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沉没的二战军舰上面的钢,为何能成为各国打捞的宝物
大约在。万年前的时候,人们从旧石器时代向新石器时代迈进,这就是人类的进步,而进入19世纪以后,我们全世界的发展已经非常的快速,第1次工业革命,第2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科学进步是人类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而在20世纪之后,我们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却遭受了重大的挑战,就是第1次世界大战,第2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特别是在第2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时候,有许多国家开始研发各种各样的军舰。之后战争结束,这些沉没的军舰上面的钢材却成为各国打捞的宝物?这其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最后一点就是这些沉没的舰船上面的一些重要的物品,其实还可以丰富一个国家的军事博物馆。毕竟这些钢铁还是有着合适的用处,所以打捞这些沉没的舰船还是有一些作用。
② 为什么二战末期日本海军的军舰那么脆,中几枚炸弹或者一两个鱼雷就会沉没
很正常。
日本在发动战争前期,会大量囤积钢材、火药、药品等战略物质。制造的武器都很精良、耐用。
随着战争的损耗、消耗,物质越来越短缺,后勤保障也越来越困难。
就拿日本军舰为例:一艘战列舰甲板受创面积为25m²,就猛庆游需要一块5×5平米的钢板一块。如果很不幸被一枚炸弹穿透甲板,导致内舱室或弹药库爆炸,那么除了焊接甲板,还要维修轮机组和受损舱段,这一下需要大量的钢材,而战争后期钢材严重不足,怎么办?
拆东墙补西墙,把质量不好的民品杂钢,或者废旧钢板直接焊接在甲板上,只要能正常使用即可。
你想想,以这样维修好后的军舰还能扛得住一两枚炸弹或鱼雷的攻击吗!即便不用炸弹,粗糙的维修也会被海水锈蚀,导致渗水、漏水等严重事故!
再加上战争后期,武器研制枝销进度加快,新武器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在装药量方面,都有显著提升。破败的军舰、失望的情绪,如山崩一样,或许不用鱼雷,差散只需要撒下传单,日本军舰就会訇然沉没!
③ 关于二战军舰造价
塞德利茨级226万英镑
虎级259.3万英镑
拜恩级258万英镑
伊丽莎白女王级250万英镑
凯撒级240万英镑
铁公爵189.1万英镑
大和1.079亿日元
翔鹤8449万日元
伊-15 1553万日元 岁月轮回,斗转星移。几十年的世事沧桑,往日的敌人成了朋友,昔日"一个战壕的战友"又成了敌人,令人大有"30年河东,40年河西"之感。
历史就是这样翻开了一页又一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红军中的一批英美等国的坦克,成了历史的见证。
历史不会忘记这一页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苏联,用列宁同志的话说,是"处在帝国主义包围之中"。法西斯轴心国的崛起,使苏联和英国、美国等国家变成了同盟国,成了"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根据二战期间的战时租借法,苏联从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中,得到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笔者在这里,较全面地介绍一下二战期间西方援苏坦克的史实。尽管历史的车轮已经驶过半个多世纪,留下来的、珍贵的历史照衫烂片已经泛黄。但是,在战胜德国法西斯57周年的今天,回顾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还是十分耐人寻味的。
根据史料记载,二战期间,美、英、加拿大等国向苏联提供了22800辆坦克和装甲车辆,其中的1981辆在海运途中损失掉,美英的运输舰也为此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付出了装备和人员的代价。这就是战争!运抵苏联的20000多辆外国坦克装甲车辆,占到二战中红军坦克装甲车辆总数的20%。
1941年,英美启运了第一批援苏坦克,包括:487辆"范伦泰"、"提特拉奇"等英国坦克以及182辆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和M3"李"中型坦克等美国坦克。这批坦克参加了1941年12月至1942年对德军的作战。要知道,当时是苏联最困难的时期。在"巴巴罗萨"作战中,苏军损失了18000辆坦克。这批援苏坦克,数量虽然不多,但确是"雪中送炭"之举。
1942年,海运的数量更大,包括2487辆英国坦克和3023辆美国坦克。虽然当时有一部分单独用军援坦克编成的坦克部队,但是多数军援坦克是和苏制坦克混合编成的。例如,1942年,苏军第38坦克旅中,有30辆"马蒂尔达"坦克和16辆苏制T-60轻型坦克。1943年,苏联红军的坦克旅中,完全装备苏制坦克的占61%~68%,混合装备的占19%~22%,单独装备英美坦克的占10%~17%。1944年~1945年中,或弯漏援苏坦克中主要是美国的M4A2"谢尔曼"中型坦克。
二战期间,援苏的卡车和军用汽车等,数量更为巨大。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嘎斯"等军用汽车343624辆。上了年纪的中国人都知道,解放初期街上跑的苏制"嘎斯"51汽车,用的全是木质蒙皮,钢材等作战物质的匮乏可见一斑。而美国援苏的军用汽车和卡车就有501660辆。其中包括:77972辆吉普车,151053辆一吨半军用卡车,200662辆两吨半军用卡车。在二战后期,这些军援卡车在运送作战物质和兵员方面,比苏制卡车发挥的作用更大。
在如何看待军援坦克发挥的作用上,苏联学者和英美学者有着微妙的差别,当然是在战后。苏联的史学家认为,英美援助苏闹毁联的坦克和装甲车辆"数量上有限",质量上也不如苏联的T-34坦克。而英国的史学家则认为,由于援苏,英国军队得不到更多的坦克,况且英国的"范伦泰"和"马蒂尔达"坦克不仅远远优于大量装备的苏制T-60坦克,也比得上1942年以后装备的T-70轻型坦克。苏联学者还认为,美国的M3中型坦克"不怎么样";而美国的学者则认为,M3中型坦克在北非"干得很出色",M3"斯图亚特"轻型坦克也比T-60和T-70轻型坦克要强得多。美国的学者更认为,M4"谢尔曼"中型坦克在性能上和T-34中型坦克不相上下,而在耐久性和可靠性上却要强于T-34中型坦克。看来各家都说"自己的西瓜最甜"。我们不想评论这一场"唇枪舌剑"的是非曲直,历史自有它公正的评价。尽管不能说援苏的外国坦克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几万辆坦克和几十万辆卡车,决不是一个小数目。这些装备在关系到苏联生死存亡的战争中,同样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历史将记住这一页。
援苏坦克一瞥
下面,我们将简要介绍一下援苏的英美坦克的有关情况。
"范伦泰"步兵坦克
它是英国援苏数量最多的一种坦克。其中,英国援苏的"范伦泰"坦克为2394辆,作为英联邦成员国的加拿大援苏的"范伦泰"坦克为1388辆。也就是说,英国生产的"范伦泰"坦克的29%援助了苏联,加拿大生产的"范伦泰"坦克几乎全部用于援苏。苏联红军往往把"范伦泰"坦克上的2磅或6磅火炮换装为76.2mm火炮,以增强火力。但是,由于"范伦泰"坦克的炮塔较小,装上76.2mm火炮后,炮塔内显得十分拥挤,这项改装不算很成功。
"马蒂尔达"步兵坦克
在援苏的英国坦克中,"马蒂尔达"仅次于"范伦泰"坦克,达1084辆。不过,"马蒂尔达"坦克的机动性较差,尤其是在冬季。红军的坦克兵不太喜欢它,主要用于支援步兵作战。
"丘吉尔"步兵坦克
英国从1942年起,援助苏联"丘吉尔"步兵坦克,总数共301辆。"丘吉尔"坦克的性能比"范伦泰"和"马蒂尔达"坦克要强得多,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有35辆"丘吉尔"坦克参加了战斗。
"提特拉奇"空降坦克
1941年,英国经伊朗向苏联提供了20辆"提特拉奇"空降坦克。由于其数量有限,仅起到宣传作用而已。
通用装甲输送车
援苏的通用装甲输送车共2656辆。其中,英国提供的1212辆,加拿大提供的1348辆,美国提供的96辆。由于它的履带中心距较窄,雪地行驶的性能较差,它发挥的作用不如美国军援的半履带式装甲车,一般用于输送人员和物资、侦察及战场联络。
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
美国从1941年起向苏联红军提供了1676辆M3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红军的坦克兵不喜欢它的"高大的外形轮廓"和"不便使用的前机枪",但北非的英国坦克兵却视它为"沙漠情人"。它的总体性能要优于T-60/T-70轻型坦克。
M3"李"中型坦克
美国军援总数为1386辆,为M3A3型。另有以M3中型坦克为底盘的M31坦克抢救车115辆。苏联的坦克兵不喜欢它那高大的外形轮廓,常常谑称为"6个坦克兵的活棺材"。
M4A2"谢尔曼"中型坦克
它是美国援苏数量最多的坦克,总数达4252辆,包括装75mm火炮和装76mm火炮两种类型以及少量以M4中型坦克为底盘的自行炮架、坦克歼击车等。应当说,在二战的最后阶段,苏军的"谢尔曼"坦克和T-34坦克一道,在向德国老巢的进军中,还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半履带式输送车
美国援苏的半履带式输送车包括M2/M3/M5/M9装甲输送车和M15A1、M17多管迫击炮车,共2278辆。由于半履带式装甲车的越野性能和通行性能远优于轮式车辆,这些半履带式装甲车在苏德战场上获得广泛应用。苏联人还将M3半履带式装甲车加上Su-57火炮,改装成T-48坦克歼击车,用来对付德军的轻型装甲车辆。
M3A1侦察车
这是一种4×4的小型侦察车。美国援苏的M3A1侦察车共3340辆。作为侦察、警戒、指挥和通信联络用的小型侦察车辆,它是苏制BA-64装甲车的重要补充。
回眸半个多世纪前的历史事件,援苏坦克,易北河会师,雅尔塔会议、波斯坦公告......,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耐人寻味,发人深省......
④ 二战前钢材的价格
国家不同,地域不同,从一战到二战,价格在100-200美刀左右,数据来源天涯社区
⑤ 为什么人们不把二战时被击沉的军舰打捞上岸
海水腐蚀太严重,再加上成本巨大 投入产出比太低 驱逐舰等小吨位的船这么多年腐蚀的没法打捞,战列舰又太大。但是最重要就是海水腐蚀的太严重了,钢的材质已经完全被破坏了,再加上被击沉的舰船大部分舰体已经遭到破坏打捞难度非同一般的慧洞大,而且即使打捞成功,也只祥碧缺能作为谨辩普通的钢材,而不是特种钢了 总之一句话 投入产出比太低了。
⑥ 国产航母的特种钢到底有多难做为什么会这么难
航母用的特种钢是相当难做,目前只有少数几个国家可以制造。印度的“国产航母”之所以拖了那么久没造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其所用的特种钢要么是产量不足,要么是美俄等国家禁止出口或者少量出口。正所谓物以稀为贵,航母上的一颗螺丝钉换一辆名车所言非虚。
⑦ 海洋里沉没的二战军舰,为什么上面的钢一度成了各国打捞的宝贝
核能的发现和应用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有好有坏,首先它保证了整个世界长期的稳定,毕竟核威慑在哪摆着呢。谁都不想挨一次核弹的攻击,所以遇事都比较克制。
坏处呢,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核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超乎我们的想象,好好利用可以为我们带来光和热,如果用来干坏事,核能也可以摧毁整个人类文明。
自从各种条约结束核武器试验以来,加上一些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很短,空气中的本底辐射一直在减少。
钴-60的半衰期为5.26年,这意味着钢本身的放射性会越来越弱,1945年以来的钴-60现在的放射性水平已经降为最初的0.008%。
再过几十年,这种放射性对钢的影响就会彻底消失。
⑧ 关于二战苏德钢产量以及虎1和IS-2的比较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要求PORSHCE(简称POR.)和HENSCHEL(简称HEN.)提供重型坦克的设计方案。那时KRUPP负责为他们的方案设计炮塔。HEN.的设计方案基于早期VK3001(H)和VK3601(H)的设计,而POR.的是基于早期 VK3001(P)-LEOPARD的设计。这些早期设计方案都没有投入生产,但它们为设计人员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经验。最初,KRUPP为POR.的 VK4501设计了炮塔,该设计在经过修改后被HEN.的VK4501采用。1941年中期,HEN.决定制造VK4501(H1)和 VK4501(H2)两种原型坦克。H1型装备88mmKwK36L/56炮,安装KRUPP为VK4501(P)设计的炮塔。H2型装备 75mmKwK42L/70炮,安装一种新设计的炮塔——当时还仅有木制模型。1941年末,HEN.决定集中力量研制H1型,1942年4月17日,生产出了它的样车。4月19日,HEN.和POE.的样车都运抵RASTENBURG附近的一个车站,然后行驶11公里达到RASTENBURG——尽管途中不断出现事故。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在东普鲁士的狼穴,这两辆样车都出现在了他的面前。42年7月,在BERKA的坦克学校,两辆坦克都开始了进一步的测试。在测试期间,POR.的样车被淘汰,而HEN.的样车却非常成功。同月,HEN.的VK4501(H)定型,命名为‘虎 I‘,并且开始批量生产。在1942年8月29日,“虎I”第一次出现在列宁格勒的502重型坦克团第一连。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斯附近,501重型坦克团中出现了“虎I”式坦克的身影。“虎 I”被装备到一些重型坦克部队,它一直服役到战争结束。1945年4、5月,参加了柏林的防御战。“虎I”装备的88mm炮威力巨大,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战争中“虎I”击毁了大量的敌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44年7月,506重型坦克团第三连的指挥官在3,900m的距离上击毁了T-34坦克。“虎I”最大的缺点是它的后部防护和发动机——它需要持续的工作,否则一旦熄火就很难启动。
“虎I”只有两种正式的型号——E型和H型,但在生产过程中,改进始终在进行。早期生产的型号炮塔上的射击窗在中期生产的型号中改为了逃生舱口(也可用来上载弹药);早期型炮手的两个视窗的窗盖的装甲在中期生产时得到了加强,在后期又改为了一个;早期的两个前灯在后期只剩了一个。后期生产的“虎 I”的发动机也更换了。“虎I”装备了两种履带:窄履带,用于运输;宽履带,用于战场。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运输,加快装卸速度,还生产了它专用的列车。
从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仅生产了1,355辆“虎I”坦克。44年4月,“虎I”的月产量达到最高水平,生产了105辆。“虎I”最终被“虎II”所取代,但它仍然是二战中令人畏惧的德军坦克的象征。
战场上盟军和苏军对于德国虎式坦克的报告
苏军的斯大林重型坦克可能是红军中唯一也具备同虎式坦克一样魅力的战争机器(按照技术论者的观点,斯大林坦克是在虎式坦克之上的)。这一篇我们将从多山的亚平宁半岛回到了广袤的俄罗斯去看看这两种坦克的交手战况。我更偏向于在战术层次上去分析它们的交手,而不是罗列一大堆枯燥的技术数据,因为真正的装甲兵之魂应该更多的是那些非技术性的东西。
先介绍一下1944年东线的大致情况。1944年初期,第503和第506重装甲营都在战线后的休整地域得到了新补充的虎式坦克。第503重装甲营在1944年3月至4月间损失惨重,被迫运回德国调整准备用于以后抵抗盟军的进攻(诺曼底战线)。而第507重装甲营和第510重装甲营分别在3月及 7月调往东线,这两个重装甲营是当时东线德军少数完全装备虎式坦克的部队。
1944年9月德军的报告中有一份关于虎式坦克连和苏军斯大林坦克遭遇的记录:
这个虎式坦克连接到命令去阻击已经突入一片森林地区的敌军部队,接到命令后他们便出发了。大约在12点15分,在一个步兵营的配合下,该连发起了进攻。茂密的森林严重影响了观察视野(只有50米的观察范围),狭小的地形迫使虎式坦克连只能排成一个单行前进。当虎出现时,苏军步兵便放弃了自己的阵地。尽管视野受限,敌军花了三刻钟才拉进森林地区的反坦克炮很快就被摧毁。一些被炮弹摧毁,另外一些则被弄翻了。还有很多完好无损的反坦克炮落入我们手里。
虎式坦克连的先头排向森林里穿越了2公里后,排指挥官突然发现前方有一片被摧毁的树以及一个大的炮口制退器(这是斯大林2型坦克的122mm火炮特征)。他迅速给出开火命令:“穿甲弹准备!指挥塔方向!开火!”几乎同时,两发45mm反坦克炮弹打了过来,炮弹爆炸阻碍了他的视线。接着,该排的另一辆坦克穿过树林冲了过来和排指挥官的座车保持一线。尽管能见度相当低,排指挥官还是在35米的近距离上开火射击。斯大林坦克向后退到一座小土丘后面。此时,后面那辆冲来的虎式坦克接过指挥权并向敌坦克连射了三发。当它射击的时候,自己也被122mm炮弹命中无线电*作员位置下前部。不过由于虎式坦克所处的位置有一定倾斜角度,这发炮弹没有击穿它。而那辆敌军坦克却被一发穿过其火炮位置的炮弹摧毁。当这辆斯大林坦克后撤的时候,有另外一辆斯大林坦克在掩护它。又是一阵短促而激烈的交火,两辆虎中的一辆再次击中第2辆斯大林坦克的火炮下方。这发炮弹击穿了它的装甲,迅速导致整辆坦克开始起火。看来斯大林坦克的射速相当慢。”
这次仅有四辆坦克参与的小规模战斗,德军两辆虎式坦克 Vs 苏军两辆斯大林坦克,结果是不言而喻的,德军以2:0取得胜利。战斗虽小,但是却从中看出很多问题来。该虎式坦克连指挥官在这次战斗后对与苏军斯大林坦克作战的经验总结如下:
1.当虎出现的时候,绝大多数斯大林坦克都会立刻后撤以避免接战。
2.大多数情况下,斯大林坦克尽量保持在远距离上和我们交火(2000米以上),而且一般他们都在自己处于有利位置时才开火,比如森林以及村庄边缘。
3.敌军坦克手在被我们第一次命中后倾向于立刻疏散坦克。
4.大多数情况下,苏军都会避免斯大林坦克落入我们手中,一般他们会采用拖拉的方式(回收受损的坦克)或者干脆将其炸毁。
5.斯大林坦克也是可以摧毁的,甚至在远距离上击穿其前部装甲。(另外一支虎式坦克营报告说虎式坦克只有在500米以内的距离才可能击穿斯大林坦克的正面装甲)。
6.应该集中火力攻击斯大林坦克的侧面和后部以摧毁它。
7.此外,要避免使用排以下规模的坦克去对抗斯大林坦克。使用单辆虎式坦克那就意味着损失。
8.下面这个经验很有用。在确认首发击中后,对斯大林坦克使用高爆弹将会使其观察视野彻底被毁坏。(这点似乎没有什么道理,可能是击中了观察窗)。
下面是其上级的备注:
1.这些经验对于其他的虎式坦克部队也是正确和适用的。
2.要注意其第4点--敌军使用的方法对于我们虎式坦克乘员也一样。“没有完全损坏的虎式坦克绝对不能落入敌人手里!”每个乘员必须牢记这个准则并能果断实施。
3.再看看第5和第6点--东线战场上当苏军拥有122mm火炮和57mm反坦克炮,虎式坦克的战术准则将有所改变。当然,如同其他型号坦克,少量虎式坦克不应该开上山顶以观察地形。有过这么一次尝试,三辆虎式坦克直接被122mm炮弹击中并损毁,两名乘员丧生。牢记装甲部队的战术原则--装甲部队应该集中起来穿越高地,高速通过,且能得到火力掩护...
4.第7点--这种认识是正确的;请不要尝试去用3辆虎对抗5辆斯大林坦克,原因很简单,投入交火的兵力不足一个排。...大多数时候,坦克之间的战斗结果不是由数量来决定的,而是取绝于正确的战术运用。
5.第8点--联系到这点,也可以认为不仅虎式坦克和豹式坦克可以在侧面和后部击毁斯大林坦克,IV型以及StuG突击炮也可以做到。
>集中使用、出其不意地出击、高速接近、然后迅速开火,以1944年德军虎式坦克乘员的普遍素质去对付初出茅庐的斯大林坦克应该说是有优势的,这已经体现在实战中。斯大林系列坦克在那个阶段的损失是相当大的,其中有一条是很关键的,就是虎式坦克的射速明显高于斯大林坦克(这也是技术性能比较中虎式坦克唯一占优的地方),在较远距离上的命中率又十分低,近战中一辆斯大林坦克只要不能首发摧毁虎式坦克,那它结果是悲惨的,因为虎式坦克可以在下面的时间里向斯大林坦克回击起码3发炮弹。而斯大林坦克的优势却不能充分体现,它可以在虎的射程之外攻击虎,但是在这种远距离上的命中率又低的可怕。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到了1944年,德军各虎式重装甲营都身经百战,毫不夸张的说,1944年是虎最为强大的一年,尽管大的走势已经全面倒向盟国。
主要性能
重: 56 吨(早期)
57 吨(后期)
乘员: 5 人
发动机: Maybach HL 210 P45-12 600hp(早期)
Maybach HL 230 P45-12 700hp(后期)
速度: 38 公里(公路)
10-20 公里
行程: 140 公里
全长: 8.45m
高: 2.93m
宽: 3.4-3.7m
武器: 88mm KwK 36L/56
2 X 7.92 MG34(早)
3 X 7.92 MG34(后)
6 X NbK39 90mm 烟幕弹发射器(早)
弹药: 88mm——92发
7.92mm——4500-5700发
装甲: 25——100mm
主炮的穿透力(呈30度角射中)
弹药 100m 500m 1000m 1500m 2000m
Pzgr39穿甲弹 120mm 110mm 100mm 91mm 84mm
Pzgr40穿甲弹 171mm 156mm 138mm 123mm 110mm
⑨ 全球最大盗墓 掠夺二战时期沉船遗留宝藏
在太平洋战争时期,很多美欧和日本军舰在战火中被击沉,与舰上官兵埋葬海底。而英国《卫报》表示,这些船舰遗骸已沦为非法打捞者的温床,他们假装成渔民,潜入海底将残船遗骸炸毁,掠夺贵重的金属和钢材,有的舰只船身6至7成消失了,有的更是遭到完全破坏。报道形容,这堪称是全球最大宗盗墓案,感兴趣的可以看一看世界十大古墓秘闻。
位于印尼、新加坡和马来西亚之间的爪哇海,二战时是英美荷联军与日本海军的战场,数十艘战舰和约4500名船员长眠海底。《卫报》去年披露,部分战舰遭非法打捞,引起退凳瞎休军人和历史学者强烈不满,认为此举是不尊重历史和打扰死者,要求英国当局跟进并追究违法者。然而,海军历史学者与潜水专家最新调查发现,军舰损毁情况变得愈趋严重,许多已面目全非。
澳洲海军博物馆潜水专家亨特表示,以往经常有潜水者偷走残骸里的枪械和零件,又或阵亡官兵的遗物,但近一年以来,潜水界传出有整艘军舰遭破坏的消息。他直言,自己从事海军文物保育近20年枣粗燃,从未听过重8000吨的钢制军舰整艘消失,感到难以置信。后来,他亲自潜入海底,目睹有非法打捞者把「珀斯」号「由头到尾撬开」。英美军方已向印尼交涉,要求保护军舰遗骸。打捞者一般将沉船船身当废铁变卖,但亦可能寻找铜线及磷青铜等贵重金属。亨特质疑,由于打捞成本昂贵,加上金属零件早已锈蚀,打捞者应该难以回本。
荷兰文化遗产部门专家曼德斯尝试解释这疑团,他认为打捞者的目标是低背景辐射钢,这是在1940年代原子弹爆炸前所生产的钢材。全球进入核年代之后,大气中的背景核辐射量增加,因此现代生产的钢材都受放射性元素所污染。因此,核时代之前沉没的军舰,成为最后一批凳虚未受污染钢材的宝库。低背景辐射钢是制造精密太空仪器和医疗设备的理想材料,一些远至古罗马时代的沉船金属更可用于建造核电站。
曼德斯续称,即使沉船的低背景辐射钢已出现腐蚀,仍能卖出可观的价钱,估计一艘船就能卖近100万英镑(约1027万港元),尤其是船里黄铜制的管道,每吨值2000英镑(约2.1万港元),铜线则每吨值5000英镑(约5.1万港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