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影响钢筋混凝土质量的因素是什么
影响钢筋混凝土质量的因素有:
一、原材料
混凝土的质量和技术技能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原材料的性质及其相对含量所决定的,要了解原材料的性质,作用及质量要求,合理选择原材料,以保证混凝土的质量。
1、水泥
水泥在混凝土中起胶结作用,是最重要的材料。为了保证混凝土的强度,耐久性及经济性,根据工程性质与特点、工程所处的环境及施工条件、依据水泥的特性,合理选择。施工进场的水泥要按批量的多少进行抽样试验,一般是将抽取的样品送到由通过国家认证的质检机构进行安定性、细度与强度等物理性能指标的检测。
水泥安定性较差的话会使混凝土产生体积膨胀性裂缝;强度上下波动也会使混凝土强度产生相应的变化。一般水泥安定性与3天强度不合格的话是不允许试配混凝土配比的。要选择优质的水泥,大水泥厂家的水泥质量比较的稳定可靠。
2、骨料
骨料在混凝土中占总体积的70%~80%,因此骨料的性能对所配制的混凝土有很大的影响。 混凝土用骨料,按其粒径大小不同分为细骨料和粗骨料两种。粒径在0.15 μm~4.75mm之间的岩石颗粒为细骨料,粒径大于4.75mm的为粗骨料。
细骨料按起产源不同可分为河砂、海砂、山砂。在建筑工程中大多采用河砂为主,砂子太细或含泥量过多会增加混凝土的干缩裂缝,最好是采用2区,中粗砂,具有良好的颗粒级配,质地坚硬,有害杂质含量少较满足规范要求。
粗骨料分为卵石和碎石两种。卵石是由天然岩石经自然分化,水流搬运和分选,堆积形成的粒径大于4.75mm的颗粒。碎石是由天然岩石或卵石经破碎、筛分制成。碎石规格按其粒径尺寸分为单粒级和连续粒级,按其级配选择连续级配为佳,可保证混凝土的强度和减少水泥用量节约成本。石子主要控制好级配,针片状含量和压碎值,经试验室工作经验得出,目前很多施工单位所使用的石子级配都不是很好,若选用连续级配,也不太现实,因此要确保石子级配连续,且在生产中切实可行,有待进一步探讨研究。
不论细骨料还是粗骨料,其杂质含量必须在规范允许范围内并满足其标准要求。
3、混凝土拌和用水
对混凝土拌和用水质量的要求,只要不影响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硬化、无损于混凝土强度发展耐久性、不加快钢筋锈蚀、不引起预应力钢筋脆断、不污染混凝土表面,满足《混凝土拌和用水标准》(JGJ63)其标准质量就可。
二、混凝土配合比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实质上就是确定水泥,水,砂与石的这四项基本组成材料用量之间的三个比例关系。水灰比、砂率、单位用水量是混凝土配合比的三个重要参数。要确定这三个参数的基本原则是:在满足混凝土强度和耐久性的基础上,确定混凝土的水灰比;在满足混凝土施工要求的和易性的基础上,根据粗骨料的种类和规格,确定混凝土单位用水量;砂的数量,应以填充石子空隙后略有富余的原则来确定。 在现今对工程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随着工程监理制普遍实行,质量保证体系的不断完善,工程中使用的不同等级混凝土要求均通过国家认证的质检机构进行配合比设计,并且在配合比未得到监理工程师的批准前是不能浇注混凝土的。
检测试验室根据施工现场已选择的原材料性能及对混凝土的技术要求得出“初步计算配合比”,再经过试拌调整得出“基准配合比”,然后经过强度试验检测定出满足设计和施工要求并比较经济的“试验室配合比”。试验室在假定砂石完全干燥的情况下进行计算的,而施工工程中所使用的砂石材料都是暴露于自然状态下的,经过气温阴雨天的变化,砂石都含有一定量的水份,若用此拌制混凝土,势必增大了理论用水量。因此,在每批砂石必须在使用前测定其含水量,相应的扣除拌和用水量,由此再对试验配合比进行调整,得出“施工配合比”,保证混凝土配合比的准确应用。
三、运输过程
目前,施工单位为了混凝土强度有所保障,都采用了商品混凝土。但在运输商品混凝土过程中,由于路面坑洼不平,产生混凝土离析的现象,破坏了混凝土的均匀性,出现蜂窝、麻面、浮浆、裂缝等缺陷。路途遥远,时间过长,又使混凝土塌落度损失过大,满足不了施工技术要求而任意向搅拌车任意加水,使水灰比增大,改变了原有混凝土的配合比,降低了各项物理性能,使混凝土质量受到了影响。因此,为了防止混凝土误送或超过初凝时间到达施工现场,必须建立严格的收发制度。如遇塌落度有所损失,可后掺一定的外加剂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养护
成型硬化后的混凝土在未受到外力作用之前,由于水泥水化造成化学收缩和物理收缩引起砂浆体积的变化,在粗骨料与砂浆界面上产生了分布极不均匀的拉应力,从而导致截面上形成微细的裂缝。产生裂缝的原因主要是温、湿度的变化所引起的。混凝土的养护主要目的在于保持适宜的温湿条件,以达到两方面的效果,一、使混凝土免受不利温、湿度变形的侵袭,防止有害的冷缩和干缩。二、使水泥水化作用顺利进行,以达到设计的强度和抗裂能力。混凝土保温措施同时也有保湿的效果。从理论上讲,新浇混凝土中所含的水分完全可以满足水泥水化的要求而有余。但由于蒸发等原因常引起水份损失,从而推迟或防碍了水泥水化,表面混凝土最容易而且直接受到不利影响,因此混凝土浇注后的最初几天内部温度较高尤应注意表面养护,在混凝土表面覆盖塑料薄膜,紧贴混凝土表面起到隔温的效果,是防止表面裂缝的最有效措施。
Ⅱ 钢筋混凝土抗力与材料的什么和什么有关,与荷载大小是否有关
钢筋混凝土构件抵御外力的能力与组成构件材料的强度有关;与构件受力的截面积有关;钢筋混凝土构件承受的荷载,必须是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
Ⅲ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主要与什么有关
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抗震等级主要踉抗震设防烈度有关。
Ⅳ 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1、水泥强度和水灰比。
水泥强度和水灰比是影响混凝土抗压强度的主要因素,因为混凝土抗压强度主要取决于水泥凝胶与骨料间的粘结力。水泥强度高、水灰比小,则混凝土抗压强度高;水灰比大、用水量多,则混凝土密实度差,抗压强度低。
2、粗骨料
一般的情况下,粗骨料的强度比水泥石强度和水泥与骨料间的粘结力要高,因此粗骨料强度对混凝土强度不会有大的影响,但是粗骨料如果含有大量的软弱颗粒、针片状颗粒、含泥量、泥块含量、有机质含量、硫化物及硫酸盐含量等,则对混凝土强度会产生不良影响。
粗骨料的表面特征会影响混凝土的抗压强度,表面粗糙、多棱角的碎石与水泥石的粘结力比表面光滑的卵石要高10%左右。
3、混凝土硬化时间
混凝土强度随龄期的增长而逐渐提高,在正常使用环境和养护条件下,混凝土早期强度(3—7天)发展较快,28天可达到设计强度。此后强度发展逐渐缓慢,甚至百年不衰。
4、温度和湿度
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在一定的温度、湿度条件下,在0—40℃范围内,抗压强度随温度增高。水泥水化必须保持一定时间的潮湿,如果环境湿度不够,导致失水,使混凝土结构疏松,产生干缩裂缝,严重影响强度和耐久性。
5、建筑施工的影响
混凝土入模后,通过适当的振捣,在激振力的作用下,排出混凝土内的水泡、气泡,使混凝土组成材料分布均匀密实,混凝土中存在较多气泡或缺陷,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就会下降。
Ⅳ 桥梁的抗弯力与什么有关
跟来破坏载荷,跨距,宽度以自及厚度有关,计算公式如下:
抗弯公式:
R=(3F*L)/(2b*h*h)
F—破坏载荷
L—跨距
b—宽度
h—厚度
抗弯强度是指材料抵抗弯曲不断裂的能力,主要用于考察陶瓷等脆性材料的强度。
抗弯强度测试分为三点弯曲和四点弯曲。每个点要5个数据以上(标准要10个数据)取平均结果。
抗弯强度测试在英制Instron1195万能材料试验机上进行。用作测试的试条为3×4×35(mm*mm*mm)。采用三点弯曲法测量,跨距为30mm,加载速率为0.5mm/min。每个数据测试5根试条,然后取平均值。
Ⅵ 混凝土抗剪承载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剪跨比、混凝土强度、水平钢筋屈服强度和竖向钢筋屈服强度
Ⅶ 与结构抗力无关的因素是
1.结构地震反应和结来构抗震等级无源关.结构自振周期越大地震反应越小,结构阻尼越大地震反应越小,地震震级越大结构地震反应越大,而结构抗震等级是抗震措施的内容,本身并不影响地震作用的大小.
2.钢筋混凝土结构受弯构件的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γRE为0.75(见抗规43页5.4.2条)
Ⅷ 钢筋混泥土 抗弯抗压 抗剪 分别和什么有关系
这涉来及到弹性模量换算自的问题,可以把钢筋的弹性模量换算成等价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或者将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换算成钢筋的,然后将整个截面看成一种材料,这样就可以进行计算。 这个问题在《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这本书里面有详细的介绍,建议楼主自己去看书吧,在这里还不好说。 还是比较简单的。
Ⅸ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能力与什么因素相关
抗震等级与,钢筋密度,锚固长度,钢筋型号,搭接长度,连接方式等有关!
降低抗震等级与其适配率有关系!!!如果你要说增加哪部份,只能是构造钢筋啦!
Ⅹ 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因素都是什么
分析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长期以来,混凝土作为土建工程中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建筑材料之一,在近百年的发展中,其强度不断提高。但是,在提出高强度的同时,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问题也愈来愈被人们所关注。 人们一直以为混凝土是非常耐久的材料,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发达国家才逐渐发现原先建成的基础设施工程在一些环境下出现过早损坏。美国许多城市的混凝土基础设施工程和港口工程建成后20~30年,甚至在更短的时期内就出现劣化。 我国建设部的一项调查表明,国内大多数工业建筑物在使用25~30年后即需大修,处于严酷环境下的建筑物使用寿命仅15~20年。民用建筑和公共建筑的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一般可维持50 年以上,但室外的阳台、雨罩等露天构件的使用寿命通常仅有30~40年。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工程的耐久性问题更为严重,由于钢筋的混凝土保护层过薄且密实性差,许多工程建成后几年就出现钢筋锈蚀、混凝土开裂。海港码头一般使用10年左右就因混凝土顺筋开裂和剥落,需要大修。 当前,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规模宏大,投入资金每年高达2万亿元人民币以上,约30~50 年后,这些工程将进入维修期,所需的维修费或重建费用将更为巨大。有专家估计,我国“大干”基础设施工程建设的高潮还可延续20年,由于忽视耐久性问题,迎接我们的还会有“大修”20 年的高潮,这个高潮可能不用很久就将到来,其耗费将倍增于当初这些工程施工建设时的投资。因此,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延长工程使用寿命,尽量减少维修重建费用是建筑行业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 1 影响钢筋混凝土耐久性的因素及其破坏机理 1.1 混凝土耐久性的概念 混凝土耐久性是指混凝土在设计寿命周期内,在正常维护下,必须保持适合于使用,而不需要进行维修加固,即指混凝土在抵抗周围环境中各种物理和化学作用下,仍能保持原有性能的能力。混凝土工程的耐久性与工程的使用寿命相联系,是使用期内结构保持正常功能的能力,这一正常功能不仅仅包括结构的安全性,而且更多地体现在适用性上。混凝土耐久性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抗渗性。即指混凝土抵抗水、油等液体在压力作用下渗透的性能。抗渗性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抗渗性控制着水分渗入的速率,这些水可能含有侵蚀性的化合物,同时控制混凝土受热或受冷时水的移动。二是抗冻性。混凝土的抗冻性是指混凝土在饱水状态下,经受多次抵抗冻融循环作用,能保持强度和外观性的能力。在寒冷地区,尤其是在接触水又受冻的环境下的混凝土,要求具有较高的抗冻性能。三是抗侵蚀性。混凝土暴露在有化学物质的环境和介质中,有可能遭受化学侵蚀而破坏。一般的化学侵蚀有水泥浆体组分的浸出、硫酸盐侵蚀、氯化物侵蚀、碳化等。四是碱集料反应。某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