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明显的是耐大气的腐蚀性 就是 是不是生锈了
不锈钢不会生锈
三者可专以加以区别,碳钢一般是黑色属或打磨后成光亮色,不锈钢也是白色。
在磁性方面也不同。碳钢和镀锌钢没什么区别,不锈钢一般不具有磁性,但也不绝对,奥氏体的没有磁性,但铁素体的有,但也比较弱。
Ⅱ 高碳钢氧化与温度的关系
温度越高、氧化越快
Ⅲ 碳钢与普通的铁有什么区别
铁是地壳中较丰富的元素,仅次于氧、硅、铝。磁铁矿、赤铁矿、褐铁矿和菱铁专矿是重要属的铁矿。铁金属常用高炉以焦炭为燃料、用铁矿石和石炭石为原料炼得。用氢气还原纯氧化铁可得到纯铁。
含碳在2.11%以上的铁叫生铁(或铸铁)。含碳量少于0.02%的铁熔合体称为熟铁或锻铁。含碳量介于0.02-2.11%之间的铁合金叫做钢。
碳钢主要指碳的质量分数小于2.11%的铁碳合金。有时也称为普碳钢或碳素钢。
碳钢也叫碳素钢,指含碳量Wc小于2.11%的铁碳合金。
区别:碳钢除含碳外一般还含有少量的硅、锰、硫、磷,而铁没有。
Ⅳ 不锈钢和碳钢有什么区别
1.成分不同。碳钢主要是铁。同时含有少量的碳(<2%);不锈钢中除了铁、碳之外还含有一专些其他金属元素,属主要是铬、镍、钛等。2.性能不一样。当然首先是不锈钢耐腐蚀能力更强;其次,力学特性也不一样,用得最多的一类不锈钢(奥氏体不锈钢)强度很好,但硬度不高,而且没有磁性。大概这样吧,其实不锈钢也不可以一概而论,相互之间差异很大,但最基本的大概就是这些了。
Ⅳ 铁的和碳钢有什么区别
区别:
碳钢除含碳外一般还含有少量的硅、锰、硫、磷,而铁没有。碳钢其实回就是铁。答“铁”是相对其它种类的称呼,用来区别铜,铝,铅等。其实铁就是钢,一般过去传统的说法将铁分为“生铁”和“熟铁”,生铁叫铁,熟铁叫钢。“碳钢”就是钢的一种分类,将钢分为“碳钢”与“合金钢”二大类。
比如各种牌号的钢板、钢筋、型材、日常见的、都是“碳钢”的一种。比如各种牌号的锯片、钻头、刀具、不锈钢、乌钢是“合金钢”的一种。

(5)碳钢和氧化有什么区别扩展阅读
铁(iron)是一种金属元素,原子序数26,铁单质化学式:Fe。纯铁是白色或者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熔点1538℃、沸点2750℃,能溶于强酸和中强酸,不溶于水。铁有0价、+2价、+3价和+6价,其中+2价和+3价较常见,+6价少见。
Ⅵ 高碳钢是一种什么样的材料好不好容不容易被氧化
优点:
1、热处理后可以得到高 的硬度(HRC60一65)和较好的耐磨性。
2、退火状态下硬度适中,具有较好的可切削性。
3、原材料易得,生产成本低。
其缺点是:
1、热硬性差,当刀具工作温度大于200℃时,其硬度和耐磨性急剧下降。
2、淬透性低。 水淬时完全淬透的直径一般仅为15一18mm;油淬时完全淬透的最大直径或厚度(95%马氏体)仅为6mm 左右,并易变形开裂。
高碳钢的硬度、强度主要取决于钢中固溶的碳量,并随固溶碳量的增加而提高。固溶碳量超过0.6%时, 淬火后硬度不再增加,只是过剩的碳化物数量增多,钢的耐磨性略有增加,而塑性、韧性和弹性有所降低。为 此,常根据使用条件和对钢的强度、韧性匹配来选用不同的钢号。例如,制造受力不大的弹簧或簧式零件,可 选择较低碳量的65钢。 一般高碳钢可用电炉、平炉、氧气转炉生产。要求质量较高或特殊质量时可采用电炉冶炼加真空自耗或电 渣重熔。冶熔时,严格控制化学成分,特别是硫和磷的含量。为减少偏析,提高等向性能,钢锭可进行高温扩 散退火(对工具钢尤为重要)。热加工时,过共析钢的停锻(轧)温度要求低(约800℃),锻轧成材后应避 免粗大网状碳化物的析出,在700℃以下应注意缓冷,以防热应力造成裂纹。热处理或热加工过程中要防止表面脱碳(对弹簧钢尤为重要)。热加工时要有足够的压缩比,以保证钢的质量和使用性能。
Ⅶ 碳钢氧化铁皮有灰色的吗,是怎么来的,各位高手帮帮忙
碳钢氧化铁皮有灰色的,
1.碳钢进行热处理后,得到的新鲜的氧化皮大都是灰色专的
2.碳钢经属过碱洗、酸洗后,工件新生的表面为灰色,这个新灰色的表面如果遇到了强氧化剂型缓蚀剂,其表面会生成一层透明的α-Fe2O3,它也是一种氧化皮,由于它是透明的,我们只能看见底色——灰色了
Ⅷ 碳钢和不锈钢的区别
大家好,我是陌上小桑树,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也存在着很多的不锈钢锅,不锈钢锅的优点就是耐腐蚀,同时不容易被刮花。这就导致不锈钢锅在使用的过程中很容易保持一个清洁度。
但是不锈钢锅的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它的导热性不是很好,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不锈钢锅更多是用来煮东西而非炒东西。
其实不管是碳钢还是不锈钢,这两种材料都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缺点怎么选择,还是看你平时的使用习惯。
Ⅸ 镀锌和碳钢在外表上有什么区别就是拿肉眼看的。管件和管道镀锌或者碳钢我分不太清楚
镀锌后的表面是银白色,但是不反光,即使是表面有水,也不会影响其银白色。碳钢表面若是不打磨,则是灰暗色的氧化层,打磨后会产生显著的反光,而且稍稍在打磨处抹上水,干燥后会有明显的浮锈。
Ⅹ 钝化和表面氧化有什么不一样吗
1、金属钝化机理不同,生成的钝化膜的成份也不同。可能为氧化物或者盐类。这里应该明确的一点就是,中学所学习的铁铝遇冷浓硫酸,冷浓硝酸的钝化,是生成了一层致密的氧化铁,氧化铝薄膜。这层氧化膜具有特殊的晶体结构,不同于通常所说的铁铝的氧化物。举例来说,宝石(刚玉)的化学成份是氧化铝,氢氧化铝分解得到的也是氧化铝,但二者的晶体结构是不同的,性质上也表现出明显差异。
2、金属钝化膜通常可用热、稀强酸除去。如硫酸,硝酸等。
3、要了解更多,可参考下面资料:
金属钝化的机理
我们知道,铁、铝在稀HNO3或稀H2SO4中能很快溶解,但在浓HNO3或浓H2SO4中溶解现象几乎完全停止了,碳钢通常很容易生锈,若在钢中加入适量的Ni、Cr,就成为不锈钢了。金属或合金受一些因素影响,化学稳定性明显增强的现象,称为钝化。由某些钝化剂(化学药品)所引起的金属钝化现象,称为化学钝化。如浓HNO3、浓H2SO4、HClO3、K2Cr2O7、KMnO4等氧化剂都可使金属钝化。金属钝化后,其电极电势向正方向移动,使其失去了原有的特性,如钝化了的铁在铜盐中不能将铜置换出。此外,用电化学方法也可使金属钝化,如将Fe置于H2SO4溶液中作为阳极,用外加电流使阳极极化,采用一定仪器使铁电位升高一定程度,Fe就钝化了。由阳极极化引起的金属钝化现象,叫阳极钝化或电化学钝化。
金属处于钝化状态能保护金属防止腐蚀,但有时为了保证金属能正常参与反应而溶解,又必须防止钝化,如电镀和化学电源等。
金属是如何钝化的呢?其钝化机理是怎样的?首先要清楚,钝化现象是金属相和溶液相所引起的,还是由界面现象所引起的。有人曾研究过机械性刮磨对处在钝化状态的金属的影响。实验表明,测量时不断刮磨金属表面,则金属的电势剧烈向负方向移动,也就是修整金属表面可引起处在钝态金属的活化。即证明钝化现象是一种界面现象。它是在一定条件下,金属与介质相互接触的界面上发生变化的。电化学钝化是阳极极化时,金属的电位发生变化而在电极表面上形成金属氧化物或盐类。这些物质紧密地覆盖在金属表面上成为钝化膜而导致金属钝化,化学钝化则是像浓HNO3等氧化剂直接对金属的作用而在表面形成氧化膜,或加入易钝化的金属如Cr、Ni等而引起的。化学钝化时,加入的氧化剂浓度还不应小于某一临界值,不然不但不会导致钝态,反将引起金属更快的溶解。
金属表面的钝化膜是什么结构,是独立相膜还是吸附性膜呢?目前主要有两种学说,即成相膜理论和吸附理论。成相膜理论认为,当金属溶解时,处在钝化条件下,在表面生成紧密的、复盖性良好的固态物质,这种物质形成独立的相,称为钝化膜或称成相膜,此膜将金属表面和溶液机械地隔离开,使金属的溶解速度大大降低,而呈钝态。实验证据是在某些钝化的金属表面上,可看到成相膜的存在,并能测其厚度和组成。如采用某种能够溶解金属而与氧化膜不起作用的试剂,小心地溶解除去膜下的金属,就可分离出能看见的钝化膜,钝化膜是怎样形
成的?当金属阳极溶解时,其周围附近的溶液层成分发生了变化。一方面,溶解下来的金属离子因扩散速度不够快(溶解速度快)而有所积累。另一方面,界面层中的氢离子也要向阴极迁移,溶液中的负离子(包括OH-)向阳极迁移。结果,阳极附近有OH-离子和其他负离子富集。随着电解反应的延续,处于紧邻阳极界
面的溶液层中,电解质浓度有可能发展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于是,溶度积较小的金属氢氧化物或某种盐类就要沉积在金属表面并形成一层不溶性膜,这膜往往很疏松,它还不足以直接导致金属的钝化,而只能阻碍金属的溶解,但电极表面被它覆盖了,溶液和金属的接触面积大为缩小。于是,就要增大电极的电流密度,电极的电位会变得更正。这就有可能引起OH-离子在电极上放电,其产物(如OH)又和电极表面上的金属原子反应而生成钝化膜。分析得知大多数钝化膜由金属氧化物组成(如铁之Fe2O3),但少数也有由氢氧化物、铬酸盐、磷酸盐、硅酸盐及难溶硫酸盐和氯化物等组成。
吸附理论认为,金属表面并不需要形成固态产物膜才钝化,而只要表面或部分表面形成一层氧或含氧粒子(如O2-或OH-)的吸附层也就足以引起钝化了。这吸附层虽只有单分子层厚薄,但由于氧在金属表面上的吸附,改变了金属与溶液的界面结构,使电极反应的活化能升高,金属表面反应能力下降而钝化。此理论主要实验依据是测量界面电容和使某些金属钝化所需电量。实验结果表明,不需形成成相膜也可使一些金属钝化。
两种钝化理论都能较好地解释部分实验事实,但又都有成功和不足之处。金属钝化膜确具有成相膜结构,但同时也存在着单分子层的吸附性膜。目前尚不清楚在什么条件下形成成相膜,在什么条件下形成吸附膜。两种理论相互结合还缺乏直接的实验证据,因而钝化理论还有待深入地研究。