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钢材市场出现火爆行情,这是为何
2020年,钢材市场的走势受疫情影响,走着“过山车”行情,年初钢材价格断崖式下跌,三四季度则迎来了大幅上涨,不断刷新近几年高点。但在宏观环境快速恢复的情况下,我国钢铁生产和消费规模都出现了上涨。
钢材是钢锭、钢坯或钢材通过压力加工制成的一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材料。钢材品种繁多,应用广泛,是现代工业中应用最早、用量最大的基础性材料,广泛应用于建筑、桥梁、铁路、车辆、船舶等工业领域及建筑、基建等工程领域。中国钢材行业市场规模与建筑、基建、机械、汽车等领域发展情况高度关联。
1、钢材供应情况
过去五年间,中国宏观经济持续走强,受中国建筑、基建规模大幅增长影响,中国钢材行业钢材产能快速扩大。从我国钢材生产情况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2020年,我国钢材产量呈波动增长趋势,七年间我国钢材生产量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9%;2020年,我国钢材产量约13.25亿吨,较2019年产量增长了1.2亿吨。
4、钢材市场前景
未来以落实供给侧改革为主攻方向,坚持结构调整、坚持创新驱动、坚持绿色发展、加快实现调整升级为主线的钢铁工业发展主线清晰。具体表现在:压缩产能、提高产业集中度、去产能和去杠杆、提高劳动生产率、推进绿色制造和智能制造和大力发展钢结构应用几方面。
综合来看,我国钢铁行业运行的外部环境未有明显改善。从国际上看,世界经济呈现疲弱、不均衡的发展趋势;从国内环境来看,我国经济发展进入转型期,钢铁工业面临新的变化,全行业在运行中还面临一系列新的矛盾和困难。
综合上述分析,全社会对钢材的需求仍处在上升的阶段,钢铁工业发展仍面临历史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诸多的风险和不确定的因素,要求钢铁行业把握时机,积极应对,以求实现最佳的结果。预计2021年我国用钢需求仍有增长潜力,钢材出口继续回升,中国钢材价格将保持高位运行且宽幅震荡的走势。
—— 更多数据及分析请参考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Ⅱ 全国钢材产量
2021年,全国粗钢产量103279万吨,同比下降3%,上年为增长5.2%;钢材产量133667万吨,增长0.6%,增速同比回落7.1个百分点。焦炭产量46446万吨,下降2.2%,上年为增长0.04%。铁合金产量3476万吨,下降4.4%,降幅扩大1.7个百分点。据海关统计,钢材出口6690万吨,增长24.6%;进口1427万吨,下降29.5%。铁矿砂进口112432万吨,下降3.9%。
与上月相比,钢材价格有所下跌。12月份,国内市场钢材价格综合指数平均为132.8点,比上月下降4.1点,同比提高11.9点。6mm高线平均价格为4949元/吨,比上月下跌1.7%,同比上涨13.4%;20mm中板平均价格为5073元/吨,比上月下跌3.5%,同比上涨15.9%;1.0mm冷轧薄板平均价格为5557元/吨,比上月下跌4.9%,同比下跌1%。
Ⅲ 中国钢铁产量是多少
2020年1-12月全国粗钢产量为78159.3万吨。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1-12月全国生铁、粗钢和钢材产量分别为8.88亿吨、10.53亿吨和13.25亿吨,同比分别增长4.3%、5.2%和7.7%。
2020年1-12月全国累计进口钢材2023.3万吨,同比增长64.4%,均价831.6美元/吨。而同期全国累计出口钢材5367.1万吨,同比下降16.5%,均价847.2美元/吨。
全球钢铁行业竞争格局:
根据世界钢铁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钢铁产量达到18.78亿吨,比2019年增长0.48%。其中,中国钢铁产量位居全球第一,为10.65亿吨,同比增长11.52%,占比达到全球产量的一半以上。
其次是印度,产量为1.0亿吨,同比下降9.96%,占全球钢铁总产量的5.34%;日本居第三位,产量为0.83亿吨,同比下降16.16%,占全球钢铁产量的4.43%。
Ⅳ 为什么中国的钢材产量世界第一,特种钢材仍依赖进口
中国是钢铁大国,但不是钢铁强国。中国钢铁年产量全球第一但是绝大多数都是中、低级钢材;合金钢、特种钢技术不过关;只能大量依赖进口。
例如日本的钢材,有很多是国内没有能力生产的,比如高精度模具钢,只要你想制造高精度模具,就只有买他们的钢材。我们已经是钢产量第一大国,每年也依然要从日本进口大约200万吨各类钢材——而我们进口的基本上全是我们自己无法生产的特种钢材。
全是那些吨钢利润达到粗钢的几百甚至几千倍的品种。近些年国内上了很多特种钢生产线,新闻上大肆宣传终于实现国产化云云,但是很少有新闻里详细说,这些生产线基本上都是合资的。
比如车用钢板,基本上都是用的新日铁的技术。中国出原料、资金、人力还要承受污染,却只拿了一个小头。
(4)我国每年进口多少吨钢材扩展阅读: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特钢行业的话语权主要体现在对国际主要特钢产品的定价权上。进口单价与出口单价的巨大“落差”充分证明,若要摆脱原材料受制于人的尴尬境地,我国特钢产业必须延伸产业链,不断向高端市场发起冲击。
就中高端量大面广的特钢品种来看,轴承钢和结构钢与市场高度融合,是最具市场前景的两大特钢长材。特钢深加工产品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是高端特钢产品的发展趋势之一。例如,特钢板带、特钢棒线材、特钢管材以及工模具钢、高速钢等都具备深加工的潜力。
Ⅳ 钢材进口增加出口减少说明什么
钢材出口量减少出口额上升
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显示,今年1-6月,我国钢材累计出口4099万吨,累计比去年同期减少28.0%;累计出口金额19194689万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12.3%。其中,今年1-6月,我国钢铁棒材累计出口972万吨,累计比去年同期减少59.1%;累计出口金额3192724万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减少33.7%。今年1-6月份,我国角钢及型钢累计出口201万吨,累计比去年同期减少25.8%;累计出口金额739187万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6.4%。今年1-6月份,我国钢铁板材累计出口数量2285万吨,累计比去年同期减少3.0%;累计出口金额10461779万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44.9%。今年1-6月份,我国钢铁线材累计出口105万吨,累计比去年同期减少7.3%;累计出口金额653528万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8.3%。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1-6月,我国钢材累计进口680万吨,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5.3%;累计进口金额5040811万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20.5%。今年1-6月,我国钢铁棒材累计进口63万吨,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9.0%;累计进口金额590168万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32.3%。今年1-6月份,我国角钢及型钢累计进口21万吨,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31.1%;累计进口金额112595万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37.9%。今年1-6月份,我国钢铁板材累计进口566万吨,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4.0%;累计进口金额3485250万元,累计比去年同期增长24.2%。
多因素影响钢铁出口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国有企业出口钢铁581.9亿元,同比上升20.4%,出口量达1446万吨,同比下降26%;私营企业出口钢铁企业538亿元,同比下降0.15%,出口量达1170万吨,同比下降40.1%。我国钢铁出口最多的地区为韩国,出口量达645.9万吨,同比下降6.5%,出口额达265.8亿元,同比增长47.5%,占中国出口钢铁总额的35.4%;其次是越南;再次为菲律宾。”卓创资讯分析师胡雪飞表示。
胡雪飞认为,今年以来疲弱的市场投资和中国房地产市场严控使全球钢铁需求并不乐观,钢铁市场总体呈现弱势下行的趋势。但是中国国内的钢价在今年却再次攀升至新高,价格增长后国内钢材的优势不再,出口的份额减少了,但是因为价格高涨,出口金额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当前随着我国彻底出清‘地条钢’等落后产能,我国钢铁去产能效果明显。再者,2017年上半年我国钢铁行业贸易摩擦持续升温,遭受10起贸易摩擦案件,影响了出口。”胡雪飞表示。
兰格钢铁中心主任王国清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由于国内钢价持续高位运行,钢材出口价位优势减弱,且国内利润可观,企业出口钢材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中国钢材出口量自去年下半年起持续震荡回落。目前,中国国内的钢材社会库存和钢厂库存都处于低位,说明国内钢铁生产企业需求较好、出货顺畅。
Ⅵ 只是中国钢铁涨跌的主要原因
钢铁又热:间歇发作终于理性回归:
钢铁涨跌辨思录
新华网上海7月8日电(新华社记者 李荣)中国钢铁业自从经历了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次从暴热到暴跌的突变后,似乎元气始终没有恢复。也是从那之后,钢铁业似乎就进入一个怪圈:以长时期低迷为背景,一有“风吹草动”,钢价就会短期暴涨,然后就进入新一轮低迷。这样的钢价涨跌起伏,呈间歇性发作,近七八年里有好几次。
最新的这一次“钢价风波”是这个循环的又一次间歇性发作,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出现的第一次“钢价涨跌起伏”,其成因以及价格逐渐理性回归发人深思。
辨思之一:在WTO规则下的贸易政策,成为一种新的市场调控力量。
在2001年下半年,中国钢价在持续低迷后进入“谷底”,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大量进口钢材低价冲击中国市场,对国内钢铁企业造成了相应的损害。为此,中国有关政府部门应国内相关企业的申请,及时对部分进口冷轧板卷立案进行反倾销调查。去年第一季度,美国决定对进口钢材征收特别关税,挑起了全球的一场钢铁贸易战。在WTO规则之下,中国为保护国内产业及企业的利益,与其它一些产钢大国一样,也实施了临时及最终保障措施。国内钢价开始恢复性回升。
华东钢材市场信息分析部主任陶永根说,此次钢价回升很快就进入过度上涨阶段。多种因素共同推高钢价,最后钢价溢出理性上升范围。
业界人士认为,此次国家贸易政策的灵活实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因家电业钢铁原料供应及成本上升问题,国家及时将与家电业相关的部分钢材品种从保障措施中排除;因电工钢供应紧张,国家又扩大了保障措施中的电工钢配额数量;对部分进口冷轧板卷的反倾销调查结果公布,倾销行为存在,但鉴于市场特殊情况,暂缓实行反倾销措施。凡此种种,都对此轮“钢价波动”的理性回归起到应有作用。缓解了确实存在的市场供需矛盾,减少了市场上投机炒作可资利用的“题材”,也降低了钢铁企业对政府保护的依赖度和“急功近利”的预期。
辨思之二:钢材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总量控制不搞“一刀切”。
自从1996年我国钢产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以来,我国已经连续6年处于这个“世界第一”的地位,去年年产钢已达到1.8亿吨,钢材产量达1.9亿吨。我国同时也是世界第一钢材需求国,每年钢材需求量近2亿吨左右。我国还是世界第一钢材进口国,每年从国际市场进口各类钢材近2500万吨。
这“三个第一”放在一起,就看出了问题。在国内产钢量与需求量大致相当的情况下,尚且还能容得下这么大的一个钢材进口空间,一方面说明我国钢材市场总体供大于求的格局是客观存在的;同时我国钢材供求格局中存在明显的结构性问题,即有些品种过剩,有些品种紧缺。
这个结构性问题由来已久,但近年来这一问题进一步突显出来,原因是:我国经济结构在加快调整,结构升级步伐在加快;全球制造业产能不断向中国转移,家电、汽车等产业的规模在迅速扩大,这就使我国钢材需求结构的升级提速了,钢材市场需求细分程度在加强。据不完全统计,去年仅我国汽车用板的需求增量就大约在50万吨左右。这些就是我国钢材市场在总体供大于求的格局下结构性的需求空间。
在此次“钢价波动”中,家电、机电、造船、汽车等领域的供求矛盾最为突出。据上海市电机行业协会的估算,在冷轧电工钢价格处于顶点时,上海30家主要电机企业就因电工钢涨价一项而扩大成本支出近7000万元。
现在的问题是,总体的供大于求与局部的供不应求并存,在目前尚不规范的市场环境下,很容易引发钢材的“普涨”现象,并导致市场投机行为。由此,我们考虑对策的时候,绝不能再搞“一刀切”。控制总量,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下发指标、撒胡椒面似地落实到所有大中型企业头上。在盘活存量的同时,下决心在钢材需求增长领域加大增量投资力度,有效地引导钢材市场价格走势出现分化,有高有低,不再出现“普涨”、“普跌”的市场格局。
辨思之三:市场是我国钢铁业调整的最终力量,现有积极因素应重视引导。
与以往多次投机性钢材涨价不同,此轮钢市回暖引动了素来与钢铁业保持一定距离的外资和民间资本向钢铁业的投资。
与以前主要靠钢材出口占有我国市场的做法有所不同,近来像新日铁、浦项等跨国钢铁企业正在下决心以投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新日铁与法国阿塞勒联手,正与宝钢股份公司谈判,谋求合资建立大规模的汽车板生产线。一些具备很强经营能力,包括已经上市实现了社会化的中高端民间资本,也选择了钢铁业作为新的投资方向。今年3月12日,上海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复星高科技集团公司与其上市公司复星实业及另一家复星旗下的公司联合投资16.5亿元,与江苏南钢集团签署合资经营合同,成立南京钢铁联合有限公司。复星三家占60%股权,南钢集团以其持有的占上市公司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总股本70%以上的国有股作为出资投入。这意味着南钢股份的第一大股东由南钢集团转为由复星控股的南钢联合。
据宝钢股份公司总经理艾宝俊分析,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国内钢铁业将会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趋势,而非一般的短期现象。外资进入,不失为钢铁业购并重组、结构升级的一股外在有生力量。而民间资本目前的作用主要是在我国中低端钢铁业之中,通过市场购并手段逐步使部分国有资产从中退出,形成投资多元化格局,民间资本再逐步积累行业经验,向中高端领域发展。
但艾宝俊同时提醒说,从外资方面来说,其根本目的是主导中国市场,在合资合作中“没有防备是不行的”。从民间资本来说,主要问题是减少投资盲目性,避免过度竞争和低水平重复建设。
中国钢铁业出现新一轮投资热潮
新华网上海7月8日电(新华社记者 崇大海 李荣)近来国内的钢铁企业又掀起新一轮的投资热潮,除了重点大中型企业“十五”期间在建的项目外,许多中小型钢铁企业、民营企业以及外资企业都看好中国钢铁市场的前景,纷纷上马新的项目。
据记者在调查中的粗略统计,如果上述项目能按期投产,到2005年底,中国的粗钢产能将达到2.7亿吨左右,而到2010年时将超过3.3亿吨。
记者最近对国内产能最大的40家钢铁企业的发展规划进行了粗略的统计,发现这些公司2005年时生铁、粗钢及钢材的预计总产能将分别达到1.77亿吨、1.84亿吨及1.84亿吨,比2002年底分别提高42%、29%和34%。
调查发现,这些企业中往往是规模越小的产能扩张幅度越大。例如,2002年的“十大钢”今后3年的粗钢产能扩大幅度只有约24%,而排名11至20名的企业的扩大幅度是68%左右,排名21至30及31至40的企业的扩大幅度分别是43%和75%。
据悉,扩张的规模往往与企业的地理位置、财务状况等因素有关。例如首钢与宝钢就因为靠近繁华都市而限制了它们的发展。包钢与攀钢则因为地处内地,受原料供应及运输距离等因素的制约。一些规模较小的企业,由于盈利能力较差,加上企业负担较重,也没有太大的动作。
同时,许多企业由于现有场地有限等原因,往往选择在异地另建新厂。例如首钢在关闭在北京的部分产能的同时,在河北迁安新建一座钢厂生产热轧板。鞍钢在福建新建轧钢厂。青钢、广钢和莱钢都计划新建产能大约500万吨的钢厂。这些新的钢厂往往建在沿海地或沿江地区,以充分利用运输上的便利。
最引人注目的是宝钢。据宝钢集团最新公布的战略规划,其2005年的阶段性目标是销售总收入达到1200亿元人民币,争取进入世界500强;至2010年销售总收入进一步增至1500亿元人民币,在世界钢铁业中竞争力进入前3名,成为有自主知识专权和强大竞争力的跨国企业集团,并直接进入国际资本市场成为公众化公司。目前宝钢集团的年产钢接近2000万吨。宝钢董事长谢企华承认,同国际同行相比,目前宝钢尚属中等规模企业。如按其战略规划进行推算,其产钢规模将达到3000万至4000万吨。宝钢除了计划在上海和江浙一带新建项目外,还在考虑进行海外投资,目前正在同巴西淡水河谷铁矿公司(CVRD)商谈合资建钢厂,谢企华透露目前尚处可行性研究阶段。
Ⅶ 钢铁现在的发展程度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中国钢铁行业发展程度分析
——钢铁产量逐年增长
受市场需求的拉动,我国钢铁产量近年来快速增长。从钢铁主要产品的产量来看,
2020年全国钢材产量为13.25亿吨,较2019年同比增长9.96%;生铁产量为8.88亿吨,较2019年同比增长9.90%;粗钢产量为10.65亿吨,较2019年同比增长7.04%。
2021年第一季度,全国钢材、生铁、粗钢产量分别为3.29亿吨、2.21亿吨和2.71亿吨,较同期均有大幅增长。
——更多数据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钢铁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