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建筑中什么是筏板基础
筏型基础又叫筏板型基础,即满堂基础。是把柱下独立基础或者条形基础全部用联系梁联系起来,下面再整体浇注底板。筏板基础分为平板式筏基和梁板式筏基,平板式筏基支持局部加厚筏板类型;梁板式筏基支持肋梁上平及下平两种形式。一般说来地基承载力不均匀或者地基软弱的时候用筏板型基础。而且筏板型基础埋深比较浅,甚至可以做不埋深式基础。 筏板基础施工,混凝土浇筑完毕,应洒水养护的时间为(底板混凝土为抗渗混凝土,养护周期不少于14天)
建筑物采用何种基础型式,与地基土类别及土层分布情况密切相关。工程设计中,常遇到这样的地质情况,地下室底板下的岩土层为风化残积土层、全风化岩层、强风化岩层或中风化软岩层,因此,有可能采用天然地基。高层建筑地下室通常作为地下停车库,建筑上不允许设置过多的内墙,因而限制了箱型基础的使用;筏板基础既能充分发挥地基承载力,调整不均匀沉降,又能满足停车库的空间使用要求,因而就成为较理想的基础型式。筏板基础主要构造型式有平板式筏板基础和梁板式筏板基础,平板式筏板基础由于施工简单,在高层建筑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拓展资料:
满堂基础用板梁墙柱组合浇筑而成的基础,称为满堂基础。一般有板式(也叫无梁式)满堂基础、梁板式(也叫片筏式)满堂基础和箱形基础三种形式。板式满堂基础的板,梁板式满堂基础的梁和板等,才能套用满堂基础定额。
筏板基础的受力点:筏板基础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板顶面和底面处的钢筋都处于受压状态,随着上部结构施工的进展,结构整体的刚度不断增大,钢筋内的预压力逐渐减少,并转变为拉应力,直到几乎全部钢筋都处于受拉状态,这时筏板的整体弯曲逐渐变大,其中性轴在不断的上移。最终移到筏板顶面以上,筏板整体处于受拉状态。
『贰』 什么是基础板带
基础抄板带是一个建筑学用袭语。建筑上将带状现浇板称为板带。位置不同配筋不同。加强带,后浇带都属板带。
楼层板带是包括柱上板带和跨中板带,楼层板带,柱上板带、跨中板带是无梁结构的工程,柱上板带是以柱为主要受力,跨中板带次要受力的结构,配筋是不同的,后浇带、加强带是工程结构超过一定长度时施工过程中所需要一种处理方法。
另外,从建筑专业术语上讲,板带是为了结构设计、钢筋配筋、施工要求的需要而设定的对于建筑结构的底板或者楼板而划分的界定区域。
(2)筏板基础施工中板带钢筋怎么施工扩展阅读:
基础板带是板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用于无梁楼盖板和平板式筏型基础中。按其形式可分为柱上板带ZSB、跨中板带KZB、平板式筏形基础平板BPB。软件在基础层中增加了基础板带,在楼层中增加了楼层板带两大构件。
后浇带就是后浇筑混凝土的部位,其与板带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后浇带是在建筑施工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温度、收缩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
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临时施工缝,将结构暂时划分为若干部分,经过构件内部收缩,在若干时间后再浇捣该施工缝混凝土,将结构连成整体。
『叁』 筏板基础先铺X向钢筋还是Y向钢筋
1.基础平板同一层面的交叉纵筋,何向钢筋在上、何向钢筋在下、应按具体设计说明,当
设计未做说明时,应按板跨长度将短跨方向的钢筋置于板厚外侧,另一方向的钢筋置于
板厚内侧。
2.端部等(变)截面外伸构造中,当从基础梁(墙)内边算起的外神长度不满足直铺要求
时,基础平板下部钢筋应伸至端部后弯折15d.且从梁(墙)内边算起水平段长度应不
小于0.6l
『肆』 筏板基础有哪些构造要求
筏板基础由整块式钢筋混凝土平板或板与梁等组成,它在外形和构造上像倒置的钢筋混凝土平面无梁楼盖或肋形楼盖,分为平板式和梁板式两类,前者一般在荷载不很大、柱网较均匀、且间距较小的情况下采用;后者用于 荷载较大的情况。由于筏形基础扩大了基底面积,增强了基础的整体性,抗 弯刚度大,故可调整和避免结构物局部发生显著的不均匀沉降。适用于地基土质软弱又不均匀(或有人工垫层的软弱地基)、有地下室或当柱子或承重 墙传来的荷载很大的情况,或建造六层、六层以下横墙较密集的民用建筑 中。筏板基础的构造要求有:筏板基础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15;当有防水要求时,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宜低于C20,抗渗等级不低于SO. 6。筏板厚度应根据抗冲切(剪)切要求确定,但不小于200mm;梁 截面按计算确定,高出底板的顶面一般不小于300mm,梁宽不小于250。
筏板悬挑墙外的长度从轴线起算,横向不宜大于1500mm,纵向不宜大于 1000mm,边端厚度不小于200mm。筏板配筋按双向计算确定。当板厚大于300mm,按构造要求可配置单层钢筋;板厚大于或等于300mm时,应配置双层钢筋。受力钢筋的直 径不宜小于12,分布钢筋直径一般不小于8~10,钢筋保护层厚度不 小于35mm。在筏板基础周边附近的基底及四角反力较大,配筋应予加强。当采用墙下预埋式筏板,四周必须设置向下边梁,其埋入室外地面 下不得小于500mm,梁宽不宜小于200mm,上下钢筋可取最小配筋率并不少于2ψ10mm,箍筋及腰筋一般采用ψ8@150~250mm,与边梁连接的筏板上部要配置受力钢筋,底板四角应布置放射状附加钢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