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浇筑钢筋混凝土柱完工后发现露出钢筋和钢筋圈怎么办
防治的措施:
浇灌混凝土,应保证钢筋位置和保护层厚度正确,并加强检验查,钢筋密集时,应选用适当粒径的石子,保证混凝土配合比准确和良好的和易性;
浇灌高度超过2m,应用串筒、或溜槽进行下料,以防止离析;
模板应充分湿润并认真堵好缝隙;混凝土振捣严禁撞击钢筋,操作时,避免踩踏钢筋,如有踩弯或脱扣等及时调整直正;
保护层混凝土要振捣密实;正确掌握脱模时间,防止过早拆模,碰坏棱角。
表面漏筋,刷洗净后,在表面抹1:2或1:2.5水泥砂浆,将允满漏筋部位抹平;漏筋较深的凿去薄弱混凝土和突出颗粒,洗刷干净后,用比原来高一级的细石混凝土填塞压实。
露筋(lùjīn)是在钢筋混凝土浇筑过程中振捣不到位,保护层垫块没有设置或者固定不牢固,混凝土坍落度小,或拆模早,混凝土硬化前受外力导致剥落而使构件成型后钢筋外露的现象。
混凝土浇筑指的是将混凝土浇筑入模直至塑化的过程,在土木建筑工程中把混凝土等材料到模子里制成预定形体,混凝土浇筑时,混凝土的自由高度不宜超过2m,当超过3m时应采取相应措施。
1.混凝土入模,不得集中倾倒冲击模板或钢筋骨架,当浇筑高度大于2M时,应采用串筒,溜管下料,出料管口至浇筑层的倾落自由高度不得大于1.5M。
2.混凝土必须在5小时内浇筑完毕(从发闭枯车时起),为防止混凝土浇筑出现冷缝(冷缝:指上下两层混凝土的浇筑时间间隔超过初凝时间而形成的施工质量缝),两次混凝土浇筑时间不超过1.5小时,交接处用振捣棒不间断的搅动。
3.浇筑过程中,振捣持续时间应使混凝土表面产生浮浆,无团毁气泡,不下沉为止。振捣器插点呈梅花形均匀排列,采用行列式的次序移动,移动位置的距离应不大于40CM。保证不漏振,不过振。
4.浇筑梁板混凝土时,先浇筑梁混凝土,从梁柱节点部位开始,保证梁柱节点部位的振捣密实,在用赶浆法循环向前和板一起浇筑,但不得出现冷缝。
5.混凝土浇筑快要完成时塌态备,应估算剩余混凝土方量和剩混凝土量,联系搅拌站进行合理调度。
6.混凝土浇筑完成后用刮杠刮平表面,刮平后用毛刷进行拉毛(附拉毛处理:用水泥和混凝土界面处理剂和成水泥砂浆,将以上水泥砂浆通过拉毛滚筒或者笤帚,抹到墙面上,形成刺状突起,干燥后即成拉毛。主要作用是加强粘接能力;现在的毛坯房墙面一般不需要拉毛处理即可贴砖,但要看具体情况,如果墙面比较光滑,则需要做拉毛处理。)
7.混凝土表面进行二次压抹及三次抹压后,及时进行覆盖养。待混凝土终凝后,先洒水充分润湿后,用塑料薄膜进行密封覆盖,并经常检查塑料薄膜表面,但薄膜表面无水珠时,应再洒水。地下3层至地下夹层顶板养护时间为7天,地下1层顶板养护时间为14天。
㈡ 梁柱钢筋如何对接
梁柱钢筋的对接方式主要包括搭接式连接、弯曲式连接、套筒式连接和刚性连接等。
搭接式连接是梁柱钢筋对接中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在这种方式中,梁钢筋与柱钢筋交叉布置,然后在连接处搭接一段长度不小于40倍钢筋直径的钢筋,再用钢丝绑扎或者焊接固定。这种方式连接稳定可靠,适用于大跨度梁与柱的连接或者地震区域的重要结构。
弯曲式连接则是通过弯曲钢筋来实现梁与柱的连接。梁钢筋与柱企口钢筋重叠,弯曲成钩形并嵌入对方的钢筋内部,以达到固定连接的目的。这种连接方式适用于筋头受力较小,要求轻型连接的情况。
套筒式连接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梁柱钢筋对接方式。它通过在梁与柱连接处预留空心套筒,既可以保证钢筋连接的牢固性,又可以保证构件不变形。这种连接方式施工简单、构造紧凑,常用于楼房中大跨度梁与柱的连接。
刚性连接则是指梁与柱钢筋相互固定,成为一个整体。这种连接方式需要在梁与柱交点处进行钢筋的焊接,使梁和柱之间产生较大的刚性连结。虽然这种方式能够保持连接的牢固性,但过于僵化,容易引起构件的变形或者应力集中,因此适用于建筑质量要求高的场合。
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建筑工人会根据具体的结构设计要求和施工情况,选择一种或多种梁柱钢筋的对接方式,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操作,以保证连接稳定可靠,从而保障建筑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