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二战步兵武器
一、步兵轻武器
日军二战时陆军单兵装备大至如下:
士兵:6.5毫米38式步枪,30式刺刀,94甲水壶,前后盒弹匣(120发子弹),钢盔等。
将校:94式手枪,望远镜,军刀,地图囊,将校水壶。
日军还有一种特殊装备—89式掷弹筒,这是一种类似微型迫击炮的东西,其结构是一节底部封闭的圆筒后接一段钢管用于握持,钢管底部再铰接一底座,类似迫击炮的座钣,发射微型榴弹,无支架及瞄准具。可以用来填补迫击炮与手榴弹之间的支援火力空白,威力不比手榴弹强多少。与枪榴弹相比不占据步枪枪口,但相对枪挂榴弹发射器并无任何优势,作为一种单兵面杀伤武器,曾普遍装备一线部队。
日本武器的编号采用正式服役的年代为型号, 称为式. 如三八式步枪, 九九式步枪等.
日本人称步枪为步兵铳或小铳, 手枪为拳铳, 卡宾枪为骑铳, 机关枪为机关铳, 刺刀为铳剑, 防火帽为消炎器.
日本武器采用的年代有三种系统, 一是天皇的年号, 在1926年前, 采用的是天皇年号. 三八步枪是明治38年(1905)年采用的.
二是日本纪元,日本以公元前660年为日本之纪元开始, 所以是公元年代加660. 九九式为日本纪元2599年(昭和14年, 1939)服役, 故称九九式.
三八步枪是由有(土反)成章(Nariaki Arisaka)上校在东京小石川(Koishikawa)的炮兵工厂, 由南部骐次郎(Kijiro Nambu)少校设计完成(他还设计了南部手枪, 中国人以往称为王八盒子, 大概是因为它的几近椭圆形的枪套. 另外他还设计了2式机枪, 仿自法国的Hotchkiss). 算是毛瑟步枪的一支, 其子弹为日本自行发展的6.5mmx50, 半有边子弹.
后来由于其火力太小, 杀伤力不足, 在1938年决定采用其在1932年开始使用的7.7mmx58机枪弹的改良型, 采用无边设计. 在1939年定型量产, 是为九九式步枪. 除了口径不同, 九九式的表尺由三八式的2,400公尺改为1,700公尺, 加上了两翼, 辅助对空射击, 装有单脚架. 最奇特的是在全世界各国都开始使用短管步枪作为正式步枪时, 日本仍然坚持制造31.5寸枪管的长步枪. 同时, 各国都开始将拉柄改成下弯式, 九九式仍使用水平式的拉柄.
日本南部大正十一年式轻机关枪(Nambu Type 11 Shiki Kikanju), 于大正十一年(1922)采用, 使用弹斗进弹, 容量为6个5发桥夹, 可用标准三八式步枪之6.5子弹或减装之轻机枪弹。 在子弹进膛前, 有油刷附于弹斗上, 以供润滑子弹, 否则会引起退壳失败。
由于枪托弧形像鹅脖子一样折向一边, 故俗称歪把子轻机关枪, 抗战至韩战, 中共敌后游击队、 解放军都曾大量使用。 该枪在理论上, 可以与步兵使用相同弹药, 十分方便, 副射手可以将步兵用的桥夹投入弹斗内, 即可射击。 实际上应用起来, 持续射击下, 枪管很快过热, 又不能换枪管, 射击必须中断。 而弹斗机件复杂, 常常故障。 因此虽然是一个破天荒的好主意, 后来连日本人自己也不曾再用。
许多论者以为九六式机枪的发展, 是日军在中国见识了捷克式之后, 才将十一式改进而成。 以捷克式的名气, 日本应不须经过这个途径, 令其印象深刻的应是7.92子弹的杀伤力。 而且, 96式的作业方式和捷克式完全不同。
96式轻机枪虽于1936年定型, 但日本并无产能将其大量配发部队, 直到珍珠港事变后, 入侵马来西亚的部队全面配备, 方才曝光。 1942年5月出版的Japanese Ground and Air Forces(Military Intelligence Service, Information Bulletin No. 14, War Department, Washington, D.C.)指出:『英军最近在马来西亚遭遇一种日军新式武器』; 所附照片为一名英军提着一把96式轻机枪及两张96式特写。 史载『马来之虎』山下奉文(Tomoyuki Yamashita)的25军, 是第一个全面配备96式轻机枪的部队。
1996年中共出品的『七七事变』及1995年合资影片『南京1937』, 片中日军大在1939年时, 日本一共有三种不同的7.7mm子弹. 有边用于海军和海军航空队的Lewis机枪上, 半有边用在92式和99式机枪上, 无边用于99式步枪上. 这也是世界轻武器史上的一项纪录. 这个后勤官想来不好当.
捷克在1937年并运交中国1,000挺ZB-37重机枪; 该枪外型有点类似日制的92式重机关铳, 但使用弹链而非保弹板, 闭锁方式类似ZB-26系列。 近年的中国抗日影片, 片中日军多以其替代92式。
战后, 日本的第一枝自行设计的步枪是64式, 7.62mmX51步枪, 由丰和工业(Howa Instries)负责研发. 重4.4公斤, 长0.99公尺. 作业原理是类似Tokarev SVT-36/40, FN49/ FAL, SKS等的倾斜枪栓闭锁. 而日本人又发奇想, 使用减少装药的子弹, 以配合日本士兵对后座力的敏感. 这也是奇怪的事, 想来7.62mmX51该没有7.7mmX54厉害. 如果要使用正常的NATO弹药, 要调整瓦斯钮.
丰和工业后来又研发出了89式5.56mmX45步枪, 于1989年配发, 重3.5公斤, 长0.92公尺, 使用M16弹匣, 有单发, 三发和全自动的功能, . 第一枝机枪是在1962年定型量产, 由日特金属 (Nittoku Metal Instry Co., 现住友重工)研发, 重10.7公斤, 射速为每分钟659发. 手枪则在1980年代由Sig授权生产P220, 不过采用9mm. 弹匣为单排式, 只能装9发. (这里有两种可能, 一是因为按原来P220, .45ACP的设计, 不改变枪柄, 因此不改变弹匣的尺寸. 这就有点偷懒. 另一种可能性是考虑了东方人的手掌较小, 单排弹匣的枪柄比较容易掌握. 如果是这样, 就值得褒奖.)
日本三八式6.5mm步枪,是日本在其三十年式6.5mm步枪的基础上,改进研制的一型制式军用
步枪。由于时值明治三十八年(公元1905年),故定名为“三八式”。三八式步枪与三十年
式步枪两者在外观上最显著的不同,是前者在机匣上方增设了一个“∩”形的防尘盖,这个
防尘盖可随枪机前后滑动,当枪机呈关闭状态时,这个大大的防尘盖将整个机匣完全盖住,
可有效防止沙尘进入机匣之内。由此,三八式步枪就得了一个叫得响的名字——“三八大盖
”。的确,在中国大地上的城乡村野、街头巷尾,有谁不知道“小日本,大盖枪”呢!三八
式步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法西斯陆、海军最主要、最基本的单兵武器,也是装备量最
大、装备时间最长的一型单兵武器,直到日本战败,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才停止使用,用了
整整40年。
“三八大盖”的特点
“三八大盖”全枪由枪管、瞄具、枪机、机匣、弹仓、枪托、枪刺等七大部分组成。该枪全
面秉承和实现了日本军方“可靠、便捷、简易”的宗旨,充分集中和发挥了当时日本机械工
业的先进技术成果,可以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支加工制造品
质相当精良且战斗使用性能相当优良的步枪。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和第三野战军认为该
枪具有以下特性:(1)枪的钢质好,经久耐用,如果保管擦拭得法,可以发射1万发枪弹;
(2)瞄准基线较长,射击时即使略有瞄准误差,弹头的偏差量也较小;(3)因枪弹装药量
小,初速也小,所以杀伤力较小。但射击时枪的震动小,因而命中要精确些;(4)枪管较
长,因此射程较远;(5)有防尘装置,使尘土不易侵入机匣;(6)全枪较长,虽携带不大
便利,但适于白刃战。
“三八大盖”的结构
“三八大盖” 全枪长1275mm,可以说是二战时期主要参战国家军用步枪中最长的步枪,比
当时苏联红军使用的莫辛?纳甘1891/30式7.62mm步枪还要长 43mm。从外观上看,全枪显得
十分纤细紧凑,干净利落,从而操枪更为便捷,不像有些步枪,外观上“零碎”很多。“三
八大盖”的枪管长769mm,也是二战时期各种主战步枪中枪管最长者。枪管内部有4条右旋膛
线,为了追求射击精度,膛线导程确定为200mm,这在当时各式步枪中是最小的,因此,“
三八大盖”发射的弹头转速高,飞行稳定性好,命中误差也相对要小。并且由于弹头的初速
为 762m/s,尽管在当时各式步枪中也是最小的,但弹头命中目标后,仍有足够的侵彻力且
不易翻滚。说“三八大盖”打得比较准,自然与瞄具有直接关系。“三八大盖”的准星形状
为“∧”形,用燕尾槽与准星座配合,可以横向调整,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前期生产的“
三八大盖”,没有准星护翼,而后期生产的则有准星护翼。“三八大盖”的表尺,与一般步
枪的板状弧形表尺不同,它是一个可以立起的“框”式表尺,上面有3个缺口照门(其中表
尺框板上有2个缺口照门,游标上有 1个缺口照门),相应地有3种用法。平时携带步枪时或
目标在300m以内时,表尺框在向前扳倒的状态下使用,这时表尺框板上的缺口照门所对应的
射距为 300m;当目标在400m以上时,则将表尺框向后立起并将游标上移,使用表尺框板上
的另一个缺口照门,此时这个缺口照门所对应的射距为400m;当目标在 500m以上时,则使
表尺框仍在立起的状态下,将游标下移到定位,使用游标上的第3个缺口照门,此时这个缺
口照门所对应的射距为500m;当射距大于500m时,则逐次上移游标,使游标上的缺口照门与
目标距离相对应。“三八大盖”的表尺射程2400m。在后期生产的“三八大盖”中,有的采
用3个觇孔照门,其目的是企图利用觇孔照门以抵消瞄准误差,从而简化新兵的瞄准训练过
程。但是,实践证明“三八大盖”上的觇孔照门距离使用者的眼睛过远,瞄准时并不方便,
特别是在夜间瞄准更为困难。像“三八大盖”这样的准星与表尺关系位置形式,觇孔照门显
然不如缺口照门使用方便。“三八大盖”改觇孔之举,不失为弄巧成拙。作战实践证明,步
枪战斗使用密度最大的距离,通常在200m以内,而真正达到使用密度峰值的距离是在100m左
右。这时,还可以利用立框式表尺的一个鲜为人知的优点,就是当射距在50m至100m左右时
,可以竖起表尺框,并把目标与准星同时套在立框之中,作概瞄快速射击,若受过一定训练
的射手,枪枪打中不成问题。
“三八大盖”相对于“金钩步枪”改动最大之处,要数枪机。在世界步枪之林中,没有沿袭
当时各国盛行的枪机结构而独树一帜者,就要数“三八大盖”的枪机。纵览世界上林林总总
五花八门的步枪,凡采用回转闭锁后拉式枪机的步枪,其枪机大体上可以归为三大类。其一
,是以德国M1888毛瑟步枪为代表的枪机结构;其二,是以俄国莫辛?纳甘1891式步枪为代表
的枪机结构;其三,就是以日本“三八大盖”为代表的枪机结构。这3种典型的枪机中,结
构最简单、分解最简便、零部件最少的要数“三八大盖”的枪机,分解开来只有枪机栓体、
抽壳钩、机尾、击针和击针簧5个零件。而另外两类枪机的零件,至少在6个以上。上述3类
枪机的机头大同小异,而区别主要是在机尾部分。“三八大盖”枪机的机尾部分,没有两个
欧洲“兄长”那样复杂,又去掉了其前身那碍事的“金钩”,把机尾部件(保险机)改成一
个滚花的扁圆柱体,既不会钩挂服装、装具,又便于射手操作,特别是便于在严寒天候条件
之下戴手套操作(向前按压机尾并向右旋转到定位,即为保险状态;向前按压机尾并向左旋
转到定位,即为待击状态)。此外,枪机栓体上的拉机柄头,采用了独特的椭球体而不是传
统的圆球体,也是为了提高适操性特别是严寒条件下戴大手套时的适操性。
“三八大盖”的机匣上方和右侧各有一道纵向沟槽,用来安装和规正其独特的“大盖子”(
防尘盖)。在防尘盖的后端,有一个供拉机柄穿过的方圆形孔,当枪机拉开时,防尘盖随
枪机一同向后滑动,让开机匣的装弹/抛壳口和弹夹导槽,以供射手向弹仓内填压枪弹以及
完成抽、抛弹壳动作;当推枪机时,防尘盖又随枪机一同向前滑动,直至完全封闭机匣的装
弹/抛壳口和弹夹导槽,完全阻止了泥沙、尘土进入步枪的核心部位。这一点在世界各国所
有的步枪上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由此带来的战术技术效益也是举世无双的。这一点即使
用我们今天的眼光看来,也不失为点睛的一个妙笔。
探幽“三八大盖”
应该说,“三八大盖”的结构非常简单,而其在战斗使用性能和战场勤务性能方面的考虑,
却又非常周到。让我们从以下从几个方面来看一下。
先说“三八大盖”弹膛,总体上看与其他同类型步枪并无大异,但是,在“三八大盖”弹膛
的正上方,钻有两个泄气孔,一般人看来似乎没有多大的用处,其实不然。这两个泄气孔可
以在枪机开锁的瞬间,与枪口形成一个与现代坦克炮抽烟筒作用类似的气体拉动力,这无疑
有利于弹膛的冷却。再说“三八大盖”的弹仓,其总体与“毛瑟”的弹仓类同,但却比“毛
瑟”高出一筹,多了一个弹罄提示,即当最后一发弹壳被抛出枪外之后,枪机的机头即被弹
仓的托弹板挡住,无法继续前推枪机,以此告知射手“该装枪弹了!”这个类似现代枪械的
“空仓挂机”功能,在实战中特别是紧迫仓促的战斗中实在是太重要了!谓之不可或缺并不
为过。“毛瑟”的弹仓底盖卡笋,深藏在底盖卡笋孔中,不用相应的工具抵压,难以卸下来
,战斗间隙要把弹仓中的枪弹或脏东西取掉,自然也是不易。而“三八大盖”的弹仓底盖结
构,几乎与“毛瑟”的弹仓底盖无异,惟其卡笋在扳机护圈前缘内侧,用拇指向前按压,即
可方便地卸下弹仓底盖,使擦拭保养和快速退弹具有极大方便性和安全性。再看“三八大盖
”的枪托。对于步枪来说,枪托无论在人机工程方面还是在生产成本方面,都是一个非同小
可的问题。从人机工程方面讲,“三八大盖”的枪托无论纵向尺寸、枪颈握围以及枪托厚度
和倾斜夹角,还是造型圆弧过渡、粗细过渡以及托底板的设计和枪背带环的位置等等,都更
适合日本(包括亚洲)成年男性的平均身高体形,使用起来包括据枪、端枪、托枪、背枪以
及拚刺等等自然感到比较舒适。当然世界上许多优秀的步枪在这方面也都不逊色。从加工生
产方面讲,传统步枪的枪托和下护木有两个共同点,其一是大多为一个整体部件;其二是大
都用一块整体木材制成。“三八大盖”的枪托和下护木虽然也是一个整体部件,但却是由两
块木材制成。其中,枪托的上半部分和下护木是由一条长条木材制作,而枪托的下半部分则
由一小块三角形木材拼接。仅此一项,就可以节约大量的木材。这对于日本这样一个木材资
源缺乏,又要大量制造武器来满足法西斯侵略战争需要的国家,效益可想而知。我们再来看
看“三八大盖”配装的刺刀。众所周知,伴随大和武道的发展,日本的刀剑打造技术和工艺
,是很有特色的。日本军国主义在筹措侵略军火的时候,自然是要倾其刀剑打造技术之所有
的。日本军国主义的枪刺,由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实现了绝对的标准化,其制式枪刺为单刃
偏锋样式,刺刀全长500mm,其中刃部长400mm,全质量0.5kg。包括“三八大盖” 在内的所
有日本步枪以及九六式轻机枪,刺刀的接口都是通用的;二是钢“活”好。根据在同等条件
(开军用罐头)下,对二战时期各主要国家的步枪刺刀所进行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日本步
枪所配刺刀是刚度最好的,是惟一不卷刃、不崩口的刺刀。讲到这里,心里不禁升起一股强
烈的感慨: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斗争是何其艰苦卓绝!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多么来之不
易啊!
“三八大盖”家族
按照现在的说法,“三八大盖”实际上是一个枪族。在设计三八式步枪的同时,还设计了三
八式6.5mm马枪。该枪除了枪管比步枪短306mm,背带环位置在枪身的左侧,上护木从头箍一
直覆盖到表尺座处以外,其他机构与步枪完全相同。在三八式马枪的弹膛部位上表面,也像
步枪一样刻有日本皇花和“三八式”三个字的铭文。
明治四十四年(公元1911年),又派生了一型带有折叠枪刺的6.5mm马枪,并将其年式定为
“四四式”。四四式马枪的机构特征与三八式马枪基本相同,只是在枪身的正下方增加了可
以折叠的三棱锥形枪刺,刺刀座与头箍相连,在其弹膛部位上表面,刻有日本皇花和“四四
式”铭文。
三八大盖”的日常分解结合
(一)分解:
1.左手握枪,右手握拉机柄向左旋转并向后拉枪机,左手拇指向左拨开枪机阻笋,右手继续
向后拉枪机,直至从枪上卸下枪机和防尘盖,再从枪机上取下防尘盖;
2.左手握枪机体,右手向前顶压机尾,顺时针将机尾旋转90°,然后慢慢放开,并取下机尾
,倒出击针和击针簧;
3.以右手拇指向前推压扳机护圈前缘内侧的弹仓盖卡笋,左手取下弹仓底盖及托弹板(簧)
。
(二)结合:按分解相反顺序进行。
注:⑴本文所提及的日本步、马枪的分解结合方法均如上述。⑵将枪机装入机匣之前,应将
防尘盖前端插进机匣上的防尘盖导槽内,然后再推枪机向前;当托弹板挡住枪机时,以左手
拇指下压托弹板,然后继续推枪机到前定位。
到了昭和天皇十二年(公元1937年),“三八大盖”又派生出一型6.5mm 狙击步枪,因当年
为日本神武纪元2597年,故称之为九七式狙击步枪(该枪弹膛表面的铭文为“九七式”)。
九七式狙击步枪乍一看很难与“三八大盖”区分,仔细看来,九七式狙击步枪有瞄准镜座,
可以装瞄准镜;枪的二箍上装有一个钢丝支架,平时向前折叠于枪身之下,必要时向下展开
,作为射击时的脚架。其实,这个钢丝脚架究竟有多大用处,能不能将枪架稳?很值得怀疑
!不过日本枪大多有个规律,这就是到一定的时候总会出点 “邪怪、武蛮、拙笨”的东西
来,否则就不叫日本枪了。
关于“三八大盖”的口径,始终是日本陆军争论不休的问题。早在日本大正天皇九年七月即
公元1920年,日本陆军技术本部的兵器研究方针就要求步枪采用7.7mm口径,但直到昭和天
皇十三年六月即公元1938年,才开始进行步枪使用7.7mm口径九九式枪弹(与九二式重机枪
弹同型)的试验,目的在于使步枪具有与重机枪一样的威力,从而解决6.5mm步、机枪弹在
中国战场上显得威力不足的问题。试验中,使用的是口径改为7.7mm的三八式步、马枪和四
四式马枪,最后认为,两型马枪改大口径之后,枪口动能以及后坐力过大;而“三八大盖”
改大口径则没有多大问题。于是于昭和天皇十四年(公元1939年)在“三八大盖”的基础上
出台了7.7mm的新步枪,因当年为日本神武纪元2599年,故称该步枪为“九九式”。九九式
步枪基本上就是后期出厂的“三八大盖”,除了口径改大以外,又在二箍上增加了与九七式
狙击步枪相同的钢丝脚架,立框式表尺两侧各增加了一根可以折叠的、对空中目标射击的提
前量杆,并采用了觇孔照门。昭和十五年七月以后,九九式7.7mm步枪被确定为日本制式武
器, “三八大盖”则停止生产。
因为体形如同“三八大盖”的九九式7.7mm步枪,枪口动能以及后坐力均比“三八大盖”有
所增加,显然不适应五短身材的日本兵,所以接着又出台了一型长度在“三八大盖”与两型
马枪之间的九九式7.7mm短步枪,其主要特征为上护木从头箍一直覆盖到表尺座处,二箍处
无钢丝脚架,背带环在枪身左侧。弹膛上方也铭刻日本皇花和“九九式”字样。
此外,为了适应空降兵作战需求,还生产了一种可从枪管节套处将枪分解成前后两段的7.7
mm短步枪,日本军方将其命名为“二式”步枪。九九式7.7mm步枪系列开始正式投产装备日
军之时,也正是日寇“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之时。九九式无论是在中国战场,还是在东南
亚乃至太平洋战场,事实上并没有成气候,更不能挽救日寇的失败。到后来,九九式的生产
水平和加工质量每况愈下,远远不及“三八大盖”。
“三八大盖”在中国
“三八大盖”自1907年开始生产到1940年停止生产,累计生产数量达300余万支。我国旧统
治当局曾经向日本购买过一批,以后辽宁和太原的兵工厂也先后仿造过。在抗日战争中以至
抗战胜利,中国军民曾缴获了大量的“三八大盖”。因弹药不足,弃之又实在可惜,当时国
民党当局曾经指定军政部第60兵工厂将 6.5mm口径的“三八大盖”改为7.92mm口径,以同国
民党军队7.92mm口径弹药体制一致。凡被改扩口径的“三八大盖”,其弹膛上方均刻有“改
七九”字样。抗战胜利之初,国民党沈阳第九十兵工厂曾仿造九七式步枪,但口径改为7.9
2mm,同时把瞄准镜座去掉。因该产品未列入制式,故称其为“临时式步枪”,并在机匣正
上方刻“临七九”三字。
在中国广大抗日战场上,缴获的九九式7.7mm步枪或短步枪数量远远不如“三八大盖”多,
主要原因是九九式7.7mm步枪或短步枪在中国只分布在东北地区的关东军手中,而大部分都
用来装备在太平洋地区作战的日军,因此现在欧美各国有为数不少的九九式,都是战后作为
战利品收藏的。在中国,“三八大盖”被日军一直用到战败投降,我军则一直用到祖国大陆
全境解放,还有相当一部分“三八大盖”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此后,我国广大的民兵一直
用到1970年代中期。“三八大盖” 这样一支取之于强敌之手,又为我所用与强敌作战的战
利品,在中国军民手中使用时间之长,分布面积之广,赢得胜利之众,实为历史所罕见。以
至于老一辈军人每每谈及“三八大盖”的时候,总是有说不完的故事;每每端起“三八大盖
”的时候,是那样爱不释手,操枪的一招一式又总是那样娴熟。这就是中国人民和他们的士
兵!历史就是这样写着:兵民是胜利之本!
南部十四式手枪
工作方式:半自动
口径: 8 mm
重量: 0.91 公斤
弹夹: 8 发
简介:日本南部 14 式手枪是原南部式手枪的改进型,由名古屋兵工厂制造, 1925 年列为日本陆军制式武器,二战期间装备于将校级军官,该枪俗称 “ 王八盒子 ” 。
四四年式骑枪
运作方式:手动枪机, 4 条右旋膛线
尺寸:长 868mm ,枪管长 487mm
口径: 6.5mm
重量: 3.3 公斤
弹夹: 5 发
简介:该卡宾枪为步枪的缩短版,基本设计完全一样,枪口初速: 732m/s ,瞄准具 2000m 表尺。服役自 1905 年至二次世界大战。枪机上方有一块防尘盖。
九九式步枪
工作方式:手动枪机
口径: .352 英寸( 9mm )
简介:该步枪中较短的一型于二次大战前为日本军方所采用,而标准型则较前者长 152mm. 注意枪身前段下方的铁线式的单脚架,其实用价值令人怀疑。本来设计比三八式有改进,但因为战争后期日本资源匮乏,许多部件不得不使用替代品而使效能大为降低。
九二式重机枪
工作方式:自动,气冷
口径: 7.7mm
全重: 62.5 公斤(包括三角架)
弹夹: 25/30 发弹板供弹
射速: 650-700 发
简介:皇记 2592 年定型,导气自动原理
十一年式轻机枪(歪把子机枪)
工作方式:自动,气冷
尺寸: 1.1 米,全重 10.2 公斤
口径: 6.5mm
B. 管桩是什么
上世纪60年代末,铁道部丰台桥梁工厂开始生产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简称PC管桩),当时主要用于铁道桥梁工程的基础建设;70年代研制生产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70年代以来,特别是在上海宝山钢铁厂建设中,大量使用了日本引进的钢管桩,不仅造价高,耐久性也差。为了适应港口建设发展的需要,1987年交通部三航局从日本全套引进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简称PHC管桩)生产线,PHC管桩的主要规格为椎600mm~椎1000mm.80年代后期,宁波浙东水泥制品有限公司与有关科研院所合作,针对我国沿海地区淤泥软弱地质的特点,通过对PC管桩的改造,开发了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简称PTC管桩),PTC管桩的主要规格有椎300mm~椎600mm.
1989年~1992年,原国家建材局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和番禺市桥丰水泥制品有限公司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对引进管桩生产线的消化吸收,自主开发了国产化的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1993年该项成果被原建设部列入全国重点推广项目。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开始大量应用于铁道系统,并扩大到工业与民用建筑、市政、冶金、港口、公路等领域。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地质条件适合管桩的使用特点,管桩的需求量猛增,从而迅速形成一个新兴的行业。据不完全统计,到2007年年底,全国已有400多家管桩生产企业(不含台湾地区厂家),生产各类管桩2.5亿米左右,产值达300多亿人民币。同时为管桩行业配套的辅助产品年产值也近250亿元,成为一个富有朝气的新兴产业,目前管桩已占全国水泥制品行业产值的50%左右。
在这近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管桩项目先后获建材行业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管桩被列为国家级新产品、原建设部重点推广新产品;2006年在有关单位和协会的共同努力下,有3家企业(中山建华管桩有限公司、中山三和桩杆管桩有限公司、宁波浙东建材集团)的管桩产品被列入中国名牌产品目录,这是我国管桩行业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高潮,得到了行业内外的一致好评。
管桩产品从无标生产,发展到今天拥有较完善的标准体系——GB13476-92《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13476-1999《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JC888-2001《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03SG409《预应力混凝土管桩》、GB/T19496-2004《钻芯检测离心高强混凝土抗压强度试验方法》、JC/T947-2005《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用端板》、JC/T950-2005《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用硅砂粉》、JC/T948-2005《混凝土制品用脱模剂》、JC/T540-2006《混凝土制品用低碳冷拔钢丝》,这一发展历程整整走了近20年。
管桩分为后张法预应力管桩和先张法预应力管桩,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管桩)和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PTC管桩)及高强度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HC管桩).
先张法预应力管桩是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工艺和离心成型法制成的一种空心筒体细长混凝土预制构件,主要由圆筒形桩身、端头板和钢套箍等组成。
管桩按混凝土强度等级和壁厚分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PC管桩)、预应力混凝土薄壁管桩(PTC管桩)和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管桩)。PC桩的混凝土强度不得低于C50砼,PTC管桩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60,PHC桩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80。PC桩和PTC桩一般采用常压蒸汽养护,一般要经过28天才能施打。而PHC桩,脱模后要进入高压釜蒸养,经10个大气压、180度左右的蒸压养护,混凝土强度等级达C80从成型到使用的最短时间只需三、四天。
C. 关于杭州湾跨海大桥
杭州湾跨海大桥的 六项世界或全国第一
■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其长度在目前世界上在建和己建的跨海大桥中位居第一。
■杭州湾跨海大桥地处强腐蚀海洋环境,为确保大桥寿命,在国内第一次明确提出设计使用寿命大于等于100年的耐久性要求,并制定相应的工程技术措施。
■杭州湾跨海大桥50米箱梁“梁上运架梁”技术,其架设运输重量从900吨提高到1430吨,到目前为止居世界第一,刷新了目前世界上同类技术、桥梁建设“梁上运架梁”的新纪录。
■杭州湾跨海大桥深海区上部结构采用70米整体预制预应力砼箱梁,为解决大型砼箱梁早期开裂的工程难题,第一次成功实施“二次张拉技术”,彻底解决了这一工程“顽疾”。
■杭州湾跨海大桥采用整桩螺旋钢管桩,最大直径1.6米,单桩最大长度89米,整桩螺旋钢管桩长度在国内外桥梁钢管桩中位居第一。
■杭州湾跨海大桥南岸10公里滩涂底下蕴藏着蜂窝状浅层沼气,对施工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在滩涂区的钻孔灌注桩施工中,第一次采用有控制放气的安全施工工艺,其施工工艺为世界同类似地理条件之首创。
一组与杭州湾跨海大桥有关的数据
■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公里,按双向六车道高速公路设计,设计时速100公里。大桥于2003年11月14日动工,将于2008年建成并通车,设计使用寿命100年。预计到2015年,日通车量可达9万辆。
■大桥“解剖”栈桥全长12049米;桩基中,钢管桩沉桩5474根,钻孔灌注桩3550根;承台1275个,墩身中,现浇安装的有954个,预制并安装的有474个;70米长的箱梁需要预制并安装540片,50米长的箱梁需要预制并安装404片,现浇12340米。
■大桥设北、南两个通航孔。北通航孔桥为主跨448米的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主塔高度均为178.8米,通航标准35000吨;南通航孔桥为单塔单索面钢箱梁斜拉桥,主塔高度为194.6米,通航标准3000吨。
■大桥桥墩达1428个,需要用掉245万立方米混凝土、82万吨钢材,桥桩连起来约达800公里长。 ■杭州湾跨海大桥,可圈可点的是 “两跨”、“双百”。 “两跨”:一是跨越杭州湾天堑,气势恢宏,在世界跨海大桥中长度第一;二是跨越世纪,大桥的前期工作跨越20世纪末与21世纪初,大桥的使用寿命将跨越21世纪与22世纪。“双百”:工程的营运时间超越百年;投资总额逾越百亿元。
D. 什么是管桩什么是灌注桩两者有什么区别
灌注桩
:灌注桩是一种就位成孔,灌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而制成的回桩。
管桩:
管桩是答采用先张法预应力工艺和离心成型法制成的一种空心筒体细长混凝土预制构件,主要由圆筒形桩身、端头板和钢套箍等组成。
1、功能不同
与管桩相比,灌注桩具有不受地层变化限制,不需要接桩和截桩,适应能力强,受力相对较稳,抗压又抗拔,振动小、噪声小等特点。
2、生产方式不同
灌注桩造价大,工艺复杂,工期相对长,基础和上部结构施工有时有间断。
管桩可在工厂集中生产,也可在场地四周预制。单节长10米左右。
3、适用范围不同
管桩桩身质量易于保证和检查;适用于水下施工;桩身砼的密度大,抗腐蚀性能强;施工工效高。因其打人桩的施工工序较灌注桩简单,工效也高。
灌注桩由于其既不存在挤土负面效应,又具有穿越各种硬夹层、嵌岩和进入各类硬持力层的能力,桩的几何尺寸和单桩的承载力可调空间大。因此钻、挖孔灌注桩使用范围大,尤以高重建筑物更为合适。
E. 35ni4cr2moa 是什么钢材
一:牌号Incoloy800H奥氏体耐热合金
二:化学成分:碳{0.05-0.10}锰{1.50}硅{1.00}磷{0.030}硫{0.015}铬{19.0-23.0}镍{30.0-35.0}铜{0.75}钛{0.15-0.60}铝{0.15-0.60}铁{38.0-47.0}
三:应用范围应用领域:
甑式炉,马弗炉及热处理夹具和料筐,真空炉装置,高工作温度华氏1000度氯化设备,二氧化钛工厂,甑式炉,脂肪酸工艺中的加热器、蒸馏器、泡罩塔和冷凝器,硫化钠制造工艺中的蒸发器管、管板和压片盘,纸浆制造中的松香酸处理设备等。
四:物理性能:密度:8.1g/cm3, 熔点:1357-1385 ℃,磁性:无
热处理:980-1150℃之间保温2小时,快速水冷。
机械性能:抗拉强度:σb≥450Mpa,屈服强度σb≥175Mpa:延伸率:δ≥30%,硬度;HB135-179
五:概况:INCOLOY800/800H/800HT三者的化学成分十分相似,因此都具有很好的耐还原、氧化、氮化介质腐蚀以及耐氧化还原交替变化介质腐蚀的性能,且在高温长期应用中具有高的冶金稳定性。但由于三者的(Al+Ti)含量不同,致使三种材料运用的环境有所不同,具体表现在:INCOLOY 800在零下、室温和600℃高温下各种性能都会发挥出来。INCOLOY 800H由于(Al+Ti) 的含量不高于0.7% ,在600℃以上具有很好的抗拉强度,并且在700℃以下长时间工作时仍然具有较好的韧性。INCOLOY 800HT在700℃以上时具有优秀的屈服强度。
F. SAE1008对应国内什么材质
SAE1008的材质相当于国内的“优质碳素结构钢”。优质碳素结构钢是含碳小于0.8%的碳素钢,这种钢中所含的硫、磷及非金属夹杂物比碳素结构钢少,机械性能较为优良。
SAE1008 是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标准,10代表Mn低于1%,08代表碳含量;1008和1006, 1012的主要区别是含碳量不同。根据优质碳素结构钢表格对照可知,SAE1008对应中国08优质碳素结构钢,SAE1012对应中国10优质碳素结构钢。
此类钢产量较大,用途较广,一般多轧(锻)制成圆、方、扁等型材、板材和无缝钢管。主要用于制造一般结构及机械结构零、部件以及建筑结构件和输送流体用管道。根据使用要求,有时需热处理(正火或调质)后使用。
(6)1275钢管什么意思扩展阅读:
优质碳素结构钢:
钢中除含有碳(C)元素和为脱氧而含有一定量硅(Si)(一般不超过0.40%)、锰(Mn)(一般不超过0.80%,较高可到1.20%)合金元素外,不含其他合金元素(残余元素除外)。 此类钢必须同时保证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其硫(S)、磷(P)杂质元素含量一般控制在0.035%以下。
若控制在 0.030%以下者叫高级优质钢,其牌号后面应加“A”,例如20A;若P控制在0.025%以下、S控制在0.020%以下时,称特级优质钢,其牌号后面应加“E”以示区别。
对于由原料带进钢中的其他残余合金元素,如铬(Cr)、镍(Ni)、铜(Cu)等的含量一般控制在Cr≤0.25%、Ni≤0.30%、Cu≤0.25%。有的牌号锰(Mn)含量达到1.40%,称为锰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