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圆柱钢筋计算
独立基础和柱子其实是两部分,只是连在一起罢了
独立基础钢筋就是底部纵内横方向交错的钢容筋,计算类似板底双向钢筋计算方法,比那个还要简单
基础底宽一边减去一个保护层得到钢筋长度,然后用该长度做为布筋范围除以间距加一得到该边钢筋根数,另一方向同理。
上部柱子钢筋按照101系列图集计算,大部分采用构造一的计算方法,纵筋长度用柱子高度加上锚固长度(基础内,及柱子顶部),再加上搭接长度(或者按焊接接头按个计算),得到总长度。
柱子内箍筋分加密区和非加密区分别计算,在基础嵌固部位、梁高范围及板上下规定范围加密,具体查阅图集P40
2. 钢筋长度计算公式是怎样的
计算钢筋长度:
钢筋的按照形状来分有:直钢筋、弯起钢筋和箍筋三种。回
A、直钢筋:
钢筋长答度=构件长度+弯钩长度增加值-两端的保护层厚度
B、弯起钢筋:
钢筋长度=构件长度+弯钩长度增加值+弯起长度增加值-两端的保护层厚度
C、箍筋:
箍筋长度=单根箍筋长度×箍筋数量
单根箍筋长度=箍筋内周长+长度调整值
=构件截面的周长-4×保护层厚度+长度调整值
箍筋数量=箍筋布置范围长度÷箍筋间距+1
3. 钢筋的计算详细规则
1,地下室: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高-本层净高HN/3+首层楼层净高HN/3+与首层纵筋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2,首层:柱纵筋长度=首层层高-首层净高HN/3+max(二层净高HN/6,500,柱截面边长尺寸(圆柱直径))+与二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3,中间层:柱纵筋长度=二层层高-max(二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max(三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4,顶层:角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3)圆柱底钢筋长度怎么计算公式扩展阅读:
1,按顺时针顺序计算
以图纸左上角为起点,按顺时针方向依次进行计算,当按计算顺序绕图一周后又重新回到起点。这种方法一般用于各种带形基础、墙体、现浇及预制构件计算,其特点是能有效防止漏算和重复计算。
2,按编号顺序计算
结构图中包括不同种类、不同型号的构件,而且分布在不同的部位,为了便于计算和复核,需要按构件编号顺序统计数量,然后进行计算。
3,按轴线编号计算
对于结构比较复杂的工程量,为了方便计算和复核,有些分项工程可按施工图轴线编号的方法计算。例如在同一平面中,带型基础的长度和宽度不一致时,可按A轴①~③轴,B轴③、⑤、⑦轴这样的顺序计算。
参考资料:网络——工程量计算
4. 圆柱形独立基础钢筋计算问题
把我自己平时计算的方法告诉你,与你参考:
圆柱形独立基础的竖向钢筋根数=圆柱周专长/间距(凡属出现小数,则加1为整数)。本案例的竖向钢筋根数=3.14*4/0.15=83.7=84根。(双层双向则应再乘以2=168根)
每根竖向钢筋的长度=圆柱形独立基础的高+两面的锚固长度+2倍的保护层(本案中不知混凝土的标号所以不能确定锚固长度)
横向钢筋的根数(平行布置)=圆柱形独立基础的高(0.5m)/间距(0.15M)=4根(双层双向应再乘以2=8根)
每根横向钢筋的长度(平行布置)=圆柱的周长+钢筋的连接长度=3.1416*(直径-2倍的保护层厚度)+钢筋的连接长度(本案中不知你采用何种连接方式如焊接或搭接等,请按规定执行)
5. 如何计算钢筋长度
钢筋长度计算原理及计算方法
钢筋重量=钢筋长度*根数*理论重量
钢筋长度=净长+节点锚固+搭接+弯钩(一级抗震)
柱
基础层: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2-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地下室: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高-本层净高HN/3+首层楼层净高HN/3+与首层纵筋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首层:柱纵筋长度=首层层高-首层净高HN/3+max(二层净高HN/6,500,柱截面边长尺寸(圆柱直径))+与二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中间层:柱纵筋长度=二层层高-max(二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max(三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顶层:
角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3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内侧钢筋根数为:1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边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
内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h边两侧钢筋总数。
中柱:纵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锚固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梁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标注-
1、 梁编号
2、 截面尺寸
3、 箍筋
4、 上部贯通筋或架立钢筋
5、 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6、 梁顶面标高高差
原位标注
7、 梁支座上部筋
8、 梁下部钢筋
9、 吊筋、附加钢筋及构造钢筋
钢筋公式
上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LaE时,必须弯锚,
算法1:hc-保护层+15d
算法2:取0.4LaE+15d
算法3:取Max(LaE ,hc-保护层+15d)
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负筋:
第一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3
第二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内1/5,如果一共两排,第一排为通长筋,则第二排按LN/3计算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
上排长度=2*净跨长/3+支座宽
下排长度=2*净跨长/4+支座宽
注:净跨长为左右较长的跨
架立筋长度=净跨-左负筋伸入长度-右负筋伸入长度+ 150*2
注:当贯通筋和架立筋同时存在时,搭接值取150MM。
构造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净跨长+2*锚固长度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2*1.9d+2*max(10d,75mm)
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间距*2+1】*排数
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下部钢筋
下部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长度=净跨长-0.1*2*净跨长
下部非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1.9d*2+max(10d,75mm)*2
根数=2*【(加密区长度-50)/加密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间距-1)
当结构为一级抗震时,加密长度为max(2*梁高,500),当结构为二到四级时,加密长度为max(1.5*梁高,500)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为60度
主梁高<=800mm a为45度
板
底筋长度=净长+2*max(支座宽/2,5d)+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间距+1
面筋长度=净长+2*la+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间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负筋长度=净长+la+6.25d+(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左净长+右净长+2*(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分布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
根数=左标注/间距+右标注/间距(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不减1)
温度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2*6.25d(一级钢筋)
根数=(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间距-1(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减1)
板中开洞:洞口左端长度=净长-保护层+max(支座宽/2,5d)+6.25d+(板厚-2*保护层)+5d
洞口右端长度:同左端
根数=洞口宽/间距+1
悬挑:悬挑长度(一端在柱子里)=净长+la+(板厚-2*保护层) +6.25d(一级钢筋)
悬挑长度(两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护层)+净长+(板厚-2*保护层)+5d
剪力墙钢筋计算
1、暗柱钢筋计算
(A)纵筋长度计算:中间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1.2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500
(B)顶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
(C)纵筋根数:按图数
(D)箍筋计算:(梁宽 + 梁高 - 4 * 保护层) * 2 + 11.9*d*2+8*d
(E)拉筋长度:墙厚-保护层*2+2d+1.9d*2+max(75,10d)*2
根数:层高/拉筋间距+1(端柱同暗柱)
(2)剪力墙中的暗梁;暗梁纵筋长度=暗梁净长+两端锚固:
(3)箍筋长度=暗梁宽+暗梁高)*2-8*保护层+8*d+2*11.9*d;箍筋根数=暗梁净长/间距+1
(4)剪力墙中的连梁
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左右两边锚固max(Lae,600)
中间层连梁箍筋根数=(洞口宽-50*2)/箍筋配置间距+1
顶层连梁箍筋根数(两端为直锚时)=(洞口宽-50*2/箍筋配置间距+1)+(连梁锚固直段长-100/150+1)*2
连梁箍筋的长度=(梁宽 + 梁高 - 4 * 保护层) * 2 + 11.9*d*2+8*d
(5)拉筋长度= 梁宽-保护层+2*11.9*d+2*d;根数=排数*((洞口宽-100)/间距)
2、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暗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15d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端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内水平筋照设
墙身纵筋计算
• 基础插筋=弯折长度a+锚固竖直长度h1+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 中间层纵筋=层高+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 顶层纵筋=层高-板厚+锚固
• 根数=(墙净长(墙长-暗柱截面长)-2*s/2)/间距
3、墙身垂直钢筋
(1)墙身竖向分布钢筋根数=墙身净长-1个竖向间距s/2(或2*50)/竖向布置间距+1
墙身垂直分布筋是从暗柱或端柱边开始布置
(2)遇有洞口时,需要分段计算根数
墙梁钢筋与墙身钢筋的关系
当设计未注明时,侧面构造纵筋同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径:当梁宽≤ 350时为6mm,梁宽>350时为8mm,拉筋间距为两倍箍筋间距;当连梁截面高度>700时,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直径应≥10mm,间距应 ≤200;
钢筋计算原理
钢筋重量=钢筋长度*根数*理论重量
钢筋长度=净长+节点锚固+搭接+弯钩(一级抗震)
柱
基础层: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筏板基础〉2000mm时, 基础插筋长度=基础层层高/2-保护层+基础弯折a+基础纵筋外露长度HN/3+与上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地下室:柱纵筋长度=地下室层高-本层净高HN/3+首层楼层净高HN/3+与首层纵筋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首层:柱纵筋长度=首层层高-首层净高HN/3+max(二层净高HN/6,500,柱截面边长尺寸(圆柱直径))+与二层纵筋搭接的长度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中间层:柱纵筋长度=二层层高-max(二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max(三层层高HN/6,500,柱截面尺寸(圆柱直径))+与三层搭接LLE(如焊接时,搭接长度为0)
顶层:
角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3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内侧钢筋根数为:1根角筋,b边钢筋总数的1/2,h边总数的1/2。
边柱:外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1.5LAE
内侧钢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LAE
当框架柱为矩形截面时,外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
内侧钢筋根数为:2根角筋,b边一侧钢筋总数,h边两侧钢筋总数。
中柱:纵筋长度=顶层层高-max(本层楼层净高Hn/6,500,柱截面长边尺寸(圆柱直径))-梁高+锚固
其中锚固长度取值:
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弯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弯折12d,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当柱纵筋伸入梁内的直径长〉=LAE时,则使用直锚:柱纵筋伸至柱顶后截断,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
梁
梁的平面表示方法:
集中标注-
1、 梁编号
2、 截面尺寸
3、 箍筋
4、 上部贯通筋或架立钢筋
5、 侧面纵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
6、 梁顶面标高高差
原位标注
7、 梁支座上部筋
8、 梁下部钢筋
9、 吊筋、附加钢筋及构造钢筋
钢筋公式
上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LaE时,必须弯锚,
算法1:hc-保护层+15d
算法2:取0.4LaE+15d
算法3:取Max(LaE ,hc-保护层+15d)
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负筋:
第一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3
第二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内1/5,如果一共两排,第一排为通长筋,则第二排按LN/3计算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
上排长度=2*净跨长/3+支座宽
下排长度=2*净跨长/4+支座宽
注:净跨长为左右较长的跨
架立筋长度=净跨-左负筋伸入长度-右负筋伸入长度+ 150*2
注:当贯通筋和架立筋同时存在时,搭接值取150MM。
构造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净跨长+2*锚固长度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2*1.9d+2*max(10d,75mm)
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间距*2+1】*排数
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下部钢筋
下部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长度=净跨长-0.1*2*净跨长
下部非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1.9d*2+max(10d,75mm)*2
根数=2*【(加密区长度-50)/加密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间距-1)
当结构为一级抗震时,加密长度为max(2*梁高,500),当结构为二到四级时,加密长度为max(1.5*梁高,500)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为60度
主梁高<=800mm a为45度
板
底筋长度=净长+2*max(支座宽/2,5d)+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间距+1
面筋长度=净长+2*la+2*6.25d(一级钢筋)+搭接
根数=(净长-2*50)/间距+1
la:非抗震; lae:抗震
端支座负筋长度=净长+la+6.25d+(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左净长+右净长+2*(板厚-2*保护层)
根数=(净长-2*50)/间距+1
分布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
根数=左标注/间距+右标注/间距(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不减1)
温度筋长度=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2*150+2*6.25d(一级钢筋)
根数=(净长-两端端负筋露出长度)/间距-1(不减起步距离,不加1,减1)
板中开洞:洞口左端长度=净长-保护层+max(支座宽/2,5d)+6.25d+(板厚-2*保护层)+5d
洞口右端长度:同左端
根数=洞口宽/间距+1
悬挑:悬挑长度(一端在柱子里)=净长+la+(板厚-2*保护层) +6.25d(一级钢筋)
悬挑长度(两端都在板里)=(板厚-2*保护层)+净长+(板厚-2*保护层)+5d
剪力墙钢筋计算
1、暗柱钢筋计算
(A)纵筋长度计算:中间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1.2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500
(B)顶层:
采用绑扎连接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采用机械连接(如直螺纹套筒)时,长度=层高-500-板厚+Lae
(C)纵筋根数:按图数
(D)箍筋计算:(梁宽 + 梁高 - 4 * 保护层) * 2 + 11.9*d*2+8*d
(E)拉筋长度:墙厚-保护层*2+2d+1.9d*2+max(75,10d)*2
根数:层高/拉筋间距+1(端柱同暗柱)
(2)剪力墙中的暗梁;暗梁纵筋长度=暗梁净长+两端锚固:
(3)箍筋长度=暗梁宽+暗梁高)*2-8*保护层+8*d+2*11.9*d;箍筋根数=暗梁净长/间距+1
(4)剪力墙中的连梁
连梁纵筋长度=洞口宽+左右两边锚固max(Lae,600)
中间层连梁箍筋根数=(洞口宽-50*2)/箍筋配置间距+1
顶层连梁箍筋根数(两端为直锚时)=(洞口宽-50*2/箍筋配置间距+1)+(连梁锚固直段长-100/150+1)*2
连梁箍筋的长度=(梁宽 + 梁高 - 4 * 保护层) * 2 + 11.9*d*2+8*d
(5)拉筋长度= 梁宽-保护层+2*11.9*d+2*d;根数=排数*((洞口宽-100)/间距)
2、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暗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长-保护层+15d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墙身水平筋照设)
墙身水平钢筋(墙端为端柱
外侧钢筋=墙长-保护层;内侧钢筋=墙净长+锚固长度(弯锚、直锚)
根数=层高/间距+1(暗梁、连梁内水平筋照设
墙身纵筋计算
• 基础插筋=弯折长度a+锚固竖直长度h1+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 中间层纵筋=层高+搭接长度1.2LaE或非连接区500
• 顶层纵筋=层高-板厚+锚固
• 根数=(墙净长(墙长-暗柱截面长)-2*s/2)/间距
3、墙身垂直钢筋
(1)墙身竖向分布钢筋根数=墙身净长-1个竖向间距s/2(或2*50)/竖向布置间距+1
墙身垂直分布筋是从暗柱或端柱边开始布置
(2)遇有洞口时,需要分段计算根数
墙梁钢筋与墙身钢筋的关系
当设计未注明时,侧面构造纵筋同剪力墙水平分布筋;拉筋直径:当梁宽≤ 350时为6mm,梁宽>350时为8mm,拉筋间距为两倍箍筋间距;当连梁截面高度>700时,侧面纵向构造钢筋直径应≥10mm,间距应 ≤200;
6. 钢筋计算公式
一、柱钢筋
1.柱纵筋单根长度=柱基础内插筋+柱净高+锚固长度+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搭接长度(Lle):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a.柱基础内插筋长度=基础高-基础保护层+弯折长度
搭接长度(Lle):如果考试时候题中说明为不考虑,不用计算
弯折长度:当基础高>LaE时,弯折长度为max(6d,150)
当基础高≤LaE时,弯折长度为15d
b.柱净高长度:基础顶面——顶层梁地面之间的垂直高度
c.顶层锚固长度:
①中柱锚固长度=梁高-保护层+12d
②边、角柱锚固长度:
⑴内侧钢筋锚固长度同中柱
⑵外侧钢筋锚固长度:1.5LaE(考试用)
2.柱箍筋:
单根长度=(b-2c+h-2c)*2+2* max(10d,75)
b.柱宽;h.柱高;c.柱保护层
根数=(加密区长度/加密区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
加密区长度:
①嵌固部分以上长度为:hn/3(hn本层柱净高)
②非嵌固部分以上长度为:max(hc,hn/6,500)(考试用)
③柱梁节点加密区长度为:梁高+max(hc,hn/6,500)(考试用)
④当有刚性地面时,除柱端钢筋加密区外尚应在刚性地面上、下各500mm的高度范围内加密箍筋。
二、梁钢筋
1.梁上部纵筋长度=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左(右)锚固长度:
当hc-保护层<LaE时,弯锚,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
当hc-保护层≥LaE时,直锚,锚固长度= max(LaE,0.5hc+5d)
保护层:是柱保护层
2.下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下部钢筋在中支座中的锚固能直锚的时候直锚)
3.上部端支座负筋:
第一排=1/3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
第二排=1/4净跨长+左(右)锚固长度
左(右)锚固长度:同梁上部钢筋
4.上部中间支座负筋:
第一排=1/3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最大值)+支座宽
第二排=1/4净跨长+*2(净跨长取相邻两跨最大值)+支座宽
5.架立筋单长=净跨长-净跨长/3*2+150*2
6.箍筋
单长(2肢箍)=(长-2保+宽-2保)*2+2* max(10d,75)
根数
加密区根数=[(加密区长度-50)/加密区间距+1]*2
非加密区根数=(净跨长-2*加密区长度)/非加密区间距-1
加密区长度:一级抗震:max(2Hb,500)
二级——四级抗震:max(1.5Hb,500)
7.侧面纵向钢筋(腰筋)
构造筋长度(G打头的钢筋)=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N打头的钢筋)=净跨长+2*锚固长度
锚固长度同框架梁下部钢筋
8.拉筋: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计算工程量时用¢6.5来计算)
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
拉筋单长=梁宽-2*保+2* max(10d,75)
拉筋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区间距*2)+1]*(腰筋根数/2)
9.附加吊筋:
吊筋单根长度=次梁宽+2*50+2*(梁高-2保)/sin45°(sin60°)+2*20d
当主梁高≤800时,吊筋角度为45度;当主梁高>800时,吊筋角度为60度.
备注:主次梁相交处,注意附件的箍筋
10.屋面框架梁
屋面梁上部通长筋=总净跨长+左锚固+右锚固+搭接长度*搭接个数
搭接长度:如为机械连接或焊接连接时,搭接长度为0
左(右)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梁高-保护层(保:为柱的保护层)
三、板钢筋
1.板底受力筋单根长度=净跨长+左伸长度+右伸长度+弯钩长度*2
板面受力筋单根长度=净跨长+锚固长度*2
板底受力筋根数=板面受力筋根数=分布范围/板筋间距+1
伸出长度:端支座为梁、圈梁、剪力墙时,伸出长度= max(1/2支座宽,5d)
端支座为砌体墙时,伸出长度=max(1/2墙厚,120,板厚)
180°弯钩长度=6.25d(当钢筋为一级钢时,末端需加180°弯钩)
锚固长度:支座宽-保护层≥la时,直锚,直锚长度=la
支座宽-保护层<la时,弯锚,弯锚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
分布范围=净跨长-1/2板筋间距*2
2.端支座板负筋长度=锚入长度+板内净尺寸+弯折长度
中间支座板负筋长度=左标注长度+右标注长度+弯折长度*2(注意标注的长度是否含支座宽)
负筋根数=布筋范围/板负筋间距+1
锚入长度:支座宽-保护层≥la时,直锚,直锚长度=la
支座宽-保护层<la时,弯锚,弯锚长度=支座宽-保护层+15d
弯折长度:板厚-保护层*2(保护层为板的保护层)
布筋范围:净跨长-1/2板筋间距*2
3.分布筋单根长度=净跨(轴线)长度-负筋标注长度*2+搭接长度*2
搭接长度:分布筋与负筋的搭接长度为150mm
端支座分布筋根数=(负筋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
中间支座分布筋根数=(左侧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右侧板内净长-1/2板分布筋间距)/分布筋间距+1四、独立基础钢筋
1.独立基础底板长度<2500时
X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X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
X方向底板钢筋根数=(Y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
S为X方向独立基础钢筋的分布间距
Y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Y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
Y方向底板钢筋根数=(X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
S为X方向独立基础钢筋的分布间距
2.独立基础底板长度≥2500时
X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
①外侧钢筋单根长度=X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
外侧钢筋根数:2根
②其余钢筋单根长度= X方向的基础边长-保护层**.1* X方向的基础边长
其余钢筋根数=(Y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
Y方向底板钢筋单根长度:
①外侧钢筋单根长度=Y方向的基础边长-2*保护层
外侧钢筋根数:2根
②其余钢筋单根长度= Y方向的基础边长-保护层**.1* Y方向的基础边长
其余钢筋根数=(X方向的基础边长—min(75,S/2)*2)/S-1
7. 柱子钢筋怎么算
不同的柱子钢筋有不同的算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柱主筋:基础插筋=基础底板厚度-保护层+伸入上层的钢筋长度+Max{10D,200mm}
柱纵筋:KZ中间层的纵向钢筋=层高-当前层伸出地面的高度+上一层伸出楼地面的高度
柱箍筋:KZ中间层的箍筋根数=N个加密区/加密区间距+N+非加密区/非加密区间距-1
角柱:角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为:柱顶部第一层_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8d
柱顶部第二层_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内侧钢筋锚固长度为:弯锚(_Lae):梁高-保护层+12d
外侧钢筋锚固长度:=Max{1.5Lae,梁高-保护层+柱宽-保护层}
柱顶层纵筋长度:=层净高Hn+顶层钢筋锚固值
(7)圆柱底钢筋长度怎么计算公式扩展阅读
柱子定义1
工程结构中主要承受压力,有时也同时承受弯矩的竖向杆件,用以支承梁、桁架、楼板等。
分类:柱按截面形式分为方柱、圆柱、管柱、矩形柱、工字形柱、H形柱、T形柱、L形柱、十字形柱、双肢柱、格构柱;按所用材料分为石柱、砖柱、砌块柱、木柱、钢柱、钢筋混凝土柱、劲性钢筋混凝土柱、钢管混凝土柱和各种组合柱;按柱的破坏特征或长细比分为短柱、长柱及中长柱。
柱子定义2
柱——日本琵琶的弦马称为柱。用朴木作成。但筑前琵琶的柱是与背板用同种木料制成,表面贴有竹片。保留中国唐风的雅乐琵琶,因为把弦按在柱上发音的缘故,柱比较低;借鉴了印度弦乐器风格的盲僧琵琶,通过把柱与柱之间的弦纵向按入,有时候会高纯四度,为了小幅度作出微妙的高音,所以柱被做得很高。日本琵琶不象琉特琴、吉他或中国琵琶那样,设每半音进行调整的众多的柱,而是只设置四~五根的柱。现代合奏中用的琵琶大部分为五根柱。
柱子定义3
明清家具部件名称。主要承受轴向压力的长条形木条,一般为竖立式,用以支承框面,如腿柱、矮柱等。
8. 圆中钢筋计算方法
这个很好算,第一根的长度是10米,最后一根的长度是0,如果是直径回十米的圆每二十公分放答一根,就用10米除以20公分等于50,也就是说单排一共放置50根钢筋,50根钢筋实际上就有49个空,也就是说用10米除以49就等于0.2040816,这个结果就是每根钢筋的递减数值,也就是说,用10米减去0.2040816就是第二根钢筋的长度,再减去.02040816就是第三根的长度,以此类推一直减到第49根OK了,这是单排,再乘以2就是双向上下两层钢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