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梁钢筋等强代换,三级钢25的如何用三级钢22的代换,代换公式及过程
公式
n2=n1*原直径的平方*原钢筋强度值/代换钢筋专直径的平方*代换钢筋的强度值
n1,n2应该是钢筋根属数
例子:8根HPB235钢筋Φ20要等强代换为HRB335钢筋Φ18,那么代换后的钢筋根数n2=8*314*210/254*300=6.92,取7根。
『贰』 梁的钢筋工程量怎么算啊
框架梁钢筋计算公式: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左、右支座锚固长度的取值判断: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 Lae时,必须弯锚,算法为:hc-保护层+15d;取0.4LaE+15d。
下部通长钢筋计算: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左、右支座锚固同上框架梁下部纵筋可在柱支座外内力较小处搭接,即距边缘Ln/3范围内连接。抗震框架梁须避开箍筋加密区。
箍筋和拉筋的计算: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2*1.9d+2*max(10d,75mm)+2d拉筋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间距*2+1))*排数弧形梁箍筋加密区范围按弧形梁中心线,箍筋间距按弧形梁凸面度量。
由梁和柱连接而成的,梁柱交接处的框架节点应为钢结构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刚接即梁的两端与框架柱(KZ)固定相连。框架梁的作用除了直接承受楼屋盖的荷载并将其传递给框架柱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根,就是它和框架柱刚接形成梁柱抗侧力体系,共同抵抗风荷载和地震作用等水平方向的力。
据建筑材料的不同,框架结构可分为:混凝土结构框架、钢框架、钢-混凝土框架。即可以采用钢筋混凝土、建筑钢材或者钢-混凝土制作框架梁或框架柱。对于钢筋混凝土结构,根据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JGJ3-2010第7.1.3条规定,两端与剪力墙刚接相连但跨高比不小于5的连梁宜按照框架梁设计。
『叁』 钢筋的转换公式是怎么算的
钢筋代换计算公式
一、 抗弯承载力(强度)验算:
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基本公式为:
M≤Mu=fyAs(ho-fyAs/2a1fcb)
当砼强度等级超过C50,a1取1.0.
钢筋代换后的截面强度:
fy2As2(ho2-fy2As2/2fcb)≥fy1As1(ho1-fy1As1/2fcb)
fy2---拟代换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y1---原设计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2---拟代换钢筋的截面面积
As1---原设计钢筋的截面面积
ho2---拟代换钢筋合力作用点至构件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ho1---原设计钢筋合力作用点至构件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fc---砼抗压强度设计值
b---构件截面宽度
二、钢筋代换抗剪承载力(强度)验算:
钢筋砼受弯构件,当配有箍筋和弯起钢筋时,其:
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
v≤0.7ftbho+1.25fyvAsvho/s+0.8fyAstysinαs,
αs---斜截面上弯起钢筋与构件纵向轴向的夹角,一般取αs=45°,当梁截面较高时取αs=60°
即钢筋砼受弯斜截面所承受的剪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1.砼承担的剪力;2、箍筋承担的剪力;3、弯起钢筋
承担的剪力。
其中:
箍筋所承担的剪力为:
vsv=1.25fyvAsvho/s, 所以,
(1)、箍筋代换应满足:
fyv2Asv2/s2≥fyv1Asv1/s1
fyv2---拟代箍筋换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yv1---原设计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v2---拟代换箍筋截面积
Asv1---原设计箍筋截面积
s2---拟代换箍筋沿构件长度方向上的距离
s1---原设计箍筋沿构件长度方向上的距离
弯起钢筋所能承载的剪力为:
vsb=0.8fyAsbsinαs,所以,
(2)、弯起钢筋代换后应满足:
fy2Asb2≥fy1Asb1
fy2---拟代换弯起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y1---原设计弯起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b2---同一弯起平面内拟代换弯起钢筋的截面积
Asb1---同一弯起平面内原设计弯起钢筋的截面积
当fy2Asb2<fy1Asb1时,即拟代换弯起钢筋抗力小于原设计弯起钢筋的抗力时,可通过适当增强箍筋的方法补强。
(3)、箍筋代换量计算:
Fyv2Asv2/s2≥fyv1Asv1/s1+2vj/3ho
Fyv2---拟代换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yv1---原设计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v2---拟代换箍筋截面积
Asv1---原设计箍筋截面积
s2---拟代换箍筋沿构件长度方向上的间距
s1---原设计箍筋沿构件长度方向上的间距
ho---构件截面有效高度
vj---弯起钢筋代换引起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强度)
(4)、降低值的计算式:
Vj =0.8(fy1Asb1-fy2Asb2) sinαs
三、 钢筋代换抗裂验算:
构件最大裂缝宽度计算:
ωmax =αcrΨσsk(1.9c+0.08deq/ρte)Es
ωmax---构件最大裂缝宽度
αcr---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对受弯构件取αcr=2.1)
Ψ---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
Es---钢筋弹性模量
deq---受拉区纵向钢筋的等效直径,deq =Σnid2i/Σniυidi
ρte---按有效受拉砼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在最大裂缝宽度计算中,当ρte<0.01时,
取0.01;ρte=(As+Ap)/Ate
c---最外层纵向受拉钢筋外边缘至受拉区底边的距离(mm):当c<20时,取20;当c>6时,取65
当:Ψ<0.2时,取0.2;Ψ>1时,取1;
对直接承受重复荷载的构件取Ψ=1;
Ψ=1.1-0.65ftk/ρteσsk
σsk---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钢筋砼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对受弯构件:
σsk =Mk/0.87hoA
『肆』 梁钢筋怎么算
你是算重力
还是算设计配筋?
重量:
上部通长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LaE时,必须弯锚,
算法1:hc-保护层+15d
算法2:取0.4LaE+15d
算法3:取Max(LaE
,hc-保护层+15d)
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左、右支座负筋:
第一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3
第二排长度=左或右支座锚固+净跨长/4
如有第三排筋伸入跨内1/5,如果一共两排,第一排为通长筋,则第二排按LN/3计算
中间支座负筋长度
上排长度=2*净跨长/3+支座宽
下排长度=2*净跨长/4+支座宽
注:净跨长为左右较长的跨
架立筋长度=净跨-左负筋伸入长度-右负筋伸入长度+
150*2
注:当贯通筋和架立筋同时存在时,搭接值取150MM。
构造筋长度=净跨长+2*15d
抗扭筋长度=净跨长+2*锚固长度
拉筋长度=梁宽-2*保护+2*1.9d+2*max(10d,75mm)
根数=【(净跨长-50*2)/非加密间距*2+1】*排数
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拉筋竖向错开设置。
下部钢筋
下部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下部不伸入支座钢筋长度=净跨长-0.1*2*净跨长
下部非通长钢筋长度=净跨长+左支座锚固+右支座锚固
箍筋长度=(梁宽-保护层*2
+梁高-保护层)*2+1.9d*2+max(10d,75mm)*2
根数=2*【(加密区长度-50)/加密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间距-1)
当结构为一级抗震时,加密长度为max(2*梁高,500),当结构为二到四级时,加密长度为max(1.5*梁高,500)
吊筋长度=2*锚固+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
斜段角度:高度
主梁高>800mm
a为60度
主梁高<=800mm
a为45度
仅供参考,希望对你有帮助!
『伍』 钢筋的代换规则 计算公式
钢筋代换计算公式
钢筋代换计算公式 一、 抗弯承载力(强度)验算: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基本公式为:
M≤Mu=fyAs(ho-fyAs/2a1fcb)
当砼强度等级超过C50,a1取1.0.
钢筋代换后的截面强度: fy2As2(ho2-fy2As2/2fcb)≥fy1As1(ho1-fy1As1/2fcb)
fy2---拟代换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y1---原设计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2---拟代换钢筋的截面面积
As1---原设计钢筋的截面面积
ho2---拟代换钢筋合力作用点至构件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ho1---原设计钢筋合力作用点至构件截面受压边缘的距离
fc---砼抗压强度设计值
b---构件截面宽度
二、钢筋代换抗剪承载力(强度)验算:钢筋砼受弯构件,当配有箍筋和弯起钢筋时,其:斜截面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为:
v≤0.7ftbho+1.25fyvAsvho/s+0.8fyAstysinαs,
αs---斜截面上弯起钢筋与构件纵向轴向的夹角,一般取αs=45°,当梁截面较高时取αs=60° 即钢筋砼受弯斜截面所承受的剪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
1.砼承担的剪力;
2、箍筋承担的剪力;
3、弯起钢筋 承担的剪力。
其中:箍筋所承担的剪力为:
vsv=1.25fyvAsvho/s, 所以,
(1)、箍筋代换应满足:
fyv2Asv2/s2≥fyv1Asv1/s1
fyv2---拟代箍筋换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yv1---原设计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v2---拟代换箍筋截面积
Asv1---原设计箍筋截面积
s2---拟代换箍筋沿构件长度方向上的距离
s1---原设计箍筋沿构件长度方向上的距离
弯起钢筋所能承载的剪力为:
vsb=0.8fyAsbsinαs,所以, (
2)、弯起钢筋代换后应满足:
fy2Asb2≥fy1Asb1
fy2---拟代换弯起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y1---原设计弯起钢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b2---同一弯起平面内拟代换弯起钢筋的截面积
Asb1---同一弯起平面内原设计弯起钢筋的截面积
当fy2Asb2<fy1Asb1时,即拟代换弯起钢筋抗力小于原设计弯起钢筋的抗力时,可通过适当增强箍筋的方法补强。
(3)、箍筋代换量计算:
Fyv2Asv2/s2≥fyv1Asv1/s1+2vj/3ho
Fyv2---拟代换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fyv1---原设计箍筋的抗拉强度设计值
Asv2---拟代换箍筋截面积
Asv1---原设计箍筋截面积
s2---拟代换箍筋沿构件长度方向上的间距
s1---原设计箍筋沿构件长度方向上的间距
ho---构件截面有效高度
vj---弯起钢筋代换引起斜截面抗剪承载力(强度)
(4)、降低值的计算式:
Vj =0.8(fy1Asb1-fy2Asb2) sinαs
三、 钢筋代换抗裂验算:
构件最大裂缝宽度计算:
ωmax =αcrΨσsk(1.9c+0.08deq/ρte)Es
ωmax---构件最大裂缝宽度
αcr---构件受力特征系数(对受弯构件取αcr=2.1)
Ψ---裂缝间纵向受拉钢筋应变不均匀系数
Es---钢筋弹性模量
deq---受拉区纵向钢筋的等效直径,deq =Σnid²i/Σniυidi
ρte---按有效受拉砼截面面积计算的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在最大裂缝宽度计算中,当ρte<0.01时, 取0.01;ρte=(As+Ap)/Ate
c---最外层纵向受拉钢筋外边缘至受拉区底边的距离(mm):当c<20时,取20;当c>6时,取65 当:Ψ<0.2时,取0.2;Ψ>1时,取1;
对直接承受重复荷载的构件取Ψ=1;
Ψ=1.1-0.65ftk/ρteσsk
σsk---按荷载效应的标准组合计算的钢筋砼纵向受拉钢筋的应力,对受弯构件:
σsk =Mk/0.87hoA
『陆』 钢筋等截面替换计算公式
等面积来代换
用同钢号钢筋代换时源,可按钢筋截面积相等的原则进行代换,称为“等面积代换” .即
AS1=AS2
或 n1×d1²=n2×d2²
n2≥n1×d1²÷d2²
式中符号同前.
例 某预制板设计配筋为6φ12,仓库无此钢筋,现拟用φ10钢筋代换,试计算需用代换根数.
解
n2=n1•d1²/d2²=6×1.2²÷1.0²=8.64(根)
取9根φ10钢筋代用.
『柒』 在建筑施工中,梁的钢筋是如何在不同级别、同一级别之间的替换
钢筋代换的原则是“等强代换”,但是有条件的。
1、构件截面尺寸满足相关规范的要求;
2、与设计人员联系认可代换方案;
3、办理钢筋代换的相关手续。
以上三个条件需要同时满足。
『捌』 钢筋:梁钢筋怎么算
梁钢筋计算公式
一、框架梁上部钢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计算公式 说明 附图
上部通长筋 长度=各跨长之和L净长-左支座内侧a2-右支座内侧a3+左锚固 03G101-1P54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
GB50010-2002P186图10.4.1梁上部纵向钢筋在框架梁中间层端节点内的锚固
注:如果存在搭接情况,还需要把搭接长度加进去 图49
左、右支座锚固长度的取值判断: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LaE时,取Max(LaE ,0.5hc+5d)
当hc-保护层(直锚长度) ≤ LaE时,必须弯锚,这时有以下几种算法:
算法1:hc-保护层+15d
算法2:取0.4LaE+15d
算法3:取Max(LaE ,hc-保护层+15d)
算法4:取Max(LaE ,0.4LaE+15d)
当纵向钢筋弯锚时锚固长度最终取值: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P186-189、306-307)中第10.4.1条中不难得出,当梁上部纵向钢筋弯锚时,梁上部纵向筋在框架梁中间层端节点内的锚固为:hc-保护层+15d较为合理。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计算公式 说明 附图
端支座负筋 第一排钢筋长度=本跨净跨长/3+锚固; 03G101-1P54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
注:1、锚固同梁上部贯通筋端锚固;
2、当梁的支座负筋有三排时,第三排钢筋的长度计算同第二排。
第二排钢筋长度=本跨净跨长/4+锚固;
中间支座负筋 第一排钢筋长度=2*Ln/3+支座宽度;
第二排钢筋长度=2*Ln/4+支座宽度; 03G101-1P54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
注:Ln为相邻梁跨大跨的净跨长
架立筋 长度=本跨净跨长-左侧负筋伸入长度-右侧负筋伸入长度+2*搭接注:当梁上部既有贯通筋又有架立筋时,搭接长度为150mm
二、框架梁下部钢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计算公式 说明 附图
下部通长筋 长度=各跨长之和-左支座内侧a2-右支座内侧a3+左锚固+右锚固注:1、端支座锚固长度取值同框架梁上部钢筋取值;2、如果存在搭接情况,还需要把搭接长度加进去。 图51
下部非通长钢筋 长度=净跨长度+左锚固+右锚固 03G101-1P54抗震楼层框架梁KL纵向钢筋构造
注:端部取值同框架梁上部钢筋取值;中间支座锚固长度为:Max {LaE,0.5Hc+5d }
下部不伸入支座筋 净跨长度-2*0.1Ln(Ln为本跨净跨长度) 03G101-1P60不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向钢筋断点位置
三、梁附加钢筋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计算公式 说明 附图
侧面纵向构造钢筋 当hw≥450mm时,需要在梁的两个侧面沿高度配置纵向构造钢筋,间距a≤200;
长度=净跨长度+2*15d 03G101-1P24、62梁侧面纵向构造筋和拉筋,分为一级抗震和二至四级抗震等级
注:
1、hw指梁的腹板高度;
2、梁侧面构造纵筋和受扭纵筋的搭接与锚固长度取值可参见(03G101-1P24)第4.2.3条第五款的注1与注2,即:梁侧面构造钢筋其搭接与锚固长度可取为15d,梁侧面受扭纵向钢筋其搭接长度为Ll或LlE,其锚固长度与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图53
侧面纵向抗扭钢筋 长度=净跨长度+2*锚固长度
拉筋 长度=梁宽-2*保护层+2*11.9d+2*d 当梁宽≤350mm时,拉筋直径为6mm,梁宽>350mm时,拉筋直径为8mm.
根数计算 拉筋间距为非加密区箍筋间距的两倍,当设有多排拉筋时,上下两排竖向错开设置。
吊筋 长度=2*20d+2*斜段长度+次梁宽度+2*50 03G101-1P62
注:斜段长度取值:当主梁高>800mm,角度为60度;当主梁高≤800mm角度为45度
次梁加筋 次梁加筋箍筋长度同箍筋长度计算 在次梁宽度范围内,主梁箍筋或加密区箍筋照设
加腋钢筋 长度=加腋斜长+2*锚固 03G101-1P60
当梁结构平法施工图中加腋部位的配筋未注明时,其梁腋的下部斜纵筋为伸入支座的梁下部纵筋根数n的n-1根(且不少于两根),并插空放置,其箍筋与梁端部的箍筋相同。
四、框架梁箍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计算公式 说明 附图
箍筋计算 长度计算同柱箍筋计算 03G101-1P35、62、63 图57
图58
根数=2*[(加密区长度-50)/加密间距+1]+(非加密区长度/非加密间距-1) 箍筋加密区长度取值:
当结构为一级抗震时,加密长度为Max(2*梁高,500)
当结构为二~四级抗震时,加密长度为Max(1.5*梁高,500)
梭
五、其它梁钢筋计算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计算公式 说明 附图
屋面框架梁 端支座锚固长度=hc-保护层+梁高-保护层 03G101-1P55抗震屋面框架梁WKL纵向钢筋构造(一) 图59
非框架梁 端支座锚固长度:上部钢筋端支座锚固同框架梁 03G101-1P65
主要介绍非框架梁与框架梁配筋不同的地方 图60
端支座负筋延伸长度=净跨长/5+锚固
下部钢筋长度=净跨长+12d 注:梁下部肋形钢筋锚固长为12d,当为光面钢筋时为15d,La用于弧形梁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计算公式 说明 附图
独立悬臂梁 上部第一排钢筋长度=Ln1/3+支座宽+L-保护层+Max{梁高-2*保护层,12d} 03G101-1P66
上部第二排钢筋长度:Ln1/4+支座宽+0.75L
下部钢筋长度=L-保护层+12d 梁下部肋形钢筋锚固长为12d,当为光面钢筋时为15d
钢筋部位及其名称 计算公式 说明 附图
悬臂梁 上部第一排钢筋长度=L-保护层+Max{梁高-2*保护层,12d}+锚固; 03G101-1P66
注:
1、通常为角筋,且根数不少于第一排纵筋的二分之一;
2、当悬挑梁的纵向钢筋直锚长度≥La且≥0.5hc+5d时,可以不必往下弯锚;当直锚伸至对边仍不足La时,则应按图示弯锚;当直锚伸至对边仍不足0.4La时,则应采用较小直径的钢筋。图62
当L≥4hb时,第一排钢筋需要设置为弯起筋,长度=L-保护层+0.414*(梁高-2*保护层)+锚固;
上部第二排钢筋长度=0.75L+锚固;
下部钢筋长度=L-保护层+12d 注:梁下部肋形钢筋锚固长为12d,当为光面钢筋时为15d
『玖』 当梁配筋中用直径25的换成22的如何换算
基本原则等强度代换,对于同级别的钢筋即指等面积代换,保证替换后钢筋面积总和回相等,答同时需要注意梁钢筋排布的要求及代换后是否对梁截面的有效高度有影响,是否导致钢筋排布增加第三排钢筋,因为如果梁截面有效高度发生转变,不能以简单的等强等截面代换为原则,需要重新核算钢筋用量,再有第三排钢筋需要考虑折减,不能百分之百发挥作用,所以请做代换时注意以上问题。
『拾』 钢筋代换 一道梁有两种不同截面的钢筋怎么换成一种钢筋
钢筋承载力作用点在钢筋截面的形心处,受压区高度视不同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钢筋专等级取值不同属,这个取值你可以参考相对受压区高度ξb取值的表。 等面积代换公式:A1=A2,等强度代换公式:fy1*A1=fy2*A2 ,fy1-钢筋代换前的设计强度,A1-钢筋代换前的截面面积,fy2-钢筋代换后的设计强度,A2-钢筋代换后的截面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