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焊缝为什么容易锈蚀
焊缝容易锈蚀的原因:
1. 焊缝区域金属组织发生变化,导致其抗腐蚀性能降低。
2.具体解释如下:
焊缝区域在焊接过程中经历了高温环境,这会导致金属组织发生相变,晶粒变得粗大,从而使金属的致密性和强度下降。这样的结构使得焊缝区域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中的侵蚀性元素,如湿气、氧气、化学物质等的侵蚀。特别是在存在残留应力的情况下,更容易引发腐蚀。
另外,焊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气孔或夹杂物等缺陷。这些缺陷会破坏金属的整体连续性,降低其抗腐蚀性能。尤其是在潮湿环境下,这些缺陷处成为腐蚀介质的易入口,从而加速了焊缝区域的腐蚀速度。
最后,焊缝表面的保护涂层可能因为焊接过程中的高温氧化或者后续的机械处理而遭受破坏。这样的表面失去了原有的保护屏障,直接暴露在外部环境中,锈蚀自然会更容易发生。为了避免焊缝的锈蚀问题,在焊接完成后应妥善保护焊缝表面,进行适当的防锈处理,并确保存储和使用环境干燥、通风。同时,在焊接过程中选择高质量的焊接材料和工艺也是预防锈蚀的重要措施。
总结来说,焊缝由于其特殊的工艺和结构特点,更容易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导致锈蚀。因此,对于焊缝的防护和保养至关重要。
❷ 焊接热影响区是指什么
焊接热影响区(HAZ):在焊接过程中,焊缝两侧的母材在热循环作用下发生组织和性能变化的区域。这一区域可细分为过热区、相变重结晶区(正火区或细晶区)、不完全重结晶区(部分正火区)和再结晶区。
1. 过热区(粗晶区):温度在固相线至1100℃之间,宽度约1~3mm。焊接时,奥氏体晶粒显著长大,冷却后得到晶粒粗大的过热组织,导致塑性和韧度下降。
2. 相变重结晶区(正火区或细晶区):温度在1100℃~Ac3之间,宽度约1.2~4.0mm。焊后空冷使该区相当于进行了正火处理,组织均匀且细小,力学性能优于母材。
3. 不完全重结晶区(部分正火区):加热温度在Ac3~Ac1之间。焊接时,部分组织转变为奥氏体;冷却后获得细小的铁素体和珠光体,其余部分保持原始组织,晶粒大小不均,力学性能较差。
4. 再结晶区:若母材焊前经过冷加工变形,温度在Ac1~450℃之间,存在再结晶区。该区金属力学性能变化不大,塑性增加。若焊前未经冷塑性变形,则热影响区中无再结晶区。
易淬火钢的组织分布:空冷下易形成马氏体。如18MnMoNb、30CrMnSi等。
1. 完全淬火区:焊接时热影响区处于AC3以上,得到淬火组织(马氏体)。靠近焊缝处得到粗大马氏体,正火区部位得到细小马氏体。冷却速度和线能量不同可能出现贝氏体,形成马氏体-铁素体的混合组织,统称为完全淬火区。
2. 不完全淬火区:母材加热至AC1~AC3之间的热影响区,快速加热时铁素体少溶入奥氏体,珠光体、贝氏体、索氏体转变为奥氏体。快冷后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原铁素体保持不变并长大,形成马氏体-铁素体组织,称不完全淬火区。含量不高或冷却速度低时,也可能出现索氏体和铁素体。
如果母材焊前为调质状态,焊接热影响区的组织除完全淬火和不完全淬火区外,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回火处理,称为回火区(低于AC1以下的区域)。
焊接快速加热和连续冷却条件下,相变非平衡,热影响区常见组织有铁素体、珠光体、魏氏组织、上贝氏体、下贝氏体、粒状贝氏体、低碳马氏体、高碳马氏体及M-A组元等。
热影响区的组织主要取决于母材化学成分和焊接工艺条件,其中母材的化学成分是决定性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