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桥梁桥面布置与构造有哪些
问的不是特别抄好理解。
桥面布置主要是立面图上把桥梁分跨、结构形式(连续梁、刚构桥、斜拉、悬索等)和纵坡表达出来。
构造上把特征点和一些重要结构尺寸表示下就可以了。
毕竟只是布置图,让人总体的了解下桥梁项目到底是怎样的桥梁就可以了。细节会在平面图、桥址、结构图等等可见。
至于说有现在哪些构造和桥面布置,这就很大了。
❷ 桥梁上有哪些基本的附属设施桥面构造由哪些组成
桥梁附属设施包括桥面系、伸缩缝、桥头搭板、锥坡、排水设施等。
桥面构造包专括桥面铺装、排属水防水系统、栏杆、伸缩缝、灯光照明。
桥梁一般由上部构造、下部结构、支座和附属构造物组成,上部结构又称桥跨结构,是跨越障碍的主要结构;下部结构包括桥台、桥墩和基础;支座为桥跨结构与桥墩或桥台的支承处所设置的传力装置;附属构造物则指桥头搭板、锥形护坡、护岸、导流工程等。
(2)钢筋混凝土桥梁面构造有哪些学说扩展阅读
桥梁构造体系:
1、连续刚构
连续刚构都是由梁和刚架相结合的体系,它是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采用悬臂施工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体系。
2、梁、拱组合体系
这类体系中有系杆拱、桁架拱、多跨拱梁结构等。它们利用梁的受弯与拱的承压特点组成联合结构。
3、斜拉桥
它是由承压的塔、受拉的索与承弯的梁体组合起来的一种结构体系。梁体用拉索多点拉住,好似多跨弹性支承连续梁,使梁体内弯矩减小,降低了建筑高度;又因栓焊连接与正交异性板的箱形断面构造的应用,使结构充分利用材料的受力特性,从而减小了结构自重,节省了材料。
❸ 钢筋混凝土地面的钢筋构造
一般都是素混凝土路面,钢筋设置只是防止出现伸缩裂缝,通常构造钢筋设置。
❹ 建筑的结构都有哪些
1、砖木结构
砖木结构,房屋的一种建筑结构·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柱等采用砖或砌块砌筑,楼板、屋架等用木结构。由于力学工程与工程强度的限制,一般砖木结构是平层(1-3层)。
2、砖混结构
砖混结构是指建筑物中竖向承重结构的墙采用砖或者砌块砌筑,构造柱以及横向承重的梁、楼板、屋面板等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也就是说砖混结构是以小部分钢筋混凝土及大部分砖墙承重的结构。砖混结构是混合结构的一种,是采用砖墙来承重,钢筋混凝土梁柱板等构件构成的混合结构体系。适合开间进深较小,房间面积小,多层或低层的建筑,对于承重墙体不能改动,而框架结构则对墙体大部可以改动。
3、钢筋混凝土结构
钢筋混凝土结构是指用配有钢筋增强的混凝土制成的结构。承重的主要构件是用钢筋混凝土建造的。包括薄壳结构、大模板现浇结构及使用滑模、升板等建造的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
用钢筋和混凝土制成的一种结构。钢筋承受拉力,混凝土承受压力。具有坚固、耐久、防火性能好、比钢结构节省钢材和成本低等优点。
4、钢结构
钢结构是由钢制材料组成的结构,是主要的建筑结构类型之一。结构主要由型钢和钢板等制成的梁钢、钢柱、钢桁架等构件组成,并采用硅烷化、纯锰磷化、水洗烘干、镀锌等除锈防锈工艺。
各构件或部件之间通常采用焊缝、螺栓或铆钉连接。因其自重较轻,且施工简便,广泛应用于大型厂房、场馆、超高层等领域。
5、预应力结构
指在结构上施加荷载以前用特定的方法预加应力,使内部产生对结构承受外荷有利的应力状态的钢结构。大跨度房屋建筑结构、吊车梁、桥跨结构、大直径贮液库、压力管道和压力容器等都可采用预应结构。
❺ 桥柱,桥面属于什么结构
按材质分: 木质桥 石桥 砖桥 混凝土桥 钢筋混凝土桥按外观分: 梁桥 拱桥 斜拉桥 悬索桥 高架桥 组合体系桥按用途分: 铁路桥、公路桥、管道桥、多用桥 (立交桥属于公路桥) 按跨越对象分: 跨越河流的跨河桥 跨越山谷的跨谷桥 跨越铁路或公路的跨线桥(又称立交桥) 跨越城区、工业区或农作物区的高架桥(又称栈桥)按桥身能否活动分: 固定桥 开启桥 浮桥按桥梁总长度或跨度可分: 大桥 大桥 中桥 小桥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灿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的,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背诵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桥的类型,若以建桥的主要材料分,便有木、石、砖、竹、藤、铁、盐、冰桥等之别. 木桥是最早的桥梁形式,我国秦汉以前的桥几乎都是木桥.如最早出现的独木桥、木柱梁桥.约商周时便出现浮桥,战国前后又出现排柱式木梁桥和伸臂式木梁桥.但因木材本身的特性,如质松易腐以及受材料强度和长度支配等,不仅不易在河面较宽的河流上架设桥梁,而且也难以造出牢固耐久的桥梁来,因此,南北朝始遂为木石混合或石构桥梁所取代. 石桥和砖桥.一般是指桥面结构也是用石或砖料来做的桥,但纯砖构造的桥极少见,一般是砖木或砖石混合构建,而石桥则较多见.到春秋战国之际便出现了石墩木梁跨空式桥,西汉进一步发展为石柱式石梁桥,东汉则又出现了单跨石拱桥,隋代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座敞肩式单孔弧形石拱桥,唐代李昭得造出了船形墩多孔石梁桥.宋代是大型石桥蓬勃发展的时期,创造出像泉州洛阳桥和平安桥那样的长达数里横跨江海交汇处的石梁桥,以及像北京芦沟桥和苏州宝带桥那样的大型石拱桥. 竹桥和藤桥.主要见于南方,尤其是西南地区.一般只用于河面较狭的河流上,或作为临时性架渡之用.早期的主要是一种索桥,南北朝时称竹质的溜索桥为“笮桥”.后来出现了竹索桥、竹浮桥和竹板桥等.铁桥,在古代包括铁索桥和铁柱桥两种.前者属于索桥类,较多见,约在唐代便出现;后者属于梁桥类,实为木铁混合桥,极少见,在江西见一例. 盐桥和冰桥.主要见于特殊的自然环境中.前者主要见于青海盐湖地区,后者主要见于北方寒冷地区. 若以桥梁的结构及外观形式分,则主要有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种基本类型. 梁桥.又称平桥、跨空梁桥,是以桥墩做水平距离承托,然后架梁并平铺桥面的桥.这是应用最为普遍的一种桥,在历史上也较其它桥形出现为早.它有木、石或木石混合等形式.先秦时梁桥都是用木柱做桥墩,但这种木柱木梁结构,很早就显出其弱点,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因此,起而代之的是石柱木梁桥,如秦汉时建成的多跨长桥:渭桥、灞桥等.约在汉代时桩基技术发明,于是出现了石桥墩,标志着木石组合的桥梁能够越跨较宽大的河道能经受住汹涌洪浪的冲击.但由于石墩上的木梁不耐风雨侵蚀,于是便在桥上建起了桥屋,保护桥身,此桥型(廊桥)后多见于南方,但最早都见于黄河流域.中小型的石梁或石板桥,构造方便,材料耐久,维修省力,是民间最为喜用的一种桥形,尤其是南宋后,在福建泉州地区十分盛行,创造了许多长大的石梁桥.梁桥若中间无桥墩者,称单跨梁桥;若水中有一桥墩,使桥身形成两孔者,便称双跨梁桥;若两墩以上者,便称多跨梁桥. 浮桥.又称舟桥、浮航、浮桁,因其架设便易,常用于军事目的,故也称“战桥”--一种用于数十百艘木船(也有用木筏或竹筏连横于水上的)连锁起来并列于水面,船上铺木板供人马往来通行的桥.若按严格意义上的桥:是以跨空和有柱墩为标志的话,那它还不是十足意义上的桥.浮桥主要建于河面过宽及河水过深或涨落起伏大,非一般木石柱梁桥所能济事的地方.浮桥两岸多设柱桩或铁牛、铁山、石囷、石狮等以系缆.隋大业元年在洛阳洛水上建成的天津桥,是第一次用铁链连接船只的浮桥.浮桥目前在我国南方如江西、浙江、广西等地方仍常见用. 索桥.也称吊桥、绳桥、悬索桥等,是用竹索或藤索、铁索等为骨干相拼悬吊起的大桥.多建于水流急不易做桥墩的陡岸险谷,主要见于西南地区.其做法是在两岸建屋,屋内各设系绳的立柱和绞绳的转柱,然后以粗绳索若干根平铺系紧,再在绳索上横铺木板,有的在两侧还加一至两根绳索作为扶栏.始见于秦汉,如秦李冰曾在四川益州(今成都)城西南建成的一座笮桥,又名"夷里桥",便是座竹索桥.现存著名的有建于明清时的泸定铁索桥、灌县竹索桥等.过索桥感觉非常惊险,正如古人形容过索桥的那样:“人悬半空,度彼决壑,顷刻不戒,陨无底谷.”唐代和尚智猛称:“窥不见底,影战影栗.”其实真正渡之还是安全的,正如《徐霞客游纪》对贵州盘江桥评价的那样:“望之飘然,践之则屹然不动.” 拱桥.在我国桥梁史上出现较晚,但拱桥结构一经采用,便迅猛发展,成为古桥中最富有生命力的一种桥型,即使在今天,它也仍有继续发展的广阔前景.拱桥有石拱、砖拱和木拱之分,其中砖拱桥极少见,只在庙宇或园林里偶见使用.一般常见的是石拱桥,它又有单拱、双拱、多拱之分,拱的多少视河的宽度来定.一般正中的拱要特别高大,两边的拱要略小.依拱的形状,又有五边、半圆、尖拱、坦拱等之分.桥面一般铺石板,桥边做石栏杆.拱桥的形象最早见于东汉画像砖上,是由伸臂木石梁桥在发展过程中又受墓拱、水管等形状影响而产生的.文献记载见于南北朝时的《水经注》中,现存最早的实物和最具代表性的是隋代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石拱桥的发券,明以后,尤其在清代,则盛行用整券,即“桶状发券”. 此外,其它特种造型尚有飞阁和栈道、渠道桥和纤道桥,以及曲桥、鱼沼飞梁和风水桥. “飞阁”,又称阁道、复道,即天桥.古代宫殿楼阁间的跨通道.《三辅黄图》:“乃于宫(指汉末央宫)西跨城池作飞阁通建章宫,构辇道以上下.”秦汉皇宫楼殿间联以阁道通行,因上下有道,故称复道.秦始皇筑阁道由阿房宫通骊山,人行桥上,车行桥下,堪称中国最早的立交桥.“栈道”,又称栈阁、桥阁,单臂式木梁桥.在山区陡峭的地方,架木铺成的道路. “渠道桥”,既是引水渠道又作行人用的桥梁.也即在桥上砌水渠以引水.如建于金代的山西洪洞县惠远桥.故今山西民间尚有“水上桥、桥上水”的俚语.“纤道桥”,一种为便于拉纤而建造的、与河流平行的带状长桥.多见于浙江境内的运河地区.有的长达一二公里乃至五六公里,如绍兴阮社有一座 “百孔官塘”纤道桥,建于清同治年间,桥长380余米,115个跨,桥面用三块条石拼成,底平接水面. “曲桥”,园林中特有的桥式,故也称园林桥.桥与径、廊均为园林中游人赏景的通道.“景莫妙于曲”,故园林中桥多做成折角者,如九曲桥,以形成一条来回摆动,左顾右盼的折线,达到延长风景线,扩大景观画面的效果.曲桥一般由石板、栏板构成,石板略高出水面,栏杆低矮,造成与水面似分非分、空间似隔非隔,尤有含蓄无尽之意
❻ 混凝土结构在桥梁方面的运用主要有哪些
桥梁按照结构可分为:梁式、拱式、斜拉桥和悬索桥。
一、梁桥梁桥是以受弯为主的主梁作为承重构件的桥梁。按照主梁的静力体系,分为简支梁桥 、连续梁桥和悬臂梁桥。下面主要分析连续梁桥的结构:连续梁桥上部结构由连续跨过三个以上支座的桥梁,是中等跨径桥梁中常用的一种桥梁结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是其主要结构形式,它具有接缝少、刚度好、行车平顺舒适等优点,在30-120m跨度内常是桥型方案比选的优胜者。而横张预应力混凝土技术在T型梁、箱型梁、空心板桥三座常规跨径简支梁桥中的应用,取得了明显的技术经济效益。
拓展资料
桥梁类型按用途分,有铁路桥、公路桥、公铁两用桥、人行桥、运水桥(渡槽)及其他专用桥
❼ 桥梁桥面布置与构造有哪些
一、桥梁的组成分类
(一)桥梁的基本组成部分
1.上部结构(也称桥跨结构)
一般包括桥面构造(行车道、人行道、栏杆等)、桥梁跨越部分的承载结构和桥梁支座。
2.下部结构
下部结构是指桥梁结构中设置在地基上用以支承桥跨结构,将其荷载传递至地基的结构部分。一般包括桥墩、桥台及墩台基础。
(二)桥梁的分类
(1)根据桥梁主跨结构所用材料划分。
(2)根据桥梁所跨越的障碍物划分。
(3)根据桥梁的用途划分。
(4)根据桥梁跨径总长L和单孔跨径Lo的不同,桥梁可分为特大桥(L≥500m或Lo≥lOOm)大桥(L≥100m,Lo≥40m)中桥(lOOm>L>30或40m>Lo>20m)小桥(30m>L>8m或20m>Lo>≥5m)
(5)根据桥面在桥跨结构中的位置,桥梁可分为上承式、中承式和下承式桥。
(6)根据桥梁的结构形式,桥梁可划分为梁式桥、拱式桥、刚架桥、悬索桥和组合式桥。
二、桥梁上部结构
(一)桥面构造
1.桥面铺装及排水、防水系统
(1)桥面铺装。桥面铺装即行车道铺装,亦称桥面保护层。桥面铺装的形式有:
1)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铺装。
2)防水混凝土铺装。
(2)桥面纵横坡。桥面的纵坡,一般都做成双向纵坡。
(3)桥面排水和防水设施。
1)桥面排水。在桥面上除设置纵横坡排水外,常常需要设置一定数量的泄水管。当桥面纵坡大于2%而桥长大于50m时,每隔12-15m设置一个;桥面纵坡小于2%时,一般顺桥长方向每隔6-8m设置一个。
2)防水层。桥面防水层设置在桥面铺装层下面,它将透过铺装层渗下来的雨水汇集到排水设施(泄水管)排出。桥面伸缩缝处应连续铺设,不可切断;桥面纵向应铺过桥台背;截面横向两侧,则应伸过缘石底面从人行道与缘石砌缝里向上叠起lOOmm。
2.伸缩缝
为满足桥面变形的要求,通常在两梁端之间、梁端与桥台之间或桥梁的铰接位置上设置伸缩缝。
(1)伸缩缝的构造要求。要求伸缩缝在平行、垂直于桥梁轴线的两个方向,均能自由伸缩,牢固可靠,车辆行驶过时应平顺、无突跳与噪声;要能防止雨水和垃圾泥土渗入阻塞;安装、检查、养护、消除污物都要简易方便。
在设置伸缩缝处,栏杆与桥面铺装都要断开。
(2)伸缩缝的类型。
1)镀锌薄钢板伸缩缝。在中小跨径的装配式简支梁桥上,当梁的变形量在20—40mm以内时常选用。
2)钢伸缩缝:它的构造比较复杂,只有在温差较大的地区或跨径较大的桥梁上才采用。钢伸缩缝也宜于在斜桥上使用。
3)橡胶伸缩缝。它是以橡胶带作为跨缝材料。这种伸缩缝的构造简单,使用方便,效果好。在变形量较大的大跨度桥上,可以采用橡胶和钢板组合的伸缩缝。
3.人行道、栏杆、灯柱
桥梁上的人行道宽度可选用0.75m、1m,大于1m按0.5m倍数递增。
(1)安全带。不设人行道的桥上,两边应设宽度不小于0.25m,高为0.25-0.35m的护轮安全带。安全带可以做成预制件或与桥面铺装层一起现浇。
(2)人行道。人行道一般高出行车道0.25—0.35m;
人行道在桥面断缝处也必须做伸缩缝。
(3)栏杆、灯柱。照明用灯一般高出车道5m左右。
(二)承载结构
桥梁的承重结构因其结构形式而异。
1.梁式桥
梁式桥是指其结构在垂直荷载作用下,其支座仅产生垂直反力,而无水平推力的桥梁。梁式桥的特点是其桥跨的承载结构由梁组成。梁式桥可分为简支梁式桥、连续梁式桥、悬臂梁式桥。
(1)简支梁式桥。
简支梁桥是静定结构,其各跨独立受力。桥梁工程中广泛采用的简支梁桥有三种类型:
1) 简支板桥。简支板桥主要用于小跨度桥梁。按其施工方式的不同分为整体式简支板桥和装配式简支板桥;
装配式板桥是目前采用最广泛的板桥形式之一。按其横截面形式主要分为实心板和空心板。根据我国交通部颁布的装配式板桥标准图,通常每块预制板宽为1.Om,实心板的跨径范围为1.5-8.Om,主要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钢筋混凝土空心板的跨径范围为6—13m;而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板的跨径范围为8-16m。
2)肋梁式简支梁桥(简称简支梁桥)。简支梁桥主要用于中等跨度的桥梁。中小跨径在8-12m时,采用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跨径在20-50m时,多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在我国使用最多的简支梁桥的横截面形式是由多片T形梁组成的横截面。
3)箱形简支梁桥。箱形简支梁桥主要用于预应力混凝土梁桥。尤其适用于桥面较宽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结构和跨度较大的斜交桥和弯桥。
(2) 连续梁式桥和悬臂梁式桥。连续梁桥相当于多跨简支梁桥在中间支座处相连接贯通,形成整体的、连续的、多跨的梁结构。连续梁桥是大跨度桥梁广泛采用的结构体系之一,一般采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悬臂梁桥相当于简支梁桥的梁体越过其支点向一端或两端延长所形成的梁式桥结构。其结构特点是悬臂跨与挂孔跨交替布置,通常为奇数跨布置。
T形刚架桥是由桥跨梁体与桥墩(台)刚接形成的的具有悬臂受力特点的无支座T形梁式桥结构。通常全桥由两个或多个T形刚架通过铰或挂梁相连所组成。其构造特点为:
1) 连续梁桥、悬臂梁桥和T形刚架桥的分孔。
桥梁的分孔取决于桥位处的地形、地质、水文条件、通航的要求以及技术条件。对于连续梁桥、悬臂梁桥的T形刚架桥,在分孔时还必须考虑桥梁相邻跨径的合理比例。连续梁桥连续孔数很少超过五跨。三跨最广泛。
2)横截面形式及主要尺寸。大跨度的连续梁桥、悬臂梁桥和T形刚架桥多采用变截面形式,其桥跨不同部位的梁高是变化的,梁高沿桥纵向的变化曲线可以是抛物线、正弦曲线、三次曲线、圆弧线以及折线。
主梁的截面通常采用箱形截面。
3)预应力筋的布置要点。预应力筋的布置通常根据正负弯矩沿梁纵向分布的变化来确定。
预应力筋宜布置成波浪形曲线但波浪形曲线曲率不宜过大,对于大跨度连续梁桥和悬臂梁桥可利用其变高截面特点较平缓地布置预应力筋曲线。
2.拱式桥
拱式桥的特点是其桥跨的承载结构以拱圈或拱肋为主。
设计合理的拱主要承受拱轴压力,拱截面内弯矩和剪力均较小,因此可充分利用石料或混凝土等抗压能力强而抗拉能力差的圬工材料。拱式桥是钢筋混凝土桥和圬工桥最合理的结构形式之一。拱式桥是推力结构,其墩台基础必须承受强大的拱脚推力。因此拱式桥对地基要求很高,适建于地质和地基条件良好的桥址。
拱桥按其结构体系分为:
(1)简单体系拱桥。在简单体系拱桥中,桥上的全部荷载由主拱单独承受,它们是桥跨结构的主要承重构件。拱的水平推力直接由墩台或基础承受。
1)主拱构造。根据受力特点,主拱的构造应满足下列要求:拱石受压面应选择较大的平整面,并使拱石的大头向上,小头向下,受压面的砌缝应与拱轴线相垂直;当拱厚较大时,宜采用2-4层砌筑,并应纵横错缝。
2)拱上建筑构造。分为实腹式和空腹式两种。
实腹式拱上建筑由拱腔填料、侧墙、护拱和桥面系等部分组成,一般适用于小跨径拱桥。
空腹式拱上建筑最大的特点在于具有腹孔和腹孔墩。腹孔有拱式腹孔、梁(板)式腹孔两种形式。腹孔跨径不宜过大,腹孔的构造应统一。
3)细部构造。为了防止不规则裂缝的出现,需在相对变形较大的位置设置伸缩缝,在相对变形较小的位置设置变形缝。桥面系 均应在相应位置设置伸缩缝或变形缝,以适应主拱的变形。
实腹式拱桥的伸缩缝通常设在两拱脚的上方,并需在横桥方向贯通全宽及侧墙的全高。
(2)组合体系拱桥。组合体系拱桥一般由拱和梁、桁架或刚架等两种以上的基本结构体系组合而成,拱桥的传力结构与主拱共同承受荷载。根据构造方式及受力特点,组合体系拱桥可分为桁架拱桥、刚架拱桥、桁式组合拱桥和拱式组合体系桥等四大类。
1)桁架拱桥又称拱形桁架桥,是由拱和桁架两种结构体系组合而成。
2)刚架拱桥也是一种有推力的拱桥。其主结构由拱肋构成主拱,拱上建筑取斜腿刚构的形式,并联结成整体,故名刚架拱桥。
桁架拱桥和刚架拱桥均属于整体型上承式拱桥。
3)桁式组合拱桥是由两端的悬臂桁架梁和中段的桁架拱组成的拱梁组合体系,也是一种有推力结构。主孔桁架一般采用斜杆式。
4)拱式组合体系桥是将拱肋和系杆组合起来,共同承受荷载,可充分发挥各构件的材料强度。拱式组合体系桥可做成有推力和无推力两种形式,也可以做成上承式、中承式或下承式三种形式。一般无推力中、下承式的拱式组合体系桥使用较多,无推力的拱式组合体系桥常称为系杆拱桥.
3.刚架桥
刚架桥是由梁式桥跨结构与墩台(支柱、板墙)整体相连而形成的结构体系,其梁 柱结点为刚结。按照其静力结构体系可分为单跨或多跨的刚架桥;也可分为铰支承刚架桥 和固端支承刚架桥。
刚架桥的支柱做成直柱式称门形刚架桥,做成斜柱式称斜腿刚架。
刚架桥的主梁截面形式与梁式桥相同。主梁在纵向的变化可采用等截面、变宽截面和 变高截面等。
刚架桥的支柱有薄壁式和柱式。柱式又分单柱式和多柱式。
4.悬索桥
悬索桥又称吊桥,是最简单的一种索结构。其特点是桥梁的主要承载结构由桥塔和悬挂在塔上的高强度柔性缆索及吊索、加劲梁和锚碇结构组成。现代悬索桥一般由桥塔、主缆索、锚碇、吊索、加劲梁及索鞍等主要部分组成。
(1)桥塔。桥塔是悬索桥最重要的构件。大跨度悬索桥的桥塔主要采用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其结构形式可分为桁架式、刚架式和混合式三种。
(2)锚碇。锚碇是主缆索的锚固构造。主缆索中的拉力通过锚碇传至基础。
(3)主缆索。主缆索是悬索桥的主要承重构件,可采用钢丝绳钢缆或平行丝束钢缆,大跨度吊桥的主缆索多采用后者。
(4)吊索。吊索也称吊杆,是将加劲梁等恒载和桥面活载传递到主缆索的主要构件。吊索可布置成垂直形式的直吊索或倾斜形式的斜吊索,其上端通过索夹与主缆索相连,下端与加劲梁连接。吊索与主缆索连结有两种方式:鞍挂式和销接式。吊索与加劲梁联结也有两种方式:锚固式和销接固定式。
(5)加劲梁。加劲梁是承受风载和其他横向水平力的主要构件。大跨度悬索桥的加劲梁均为钢结构,通常采用桁架梁和箱形梁。
(6)索鞍。索鞍是支承主缆的重要构件。索鞍可分为塔顶索鞍和锚固索鞍。
5,组合式桥
组合式桥是由几个不同的基本类型结构所组成的桥。
斜拉桥是典型的悬索结构和梁式结构组合的,由主梁、拉索及索塔组成的组合结构体系。这里仅就混凝土斜拉桥介绍其构造特点。
(1)拉索。拉索是斜拉桥的主要承重构件,拉索的造价约占全桥的25%-30%。目前采用较多的有平行钢丝束,钢绞线束和封闭式钢索。
(2)主梁。混凝土斜拉桥常用的主梁结构形式有连续梁、悬臂梁、悬臂和连续刚构等。
(3)索塔。索塔主要承受轴力,有些索塔也承受较大的弯矩。
(三)桥梁支座
桥梁支座是桥跨结构的支承部分,它将桥跨结构的支承反力传递给墩台,并保证桥跨结构在荷载作用下满足变形要求。
支座按其允许变形的可能性分为固定支座、单向活动支座;
❽ 做桥梁结构设计需要哪些方面的知识
结构力学的抄知识当然是要的,毕竟是基本力学概念的东西,桥梁也是结构的一种。而现在结构力学从荷载到内力计算的大部分工作都可以交给软件来完成了。
材料力学是从弹性材料的内力到应力求解,这部分是很重要的。砼结构、钢结构的设计原理是针对具体材料的内力到应力求解,自然也是需要掌握的。现在有些计算软件也可以直接计算应力了,哎,结构工程师都要没活干了。
❾ 桥面净空7+2*0.5m跨径2*16m设计荷载公路1级分别按普通钢筋砼简支梁和预应力简支梁拟定上部结构尺寸并绘图
普通钢筋砼:钢筋砼连续板
❿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组成部分和构造特点是什么
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的组成包括路基、垫层、基层以及面层。各结构层的功用、设置条件、选用原则及构造特点如下:
一、路基
路基应稳定、密实、均质,对路面结构提供均匀的支承,即路基在环境和荷载作用下不产生不均匀变形。高液限黏土、高液限粉土及含有机质细粒土,不适用做路基填料。因条件限制而必须采用上述土做填料时,应掺加石灰或水泥等结合料进行改善。
地下水位高时,宜提高路基顶面标高。在设计标高受限制,未能达到中湿状态的路基临界高度时,应选用粗粒土或低剂量石灰或水泥稳定细粒土做路基填料。同时应采取在边沟下设置排水渗沟等降低地下水位的措施。
岩石或填石路基顶面应铺设整平层。整平层可采用未筛分碎石和石屑或低剂量水泥稳定粒料,其厚度视路基顶面不平整程度而定,一般100~150mm。
二、垫层
在温度和湿度状况不良的城市道路上,应设置垫层,以改善路面结构的使用性能。
1.在基层下设置垫层的条件
在季节性冰冻地区,道路结构设计总厚度小于最小防冻厚度要求时,根据路基干湿类型和路基填料的特点设置垫层。其差值即是垫层的厚度;
水文地质条件不良的土质路堑,路基土湿度较大时,宜设置排水垫层;
路基可能产生%考 试大%不均匀沉降或不均匀变形时,宜加设半刚性垫层。
2.垫层的宽度应与路基宽度相同,其最小厚度为150mm。
3.防冻垫层和排水垫层宜采用砂、砂砾等颗粒材料。半刚性垫层宜采用低剂量水泥、石灰等无机结合稳定粒料或土类材料。
三、基层
基层应具有足够的抗冲刷能力和较大的刚度,抗变形能力强,坚实、平整、整体性好。
1.基层的作用:防止或减轻由于唧泥产生板底脱空和错台等病害;与垫层共同作用,可控制或减少路基不均匀冻胀或体积变形对混凝土面层产生的不利影响;为混凝土面层施工提供稳定而坚实的工作面,并改善接缝的传荷能力。
2.基层材料的选用原则:特重交通宜选用贫混凝土、碾压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重交通道路宜选用水泥稳定粒料或沥青稳定碎石;中、轻交通道路宜选择水泥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或级配粒料。湿润和多雨地区,繁重交通路段宜采用排水基层。
3.基层的宽度应根据混凝土面层施工方式的不同比混凝土面层每侧至少宽出300mm(小型机具施工时)或500mm(轨模或摊铺机施工时)或650mm(滑模或摊铺机施工时)。
4.各类基层结构性能、施工或排水要求不同,厚度也不同。
5.为防止下渗水影响路基,排水基层下应设置由水泥稳定粒料或密级配粒料组成的不透水底基层,底基层顶面宜铺设沥青封层或防水土工织物。
6.碾压混凝土基层应设置与混凝土面层相对应的接缝。
7.未设垫层,且路基填料为细粒土、黏土质砂或级配不良砂(承受特重或重交通),或者为细粒土(承受中等交通)时,应设置底基层。底基层可采用级配粒料、水泥稳定粒料或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等。
四、面层
水泥混凝土面层应具有足够的强度、耐久性(抗冻性),表面抗滑、耐磨、平整。面层混凝土板通常分为普通(素)混凝土板、钢筋混凝土板、连续配筋混凝土板、预应力混凝土和钢筋混凝土板等。目前我国多采用普通(素)混凝土板。来源:考试大
1.厚度。
其混凝土弯拉强度值应大于最大荷载疲劳应力和最大温度疲劳应力的叠加值。
2.混凝土弯拉强度。
3.接缝。
纵向接缝是根据路面宽度和施工铺筑宽度设置。一次铺筑宽度小于路面宽度时,应设置带拉杆的平缝形式的纵向施工缝。一次铺筑宽度大于4.5m时,应设置带拉杆的假缝形式的纵向缩缝,纵缝应与线路中线平行。考试大论坛
横向接缝:横向施工缝尽可能选在缩缝或胀缝处。前者采用加传力杆的平缝形式,后者同胀缝形式。特殊情况下,采用设拉杆的企口缝形式。
胀缝设置:除夏季施工的板,且板厚大于等于200mm时可不设胀缝外,其他季节施工时均应设胀缝。胀缝间距一般为100-200m。混凝土板边与邻近桥梁等其他结构物相接处或板厚有变化或有竖曲线时,一般也均设胀缝。横向缩缝为假缝时,可等间距或变间距布置,一般不设传力杆。
对于特重及重交通等级的混凝土路面,横向胀缝、缩缝均设置传力杆。
当板厚按设传力杆确定的混凝土板的自由边不能设置传力杆时,应增设边缘钢筋,自由板角上部增设角隅钢筋。
4.抗滑性
混凝土面层应具有较大的粗糙度,即应具备较高的抗滑性能,以提高行车的安全性。因此可采用刻槽、压槽、拉槽或拉毛等方法形成一定的构造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