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箱型截面的预应力筋有哪几种各自的作用是什么
箱形截面具有良好的抗弯和抗扭i特性,箱形截面的顶板和底板是结构提供抗弯能力的主要部位,箱梁腹板主要承受结构的弯曲剪应力以及扭转剪应力引起的主拉应力。
与同截面的实腹梁相比,自重轻,耗材少,抗弯性好,广泛应用于桥梁建设。
❷ 在梁中构造筋和抗扭筋有什么区别
在梁中构造筋(腰筋)和抗扭筋(梁中间)主要是在支座的锚固长度不同。腰筋按15d锚固,抗扭钢筋按LaE或La锚固
❸ 梁里面分布了哪些钢筋
弯矩来钢筋(纵向),剪力自筋(箍筋、斜筋),分布筋(侧面钢筋),支点加强筋(预制梁有)。
钢筋绑扎时,钢筋交叉点用铁丝扎牢;板和墙的钢筋网,除外围两行钢筋的相交点全部扎牢外,中间部分交叉点可相隔交错扎牢,保证受力钢筋位置不产生偏移。
梁和柱的箍筋应与受力钢筋垂直设置,弯钩叠合处应沿受力钢筋方向错开设置。受拉钢筋和受压钢筋接头的搭接长度及接头位置符合施工及验收规范的规定。
(3)箱梁截面中哪些属于抗扭钢筋扩展阅读:
钢筋的交点须用铁丝扎牢;板和墙的钢筋网片,另须在中间部分的相交点可相间隔交错的扎牢,但要保证受力钢筋不发生位移。双向受力钢筋网片,须全部扎牢。
梁和柱的钢筋,除了设计有要求外,箍筋应于受力筋垂直设置。板、次梁与主梁交叉处、板的钢筋在上,次梁钢筋居中,主梁的钢筋在下;当有圈梁或垫梁时,主梁的钢筋在上。
❹ 抗扭钢筋是什么
抗扭钢筋一般是指框架梁两侧荷载不同,对框架梁产生一定扭矩时,在梁侧面设置的钢筋。内构容造钢筋和抗扭钢筋是设计院设计的,构造钢筋的代号为G,抗扭钢筋的代号为N.构造钢筋的锚固长度为15d.抗扭钢筋的锚固长度同梁的主筋锚固长度。抗扭钢筋的搭接为Ll或者Lle(抗震),其锚固长度与方式同框架梁下部纵筋,构造钢筋锚固和搭接均取15d计算,在03G101-1中,规定梁的腹板hw大于等于(450)MM时,须配置纵向构造钢筋。当梁宽350时,拉筋直径为(8)MM。拉筋间距为(非加密间距的两倍)。
❺ 梁怎样判断为侧面构造筋还是抗扭钢筋
都属腰筋(梁中部的配筋),而构造筋和抗扭钢筋仅仅是受力不同而名称不同。
侧面构造筋主要是由于梁高过大(超过500),考虑到钢筋绑扎骨架的成型因素,而增设的钢筋,一般不起受力做用;
抗扭钢筋主要是由于梁身受扭而增配的钢筋,参于砼梁受力
❻ 什么是抗扭箍筋
抗扭箍筋:
箍筋是为了固定受力钢筋的布置,使钢筋形成坚固的骨架而设置的。同时又可以承受剪力,以满足斜截面强度的需要,对限制斜裂缝的宽度,防止斜截面的破坏比较有效。箍筋 的形式一般有开口式及封闭式,一般常用封闭式。
1、梁的箍筋设置:对梁高>300,应沿梁全长设置;对梁离为150~300mm,可仅在构件两端各1/4跨度范围内设置,但当在构件中部1/2跨度范围内有集中荷载作用时,则应沿梁全长设置;对梁高<150mm,可不设置。 梁支座处的箍筋从梁边(或墙边)50mm开始设置。
2、梁中箍筋的直径:对梁高<=800mm,不宜小于6mm;对梁高>800mm,不宜小于8mm。梁中配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直径还不应小于纵向受压钢筋最大直径的0.25倍。
3、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宜符合下表规定。
其次 梁高 按计算配置箍筋 按构造配置箍筋 (梁中箍筋的最大间距(mm))
1. 150~300 150 200
2. 300~500 200 300
3. 500~800 250 350
4. >800 300 400
当梁中配有按计算需要的纵向受压钢筋时,箍筋的间距不应大15d(d为纵向受压钢筋的最小直径);当—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5根且直径大于18mm时,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10d。
梁中纵向受力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应符合梁的纵向钢筋那节的规定。
4、箍筋的形式与肢数:箍筋应做成封闭式,基本形式为双肢箍筋,如图2-14a。当梁的宽度不大于400mm但一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4根或梁的宽度大于400mm,且—层内的纵向受压钢筋多于3根,应设置复合箍筋,如图2-14b与c所示的四肢箍筋与如图2-14d所示的六肢箍筋。为了施工方便,四肢箍筋可由两个相同的多肢箍筋拼成。
5、抗扭箍筋应做成封闭式,且应沿截面周边布置;当采用复合箍筋时,位于截面内部的箍筋不应计入抗扭箍筋面积。抗扭箍筋的末端应做成135度弯钩,弯钩端头平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d。
关于抗扭箍筋只要在梁的集中标注或原位标注的侧面纵筋是带“N”的,则是抗扭的。梁两边的荷载不一样引起扭矩,例如,连接雨篷的过梁就是抗扭的。钢筋工liuwei一般都是做成四肢箍或多肢箍来抵抗偏心所产生的扭拒。
❼ 如何判断梁构造钢筋是否受扭
在来03G101-1中有明确规定自
梁侧面从向构造钢筋或受扭钢筋,该项为必著值。
意思就是在图纸设计的时候是必须明确表明的,如果没有著名的话是设计部门的责任。
在施工中这些问题我建议你最好不要自己做主应该及时与设计部门做沟通,首先你要保护自己,因为有些东西是不好擅自做主的。
❽ 各种梁中的钢筋都有哪些
1、纵向受力钢筋
纵向受力钢筋的主要作用是承受外力作用下梁内产生的拉力。因此内,纵向受力钢筋应配容置在梁的受拉区。
2、弯起钢筋
弯起钢筋通常是由纵向钢筋弯起形成的。其主要作用是除在梁跨中承受正弯矩产生的拉力外,在梁靠近支座的弯起段还用来承受弯矩和剪力共同作用产生的主拉应力。
3、架立钢筋
架立钢筋的主要作用是固定箍筋保证其正确位置,并形成一定刚度的钢筋骨架。同时,架立钢筋还能承受因温度变化和混凝土收缩而产生的应力,防止裂缝产生。架立钢筋一般平行纵向受力钢筋,放置在梁的受压区箍筋内的两侧。
4、箍筋
箍筋的主要作用是承受剪力。此外,箍筋与其他钢筋通过绑扎或焊接形成一个整体性良好的空间骨架。箍筋一般垂直于纵向受力钢筋。
5、梁侧构造筋
梁侧纵向构造钢筋又称腰筋,设置在梁的两个侧面,其作用是承受梁侧面温度变化及混凝土收缩所引起的应力,并抑制混凝土裂缝的开展
❾ 梁的侧面构造钢筋和侧面抗扭钢筋是什么
都属腰筋(梁中部的配筋),而构造筋和抗扭钢筋仅仅是受力不同而名称不同。
侧面构造筋主要是由于梁高过大(超过500),考虑到钢筋绑扎骨架的成型因素,而增设的钢筋,一般不起受力做用;
抗扭钢筋主要是由于梁身受扭而增配的钢筋,参于砼梁受力
❿ 梁的抗扭钢筋
现浇梁板中,主梁上搭次梁端头时,程序计算往往有很大的扭距,即使考虑0.4的折减系数后,抗扭钢筋也相当可观.我一般边梁按计算值的1/3实配,在厦门审查没有问题,在乌鲁木齐不行,请各位谈一谈.
我是用PKPM系列
当次梁搭在主梁上,且距柱很近时,程序很难通过,提示“扭剪不够”
做结构时,我尽量避免这种布置,真有发生时,把主梁调高50-100,@100箍筋通长配置,计算通不过也没管,有时把现浇板调厚一点
1,加大次梁截面高度即可减小主梁扭矩
2.减小次梁在边跨支座上部配筋,加大下部配筋, 防止次梁对主梁造成较大扭矩,甚至可只配2根14,因次梁为次要受力构件,可允许其上部产生变形
3.pkpm在计算梁上两相近节点时(<300mm),其配筋会有激增,可用手算复核
4.抗扭纵筋面积亦包括上下部纵筋放大面积,如已对上下部纵筋放大,可在配筋时减去此部分面积
以前做设计都是手算,主次梁处按铰接,也没问题,现在计算结果中有抗扭纵筋,应1/3给上部纵筋,1/3给下部纵筋,1/3为腰筋。
一般是1/4给上部纵筋,1/4给下部纵筋,1/2给腰筋。
原则是:沿截面周边均匀地分布。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中讨论过这个问题,中间有这么一句"目前就工程实践而言,尚未发现因抗扭不足而破坏的实例"
实在想不起在哪里看到过,麻烦大家找一找
目前为配合建筑要求,雨篷越飘越大,扭矩的影响不可忽视,但目前此类圈梁只有手算,尚未发现理想的程序。
抗扭一般是手算后可考虑内力重分布后乘以折减系数。
设计方法可分为“放”和“抗”两大类,但是要求计算与实际必须严格相一致。决不能交叉。
钢筋混凝土梁的抗扭设计也有两大类:
1。《规范》规定的方法:即对支承梁按弹性分析所得的两端弯矩设计值,经调幅后,在按弯剪扭构件进行配筋设计。根据国内的试验研究:当框架梁、柱为现浇,而梁上的板为预制时,对扭矩调幅系数的取值,不宜大于0.4(即经调幅后的扭矩设计值不宜小于0.6倍的弹性扭矩设计值)。当框架的板、梁、柱均为现浇时,由于结构的整体刚度较好,对扭矩调幅系数的取值,可适当放松,但不宜大于0.6。
2。零刚度法:是根据研究分析和参考国外现行规范有关条文内容。所提出的较为简便的设计方法,即假定支承梁(框架边梁)的扭转刚度为零(即取边梁两端的设计矩为零),在边梁内仅需配置抗扭所需的构造钢筋,以满足边梁的延性和限制裂缝宽度的要求。在构造配筋设计时,箍筋的最大间距,必须满足构造的要求,这对防止出现过宽的裂缝是极为重要的措施。要注意到:按照上述两种方法的设计,都是容许构件出现带裂缝的工作状态,但裂缝宽度一般不会超过设计规定的限值。
PM建模时作为次梁输入可解决此类问题。
可否说清楚按次梁输入的理由。请论证您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