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钢筋绑扎要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1、钢筋在安装前,首先核对梁钢筋的钢号、直径、形状、尺寸和数量是否与料单、蓝图相符。2、梁钢筋的绑扎应确保主筋、箍筋的绑扎根数及间距,不得漏筋。3、梁主筋应按规范要求进行错位焊接,焊接位置应符合规范要求。
4、在梁侧模板上画出箍筋间距,摆放箍筋。5、先穿主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将箍筋按已画好的间距逐个分开。6、框架梁上部纵向钢筋应贯穿中间节点,梁下部纵向钢筋伸入中间节点锚固长度及伸过中心线的长度要符合设计要求。
7、箍筋在叠合处的弯钩,在梁中应交错布置,箍筋弯钩采用135°,平直部分长度为10d。8、梁端第一个箍筋应设置在距离柱节点边缘50mm处。9、在主、次梁受力筋下均应垫垫块(或塑料卡),保证保护层的厚度。
Ⅱ 钢筋绑扎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钢筋绑扎与安装: 钢筋绑扎前先认真熟悉图纸,检查配料表与图纸、设计是否有出入,仔细检查成品尺寸、心头是否与下料表相符。核对无误后方可进拿隐行绑扎。采用20#铁丝绑扎直径12以上钢筋,22#铁丝绑扎直径10以下钢筋。 (1)墙 ①墙的钢筋网绑扎同基础。钢筋有90°弯钩时,弯钩应朝向混凝土内。 ②采用双层钢筋网时,在两层钢筋之间,应设置撑铁(钩)以固定钢筋的间距。 ③墙筋绑扎时应吊线控制垂直度,并严格控制主筋间距。剪力墙上下两边三道水平处应满扎,其余可梅花点绑扎。 ④为了保证钢筋位置的正确,竖向受力筋外绑一道水平筋或箍筋,并将其与竖筋点焊,以固定墙、柱筋的位置,在点焊固定时要用线锤校正。 ⑤外墙浇筑后严禁开洞,所有洞口预埋件及埋管均应预留,洞边加筋详见施工图。墙、柱内预留钢筋做防雷接地引线,应焊成通路。其位置、数量及做法详见安装施工图,焊接工作应选派合格的焊工进行,不得损伤结构钢筋,水电安装的预埋,土建必须配合,不能错埋和漏埋。 (2)梁与板 ①纵向受力钢筋出现双层或多层排列时,两排钢筋之间应垫以直径15mm的短钢筋,如纵向钢筋直径大于25mm时,短钢筋直径规格与纵向钢筋相同规格。 ②箍筋的接头应交错设置,并与两根架立筋绑扎,悬臂挑梁则箍筋接头在下,其余做法与柱相同。梁主筋外角处与箍筋应满扎,其余可梅花点绑扎。 ③板的钢筋网绑扎与基础相同,双向板钢筋交叉点应满绑。应注意板上部的负钢筋(面加筋)要防止被踩下;特别是雨蓬、挑檐、阳台等悬臂板,要严格控制负筋位置及高度。 ④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的钢筋在中层,主梁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钢筋在上。 ⑤楼板钢筋的弯起点,如加工厂(场)在加工没有起弯时,设计图纸又无枝巧特殊注明的,可按以下规定弯起钢筋,板的边跨支座按跨度1/10L为弯起点。板的中跨及连续多跨可按支座中线1/6L为弯起点。(L-板的中一中跨度)。 ⑥框架梁节点处钢筋穿插十分稠密时,应注意梁顶面主筋间的净间距要有留有30mm,以利灌筑混凝土之需要。 ⑦钢筋的绑扎接头应符合下列规定: 1)搭接长度的末端距钢筋弯折处,不得小于钢筋直径的10倍,接头不宜位于构件最大弯矩处。 2)受拉区域内,Ⅰ级钢筋绑扎接头的末端应做弯钩,Ⅱ级钢筋可不做弯钩。 3)钢筋搭接处,应在中心和两端用铁丝扎牢。 4)受拉钢筋绑扎接头的搭消搭厅接长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 5)受力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应符合结构设计要求。 6)板筋绑扎前须先按设计图要求间距弹线,按线绑扎,控制质量。
Ⅲ 钢筋植筋不牢固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如下:
1、控制钢筋绑扎不牢实,预防措施:钢筋绑扎应牢实可靠,钢筋绑扎完毕和混凝土浇筑之前都应该派专人进行检查,以免漏绑或松动。
2、控制墙柱钢筋位移,预防措施:在混凝土浇筑前检查钢筋位置,宜用梯子筋、定位卡或临时箍筋加以固定;浇筑混凝土前再复查一遍,如发生位移,则应校正后再浇筑混凝土。
3、控制绑扎接头、对焊接头未错开,预防措施:经对焊加工的钢筋,在现场进行绑扎时对焊接头要错开搭接位置,加工下料时,凡在距钢筋端头搭接长度范围以内不得有对焊接头。
4、控制板的弯起钢筋、负弯矩筋被踩到下面,预防措施:板的钢筋绑好之后禁止人在钢筋上行走或采取有效措施(如增设马凳筋)防止负筋被踩到下面,且在混凝土浇筑前先整修合格。
5、控制箍筋未加密,预防措施:抗震等级为一级时,加密区长度为2倍的梁高和500mm取大值,抗震等级为二~四级时,加密区长度为1、5倍的梁高和500mm取大值。柱子加密区长度一般取1/6每层柱子的高度。但最底层(一层)柱子的根部应取1/3的高度,也不应小于500mm。
6、控制钢筋分布不均匀,预防措施:钢筋的分布筋应分布均匀,间距和排列必须符合设计规定。浇筑混凝土时注意浇筑振捣操作,尽量不碰到钢筋,浇筑过程中派专人随时检查,及时修整钢筋。
7、预防钢筋接头位置错误,预防措施:梁、柱、墙钢筋接头较多时,翻样配料加工时应根据图纸预先画施工简图,注明各号钢筋搭配顺序,并避开受力钢筋的最大弯矩处。
Ⅳ 钢筋绑扎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及解决办法
钢筋绑扎常见质量问题及处理
工程施工中,常见的钢筋绑扎质量问题分析如下:
一、楼梯梯段部位主筋在楼梯梁内锚固长度不够 1.现象
梯段主筋下滑,在下层楼梯梁内锚固长度超出规范要求,在上层楼梯梁内主筋锚固长度达不到规范要求,或主筋放置位置不准确,一侧梁内长度偏大,一侧梁内长度偏小。 2.原因
(1)下料时,施工人员严格照图计算、下料并制作,而钢筋工在绑扎时,由于主位置放置不准确,造成梯段主筋在楼梯梁内锚固长度有一定的偏差;(2)钢筋未采取防滑措施或由于混凝土的重量作用使钢筋向下位移;(3)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看筋工作不到位,发现问题未能及时改正、补救。 楼梯梯段主筋下料时,建议钢筋长度可以比图纸尺寸稍长一些,以防出现梯段主筋锚固长度不足的现象;或在钢筋绑扎时,在梯段主筋与楼梁箍筋相交部位附加一根分布筋,将分布筋与梯梁箍筋绑扎连接,以防止主筋下移,同时也能够确保此处钢筋保护层厚度;梯段钢筋不如现浇板钢筋位置容易保证,并且梯段部位混凝土留槎应在梯段长度1/3部位,如果混凝土浇筑中出现主筋下移,使上层楼梯梁内锚固长度不足,应对主筋进行搭接或焊接.这样,不仅费工费料,而且施工也不方便,不易保证工程质量。 二、条形基础钢筋垫块加设不到位 1.现象
(1)基础构造柱钢筋上标高标志点不在同一水平面上,部分标志点有下降现象;(2)条形基础厚度不足,实测混凝土条基断面厚度,局部厚度比设计厚度小1-3cm。
2.原因
条形基础施工时,标高往往标注在构造柱钢筋上,由于忽视在构造柱钢筋下加设垫块或垫块强度偏低,在混凝土浇筑时,由于混凝土重量作用使垫块破碎造成钢筋下移,从而使标志点下降,同时造成基础钢筋局部整体下降,使基础断面厚度减小,减小的尺寸基本稍低于垫块的厚度。对这个问题,施工单位应认真制作和加设垫块,使垫块厚度偏差、垫块间距、垫块强度均符合规范要求。 三、吊筋制作、放置位置不符合要求 1.现象
(1)吊筋水平锚固长度不足,底部水平段长度未达到次梁宽度加100mm,弯起角度不准确;(2)吊筋未正确放在次粱正下方,且每侧宽出次粱50mm,或吊筋未放至主梁底部。而放至次粱底部。 2.原因:
钢筋制作绑扎不接图施工,或吊筋制作形状虽然正确,但各部位长度、角度不符合规范要求,放置位置不准确。
Ⅳ 钢筋绑扎有哪些注意事项 钢筋绑扎的注意事项
1、钢筋在安装前,首先核对梁钢筋的钢号、直径、形状、尺寸和数量是否与料单、蓝图相符。
2、梁钢筋的绑扎应确保主筋、箍筋的绑扎根数及间距,不得漏筋。
3、梁主筋应按规范要求进行错位焊接,焊接接长应大于10d,焊接位置应符合规范要求。
4、在梁侧模板上画出箍筋间距,摆放箍筋。
5、先穿主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将箍筋按已画好的间距逐个分开;穿次梁的下部纵向受力钢筋及弯起钢筋,并套好箍筋;放主次梁的架立筋;隔一定间距将架立筋与箍筋绑扎牢固;调整箍筋间距使间距符合设计要求,绑架立筋,再绑主筋,主次同时配合进行。次梁上部纵向钢筋应放在主梁上部纵向钢筋之上,为了保证次梁钢筋的保护层厚度和板筋位置,可将主梁上部钢鞘降低一个次粱上部主筋直径的距离加以解决。
Ⅵ 钢筋混凝土楼板内钢筋间距过大如何处理
如果在验收中发现钢筋间距过大,要么进行调整,要么进行加密加筋处理。如版果在板成权型后,征求设计意见。采取粘贴碳纤维的手段加固。
《砼规范》有要求:梁上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钢筋外边缘之间的最小距离)不应小于30mm和1.5d(d为钢筋的最大直径);下部纵向钢筋水平方向的净间距不应小于25mm和d,同时还应注意梁下部多于两排钢筋时,第三排钢筋的净距应为下排钢筋净间的两倍 。
Ⅶ 钢筋安装工程质量通病箍筋间距不一致如何预防
一、现象:
按图来纸上标注的箍筋自间距绑扎梁的钢筋骨架,最后发现末一个间距与其他间距不一致,或实际所用箍筋数量与钢筋材料表上的数量不符。
二、预防措施:
根据构件配筋情况,预先算好箍筋实际分布间距,供绑扎钢筋骨架时作为依据。
Ⅷ 钢筋验收常见质量通病
钢筋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
1.箍筋不方正
矩形箍筋成型后,拐角不呈900,或两对角线长度不相等。钢筋弯钩平直长度不够,箍筋弯钩角度不符合要求。
原因:箍筋边长成型尺寸与图纸要求误差过大;没有严格控制弯曲角度;次弯曲多个箍筋时没有逐根对齐。
防治措施:注意操作,使成型正确;当一次弯曲多个箍筋时,应在弯折处逐根对齐。
2.成型尺寸不准确
已成型的钢筋尺寸和弯曲角度不符合设计要求。
原因:下料不准确;画线方法不对或误差大;用手工弯曲时,扳距选择不当;角度控制没有采取保证措施。
防治措施:加强钢筋配料管理工作,预先确定各种形状钢筋下料长度调整值。根据钢筋弯制角度和钢筋直径确定好扳距大小。
为保证弯曲角度符合要求,在设备和工具不能自行达到准确角度的情况下,可在成型案上画出角度准线或采取钉扒钉做标志的措施。
3.已成型的钢筋变形
钢筋成型后外形准确,但在堆放或搬运过程中发现弯曲、歪斜、角度偏差。
原因:成型后,往地面摔得过重,或因地面不平,或与别的物体或钢筋碰撞成伤;堆放过高或支垫不当被压弯;搬运频繁,装卸“野蛮”。
防治措施:搬运、堆放要轻抬轻放,放置地点要平整,支垫应合理;尽量按施工需要运至现场并按使用先后堆放,以避免不必要的翻垛。
4.圆形钢筋直径不准
原因:圆形螺旋筋成型所得的直径尺寸与绑扎时拉开的螺距和钢筋原材料弹性性能有关,直径不准是由于没有很好的考虑这两点因素。
防治措施:应根据钢筋原材料实际性能和构件所要求的螺距大小预先确定卷筒的直径。当盘缠在圆筒上的钢筋放松时,螺旋筋就会往外弹岀一些,拉开螺距后又会使直径略微缩小,其间差值应有计算确定。
5.钢筋代换后根数不能均分
同一编号的钢筋分几处配置,配料时进行规格代换后因根数变动,不能均分于几处。
原因:在钢筋材料表中,该号钢筋只写总根数,在钢筋进行代换时忽略了钢筋分几处布置的情况。
防治措施:在配料加工钢筋前进行钢筋代换计算时要预先参看施工图,看该号钢筋是否分几处布置,如果是应按分根数考虑代换方案。
6.箍筋弯钩形式不对
箍筋末端未按规定不同的使用条件制成相应的弯钩形式。
原因:不熟悉箍筋使用条件,忽视规范规定的弯钩形式使用范围;配料任务多各种弯钩形式取样混乱。
防治措施:熟悉各种弯钩的应用范围和相关规定,特别是对于斜弯钩,是用于有抗震要求和受扭的结构,在钢筋加工的配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