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架立筋 通长筋 与 贯通筋的定义
定义及区别如下:
1、架立筋
架立筋是一种构造钢筋,是为解决箍筋的绑扎问题而设的,计算中架立筋不受力,一般布置在梁的受压区且直径较小。因为钢筋混凝土梁设置箍筋时,如果没有其它任何东西把它撑起来,它就无依无靠。梁上部钢筋在梁净跨的1/3处就断开了,中间的1/3距离没有纵筋,但是梁的箍筋没法固定,这种情况就需要加设架立筋。架立筋与两端的其余受力钢筋相互搭接,搭接长度,除特别要求外,一般为150—250.架立筋的直径主要根据梁的跨度确定。《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9.2.6-2规定:对架立钢筋,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直径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m~6m时,直径不宜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直径不宜小于12mm.
2、通长筋
通长钢筋是受力钢筋,主要用于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的框架梁中或设计人员认为需要设置通长钢筋的非框架结构的连续梁中。在抗震设计中,梁的通长钢筋的数量,根据具体受力情况,有多有少,有时上部钢筋全部连通。通长筋在梁上部和底部均有布置,架立筋只在梁上部布置。通长钢筋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直径采用搭接、机械连接或者焊接的钢筋。因为通长筋是框架梁的要求,非框架梁上部在支座负筋以外就可以用架立钢筋,同样框架梁的通长钢筋有量的要求,在这个量以外也可以用架立钢筋(比如四肢箍时,上部可以用两根通长筋+两根架立筋)。通长筋是受力钢筋,搭接长度应符合规范要求,一般长于架立钢筋的搭接长度。通长筋的配筋量主要根据计算确定。《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6.3.4-1规定了最小配筋量: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的配筋,一级、二级不应少于2Φ14,且分别不应少于梁顶面、底面梁端纵向配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三、四级不应少于2Φ14.
3、贯通筋
贯通筋贯穿于构件(如梁)整个长度的钢筋,中间既不弯起也不中断,当钢筋过长时可以搭接或焊接,但不改变直径。贯通筋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架力钢筋。
4、主要区别:
a、架立筋是构造钢筋,通长筋是受力钢筋,贯通筋只是描述钢筋是否贯通整个梁,既可以是受力钢筋,也可以是构造钢筋。
b、由于梁跨中下部受拉,故架立筋一般只布置在梁上部,而通长筋是受力钢筋,抗震设计时,梁上部及下部均应布置;大部分设置架立筋的情况有两种:箍筋肢数多于通长筋时需设置,省钢筋不设通长筋而采用架立筋。
c、贯通筋指贯通整根梁,只能是同种直径钢筋搭接(或其他连接),通长筋则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直径钢筋搭接(或其他连接)。
d、平法表示方法差异:当同排纵筋中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应用“+”将通长筋和架立筋相连。角部纵筋写加号前面,架立筋写加号后面括号内;当全部采用架立筋时,则将其写入括号内。
❷ 什么是构造钢筋,架立筋如何计算
一、架立筋的计算方法:
1、架立筋的长度:
架立筋的长度()=每跨净长-左右两边支座负筋的延伸长度+150*2
2、架立筋的直径:
梁内架立钢筋的直径,当梁的跨度小于4m时,不宜小于8mm;当梁的跨度为4-6m时,不应小于10mm;当梁的跨度大于6m时,不宜小于12mm。
二、架立筋
1、定义
架立筋就是把箍筋架立起来所需要的贯穿箍筋角部的纵向构造钢筋。如果该梁的箍筋是“两肢箍”的梁来说,集中标注中上部纵筋的通长筋的形式就完全足够了,例:2Фd1。但是,当该梁的箍筋是“四肢箍”时,集中标注的上部钢筋就不能都标注为通长筋的形式,必须把“架立筋”也标注上,这时的上部纵筋的应该标注"s1Фd1+(s2Фd2)"这种形式,圆括号里面的钢筋为架立筋。
2、功能
架立筋是指梁内起架立作用的钢筋,从字面上理解
即可。架立筋主要功能是当梁上部纵筋的根数少于箍筋上部的转角数目时使箍筋的角部设有支承。所以架立筋就是将箍筋架立起来的纵向构造钢筋。
❸ 通长筋和架立筋与贯通筋的区别是什么
通长筋和架立筋与贯通筋都是桥梁建筑中经常使用的成分。它们三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呢?下面由我为你分享通长筋和架立筋的区别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通长筋和架立筋与贯通筋的区别
1)在整根梁中的分布长度不一样
贯通筋和通长筋均贯通整根梁,而架立筋可只布置在连续梁中的某一跨,甚至只布置在某一跨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
2)钢筋直径不同
贯通筋和通长筋均为受力筋,其直径大小与外力大小有关,且与抗震构造要求相关。而构造筋由于不参与受力,直径较小,一般为12mm(砼规9.2.6)。
3)连接时对钢筋直径是否相同要求不一样
通长筋可以是相同或不同直径钢筋搭接(或其他连接)。因为《混凝土规范》(2010版)条文说明提到,通长筋并不意味着不允许这部分钢筋在适当部位设置接头。
贯通筋指贯通整根梁,只能是同种直径钢筋搭接(或其他连接)。
4)搭接长度不一样
架立筋是构造钢筋,搭接长度只要150。而通长筋之间的搭接长度满足规范构造要求。
5、通长筋的数量如何确定?
梁的通长钢筋的数量,首先根据受力确定。例如,对于长短跨相交时的支座,小跨的跨中和支座均有负弯矩,因此,短跨梁跨中上部还需配置一定的通长钢筋;对于地震作用下的梁,其梁跨中顶部可能受到负弯矩作用,也需配置一定数量的通长钢筋。在SATWE中,若梁跨中顶部需要配置受力钢筋,软件会在跨中顶部显示配筋数量,此钢筋可按通长钢筋配置。
梁的通长钢筋的数量,其次,还需满足规范构造要求,如《混凝土规范》(2010版)11.3.7条,但该条仅对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梁顶面通长钢筋总截面面积作了1/4的规定,而对三、四级的框架梁,仅做了2根12mm的要求。例如,对于一根4跨的二级框架梁,1、4边跨梁支座负筋很小,而2、3中跨支座负筋很大,如何确定该梁的通长钢筋?第一种 方法 ,按照2、3中跨最大支座负筋面积的1/4确定通长钢筋,沿整根梁通长布置,但对1、4边跨梁显得有点浪费。第二种方法,按照1、4边跨较小支座负筋面积的1/4确定通长钢筋,沿整根梁通长布置,然后在2、3中跨的跨中填写剩余钢筋量,这部分钢筋在2、3 中跨通长布置。如果对于一根4跨的二级框架梁,其各个支座负弯矩较接近,则通长钢筋的数量较容易确定,直接取最大弯矩的1/4。
架立筋的作用主要是为了形成钢筋骨架、实际不参与受力的钢筋,称为架立筋。
通长筋的作用通长钢筋主要用于抗震设计的框架结构的框架梁中或设计人员认为需要设置通长钢筋的非框架结构的连续梁中。《混凝土规范》(2010版)条文说明,11.3.7~11.3.9 沿梁全长配置一定数量的通长钢筋,是考虑到框架梁在地震作用过程中反弯点位置可能出现的移动。这里“通长”的含义是保证梁各个部位都配置有这部分钢筋。它的主要作用是承受梁顶负弯矩。
梁的通长钢筋的数量,主要根据受力确定,其次还需满足《混凝土规范》(2010版)11.3.7 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沿梁全长顶面和底面至少应各配置两根通长的纵向钢筋,对一、二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4mm,且(面积)分别不应少于梁两端顶面和底面纵向受力钢筋中较大截面面积的1/4;对三、四级抗震等级,钢筋直径不应小于12mm。
贯通筋的作用❹ 通长筋和架立筋如何平法表示
梁集中标注的箍筋后面如222即为通长筋;架立筋写在括号内如222+(412)或(212)。
4.梁上部通长筋或架立筋配置(通长筋可以相同或不同直径采用搭接连接、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的钢筋),该项为必须注值。所注规格与根数应根据结构受力要求及箍筋肢数等构造要求而定。当同排纵筋中既有既有通长筋又有架立筋时,应用加号“+”将通长筋和架立筋相联。注写时需将角部纵筋写在加号的前面,架立筋写在加号后面的括号内,以示不同直径及通长筋的区别。当全部采用架立筋时,则将其写入括号内。
【例】222用于双肢箍;222+(412)用于六肢箍,其中222为通长筋,412为架立筋。
图集(通长筋可以相同或不同直径采用搭接连接、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的钢筋),没有【例】,只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