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用于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一般应能满足什么要求
用于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一般应能满足:重量偏差、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力、伸长率、弯曲性能要求。
对于钢筋伸长率,牌号带E的钢筋必须检验最大力下总伸长率。
B. 钢筋混凝土用钢要求
混凝土来用钢筋的要求:源
应按国家现行标准《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1部分:热轧光圆钢筋》GB1499.1、《钢筋混凝土用钢 第2部分:热轧带肋钢筋》GB1499.2;《钢筋混凝土用余热处理钢筋》GB1499.3;《冷轧带肋钢筋》JG190;GB13788《高延性冷轧带肋钢筋》;YB/T4620《冷轧带扭钢筋》;JG190及《冷轧带肋钢筋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95;《冷轧带扭纲筋混凝土构技术规程》JGJ115;《冷拔低碳钢丝应用技术规程》JGJ19的。规定抽取试件作屈服强度、抗拉强度、伸长率、弯曲性能和重量偏差检验,检验结果必须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对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
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 HRB335E、HRB400E、HRB500E、HRBF335E、
HRBF400E 或 HRBF500E 钢筋。对预埋的吊钩、钓环等,应采用强度等级不高于HPB300级的热轧光圆钢筋。
C. 钢筋混凝土构件对钢筋性能有哪些要求
钢筋混凝土构件对钢筋性能的要求:
1.强度
所谓强度是指钢筋的屈服强度及极限强度。钢筋的屈服强度是设计计算时的主要依据(无明显流幅的钢筋由它的条件屈服点强度确定)。改变钢材的化学成分,采用高强度钢筋可以节约钢材,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应考虑钢筋有适宜的强屈比(极限强度与屈服强度的比值),保证结构在达到设计强度后有一定的强度储备,同时应满足专门规程的规定。
2.塑性
要求钢材在断裂前应有足够的变形(伸长率)以保证构件和结构的延性,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给人们以将要破坏的报警信号,从而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另外,还要保证钢筋冷弯的要求,通过检验钢材承受弯曲变形能力的试验以间接反映钢筋的塑性性能。
3.可焊性
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要求钢筋焊接后不产生裂纹及过大的变形,保证焊接后的接头性能良好。尽量减小焊接处的残余应力和应力集中。
4.温度要求
钢材在高温下,性能会大大降低,对常用的钢筋类型,热轧钢筋的耐火性最好,冷轧钢筋次之,预应力钢筋最差。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注意施工工艺中高温对各类钢筋的影响,同时注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对构件耐火极限的要求。在寒冷地区,为了防止钢筋发生脆性破坏,对钢筋的低温性能也应有一定的要求
5.与混凝土的粘结力(或称握裹力)
为了保证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有效性,两者之间必须有足够的粘结力,钢筋表面的形状对粘结力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要保证钢筋的锚固措施和锚固长度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另外针对不同的存在条件对钢筋还应有具体的要求。
D. 钢筋混凝土板的受力筋配筋有何构造要求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除按计算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外,还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简称《混凝土规范》)的规定配置必要的构造钢筋和分布钢筋。合理配置钢筋混凝土板的构造钢筋和分布钢筋,不仅有利于保证楼(屋)面板的正常使用,也有利于提高混凝土板的耐久性。钢筋混凝土板的构造钢筋主要是指:1)板简支边的上部构造负筋;2)单向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沿梁方向布置的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负筋;3)控制板温度、收缩裂缝的构造钢筋。合理布置构造钢筋,就是要按《混凝土规范》的要求限制构造钢筋的最小直径、最大间距,保证构造钢筋有必要的配筋面积。比如上述第1,2
项的板上部构造负筋,按规范要求,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配筋面积不宜小于受力钢筋面积的三分之一。笔者认为,此构造负筋的配筋率也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否则,当板的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小于0.45%时,会出现板支座上部构造负筋的截面面积反而小于分布钢筋面积的不合理现象。对“配筋面积不宜小于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有两种不同的理解:1)不论受力钢筋和构造钢筋是否采用同一强度等级的钢筋,一律将受力钢筋面积除3
作为构造钢筋的配筋面积;2)当受力钢筋的强度等级高于构造钢筋时,将受力钢筋的面积换算成与构造钢筋强度等级相同的钢筋的面积,然后除以3
作为构造钢筋的配筋面积。显然,后一种构造钢筋的配筋方法较合理。控制板温度、收缩裂缝的构造钢筋,按规范要求其间距为150~200mm,纵横两个方向的最少配筋面积不宜小于板截面面积的0.1%;主要是在板的未配筋表面配置。已配置钢筋的部位,只要板的上、下表面纵横两个方向配筋率均不小于0.1%,可不配置温度、收缩钢筋。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另配的温度、收缩钢筋应与已配的钢筋按受拉要求搭接。钢筋混凝土板的分布钢筋,主要是指:1)单向板(两对边支承板,长短边之比≥3
的四边支承板)底面处垂直于受力钢筋的分布钢筋;2)垂直于板支座上部负筋的分布钢筋;3)2<长短边之比<3
的四边支承板,宜按双向板计算配筋;当按单向板计算配筋时垂直于板底受力钢筋的分布钢筋。长短边之比<2
的板应按双向板计算配筋。当钢筋混凝土板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当地下室外墙按单向板(以楼板和基础底板为支承点的单跨、双跨或多跨板)计算墙的竖向受力钢筋配筋时,除墙的竖向受力钢筋应满足计算和最小配筋要求外,墙的水平分布筋也应满足受弯构件最小配筋率要求,而且墙的水平分布筋的强度等级应与墙的竖向受力钢筋相同。板的分布钢筋和支座构造负筋如图1
所示。图
1
板支座构造负筋及分布钢筋配筋示意应当指出,对于普通梁板类受弯构件,混凝土强度等级宜采用C20~C35,不宜过高;当板的受力钢筋选用HRB335
级钢筋或HRB400
级钢筋时,可以获得比选用HPB235
级钢筋更好的性价比,因而也更经济。注:两对边支承板称为单向板;长短边之比等于和大于3
的四边支承板,工程上通常按单向板设计计算。
E. 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性能有哪些要求
1.钢筋复的强度高:采用高强度的钢筋制,可节约钢材,提高经济效益。尤其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可以充分发挥高强度钢筋的优势。限制使用并逐步淘汰强度较低、延性较差的钢筋,是今后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方向。
2.钢筋的塑性好:要求钢筋有一定的塑性是为了使钢筋在断裂前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构件破坏前有明显的预兆,避免突然的脆性破坏所带来的危害。同时,要保证钢筋有良好的冷弯性能。
3.较好的焊接性能:要求钢筋具有较好的可焊性,钢筋焊接后不产生裂纹及过大的变形。
4.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具有良好的粘结力:钢筋与混凝土之间必须有足够的粘结力,它是钢筋与混凝土能共同工作的基础,钢筋的表面形状是影响粘结力的重要因素。
F. 钢筋混凝土结构对钢筋的性能有哪些要求
钢筋混凝土结构对钢筋性能的要求:
1.强度
所谓强度是指钢筋的屈服强度及极限强度。钢筋的屈服强度是设计计算时的主要依据(无明显流幅的钢筋由它的条件屈服点强度确定)。改变钢材的化学成分,采用高强度钢筋可以节约钢材,取得较好的经济效果。应考虑钢筋有适宜的强屈比(极限强度与屈服强度的比值),保证结构在达到设计强度后有一定的强度储备,同时应满足专门规程的规定。
2.塑性
要求钢材在断裂前应有足够的变形(伸长率)以保证构件和结构的延性,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给人们以将要破坏的报警信号,从而采取措施进行补救。另外,还要保证钢筋冷弯的要求,通过检验钢材承受弯曲变形能力的试验以间接反映钢筋的塑性性能。
3.可焊性
在一定的工艺条件下,要求钢筋焊接后不产生裂纹及过大的变形,保证焊接后的接头性能良好。尽量减小焊接处的残余应力和应力集中。
4.温度要求
钢材在高温下,性能会大大降低,对常用的钢筋类型,热轧钢筋的耐火性最好,冷轧钢筋次之,预应力钢筋最差。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注意施工工艺中高温对各类钢筋的影响,同时注意混凝土保护层厚度对构件耐火极限的要求。在寒冷地区,为了防止钢筋发生脆性破坏,对钢筋的低温性能也应有一定的要求
5.与混凝土的粘结力(或称握裹力)
为了保证钢筋与混凝土共同工作的有效性,两者之间必须有足够的粘结力,钢筋表面的形状对粘结力有重要的影响。同时要保证钢筋的锚固措施和锚固长度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另外针对不同的存在条件对钢筋还应有具体的要求。
G. 钢筋混凝土结构对所用的钢筋有哪些要求
这要求很简单,复不需要你对钢筋制材质的各种性能指标一个 一个提出要求。
只要是符合现行规范规定的普通混凝土用的热轧低碳结构钢的钢筋,合格品就行;见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表4.2.2-1
对于对按一、二、三级抗震等级设计的框架和斜撑构件(含梯段)
中的纵向受力钢筋应采用 HRB335E、HRB400E、HRB500E、HRBF335E、
HRBF400E 或 HRBF50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