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扣件式钢管支模架搭设规范
扣件式模板支撑架的设计和搭建需严格遵循规范,以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大梁部分必须采用双排立杆支撑,立杆间距应当依据梁的大小来确定。立杆的高度不可超过板底模板的高度,这样可以确保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为增加结构的稳固性,双排架子之间必须设置拉杆,同时在横向方向上要设置斜撑或剪刀撑。此外,立杆下方应安装底座或垫板,以避免不均匀的沉降。同时,还应在立杆底部设置扫地杆,以防止结构因沉降而产生不稳定。
上部大横杆的高度计算方式为:大横杆的上部高度加上扣件的尺寸以及小横杆的长度,最后再加上梁底模板的厚度,确保最终的高度能够达到梁底的标高。这样的设计可以确保大梁的稳定支撑,同时也保证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此外,为了提高支撑架的承载能力,还应该在立杆之间增设水平拉杆,以增强整个结构的刚度。水平拉杆的设置位置应尽量靠近立杆底部,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立杆因荷载分布不均而产生倾斜或变形。
在施工过程中,还应定期检查支撑架的稳固性和安全性。一旦发现有松动、变形或其他安全隐患,应及时进行加固或更换。只有确保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规范要求,才能保证整个工程的安全和质量。
㈡ 边坡钢管架子的搭法
在进行边坡钢管架子的搭设时,应遵循特定的要求,以确保施工安全和质量。首先,根据边坡支护的特殊性,施工排架除了满足相应规范外,还需要按照设计布孔的孔排间距要求进行调整,以适应施工需求。立杆基础宽度为2.0米,长度则根据山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松软土质需挖去并夯实,采用C20商品混凝土硬化,厚度为20厘米。
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扣件式钢管脚手架,立杆和大、小横杆(纵、横水平杆)、坡面扫地杆均使用φ48钢管,连接扣件采用标准扣件。满堂脚手架的设计考虑了山体坡度,主受力立杆间距设定为1.2米,辅助受力立杆则依据坡度调整间距。连墙杆和卸载连壁锁脚锚杆使用φ25mm螺纹钢筋,按照1步2跨(1h×2L)设置,固定点拉杆深度不低于2米,角度需与边坡锚杆角度相等,连墙杆和卸载连接杆分别设置在各级边坡平台和斜坡面以上。锚杆施工从下至上进行,连墙杆、卸载连接需遵循要求操作、施工。
钢管脚手架的搭建顺序为:立杆→扫地杆→小横杆→大横杆(牵杆)→剪刀撑→连墙杆→脚手片铺设→防护栏杆→刷油漆→挂安全网。地基必须平整硬化,减少扫地杆变形;脚手架基础场地不得积水,需设置排水措施;打入岩层地锚的立杆周围不得积水,必要时采用砂浆固定和封堵。
立杆纵距设定为1.2米,立杆横距设定为1.2米,横杆步距为1.4~1.6米。作业层脚手板的铺设宽度:外脚手架≥750毫米,脚手板边缘与坡面间隙≤200毫米,脚手板边缘与外钢管间隙≤100毫米。剪刀撑斜杆与水平面的交角宜在45°~60°之间,水平投影宽度不应小于两跨(≥4米)且不应大于四跨(≤8米)。斜杆应与脚手架基本构架杆件可靠连接,至少与3~4根立杆连接,且斜杆相邻连接点之间的长细比≤60。
脚手架搭设时,地面应设横向、纵向扫地杆,贴坡面亦设扫地杆,扫地杆距离地面(坡面)20厘米;每两跨设置水平内拉连墙杆,采用Ф25锚杆打入山体深2米,与纵横杆连接,防止脚手架整体向外倾翻和下滑。为防止脚手架向外倾翻,在施工时采用φ12毫米以上柔性钢绳对脚手架斜上方进行反拉,反拉钢丝绳反拉口应不少于3个钢丝绳卡,并交叉设置,反拉设置按照技术人员要求进行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