蓝莲绿水。
⑼ 现代社会为什么钢铁产量意义不大
这是和平环境里的概念,认为钢铁产品,石油,粮食,乃至装备能有买到版,自己的产量多少没权有关系。其实,一旦风云变幻,自给自足的资源才是可以保证的,才是综合国力的象征。这一点老一代领导人高瞻远瞩,提出的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伟大号召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海上封锁,资源垄断,技术壁垒,可以限购可以让一个国家不攻自破。我们要牢记这个教训,发展自己的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制造业,开发自己的粮食和石油,千万不能靠购买来解决问题。
⑽ 请问钢铁产量收什么影响 受季节影响吗 是不是一般钢铁厂的产量都是逐年增加的
设计产量固定的钢铁厂,钢铁产量不受季节影响.目前完全受经济的影响.
1.煤炭价格,
2.矿石价格
3.市场钢材的价格.
1.2 高而3低的情况下,产量低. 3高,1.2低,产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