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镀锌件是不是必须要把镀锌层打磨掉了才能焊接
看你用什么焊接工艺,如果你用二保焊是需要打磨掉的,而且打磨掉后专需要处理,要不然没有属镀锌层保护很容易就生锈腐蚀了。如果你用铜基材料的焊丝代替普通焊丝,可以不用打磨镀锌层,热输入也比二保焊要小,但是铜基焊丝比较贵。
❷ 高频焊接的主要因素
会合角是钢管两边部进入挤压点时的夹角。由于邻近效应的作用,当高频电流通过钢板边缘时,钢板边缘会形成预热段和熔融段(也称为过梁),这过梁段被剧烈加热时,其内部的钢水被迅速汽化并爆破喷溅出来,形成闪光,会合角的大小对于熔融段有直接的影响。
会合角小时邻近效应显著,有利提高焊接速度,但会合角过小时,预热段和熔融段变长,而熔融段变长的结果,使得闪光过程不稳定,过梁爆坡后容易形成深嫌败坑和针孔,难以压合。
会合角过大时,熔融段变短,闪光稳定,但是邻近效应减弱,焊接效率明显下降,功率消耗增加。同时在成型薄壁钢管时,会合角太大会使管的边缘拉长,产生波浪形折皱。现时生产中我们一般在2°--6°内调节会合角,生产薄板时速度较快,挤压成型时要轿早用较小的会合角;生产厚板时车速较慢,挤压成型时要用较大的会合角闭者雀。有厂家提出一个经验公式:会合角×机组速度≮100,可供参考。 高频焊接有两种方式:接触焊和感应焊。
接触焊是以一对铜电极与被焊接的钢管两边部相接触,感应电流穿透性好,高频电流的两个效应因铜电极与钢板直接接触而得到最大利用,所以接触焊的焊接效率较高而功率消耗较低,在高速低精度管材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在生产特别厚的钢管时一般也都需要采用接触焊。但是接触焊时有两个缺点:一是铜电极与钢板接触,磨损很快;二是由于钢板表面平整度和边缘直线度的影响,接触焊的电流稳定性较差,焊缝内外毛刺较高,在焊接高精度和薄壁管时一般不采用。
感应焊是以一匝或多匝的感应圈套在被焊的钢管外,多匝的效果好于单匝,但是多匝感应圈制作安装较为困难。感应圈与钢管表面间距小时效率较高,但容易造成感应圈与管材之间的放电,一般要保持感应圈离钢管表面有5~8 mm的空隙为宜。采用感应焊时,由于感应圈不与钢板接触,所以不存在磨损,其感应电流较为稳定,保证了焊接时的稳定性,焊接时钢管的表面质量好,焊缝平整,在生产如API等高精度管子时,基本上都采用感应焊的形式。 管坯的坡口即断面形状,一般的厂家在纵剪后直接进入高频焊接,其坡口都是呈“I”形。当焊接材料厚度大于8~10mm以上的管材时,如果采用这种“I”形坡口,因为弯曲圆弧的关系,就需要融熔掉管坯先接触的内边层,形成很高的内毛刺,而且容易造成板材中心层和外层加热不足,影响到高频焊缝的焊接强度。所以在生产厚壁管时,管坯最好经过刨边或铣边处理,使坡口呈“X”形,实践证明,这种坡口对于均匀加热从而保障焊缝质量有很大关系。
坡口形状的选取,也影响到调节会合角的大小。
焊接接头设计在焊接工程中设计中是较薄弱的环节,主要是许多钢结构件的接口设计不是出自焊接工程技术人员之手,硬性套标准和工艺性能较差的坡口屡见不鲜。坡口形式对控制焊缝内部质量和焊接结构制造质量有着很重要作用。坡口设计必须考虑母材的熔合比,施焊空间,焊接位置和综合经济效益等问题。应先按下式计算横向收缩值ΔB。
ΔB=5.1Aω/t+1.27d
式中Aω——焊缝横截面积,mm³,t——板厚,mm,d——焊缝根部间隙,mm。找出ΔB与Aω的关系后,即可根据两者关系列表分析,处理数据,进行优化设计,最后确定矩形管对接焊缝破口形式(图2)。 焊管机组的成型速度受到高频焊接速度的制约,一般来说,机组速度可以开得较快,达到100米/分钟,世界上已有机组速度甚至于达到400米/分钟,而高频焊接特别是感应焊只能在60米/分钟以下,超过10mm的钢板成型,国内机组生产的成型速度实际上只能达到8~12米/分钟。
焊接速度影响焊接质量。焊接速度提高时,有利于缩短热影响区,有利于从熔融坡口挤出氧化层;反之,当焊接速度很低时,热影响区变宽,会产生较大的焊接毛刺,氧化层增厚,焊缝质量变差。当然,焊接速度受输出功率的限制,不可能提得很高。
国内机组操作经验显示,2~3 mm的钢管焊接速度可达到40米/分钟,4~6mm的钢管焊接速度可达到25米/分钟,6~8 mm的钢管焊接速度可达到12米/分钟,10~16 mm的钢管焊接速度在12米/分钟以下。接触焊时速度可高些,感应焊时要低些。 阻抗器的作用是加强高频电流的集肤效应和相邻效应,阻抗器一般采用M-XO/N-XO类铁氧化体制造,通常做成Φ10mm×(120--160)mm规格的磁棒,捆装于耐热,绝缘的外壳里,内部通以水冷却。
阻抗器的设置要与管径相匹配,以保证相应的磁通量。要保证阻抗器的磁导率,除了阻抗器的材料要求以外,同时要保证阻抗器的截面积与管径的截面积之比要足够的大。在生产API管等高等级管子时,都要求去除内毛刺,阻抗器只能安放在内毛刺刀体内,阻抗器的截面积相应会小很多,这时采取磁棒的集中扇面布置的效果要好于环形布置。
阻抗器与焊接点的位置距离也影响焊接效率,阻抗器与管内壁的间隙一般取6~15 mm,管径大时取上限值;阻抗器应与管子同心安放,其头部与焊接点的间距取10~20 mm,同理,管径大时取大的值。 焊接压力也是高频焊接的主要参数。理论计算认为焊接压力应为100~300MPa,但实际生产中这个区域的真实压力很难测量。一般都是根据经验估算,换算成管子边部的挤压量。不同的壁厚取不同的挤压量,通常2mm以下的挤压量为:3~6 mm时为0.5t~ t;6~10 mm时为0.5t;10 mm以上时为0.3t~0.5t。
API钢管生产中,常出现焊缝灰斑缺陷,灰斑缺陷是难熔的氧化物,为达到消除灰斑的目的,宝钢等厂家多采取了加大挤压力,增加焊接余量的方法,6mm以上钢管的挤压余量达0.8~1.0的料厚,效果很好。
高频焊接常见的问题及其原因,解决方法:
⑴焊接不牢,脱焊,冷叠;
原因:1.输出功率、压力、速度三者之间不匹配。
2.条料边缘损伤或存在其它缺陷。
解决方法:1 调整功率;2 厚料管坯改变坡口形状;3 调节挤压力;4 调整速度。
⑵焊缝两边出现波纹;
原因:会合角太大。
解决方法:1 调整导向辊位置;2 调整实弯成型段;3 提高焊接速度。
⑶焊缝有深坑和针孔;
原因:出现过烧。
解决方法:1 调整导向辊位置,加大会合角;2 调整功率;3 提高焊接速度。
⑷焊缝毛刺太高;
原因:热影响区太宽。
解决方法:1提高焊接速度;2 调整功率。
⑸夹渣;
原因:输入功率过大,焊接速度太慢。
解决方法:1 调整功率;2 提高焊接速度。
⑹焊缝外裂纹;
原因:母材质量不好;受太大的挤压力。
解决方法:1 保证材质;2 调整挤压力。
⑺错焊,搭焊;
原因:成型精度差。
解决方法:调整机组成型模辊。
高频焊接是焊管生产中的关键工序,由于系统性的影响因素,至今还需要我们在生产第一线中探索经验,每一台机组都有它的设计和制造差别,每一个操作者也有不同的习惯,也就是说有,机组和人一样,都有自己的个性。我们将这些资料提供给大家,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得了解高频焊接的基本原理,从而更好地结合自己的生产实践,总结出适合于自己机组的操作规程。
❸ 合金用什么焊接
正确的安放方法是:将钎料放在刀槽上,撒上钎剂,再放硬质合金,在硬质合金顶面沿侧面焊缝处再撒上一层钎剂。这样在钎焊时便于掌握钎焊温度,减少焊缝外黏附的多余钎料。
硬质合金与钢氧-乙炔钎焊的操作技术要点如下。
① 为了防止硬质合金刀片在钎焊过程中脱碳或过烧,要选用碳化焰。
② 钎焊温度1000℃左右为宜,即硬质合金刀片加热呈亮红色。如果刀片呈暗红色或白亮色时不能钎焊,因为前者温度过低,后者温度过高,已出现过烧现象。
③ 焊炬由左向右、由右向左、由上向下反复对刀体进行加热,使刀体和刀片受热均匀一致。
④ 钎焊时焊嘴与刀杆的间距约为50mm,焊嘴与刀杆端倾斜角度为110º,这样可保证有效地利用火焰热量和加热平衡。钎焊过程中,要使火焰始终覆盖在整个钎焊部位,使之与空气隔离,以防止氧化或产生气孔。
⑤ 钎焊速度应按刀片的大小来确定。钎焊40钢与YT15硬质合金车刀应尽量在1min内完成,这样能有效地防止硬质合金过烧或脱碳。
⑥ 钎焊之后,需用火焰对刀片部位进行加热,然后慢慢地将焊嘴离开,使焊件缓慢冷却,以防止裂纹。
钎焊过程中要正确地控制工件的钎焊温度。钎焊温度过高,会造成焊缝氧化和含锌钎料中锌元素的蒸发;钎焊温度过低,焊缝会因钎料的流动性不好而偏厚,焊缝内有大量的气孔和夹渣,这是造成脱焊的主要原因。钎焊温度应比钎料熔点高30~50℃,这时钎料的流动性、渗透性好,易于渗透布满整个焊缝。钎料熔化后用紫铜加压棒将硬质合金沿槽窝往复移动2~3次,以排除焊缝中的熔渣。移动距离约为硬质合金长度的1/3左右。
钎焊后的冷却速度是影响钎焊裂纹的主要因素之一。冷却时硬质合金片表面产生瞬时拉应力,硬质合金的抗拉应力大大低于抗压应力。尤其是YT60、YT30、YG3X等硬质合金钎焊面积较大以及基体小而硬质合金较大的工件,更应注意钎焊后的冷却速度。通常是将焊后工件立即插入石灰槽或木炭粉槽中,使工件缓慢冷却。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是无法控制回火温度。有条件的可在钎焊后立即将工件放入220~250℃的炉内回火6~8h。采用低温回火处理能消除部分钎焊应力,减少裂纹和延长硬质合金工具的使用寿命。
❹ 电镀锌钢板焊锡时脱焊如何解决
形成了假焊,就会脱落。解决办法:
1、烙铁加热:大功率电烙铁或火烙铁,可内保证焊件和锌板的焊接位容区域在数秒钟内升温至150-200度左右。
2、焊剂:用金属锌(量小可用废电池内的锌皮)溶于稀盐酸(饱合)。操作时锌板的镀锌层保留。
3、加热方式为氧-液化气(或乙炔)时,改为铜焊或铁焊(铁焊焊剂为硼砂)。
❺ 螺丝固定好还是直接焊接好
主要还是看用途,各有优缺点,而且和师傅手艺有关。从常用的工艺看,螺栓优点更多,首先是不存在脱焊问题,连接件经常有脱焊的,少见有螺栓拉断的;其次焊接件往往伴随加工件遇热变形,有经验的焊工可以降低变形,但很难完全避免,比如焊接一个方的角钢框架,下料正常,摆放正常,但出活经常歪扭七八,矫正后有的就脱焊了,而且就热胀冷缩等现象,螺栓有一定的余量,这点从桥墩连接件看就知道了,几乎所有的桥墩链接都是用的螺栓。另外螺栓于器件之间有间隙,造成打孔处影响强度,所以铆钉比螺栓更牢靠,很多压力容器的链接都是用的铆钉,这里说的铆钉是实心铆钉,不是拉铆钉那种样子货。还有一种选择介于螺栓和铆钉之间,及时对较厚的连接件,选择板丝固定,这样既要求精确度,有减少对工件的损失。
焊接工艺也是有很多优点的,限于有点水平焊工的活,二把刀的另说!首先是效率高,批量生产过程中只能选择焊接,另外柱状体比如钢筋等特殊形状的配件和特殊的配件无法打孔加工只能选择焊接。焊接其实是钢铁融化再结合,结合部位多为高碳钢,锉刀难以加工,但相对脆弱,受力容易折断,一端断裂往往是两侧脱落形成脱焊。另外焊工还有一个优点,省料,或者省空间,焊接可以选择平焊,而螺丝必须重合,如果是上桌面横梁,焊接的是四边平的,螺丝的对面两个是平的,另外两个有时必须错开一个钢板的厚度,后续还需要找平,
总之一个是看用途,一个是看工艺,还要考虑师傅的水平,。顺便说一下,半吊子的焊工,重要的活真的就别考虑的,看风险而定吧。现在的焊工过关的不多,脱焊、沙眼、偷工减料的很常见,跑焊的都点两下完事,而且下料糙的等等原因做完后没法看,而螺丝就可以自己加工了,对师傅要求不算太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