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框架梁和简支梁受力分析,梁上部钢筋为什么在跨中搭接,下部钢筋为什么在支座到三分之一出搭接
单跨框来架梁、简支梁的上自部跨中没有因弯矩而产生的拉应力,多跨框架梁除很小跨上部跨中可能有较小的拉应力外,也同于上述应力情况。所以上部钢筋应在跨中搭接;
大多数框架梁在三分之一跨处截面上弯矩为零(或接近零),对下部纵筋不产生拉应力;简支梁在三分之一跨处截面上的弯矩值处于次小,下部纵筋在该处的拉应力也就次小;梁的支座边截面的剪力最大,而在三分之一跨处截面上的剪力处于次大。所以,下部纵筋不可避免要接头时,只好安排在三分之一跨处。
符合“钢筋接头应安排在受力小的位置”这个原则了。
❷ 框架梁负弯距筋为何在三分之一处截断
框架梁上各个截面的负弯矩值大小不同,靠近支座最大,靠近跨中已经过零变为正弯矩了,而框架梁上各个截面的剪力值大小不同,靠近支座最大。选择在1/3处那里负弯矩值接近零,剪力值接近最大值的一半,比较合适。选择跨中虽然好,但节约不到负筋(不需要的浪费)。
❸ 普通钢筋混凝土整体板的配筋特点有哪些,为何这样配筋
现浇钢筋混凝土楼(屋)面板除按计算配置纵向受力钢筋外,还应按《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简称《混凝土规范》)的规定配置必要的构造钢筋和分布钢筋。合理配置钢筋混凝土板的构造钢筋和分布钢筋,不仅有利于保证楼(屋)面板的正常使用,也有利于提高混凝土板的耐久性。
钢筋混凝土板的构造钢筋主要是指:1)板简支边的上部构造负筋;2)单向板的受力钢筋与梁平行时,沿梁方向布置的与梁垂直的上部构造负筋;3)控制板温度、收缩裂缝的构造钢筋。
合理布置构造钢筋,就是要按《混凝土规范》的要求限制构造钢筋的最小直径、最大间距,保证构造钢筋有必要的配筋面积。比如上述第1,2
项的板上部构造负筋,按规范要求,其直径不宜小于8mm,间距不宜大于200mm,配筋面积不宜小于受力钢筋面积的三分之一。笔者认为,此构造负筋的配筋率也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的0.15%。否则,当板的受力钢筋的配筋率小于0.45%时,会出现板支座上部构造负筋的截面面积反而小于分布钢筋面积的不合理现象。
对“配筋面积不宜小于受力钢筋截面面积的三分之一”有两种不同的理解:1)不论受力钢筋和构造钢筋是否采用同一强度等级的钢筋,一律将受力钢筋面积除3
作为构造钢筋的配筋面积;2)当受力钢筋的强度等级高于构造钢筋时,将受力钢筋的面积换算成与构造钢筋强度等级相同的钢筋的面积,然后除以3
作为构造钢筋的配筋面积。显然,后一种构造钢筋的配筋方法较合理。
控制板温度、收缩裂缝的构造钢筋,按规范要求其间距为150~200mm,纵横两个方向的最少配筋面积不宜小于板截面面积的0.1%;主要是在板的未配筋表面配置。已配置钢筋的部位,只要板的上、下表面纵横两个方向配筋率均不小于0.1%,可不配置温度、收缩钢筋。在板的未配筋表面另配的温度、收缩钢筋应与已配的钢筋按受拉要求搭接。
钢筋混凝土板的分布钢筋,主要是指:1)单向板两对边支承板,长短边之比≥3
的四边支承板)底面
处垂直于受力钢筋的分布钢筋;2)垂直于板支座上部负筋的分布钢筋;3)2<长短边之比<3
的四边支承板,宜按双向板计算配筋;当按单向板计算配筋时垂直于板底受力钢筋的分布钢筋。
长短边之比<2
的板应按双向板计算配筋。
当钢筋混凝土板按单向板设计时,除沿受力方向布置受力钢筋外,尚应在垂直受力方向布置分布钢筋。
单位长度上分布钢筋的截面面积不宜小于单位宽度上受力钢筋的15%,且不宜小于该方向板截面面积0.15%;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50mm,直径不宜小于6mm;对集中荷载较大的情况,分布钢筋的截面
面积应适当增加,其间距不宜大于200mm。
当地下室外墙按单向板(以楼板和基础底板为支承点的单跨、双跨或多跨板)计算墙的竖向受力钢筋配筋时,除墙的竖向受力钢筋应满足计算和最小配筋要求外,墙的水平分布筋也应满足受弯构件最小配筋
率要求,而且墙的水平分布筋的强度等级应与墙的竖向受力钢筋相同。
❹ 为什么图集中图示梁上部钢筋搭接不在跨中而是在边跨三分之一
钢筋搭接接头的禁区,众所周知①加密区②支座节点内③构件钢筋受力大的地方。
而梁回的三分段的跨中段,答那里没有负弯矩,而且剪力几乎是零,上部钢筋在那里搭接接头是第一合适的。但是,一般梁都较长,而那里接头的是负筋与架立筋,如果硬要到跨中,势必要延长负筋直到两端的负筋相接而无架立筋了,负筋比架立筋直径大,这就会浪费钢材。所以我们就只好舍第一而求其次,在刚好过1/3的地方就搭接。1/3净跨的地方是剪力次小、负弯矩也接近最小的地方。
❺ 框架梁上部筋搭接位置在跨中三分之一净跨怎么理解
意思是把梁按净跨长等分三段,搭接位置应处于当中那一段范围内(该段内某点都可以)。
当梁的支座处上部有负弯矩钢筋时,架立筋可只布置在梁上的跨中部分,两端与负弯矩钢筋搭接或焊接。搭接时也要满足搭接长度的要求并应绑扎。架力筋也有贯通的,如规范中规定在梁上部两侧的架力筋必须是贯通的,此时的架力筋在支座处也可承担一部份负弯矩。
(5)钢筋板负筋三分之一为什么扩展阅读:
通长筋数量确定
梁的通长钢筋的数量,首先根据受力确定。例如,对于长短跨相交时的支座,小跨的跨中和支座均有负弯矩,因此,短跨梁跨中上部还需配置一定的通长钢筋;对于地震作用下的梁,其梁跨中顶部可能受到负弯矩作用,也需配置一定数量的通长钢筋。
在SATWE中,若梁跨中顶部需要配置受力钢筋,软件会在跨中顶部显示配筋数量,此钢筋可按通长钢筋配置。
梁的通长钢筋的数量,其次,还需满足规范构造要求,如《混凝土规范》(2010版)11.3.7条,但该条仅对抗震等级为一、二级的框架梁顶面通长钢筋总截面面积作了1/4的规定,而对三、四级的框架梁,仅做了2根12mm的要求。
例如,对于一根2跨的二级框架梁,1、3边跨梁支座负筋很小,而中跨支座负筋很大,如何确定该梁的通长钢筋?第一种方法,按照中跨最大支座负筋面积的1/4确定通长钢筋,沿整根梁通长布置,但对1、3边跨梁显得有点浪费。
第二种方法,按照1、3边跨较小支座负筋面积的1/4确定通长钢筋,沿整根梁通长布置,然后在中跨的跨中填写剩余钢筋量,这部分钢筋在中跨通长布置。如果对于一根2跨的二级框架梁,其各个支座负弯矩较接近,则通长钢筋的数量较容易确定,直接取最大弯矩的。
❻ 框架梁里跨中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的钢筋叫什么筋
你说的应该是净跨三分之一和四分之一吧。
那应该是支座负筋,一排长度是净跨的三分之一,二排是净跨的四分之一
❼ 同样是支座负筋,梁的支座负筋是跨度的三分之一,而板却是短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呢
同样是支座负筋,梁的支座负筋是跨度的三分之一,而板却是短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呢
是因为梁和板选取了不同的高跨比使它们的抗弯刚度差异导致反弯点的位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