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创作过程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于1904年9月29日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农民家庭。他排行第五,是家中老幺。
奥斯特洛夫斯基一家为生计所累,所有孩子自幼便挑起了养家的重担。但非常难得的是,尽管一贫如洗,但所有孩子都学会了读书习字,并念完了小学。
未来的作家在孩提时代便体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和极高的禀赋,他非常痴迷文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期间,奥斯特洛夫斯基积极参加了地下革命。
1920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在利沃夫战役中受了重伤。伤愈后,他在基辅铁路工地工作。在此期间,他得了伤寒。此外,他还感染了骨结核,病情迅速恶化。
1927年初,2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完全瘫痪,卧病在床。他的双目开始失明。正是在这一人生的艰难时刻,他决意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自己所处时代的面貌和个人的生活体验。他最初创作了小说的前几章节,但手稿却在邮寄过程中不慎遗失。自那时起,作家便开始了长篇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的创作。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是个奇迹:尽管饱受病痛折磨,但他10年来从未向死神低头。在体能严重哀竭的情况下,他执意要将这部描写自己这代人命运的小说留传后世。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是本自传体小说,从中可以读到有关作者生活的大量真实片段。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朋友对他的文学创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他誊写一页页书稿。1931年10月,小说的第一部封笔,并于1932年付梓。第二部于1933年5月杀青,1934年出版。
奥斯特洛夫斯基刚刚开始小说创作时,并未配备助手。他的妻子赖莎·波尔菲里叶夫娜·奥斯特洛夫斯卡娅早出晚归,忙于工作。尽管疼痛难忍、躯体几乎不能动弹,但奥斯特洛夫斯基还是借助刻字板,独立完成了小说的开篇。1931年初,他的母亲与妹妹前往莫斯科与他团聚,他才改为口述著书。每天,他需要克服常人难以想见的困难。他不仅需要记住作品的总体脉络,将构思形象化、细节化,还不能遗忘所写的句子及所用的词语。他通常在深夜里文思泉涌,成功的人物形象和优美的文字喷薄而出,为了抓住转瞬即逝的灵感,他只能整宿不眠,反复吟咏脑海中的珍贵片段。小说中的每个句子都经过了他的精心锤炼。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早在1934年,该书就被翻译成乌克兰语、波兰语、摩尔多瓦语和楚瓦什语。读者的来信如雪片般纷至沓来。
一些文学评论家,尤其是现今的评论家,一直置疑奥斯特洛夫斯基小说的艺术价值。争鸣当然是允许的。但不容置疑的是,这部作品曾帮助世界不少国家的众多读者度过了乍看上去似乎无法逾越的难关,它令众多濒于绝望的人获得了重生。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这才是小说的真正价值所在。而奥斯特洛夫斯基与病魔搏斗所体现出的勇敢精神,已成为全人类顽强抗争的宝
榜样。
2.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创作于几几年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小说于1932年—1935问世,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
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第一次创作作品经历了怎样曲折的故事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影响过新中国几代青少年的、闪烁着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光芒的小说名著。那时候,谁的笔记本上没有抄录过保尔的这段名言呢:“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
4.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背景:前苏联十月革命胜利迎来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但专资产属阶级不甘心他们的失败,纠集国内外反动势力疯狂反扑,妄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前苏联人民先后打败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巩固了红色政权。战争结束后,形形色色的敌人又妄图从内部颠覆红色政权。在列宁的英明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团结全苏维埃人民向所有阶级敌人和旧的传统势力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挫败了他们的反动图谋和无理干涉。小说就是以此为总体背景,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马克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5.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及创作经历
作者
尼古拉·阿列克谢椰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苏联著名的布尔什维克作家。
创作背景
190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出生在乌克兰一个工人家庭,父亲是一家酿酒厂的季节工,母亲在大户人家当厨娘,家境十分贫寒。因此,他只念了三年的书,十岁左右就开始干活谋生。奥斯特洛夫斯基干过各种职业,如帮人家牧马,在车站食堂当小伙计,在发电厂当助理司炉等,贫困屈辱的生活培养了他对旧世界的仇恨和反抗性格。13岁的时候,他就开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18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一度被德国军队占领,他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组织上交给自己的收集敌人情报和将革命布告贴到德军司令部哨兵棚上的任务,显示了他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得到了同志们的赞扬。
1919年7月,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家乡成立了共青团,他成了第一代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同白匪军作战。第二年在一次激战中,他的头部、腹部多处受伤,右眼因伤而丧失了80%的视力。严重的伤痛使奥斯特洛夫不得不离开队伍。然而,伤势刚刚有所好转,他就以高度的革命自觉性转入劳动建设,先是到一家铁路工厂当助理电机师,后又自愿报名参加突击队,投入修筑铁路的艰苦劳动。在工地上,他染上了伤寒并患了风湿病,常处于昏迷状态。这场大病还未痊愈,他又积极参加在第伯聂河上抢捞木柴的紧张劳动。因为长时间泡在齐腰深的冰水中,致使风湿病更加严重,又很快并发了多发性关节炎,肺炎。从此失去了最起码的健康,并日趋恶化,到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完全失去了活动能力,但他丝毫也不悲观消沉,“只要心脏还没有停止跳动,就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对党有用的人。”学习文学创作,是躺在病床上的奥斯特洛夫斯基找到的“进入生活的入场券”。
1927年底,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壮大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两个月后小说写完了,他把小说封好让妻子寄给敖德萨科托夫骑兵旅的战友们,征求他们的意见,战友们热情地评价了这部小说,可万万没想到,手稿在回寄途中被邮局弄丢了。这意外的打击对他来说,实在是太残酷了,但这并没有挫败他的坚强意志,在参加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函授大学学习的同时,他开始构思规模更大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34年小说出版,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也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随后,奥斯特洛夫斯基开始创作另一组三部曲长篇小说《暴风雨中诞生》,以表彰他在文学方面的创造性劳动和卓越贡献。1936年12月,由于重病复发,奥斯特洛夫斯基在莫斯科逝世。
6.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及创作经历
作者: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前苏联作家)
创作经历概述:
作者是一个红军中的骑兵,在1920年秋在国内战争中的一场战斗中负重伤,23岁时全身瘫痪,24岁时双目失明、脊椎硬化。但他的毅力惊人,凭着口述请人纪录写成这部基于本人故事的小说。
小说写成后被出版社多次退稿,后经朋友们的努力在《青年近卫军》杂志上从1932年到1934年分11期连载发表。小说受到评论界的冷遇,但得到了广大读者的追捧。1935年米·科利佐夫在苏联《真理报》上发表介绍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报道,造成全国轰动。
同年10月,奥斯特洛夫斯基被授予国家级最高荣誉列宁勋章。在之后的两年中小说被用各种语言重印重版了五十次。
1927年底,他着手创作一篇关于柯托夫斯基师团的‘‘历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风雨中所诞生的》。1929年,他全身瘫痪,双目失明。一年后,他用自己的战斗经历作素材,以顽强的意志开始创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小说获得了巨大成功,受到同时代人的真诚而热烈的赞扬。又一年过去了,他被吸收为苏联作家协会会员。
人物生平
1904年生于工人家庭。
初级教会小学毕业后,做过杂工。
1919年进发电厂当司炉助手。同年加入共青团,并参加红军奔赴前线。
1920年因重伤复员,进入铁路工厂担任助理电气技师。
1923年至1924年担任乌克兰边境地区共青团的领导工作。
1924年加入共产党。
1927年由于病情恶化而全身瘫痪,双目失明。
1933年写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1934年奥斯特洛夫斯基加入苏联作家协会。
1935年,苏联政府为了表彰他的文学功绩,授予他列宁勋章。
从1934年起,他开始写作反映国内战争时期无产阶级为苏维埃政权而斗争的长篇小说《暴风雨所诞生的》(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直到1936年奥斯特洛夫斯基病逝,《暴风雨所诞生的》才写了第一章。
1936年12月22日与世长辞。
7.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出来的
在作者全身瘫痪,双目失明后创作出来的。1927年初,2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因瘫痪卧内病在床,双目容失明。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决意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当时的时貌和个人的生活体验,他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但他把小说写好让妻子寄给敖德萨科托夫骑兵旅的战友们,征求他们的意见,战友们热情地评价了这部小说,可手稿在回寄途中被邮局丢失。但这并没有挫败他,在参加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函授大学学习的同时,他开始构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完成。故事取材于他的亲身经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前苏联作家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于1933年写成。小说通过记叙保尔·柯察金的成长道路告诉人们,一个人只有在革命的艰难困苦中战胜敌人也战胜自己,只有在把自己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才会创造出奇迹,才会成长为钢铁战士。
8.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的
时代背景
20年代末30年代初,随着新经济政策的结束和斯大林政治经济体制的确立,在文艺界也要求建立高度集中统一的局面。斯大林时期的国家用“一统化“思想教育青少年,尤其重视文学艺术在培养青少年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中的重要作用,斯大林要求文学作品要“追求直接的宣传目的“,许多作品的写作目的就是为了向青年灌输“共产主义理想“。
官方强调文学用“社会主义精神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文学艺术要完成这种教育功能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塑造体现社会主义精神和共产主义理想的英雄人物。这一时期,苏联文学的主题是歌颂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歌颂党和领袖,塑造苏维埃新人的光辉形象,苏联文学的任务就是根据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创造出一个绝对信仰共产主义的人物并把他描绘得真实可信。
奥斯特洛夫斯基响应官方的号召开始撰写《钢铁》,保尔朴素的阶级感情、狂热的献身精神、对共产主义的美好憧憬和对领袖的绝对服从正是斯大林推行其路线所需要的。
个人背景
1927年初,22岁的奥斯特洛夫斯基因瘫痪卧病在床,双目失明。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决意通过文学作品,来展现当时的时貌和个人的生活体验,他创作了一篇关于科托夫骑兵旅成长以及英勇征战的中篇小说。
但他把小说写好让妻子寄给敖德萨科托夫骑兵旅的战友们,征求他们的意见,战友们热情地评价了这部小说,可手稿在回寄途中被邮局丢失。但这并没有挫败他,在参加斯维尔德洛夫共产主义函授大学学习的同时,他开始构思《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书是他强忍病痛,在病榻上历时三年完成。故事取材于他的亲身经历。
(8)钢铁是怎么炼成的创作过程扩展阅读:
作品影响
在苏联,作者 1936 年 12 月 22 日去世前的两年间,小说用各种语言重印重版了 50 次。在苏联解体之前,这部著作先后用 61 种文字印行了600 多次共 3000 余万册,同时流传国外。
这部世界名著的中文译本在中国出版,历经半个世纪,粗略统计大概也有二十余种译本。
艺术特色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生动而又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和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使得该书备受广大读者喜爱 。这种唯有真实才能产生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得读者能完全融入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生活和情感世界和他的作品。所以,当他以一个战士的超人毅力奋起反抗无情的命运的时候,平凡的生命就在与命运的激烈撞击中迸射出非凡的光芒。这种光芒是永恒的,永远能给苍白的心灵带来光明和力量。
9.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
《钢铁是怎样来炼成的》背景:前源苏联十月革命胜利迎来了人类历史新纪元,但资产阶级不甘心他们的失败,纠集国内外反动势力疯狂反扑,妄图把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里。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前苏联人民先后打败了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巩固了红色政权。战争结束后,形形色色的敌人又妄图从内部颠覆红色政权。在列宁的英明领导下,布尔什维克党团结全苏维埃人民向所有阶级敌人和旧的传统势力展开了顽强的斗争,挫败了他们的反动图谋和无理干涉。小说就是以此为总体背景,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马克兰的广阔的社会生活。
10.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作者创作背景 简单一点的 很急呀!!!!!
创作背景:作者是一个红军中的骑兵,在1920年秋在国内战争中的一场战斗中负重伤,23岁时全身瘫痪,24岁时双目失明、脊椎硬化。但他的毅力惊人,凭着口述请人纪录写成这部基于本人故事的小说,故事取材于他的亲身经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苏联社会主义文学中一部的名著,作品的主要成就是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艺术典型。作者在刻画这一人物形象时严格地遵循生活的真实,并不把保尔的坚强意志和刚强的性格看成是天生的,而认为是在英勇的战斗和艰苦的劳动中,在刻苦的学习和严格的律己中锻炼出来的。
小说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塑造了以保尔·柯察金为代表的一代英雄的光辉形象。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童年,过的是最底层的苦难生活。
年轻的保尔为拯救陷入敌手的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而遭逮捕,在狱中表现得坚贞不屈,出狱后参军,在柯托夫斯基骑兵旅和布琼尼骑兵团中转战疆场,浴血奋战,身负重伤后以惊人的忍耐力使医生们深为敬佩。
出院后离开了部队,无论是做共青团工作,肃反工作还是参加修筑铁路的艰苦劳动,均表现出了坚持真理和不怕艰险的大无畏精神,并且在爱情问题上也有着严肃的态度和精神境界,残酷的战争、艰苦的劳动、繁重的工作使保尔病倒了,双目失明,全身瘫痪,但他以惊人的毅力从事文学创作,最终获得了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