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手骨折后多久能消肿
1,我对该手术存在异议,右手小手指掌骨骨折,一般情况可以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治疗,多数可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如果复位失败,可以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手术简单创伤小愈合快,一个月后拔除克氏针就可以,现在很多医院都用小型钛合金钢板用于手部骨折,好处是,骨折复位好,固定牢固,组织相容性好,但手术相对的损伤大,愈合慢,为什么损伤大,愈合慢呢?就和上钢板有关系,上钢板就必须做骨膜剥离,就是这个骨膜剥离是导致损伤大,愈合慢的原因。骨折的复位有两个标准:功能复位和解剖复位,功能复位就是在复位后不影响功能,手虽然掌管精细操作,但与掌骨关联不大,试想你手部运动的时候,掌骨又能做多少活动,只要能达到功能复位就可以。解剖复位要按原来的解剖关系复位,复位后应该和原来一模一样,,在主要关节应达到解剖复位,如膝关节,踝关节。我上面的意思好象是说医院在赚你的钱一样吧。
2,手术的部位肯定会有肿胀(排除感染等因素),损伤与手术都有关系,损伤和手术都造成了局部血液循环的破坏,要等局部的血液循环再建立以后才能慢慢的恢复,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是要的,此间,你可以多做做功能锻炼,吃一点活血化淤的药物,做做物理治疗等,另不要甩手走路,抬着点手有好处。
3,钛合金钢板要不要取,我个人认为还是要取的,虽然说钛合金钢板的组织相容性比较好,但对于身体毕竟是个异物,或多或少会有异物反应的,除非你上了年纪,不能接受再次手术。另:长期不取的话,钛合金钢板下的骨头会出现骨质疏松。
『贰』 给骨折病人做手术为什么需要特别保护骨膜
骨折迟缓愈合及不愈合的原因
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致使血肿机化及骨痂形成延缓。原因是骨折损伤了主要供血的来源,使局部血液循环明显减少,例如股骨颈骨折,腕舟状骨骨折,胫骨或尺骨下端的骨折等。另一原因是手术时,剥离骨膜过多,破坏局部血液供应。
『叁』 骨折手术时为什么要把骨膜剥离
正规情况下是不会剥离骨膜的,除非这部分骨膜已经破坏得不能用了。因为骨折后骨骼的生长修复还是要靠骨膜的营养供应。
『肆』 取钢板最晚不能超过多长时间
根据实际情况得知。术后医生会根据病情和治疗情况,向患者交代1年后取内固定钢板,半年后取内固定物钢板。但很少有医生对患者说最晚3-5年来取钢板,临床上很少涉及,都会说最早什么时候取钢板。
另外,取钢板的时机也与病情变化有关系,比如有的患者还没有到预计取钢板的时间,但出现了钢板局部的反应,钢板断折以及钢板内固定物螺钉的拔出。这时如果骨折愈合已经良好可以稍微提前取钢板,但很少有医生会告诉患者最晚什么时候取钢板。
骨折复位后,根据钢板大小,剥离局部骨膜,用骨折固定器套入骨折后方,将钢板安置在骨面上,并将骨折端加压靠拢,然后拧紧骨折固定器的滑动部分,骨折部与钢板即可暂时被固定在一起,但应注意露出全部钢板孔以便钻孔。
钻孔、拧入螺钉先在钢板两端各钻一个骨孔。钻头需在钢板孔的中心垂直进钻。钻透两侧皮质骨后,用骨孔测深器测量骨的直径,加上钢板的厚度,按此长度选择与之等长的螺钉(除钉尖外),顺钻孔方向拧入。
『伍』 骨折后,打完钢板手术后 骨膜是怎么处理的
通常都是剥离骨膜以后上钢板,上完钢板,骨膜是不需要特意缝合的。逐层缝合切口就可以了。
『陆』 锁骨骨折打了钢板后一年多骨头没有长是什么原因
首先看是不是营养问题,身体条件。在手术一般要剥离骨折部周围骨膜,这样也是愈合慢的原因,在比如手术中对骨折断端间肌肉、淤血清理不到位,是断端间钳夹组织,也会是愈合慢,最后就是骨折断端间间隙加大,
『柒』 骨科手术中骨膜下剥离和骨膜外剥离的区别
传统的AO理论讲究来解源剖复位、坚强内固定,所以在复位的时候需要较多的剥离骨膜,并且利于内固定更好的贴服在骨表面,所以,这时候就需要用骨膜剥离器紧贴着骨头将骨膜剥离下来,可以减少初出血,显露清楚
而现在的BO理论更讲究生物学固定,不强求复位,更在乎如何保护血运,那么在剥离的时候就不能紧贴着骨头剥离,而要把在骨膜外面剥离,以保护血运,这种操作一般用在锁定钢板上,因为锁定钢板在固定时可以不贴服在骨头上。
『捌』 骨手术为什么[请教]要剥离骨膜
剥离骨膜作用有以下4点:1.有利解剖复位;2.减少软组织嵌入骨折端;3.有利于接骨板固定牢固,不易出现术后内固定松动致疲劳性骨折;4.有利骨折愈合,因为现在用的一般是普通接骨板,不是带锁定的支持接骨板,其固定是靠螺钉的加压而将接骨板固定的,如不先剥离骨膜,骨膜位于骨皮质和接骨板之间,加压作用会使骨膜受压坏死,最后虽没剥离骨膜,骨膜却受压坏死了,还不如先剥离骨膜,上接骨板后再将骨膜回贴回骨表面强。
『玖』 外踝骨折复位技巧
摘要:本文介绍外踝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的技巧。
外踝的张力带固定
如果骨质良好,大块的下胫腓联合下外踝横断骨折块可以用塑形良好的钢板,通过轻微加压,起张力带作用。
张力带原则
张力带将张力转化为压力。钢板作为张力带使用必须符合以下条件:
骨折必须偏心负荷;
钢板必须置于张力侧;
钢板必须能承受张力;
骨必须能够承受由张力钢板转化所产生的压力;
钢板对侧必须有骨性支撑以防止周期性的弯曲应力。对侧的骨皮质要有接触。
1.复位
清理骨折区域并除去血凝块。
为了解剖复位,在骨折的两侧做少量的骨膜剥离,但不必剥离太多的骨膜。用小点式复位钳复位和临时固定骨折。
2.选择钢板的长度及塑形
按术前计划的长度选择一块1/3管型钢板。每一折端均至少可牢固地置入两枚螺钉的孔。通常选用5孔或6孔钢板。
钢板置入前必须进行塑型。
3.钢板位置
将已塑形的钢板紧贴在骨面上,先决定骨折近端第一颗螺钉(靠近骨折)置入的位置。然后移走钢板。
4.钢板的应用
在计划的进钉点钻一个2.5mm孔穿腓骨双侧皮质。通过钢板测深,用皮质骨丝椎在袖套保护下攻丝。小心放置钢板。拧入近侧第一枚螺钉。螺钉应刚好穿出远侧皮质。
5.置入远端第一枚螺钉
然后,在骨折远端第一个螺孔置入螺钉。所有的远端螺钉均指向外踝关节面。为了确保螺钉不穿入关节,钻孔时钻头应稍偏向后方。
小心预钻一个偏心孔(在钢板孔的远侧)使钻头刚好穿透远侧皮质。测深并选择短2mm的皮质骨螺钉。对近侧腓骨皮质攻丝,并拧入所选择的螺钉。
注意
在骨质疏松骨,远折块可以用全螺纹松质骨螺钉。
6.完成螺钉置入
按上述方法照术前计划决定的顺序拧入剩下的螺钉。
最远端的螺钉应由远向近稍倾斜并指向后方。同样选择较测深短2mm的螺钉并只对近侧皮质攻丝。轻轻地拧紧所有螺钉。影像学正侧检查,确定没有螺钉穿入关节或者下胫腓联合。
窍门
弯成钩状钢板的1/3管型钢板可用于固定很小的远端骨折块(只可打入一枚螺钉)或骨质严重疏松骨折。钩钢板的使用不同于前面描述的步骤。首先将钩钢板的钩尖穿过外侧韧带钉于外踝尖上。用击入器锚定钩尖于骨内。在近侧用偏心皮质骨螺钉加压。按手术计划顺序置入剩余螺钉完成固定。
『拾』 骨折用的钢板分几种
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这种内固定术多用于长管骨骨折,比较牢靠,临床应用较多。但缺点是切口长,软组织分离和骨膜剥离较广泛,骨折端的血运受损较重,愈合较慢。
1.四肢长管骨骨干横折或短斜折,手法复位、外固定失败或其它原因不能行手法复位、外固定者。
2.全身多发性骨折或一骨多处骨折,全部用手法复位、外固定处理有困难者,可考虑对1~2处手法复位困难或外固定不易维持对位的骨折,施行钢板螺钉内固定术。
3.骨折畸形愈合或不愈合需施行手术治疗时(如切骨矫形、骨移植等),多需同时应用钢板作内固定,以恢复骨支架。
4.骨畸形切骨矫正术(如股骨转子下切骨术或股、肱骨髁上切骨术)后,可用预制的成角钢板或加压成角钢板(如髁钢板等)固定。
5.某些长斜形、螺旋形、蝶形粉碎性骨折亦可用加压螺钉及平衡钢板固定,可有效地抵消扭转、剪刀和弯曲应力。
6.干骺端粉碎性骨折或缺损,为保护移植骨及碎骨片,以防压缩,用支柱钢板固定,可起到架桥作用,保症植骨愈合。
[编辑本段]
术前准备
1.钢板要求 钢板的横断面应呈弧形,与圆形骨面可密切贴合,钢板孔应有倾斜的凹陷部,使半沉头式的螺钉头可以相应嵌入,增加固定效果,并可减少螺钉头突出而引起疼痛图2。
2.钢板的选择 钢板种类甚多图3,应根据骨折部位、形态及骨的直径选用固定效果好的品种。钢板按其性能分为普通钢板和加压钢板两种,后者有圆孔(静力加压)和自身加压钢板(动力加压)及多种特制规格钢板。现举几种常用的钢板种类如下:
直形长钢板:多用于长骨干骨折。选择钢板的长度应是断骨直径的4~5倍。一般股骨用8孔,胫骨用6孔,肱骨用4孔钢板。
成角尖形钢板:多用于股骨髁上骨折或股骨转子间切骨术。
成角钢板:用于长骨切骨矫形术。
转子钢板:用于股骨颈骨折转子间切骨术后内固定。
三叉形钢板:用于髁部Y或T形骨折。
加压钢板:较普通钢板宽厚,使用时配以加压皮质骨螺钉,利用加压器或利用特殊设计之钢板(自动加压钢板),对骨折端产生加压作用及坚强固定作用。
3.螺钉选择 同螺钉内固定术。
4.加压器 由加压器孔、钩及加压螺丝组成,配以活动板手和钻头导向器(导钻)使用图4。
[编辑本段]
手术步骤
(一)普通钢板螺钉内固定
1.安置钢板 骨折复位后,根据钢板大小,剥离局部骨膜,用骨折固定器套入骨折后方,将钢板安置在骨面上,并将骨折端加压靠拢,然后拧紧骨折固定器的滑动部分,骨折部与钢板即可暂时被固定在一起,但应注意露出全部钢板孔以便钻孔。
2.钻孔、拧入螺钉 先在钢板两端各钻一个骨孔。钻头需在钢板孔的中心垂直进钻。钻透两侧皮质骨后,用骨孔测深器测量骨的直径,加上钢板的厚度,按此长度选择与之等长的螺钉(除钉尖外),顺钻孔方向拧入。再按钢板各孔钻骨孔,拧入螺钉,并顺次拧紧。钻孔及安置螺钉方法同“螺钉内固定术”。
(二)加压器加压钢板螺钉内固定
在骨折复位,放好加压钢板并用持骨器固定后,在短骨折段距骨折线约1.0cm的钢板孔上,钻一个直径为3.2mm的孔洞,要钻透两侧皮质骨。用测深器测定孔洞的深度,以便选择长度合适的螺钉。用丝锥攻出骨孔的纹路,拧入第1枚皮质骨螺钉。再次复位和固定骨折端与钢板后,置放加压器的钻头导向器,并钻3.2mm的骨孔。调整加压器,使其钩钩住加压钢板的端孔,并使加压器的孔对准骨孔,拧入1枚普通螺钉,以固定加压器。维持解剖复位下,用套管扳手轻轻拧紧加压器,使两折端初步纵向加压。然后,用40mm长3.2mm直径的钻头经导向器钻孔,用丝锥攻出骨孔纹路,将第2、3枚皮质骨螺钉拧入加压钢板剩余的2个孔洞内。注意钻孔时一定要对准钢板孔的中心,攻纹时一定要用丝锥套保护,以免丝锥被卡或周围软组织卷入而损伤。用扳手进一步拧紧加压器,使骨折端紧密连接,压力可达40~50kg。加压后复查骨折端有无移位,如无移位,用相同方法,在有加压器侧的钢板上拧入第4、5枚皮质骨螺钉。最后,松开、取下加压器拧入第6枚短皮质骨螺钉固定一侧皮质骨,以减少应力启遮挡。对短斜面骨折,须辅以加压螺钉经过钢板孔斜穿骨折线,以加强固定效果图7。
(三)自动加压钢板螺钉内固定
应用自动加压钢板时,则勿需使用加压器。由于钢板孔是按两个半圆柱图案设计制造的。其原理是利用球形滑动原则,即当螺钉由倾斜圆柱端拧入后,其螺钉头沿钢板孔之倾斜承重平面向水平滑动平面移动,骨折端即产生向心性水平方向的移动,从而产生加压作用图。
安置钢板后,于近折段的骨折端,在中立导钻引导下钻孔,旋攻螺纹道,拧入第一枚皮质骨螺钉,但不拧紧,准确复位骨折,并用钩子插入钢板孔向远端牵拉钢板,这样,使第一枚螺钉处于钢板孔的偏心位上。然后于远折段骨折端用偏心导钻(承重导钻)引导,钻偏心位孔,钻孔位置宜尽量靠近该钢板孔远端,同法拧入第二枚皮质骨螺钉并拧紧,接着再拧紧第一枚螺钉,即可使骨折端靠拢,产生加压作用。然后,于钢板孔的中心或略偏心位拧入其余螺钉。
(四)植骨
伤后超过3周以上的骨折,特别在不易愈合的部位(如桡骨下段、尺骨上段、胫骨下段),内固定术的同时应施行骨移植,促进愈合。
[编辑本段]
术中注意事项
1.软组织的分离和骨膜的剥离应尽量减少,显露以能供钢板的安置即可,以减少对骨折端血运的损害。
2.钢板宜放在骨干较平的一面,必须与骨面紧贴,才能保症骨折端的密切靠拢;如桡骨不应放在后面。尽量不将直钢板变形去适应骨的弯度,以免降低其强度。
加压钢板的安放,要根据张力带原则,即钢板置于骨折的张力侧,钢板即承受张力,经钢板施行加压后,使骨折张力侧的张力转变为压力。在负重条件下,张力侧在人体重心线的对侧,例如股骨干骨折,其张力侧在股骨颈对侧,即外侧略偏后;在不负重条件下,则根据肌群作用、骨折特点以判断其张力侧。如误将钢板置于张力侧的对侧,必将增加张力侧的张力,使骨折端分离,既容易造成钢板折断,也影响骨折愈合。
3.钢板要安置在有肌肉覆盖的骨面,不致使钢板与皮肤直接接触产生疼痛。
4.钻头必须在钢板孔中心垂直进钻,应用加压钢板时需用导钻见,如有偏斜,螺钉头就不能紧密拧入钢板孔的凹陷部,固定效能必将减弱。
[编辑本段]
术后处理
术后应即外固定,直至骨折愈合。应用加压钢板则勿需外固定,拆线后开始扶双拐负重练习,X线显示骨愈合阴影时改用单拐1~2月后再弃拐行走。骨折愈合后取出钢板,通常加压钢板于术后1½~2年取出。
[编辑本段]
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
1.钢板弯曲、断裂 发生的原因多由于不用外固定或外固定时间过短,过分依赖钢板有限的固定力量去负重或活动,以致造成钢板弯曲或断裂。一旦发生应重新手术,取出钢板并另行内固定。
2.钢板取不出 有时取出钢板会遇到很大困难,主要原因是螺头凹槽损坏,旋凿不能发挥作用。应将一端螺钉周围的骨皮质凿除少许厚度,用钢丝钳下压钢板,露出少许螺钉,就可用钢丝钳夹住螺钉旋出,然后将钢板掀起,依次同法取出其它螺钉。
3.用加压钢板行坚强内固定后,由于钢板与骨的弹性系数相差悬殊,肢体负重应力大部分通过钢板而不通过其下的骨质,造成钢板固定部位的骨萎缩,在钢板末端正常骨质与萎缩骨质交界处容易折断或在去钢板后发生再骨折。故钢板出出后,仍需适当保护3~6 个月,以免折断。再骨折多发生于钢板最远端钉孔部位,为预防其发生,钢板最远端螺钉可只穿过一侧皮质骨。这样,可避免肢体负重应力集中于钢板端而是由骨逐渐向钢板过渡,以缓冲钢板固定下的骨质与正常骨质间弹性系数的突然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